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受害者模式与掌控者模式(1/2)
四金儿众晟悦纳(我就是我,第二赛道的我)
2024.08.03-08.04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探索个体心理模式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是一项重要议题,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个体可以走向积极的重要课题。其中,关于受害者模式与掌控者模式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
本人也想从不同的构面进行一些总结和分析,希望对小伙伴们有一些启发,因为一个人的思考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行为模式,从而甚至影响结果的导向。友情提示,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切勿对号入座。模式与性格一样,没有好与坏,只是一种倾向,一种思考模式。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能不能进行转换或者调整?答案是,可以的;只看你想或者不想?!
1.1 什么是受害者模式?
受害者模式,又称弱者模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困境或失败时,倾向于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将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外界环境、他人行为或不可控的偶然因素,并通过指责、抱怨等方式来寻求心理安慰和自我宽慰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模式下的个体,往往缺乏改变现状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习惯于消极应对生活。
1.2 受害者模式通常的行为表现:
1)消极情绪:受害者模式的人常常感到愤怒、无助、自卑、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他们倾向于将生活中的不如意归咎于他人或环境,通过抱怨和指责来宣泄情绪。
2)逃避与指责:面对问题时,他们更倾向于逃避责任,采取“鸵鸟政策”,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同时,他们习惯于指责他人或环境,以此作为自己失败的借口。
3)人际关系紧张:在人际交往中,受害者模式的人往往表现出消极、被动的态度,容易被他人忽视、排斥和孤立。他们难以建立稳定、健康的人际关系,常常在关系中扮演依赖者或受害者的角色。
1.3 关于受害者模式的性格特点
1)敏感与低自尊:受害者模式的人通常具有敏感、低自尊的性格特点。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信心,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在面对挑战时,他们更容易感到挫败和无力,从而加深对自己的负面认知。
2)依赖与自怜:他们倾向于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习惯于通过自怜自艾来获取心理上的安慰。这种依赖和自怜的心态使他们难以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也无法真正实现自我成长。
1.4 受害者模式的案例
小伙伴是一位职场新人,她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困难和挑战。在沟通中,她总是将问题归咎于同事的不配合或领导的不公平待遇,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她经常向同事抱怨和指责,导致同事关系也很紧张。在工作中,她也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经常因为自己的情绪而拖延任务。在她来找我沟通之前,她的工作表现受到了严重影响,职业发展也陷入了困境。这是典型的受害者模式,谁都对不起她。
#积极心理学# #受害者模式# #掌控者模式# #心理状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是你教会了别人怎么对待你(2/2) (四金儿众晟悦纳)
- 20250518-0519 是你教会了别人怎么对待你(1/2) (四金儿众晟悦纳)
- 20250517 从街头球桌到世界冠军:“非典型学霸”的逆袭 (四金儿众晟悦纳)
- 20250516 金牌之外:数字时代运动员如何平衡竞技成就与商业价值 (四金儿众晟悦纳)
- 仍然无法正常发送文章 (四金儿众晟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