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集|图文漫品(第28集 君君臣臣)
来自:阿拢羹
最喜欢的第28集!
一刷的时候还是江浙的黄梅天,伴着彻夜的大雨,一口气看了很多集。还在纠结是给4星还是5星,直到看了第28集,惊呼天行健5星实至名归。激动得在组里发出了我的第一条讨论。再后来有点戒断反应,又看了好几遍第28集,少了一刷时候的激动,多了很多思辨和回味。
刚计划写这个系列,就觉得这集的小标题毫无疑问是“大闹天宫”,封面毫无疑问是糖人。但是时隔两个月,却觉得核心并不在于大闹天宫和五指山,而在于“位置”。大概也是受前几天看新一季《圆桌派》的影响,第一集嘉宾们提过一个观点,传统思想中喜欢用位置来限定自己的身份,比方用年龄来区别年轻人和老年人,年轻人应当尊重老年人。
自然而然就想到论语。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了对得起我最爱的一集,花时间草草读了《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对理解人物逻辑有些帮助。
以下,正文。
第28集 君君臣臣

上朝前
阴沉的天气,空旷的太极殿前。看样子还没上朝。不知道有没有删掉背景交代,这两位势均力敌的老手间似乎经历了一场暗中博弈。存清最终决定在上朝前拦下淇亲王,挑明矛盾。










存清的下跪着实震惊到我了。他理解他是勤恳而固执的,甚至也可以是冷血的,但是这场戏中,他还展现出了一种卑躬屈膝的奴性,或者说是温驯,对,温驯,我终于在脑子中搜索到这个词,太贴切了。
这段对话中,存清并不了解淇亲王的计划,他甚至也不理解立宪之于朝廷的意义,他只是自顾自地讲他“君君臣臣”的那一套。他提出的每个疑问和劝诫,淇亲王都做了针对性回答,但是他似乎不能完全理解淇亲王的思路,没有接话,而是重新开启下一个新的论点。
淇亲王虽然浮夸,但他说的“一意是必然的,孤行却不是”、“人或许痴,梦未必梦”倒不是吹牛,他大大方方地告诉存清,立宪才是大势所趋,只是存清不愿相信。
下朝后
片头过后,镜头里阳光明媚起来。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部剧的元素不仅有悬疑+公路+寻宝+武侠+历史,还混进了谍战。








吹糖人
从门三刀家出来,停驻在吹糖人的小摊边







每次看李立群说这段台词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感慨,即使是在把这段文字整理成截图的时候,依然能感到悲伤。每次看,都最喜欢这句话,“我长大了想要干那吹糖人的”。风光的内务府总管大人,正一品(根据他的仙鹤补服),存清大人内心只是个想吹糖人的孩子。
宣统三年,四月的最后一天,早上阴云密布,下午阳光灿烂,金色的北京城显得温暖而安宁。这个下午似乎过得格外慢,格外美好……
黄昏
这一天的阳光即将终结,迎着最后的夕阳,存清安排了一桌丰盛的晚餐。







入夜
夜幕还是降临了……















戏楼行刺这段剧情除了最后淇亲王的一段独角戏,几乎没有任何对话,但丝毫不影响紧张对峙的气氛的呈现。我觉得这里的拍摄手法、剪辑风格与节奏、演员的声台行表、一些特殊的意向(孙悟空的糖人、台上大闹天宫的京剧、淇亲王的五指山,还有扳指)都算得上是整部剧中最特别的,抽象且具有舞台剧般的象征意义和程式感,有种京剧《三岔口》的感觉。作为一个喜欢舞台剧的观众,话剧、戏曲还有歌剧这类舞台剧除了带来视听上的享受以外,还有细腻隽永的情感和深深的宿命感,回味这些经典,也是在不断轮回角色那不可被改写的命运。

至此,戏楼行刺的艺术手法,是我心目中的天行健top1场景,可谓封神!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深夜
另一头,深夜,内务府,存清穿戴整齐,等待自己最终的命运审判(穿上了披领,显得特别郑重)。有个细节,存清坐在左手边的位置,这也符合传统文化中“座北朝南,主东客西”的讲究。存清到死都是讲究人。
















