座谈|思考了一下为啥有的书能“看得下去”,有的“看不下去”
来自:夜川(纵饮平生醉未醒)
最近一个月在补西方文学,看了诸如《傲慢与偏见》《荒凉山庄》《名利场》之类的大部头,也为了调剂把金庸的《倚天屠龙记》看了。
看这几本书用的总时间大致相当,都是10h上下(《傲慢与偏见》稍微时间短点儿)的样子,但时间分配上非常不一样。看大部头的时候,得5天以上,最长达到了10天,而《倚天屠龙记》只用了3天就看完了,最多的时候,一天看了8小时。
看8小时书的那天我的精神状态很奇妙。前文有说,看《倚天屠龙记》纯粹是为了调剂一下看一堆大部头之后的心情,所以主要追求一个爽。但这本书实在不算特别爽,尤其看到后半部,颇有炒冷饭烂尾之感。但是,即使抱着这样的感受,我还是看了8小时——简而言之,虽然这书并没有给我带来很愉悦的感受,但显然它比我写不出来的代码更有趣,甚至比那些称之为“经典”的大部头更有趣一些——那些“经典”并没有像《倚天屠龙记》一样,催促我一刻不停读下去。
虽然我们如今已经不用(而且不怎么喜欢用)“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二分法来将前面所说的那些数目分类,但我思考之后渐渐发现,确实存在这样的分类。
以小说为例:
每一本“通俗文学”总有某个“目标”。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跟着情节追寻这个“目标”。这个目的要么是“为父报仇”一类感性的“目标”(当然在杀掉段天德之后,郭靖有了新的情感上的追求,也就是新的“目标”),要么是“倚天刀和屠龙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类理性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为什么”,推理小说的“目标”也可归于此类)。这个“目标”不断刺激着读者的神经,让 TA 不断地翻页,甚至熬大夜也要看下去。
所以,写“通俗文学”最重要的是,为其中的人物(或者通过叙述给读者)寻找一个“目标”,并找到从故事开端到目标达成的一条路径。举一些我读过的网文做例子:《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里边哈利的目标无疑是人文主义语境中的“统治世界”,而他的路径则是不断地重复“理性之道”:利用智力和推理穷究事物本性,绝处逢生。设定好“目标”和“路径”后,作者要做的,只是按照书中哈利的思维路径不断想出聪明的点子(或者补设定)就行了。《秦吏》里边主人公的目标无疑是帮助家人躲过几年后的灾难(以及不断在秦的体制中爬升,这里可能不准确,因为我并没有看完),而他的路径则是不断地运用自身现代人(读过历史)的优势占得先机。在推动情节的过程中,作者只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历史储备让他的“升级”显得合理就好。
而“通俗文学”的爽点,大概也跟上述内在结构有关。作品中的“目标”如果足够令人神往,或者与人物在作品开头的处境差异过大,就足以让读者燃起“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的好奇心了。藉由某个清晰的“路径”不断“打怪升级”,这种只要努力就有结果的情节也更是让读者心痒难耐。如果“目标”和“路径”足够新鲜有趣,或者包含某种主流价值观,这无疑会吸引更多读者。总之,“藉由清晰的路径便可以达到目标”,这件事便是“通俗文学”为我们展开的图景。
但可惜,真实的人生并非如此。前文所述的几部“严肃文学”,并没有这样的“目标”与“路径”,因而也就不那么吸引人。作者写作“严肃文学”的目的为何,大概有很多不同,或者反映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真实地描摹人生图景,或者“建筑祖国的语言”。上述概括,只是我随手从脑中摘取的一些语汇,并不是我对“严肃文学”目的的思考——坦率地说,我不知道这目的到底是什么,或许它根本就没有目的也说不定。
此刻我只知道,我看下去 / 看不下去某些书是有原因的,某些书就是比另一些书更适合消遣,而某些书也比另一些书更耗费精力脑力。在社会分工日益完善的当下,后者似乎只能成为学究书架上的玩物,而芸芸大众大概只能在劳累一天后陶醉于前者了。而我,似乎也不幸地属于这芸芸大众——因为我并不专职阅读,在精力充沛时读书更是一种奢侈。
不知道组里的uu们有没有类似的想法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拔草|男作家觉得一个已逝女同性恋作家会喜欢上他是什么水平? (豆芋小狗三千三)
- 求解|请问王尔德哪部作品最适合第一本入手 (小蝌蚪找爸爸)
- 求解|请大家提名故事跌宕起伏、情节精彩纷呈、一看就让人停... (燕飏)
- 座谈|有没有一本书让你反复阅读,想安利给所有爱读书的人? (姜郁)
- 采花|最近最让你惊艳的推理小说是哪本? (钱从四面八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