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幻】韩松:再谈刘慈欣
三丰SF(三丰SF)
(原载于《新科幻》2012年5期) 2012 年,科幻界继续繁荣,陈楸帆的《薄码》出版,江波的《银河之心·天垂日暮》出版,郑军的《不朽神皇》将出版,龚钴尔的《雪城》将出版,飞氘和我作为科幻作家获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等等。而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是《人民文学》第三期刊登了刘慈欣的四个短篇,这是中国主流文学旗手《人民文学》时隔三十年后,再次刊登科幻小说。我觉得这又一次证明了刘慈欣的影响力不仅限于科幻界。关于刘慈欣的讨论,我觉得还会是很长时期内的一个话题,与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都有关系。 那么,刘慈欣为什么会成功?而刘慈欣为什么迄今只有一个?自《三体》出版后,该问题就困惑着众人。我个人觉得原因至少有这么几点: 一是天赋。大凡杰出之人,一出手就在高位,如鲁迅,本来学医的,写第一篇小说,就达到了成熟。我在看大刘的《微观尽头》时,就为他的惊人天赋感叹。当然王晋康、何夕等也在此列,第一篇就轰动了,像我等均缺乏如此天赋。 二是时间。必须要有时间,才能创作出经典。大刘偏居娘子关,少了很多社交活动,他又不写微博,相对而言,能更好把握时间,穿梭自如。我们很多人不如大刘有自制力。 三是题材。宏大的宇宙,生命、战争、爱情和死亡,这些是伟大文学的必备要素。我们有的人常常只讲些个人狭隘经历,那不行。另外,题材要有科学,这是一个当今大多数中国作家难以驾驭的领域,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决定性的。也许依大刘看,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还原为科学。这些决定性的东西你驾驭不了,写其他的,易成小儿科。 四是人生。要有独一无二的人生,要有对生活的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大刘的阅历,决定了他能把文章写出厚度。上世纪80 年代,他曾往西南前线慰军,听说了一件事:一解放军排长,救了一个越南女人,但越南女人却从筐里拿出枪,打爆了排长的脑袋。这极大影响了大刘的世界观。我以为,这是理解《三体》的一个出发点。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比较安逸,很难写出《三体》那样震撼的小说。强烈的历史感与时代感,深刻的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是大刘超越别人的地方。我一直以为,大刘的小说,重在情感,而非科学。 五是继承和重新组装。其实,大刘的一些小说,并不很新,包括《流浪地球》,同样的题材黄海也写过;包括《带上你的眼睛》,同样的题材潘家铮也写过。《三体》中,并无太多新造概念,无非是三维、四维、十一维、光速、翘曲航行、黑洞……等等,但他提炼了,重新组装了,并且细节化了,这就完全改变了。大刘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写得可信,而且贯穿了一种问题———解决思路。 六是好莱坞大片模式。我常觉得,大刘是用笔来写电影。他的小说中,有奇观、冲突、悬念,有英雄的成长,有一种主流精神,有一种深奥哲学,并且有一种全球化思考。大刘本人,很关注西方科幻,包括星云奖、雨果奖作品,他都看原文。而国内有些作家,思想和视野不如大刘超前。 七是中国传统。比如道德问题,人本恶人本善的问题,在大刘提供的解决之道中,读者不仅能看到孔子的中庸和仁爱,也看到了法家、墨家的东西。他和王晋康的小说中,都有这样的思考。 八是与读者的互动。大刘对待读者,充满诚意。前年星云奖,我们在成都出席一次宴请,刚好某书屋有科幻迷聚会,大家都说吃完再去吧,唯大刘说,不可。最后,我们均随大刘而去。在大刘看来,读者读得满意,他才最高兴。他因此有紧紧抓住读者心灵的本事。而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的,只顾埋头写自己的。 九是大刘后面有好的平台,有伟大的伯乐,像姚海军这样的人,多年尽心扶持。 我觉得,目前,中国文学界应该多出几个像大刘这样的作家,才对得起这个时代。希望就在年轻的科幻爱好者身上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姚海军:从伐木工到被查的“科幻大佬” (NightWing)
- 3月刊把我看吐了…… (Kaka)
- 长篇历史科幻小说《元素》开始在豆瓣连载,欢迎前往阅读 (胡行)
- 找一系列科幻丛书 (穷•库克)
- 《科幻世界》杂志2024年回顾 (杂知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