宣统三年旧历四月最后的一天,看似平静的一天,终于在存清死前的哀鸣声中结束了。
写这一集前事先看了些晚清的历史,其实历史进行到1911年的时候,立宪几乎成了很多人的共识,甚至更多人早已对拖沓的清廷不再抱有希望,开始转而赞同革|命。有网友说,如果这个故事能提早十年,会更加合适,确实有道理。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来理解1911年的存清和载淇。
存清
存清说过,他是靠科举进入官场的。事实上,无论哪个朝代,科举入仕的比例并不高,贵族子弟有自己的途径。全剧并没有交代存清的姓氏,可以做合理地猜测,存清虽然是满人,但是出生并不高贵。他从科举,到入仕,再慢慢往上爬直到升任内务府总管(剧中是正一品),全是依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第一集中,存清的形象就是个凡事亲力亲为的人,官吏向他呈报近几年来和九有关的事件时,他反应敏捷,事无巨细一一回应。他也对与权|贵有关的一切充满谄媚,廷臣宴上门三刀从容不迫地端起狮峰龙井时,存清满是欣赏和钦佩。
我一直很不理解存清对于维系皇权的执拗,我简直觉得,如果他的墓碑可以有墓志铭,他恨不能把“维系皇权”留在上面。后来我在《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里找到了一些文字,我也更加理解晚清的守旧派为何守旧。我读到了1906年时清廷规定的历史教学的重点(已经是1906年了还在推崇这样的历史观,不难想象存清和王地保这样的人曾经接受到的是怎样的教育),还有梁启超对当时守旧的人思想的总结。教育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再没有什么比忠君更重要。再加上传统观念中“君君臣臣父父子”这样对于个人“位置”、“角色”的执念,存清这类守旧派非常坚定地认为,他们的使命就是忠实地演好手里的剧本。所以存清说,他懂立宪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这不是他的责任和使命。

