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管理|谨慎对待抽象词汇
来自:盯盯鞋
学生对老师说“我讨厌学习”,老师一听炸了毛,“怎么能厌学balabala。”学生更讨厌学习了。
但其实,如果老师这样回答:“学习这个词太抽象概括了,包含了许多复杂的事物和过程。老实说,老师活到现在,也还是搞不清楚学习究竟是什么,是记忆吗?还是特定规律的发现运用?仔细想想,自己真的明白学习时干了什么吗?如果连讨厌对象都没有清晰具体的认识,这种讨厌完全是情绪性的,无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自我和世界。这点上来说,讨厌苹果也比讨厌学习,让我们收获更多。
所以更多时候,深入想想会发现,我们讨厌学习其实是讨厌其中一些具像化的行为。比如背书、比如考试做题、比如成绩带来的一切附加评判。这些具体的讨厌对我们来说更有帮助。
这些具像化行为怎么和抽象理念联系起来的呢?就拿考试举例吧,最本质来说,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别人脑中的知识,于是发明了考试来检测知识掌握状况。它们宣称可以把学习的结果以分数的形式展现出来,但也只是宣称而已。有多大程度能达成这个目的,也是个概率问题。
你了解到这些联系的合理之处与虚幻性,至少明白了,人类不是非理性地,非要整出考试来折磨你;联系是人为建构的,但已经有了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认同,你很难改变别人的想法,但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在自己的认识中,斩断一些虚幻的联系。需要提醒你,独立思考和想法有时候会在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但也会带来更加有启发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分离考试/成绩/各类评测与学习的联系,你会获得一个更加澄明的关于学习的认识。在那时,再考察你对它的情感态度。
而至于学习本身,老师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之一,如果你因为一些人为强加的因素而对它有了朦胧的反感,老师觉得很遗憾。但目前来说,这份讨厌的情绪也构成了你自己的一部分,不需要愧疚或苛责自己,每个人都有讨厌的权利。你能真诚说出自己想法,已经很珍贵。照着上述做法检验一下吧。
此外,正如大多数情感一样,你的讨厌也是流动变化的,不需要执着于某种情绪中,欢迎你随时再找我讨论这个问题。”
许多抽象词汇是深入思考的入口。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社会规律|我发现有些人就是以让人难堪为乐 (momo)
- 社会规律|我发现国内只有两种新闻 (望穿秋葵)
- 自然规律|从打小白球中悟到的生活哲学 (跳过奶牛的观察)
- 家庭家族|一般家庭不和谐的规律 (岁寒不改心)
- 社会规律|我发现年轻人的能量好像在降低 (H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