也正是因为君君臣臣的禁锢,即使认定淇亲王所行不义,存清还是对他毕恭毕敬,甚至可以说是卑躬屈膝,温驯地像一条狗。他可以跪在淇亲王面前;任由淇亲王踢踹,帽子被踢歪了就自己扶正;也可以任由淇亲王揪住他的辫子。即使正在遭受人格侮辱,即使淇亲王嘲讽他的心腹叛变,存清依然可以平静甚至由衷地夸一句“雄韬伟略的王爷”。
而这种建立在超我之上不落地的执拗,不过是空中楼阁。最后,淇亲王的一句话,存清的信仰瞬间崩塌,他的坚持、他的牺牲,他振振有词说的维系皇权都成了笑话,他是一条狗,还是一条被主人利用和出卖的狗。赐白绫又怎样,留全尸又怎样,他存清致死都是爱新觉罗的忠臣又怎样?他的一生都没有意义了啊!
存清是高级版的王地保,他们身上几乎没有人性的气息。存清觉得灾民是贪得无厌的,是愚蠢的,觉得为了彰显天恩浩荡,死几个百姓又算什么呢。但就像王地保对朋友很仗义一样,存清对待下属非常怜惜。把自己的积蓄留给格泰,死前还在替心腹求情,希望淇亲王饶他们不死。尚未被礼教磨灭的人性还在散发着光辉。
糖人摊那里存清的自白是最让人觉得揪心,存清并不生来就应当维系皇权。他不像淇亲王那样,是个控制欲、权力欲爆棚的人。相反,真实的存清,厌倦了爱恨情仇,厌倦了勾心斗角。无论是小时候也好,还是现在也好,他内心依然是个想学吹糖人的孩子,无所谓皇权,无所谓爱新觉罗,也没有龙震离九,有的只是眼前一锅热乎乎的糖浆,和散发出来甜丝丝的焦糖香气……
还好这一天的下午足够明媚,足够漫长,漫长到存清可以在路边的糖人摊停留一会儿,想起真实的自己,然后和他告别,把他留在世俗的烟火中。
(忽然想起去年冬天我也沉迷于熬糖浆做冰糖葫芦,熬糖真的是无比快乐宁静的过程,你会觉得这是此刻再也没有什么比眼前这锅糖更重要更美好的事情了)
载淇
写淇亲王我会觉得有些不适,刘佩琦的表演让感受到压迫和窒息。
依然从历史背景开始吧。编剧设计了载淇这个人物,很巧妙的规避掉了角色与晚清真实的王爷们的冲突。相比于存清这个角色象征了守旧派这个群体,承载了历史洪流中个人的局限,淇亲王的人设似乎更带有戏剧色彩和个人魅力。在我看来,淇亲王想要立宪的意愿比其他的亲王要强很多。他对立宪的理解足够透彻,也深知时局的紧迫。他说他兵变是为了大清强盛,他说他不会让王朝落入外人手中,我相信这部分他说的是真话。但是他说为了社稷才决定兵变,这只是包装。淇亲王才是真正适合搞权谋的人,他有着强烈的控制欲、表演欲,喜欢被人追随,喜欢看人去死,喜欢收买人心,喜欢操纵大局。存清临死前说如果能饶过行刺的人,他们以后会更加效忠。淇亲王听到这里开心地笑了。竞争对手的赞赏,这当然是他很喜欢听的。他毒杀姜恨的时候写书法,反击存清刺杀的时候看大闹天宫,后来在杀钟海潮的时候在北洋军营里用刀这个冷兵器。他把每个对手的死都安排得明明白白,颇具观赏性、戏剧性和仪式感。
我很喜欢淇亲王的这一段台词,“ 我在来见你的路上啊,想了很久,我想要不要跟你说,让你也追随我。想着想着就笑了,我为自己虚伪、伪善,逗笑了。难不成我还要看你一出哭着谢恩的戏码吗?”像淇亲王这样的老狐狸,大概很少做深刻的自我检讨吧,如果他有门三刀一半的自省习惯,也也做不到今天的杀伐果断。但是在见死敌的路上,他竟然反思了,意识到了自己伪善的一面,还说了出来。这一瞬的真实,仅将死之人可见的真实,挺有意思。
他给存清的死安排了白绫。唔,确实像极了忠臣的死法。这招真狠,看似宽容大度,实则是对愚忠的轻蔑。谁让载淇手里什么都有呢,地位、律法、兵力,都站在他这边,想怎么玩死对手,就怎么玩。他更狠的是在存清死前说出了载沣真实的想法,这个刑罚够狠够绝,杀人诛心。(一刷结束我也单独写过关于淇亲王的分析:淇亲王 一个反理想主义者的走麦城 )
小小的总结
终于写完了第28集高光的几个片段。
我太喜欢从紫禁城开始,一直到存清崩溃,所有的情节。节奏、构图、台词、音乐、意向,夸累了。尤其喜欢李立群和刘佩琦的表演,特别是李立群。他们演戏给我的代入感特别强,我觉得我就是那个被淇亲王踹肩膀、揪辫子的存清。真好奇他们现场是什么样的气氛。
还有左和右的细节,我发现淇亲王拿糖人、抓辫子用的都是左手,不知道是不是特意设计的。又或许只是因为刘佩琦是个左撇子,我记得大宅门里他好像是左手拿筷子的。有空再验证了。
时间来到五月初一,地点苏州。








沈美凤把手帕递给女儿的时候,能感觉到她们母女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爱与恨的交织,又陌生又熟悉。又忽然想到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又想到了霸王别姬里程蝶衣的生母。又有点像悲惨世界里的芳汀。不知道多年以后,在戏班里成名成角的沈玲珑,看到生母留给她唯一物品的手帕时,会想到什么?这个女人身上浓烈的脂粉香气或是呛人的烟雾,这个女人若即若离的母爱,不算太快乐但是也没被饿着和冻着的童年……




其实我很期待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绍兴。因为昆曲在这个时期已经比较冷门了,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进而引起京剧和昆曲的花雅之争,到了清末,北方地区京剧比较火。而江南地区,即将诞生一个新的剧中,越剧。越剧在民国时期的风靡程度,大概不逊于现代任何一位明星。而越剧发展史上,也有很多救亡图存、可歌可泣的故事。
哈哈以上全是我作为绍兴人的一点点私心。

零零散散写了好几天,终于写完了第28集。对于完美主义着来说,越是喜欢的部分行文就越是艰难,因为想表达的多,也太希望文字能达到自己的预期。
希望下一集可以很快写完,第29集也有我很喜欢的点。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看了十几集,发现王家洛这个人物太讨厌了。 (惊悚魔王)
- 柳林和他的刀哥 (俩木心上有支矛)
- 历史&知识|扒一扒《荼蘼花》歌词里的典故 (此心)
- 剧粉朋友们都看过来了啊 (追剧の二月)
- 真的不错 (shlle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