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斯托克豪森和约翰·凯奇——“弗兰克·谢弗尔纪录片特辑”
来自:松本南国(彻底抹去21世纪的痕迹)
《指挥马勒》/Frank Scheffer(the Netherlands) Apr.30 13:00 May 7 13:00 《时间迷宫》/Frank Scheffer(the Netherlands) May 4 15:00 《直升机弦乐四重奏》/Frank Scheffer(the Netherlands) May 4 13:00 《从零开始》/Frank Scheffer(the Netherlands) Apr. 30 13:00 May 7 14:30 荷兰纪录片制作人弗兰克 谢佛尔的4部代表作可以看出作者如何用记录影像来描述一个当代实验音乐内部发生的人与事,包括在实验音乐领域里声名显赫的约翰·凯奇、马勒等,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追随他们身后的其他音乐人的创造性理解都在这些片子里被描述。通常现代实验音乐是远离我们的一些奇怪符号和音响,但谢弗尔的纪录片为我们打通了进入的通道。所以这个纪录片特辑节目,也是我们向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的音乐家和、包括"为我们开门"的谢弗尔的致敬方式。 (吴文光) 弗兰克·谢弗尔简介 弗兰克·谢弗尔1956年出生于荷兰,先就读于于海牙自由大学艺术学院,之后进入荷兰电影学院学习电影。1982年毕业即完成第一部纪录片作品《西洋镜人》,这是一部关于美国电影导演弗朗西斯· 科波拉的电影拍摄过程的纪录片,影片中被摄者还包括维姆·文德斯、汤姆·威兹、维托里奥·斯多拉等艺术家。之后,弗兰克·谢弗尔纪录片创作持续不断,其电影创作力异常旺盛,至今已经完成了超过50部纪录片作品,包括实验纪录短片,并且其创作风格样式多种,从不放弃可能的实验方式,以此建立了他在国际纪录片领域中的声誉。 尤其被电影评论家称道的是弗兰克·谢弗尔制作的无数涉及当代实验音乐的纪录片,评论家们认为,他用纪录片构成了20世纪音乐大师们的传记总谱,代表作品有:有关著名实验音乐家约翰·凯奇的系列实验纪录片《从零开始》(1995年)、为纪念马勒而作的《指挥马勒》(1995年)、记录德国作曲家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的一次类似音乐实验行为艺术的作品《直升机弦乐四重奏》(1995年)、跟踪拍摄记录美国当代实验音乐家艾略特·卡特25年的《时间迷宫》(2004年)。最近刚完成关于弗兰克·扎帕三部曲纪录片中的两部。在弗兰克·谢弗尔完成的纪录片作品中,无数著名或倍受争议的音乐家都在其中,比如史蒂夫·萊柯、菲力普·戈拉斯、艾略特·卡特、约翰·凯奇、布赖恩·亦诺等。目前正在制作《七·德黑兰》,这是 一部关于"七"的纪录片。《七》是美国著名实验音乐家约翰·凯奇的作品,该作品由伊朗音乐家在德黑兰演出,纪录片以此作为契机进入了这个特殊的演出现场。还有《存在和不存在》,纪录片镜头关注的是德黑兰交响乐团。 "音乐是最好的":我的纪录片与音乐在一起 弗兰克·谢佛尔 "音乐是最好的"是弗兰克·扎帕的名言。对此,我完全同意。 我十三岁的时候,听了一张唱片《我们参与其中只是为了金钱》。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法兰克·扎帕的音乐,一下子震荡了我的心脏。一个充满着音乐的各种可能性的全新世界向我敞开了门。自从记事起我就喜欢音乐,我一直在期待这种震荡。艾德加·瓦雷兹作品纪念集出版了,签名的唱片封套上写着"当下的作曲家拒绝死亡"。出售的第二天,我去了当地的音乐店买了这个作品集,是由罗伯特·克拉夫特指挥的。我回到家就听了,我听到的是一种很神秘的声音,我无法理解。瓦雷兹的灵感源自朗斯基关于"音乐是自由穿梭在空间里的智慧之载体"的理念。这个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现在,三十多年之后,我才认识到是扎帕和瓦雷兹的音乐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给予了我愿望和热情,来实现二十多年来制作关于音乐系列的纪录片创作。 1982年我从荷兰电影学院毕业之后,我决定投身于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因为现代音乐几乎和电影同时诞生,都是诞生于二十世纪初,所以我对现代音乐尤其感兴趣。从诞生之初,电影语言和音乐语言之间就有一种直接的联系,二者都是基于时间的艺术,它们要解决同样的问题,例如节奏、间距、记忆等问题。有一个阶段,我读康丁斯基的书《论艺术的精神》,有一段关于音乐的,他解释了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丰富的一种,还阐述了其它艺术门类是如何羡慕音乐在表达内心的自我时所具备的那种自由性的。因此,我想要成为一个电影的"作曲家"。根据康丁斯基的理论,我的这个愿望可以通过他所说的"转换原理"来实现,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某段音乐的结构和特色,把它转换到电影的结构和风格里面。同样,作曲方法也可以转换成为去"作曲"电影。结果就是,我所有完成的电影和音乐是不一样的艺术。 我主要的目标是,通过研究音乐是如何被写出来的,来更好地了解如何制作电影。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作曲家就像制片人一样,要应对同样的问题。区别在于,作曲家比制片人做这件事的时间长了几百年。可能对我来说,我不用去重蹈覆辙,仍然有新的东西等着我去发现。另外一个激发我兴趣的想法是"并置"。这是俄国电影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在《蒙太奇课程》里阐述的。他指出,当你把两个镜头放到一起,紧挨着的时候,其结果并不是这两者之和,而是一个新的结果,相当于1+1=3。 因此我开始将我的电影和音乐并置,将过去和现在并置。我将这个并置原理延伸,将两个音乐家并置,把他们放在同一部电影里交替出现。后来就有了1988年我完成的《时光即音乐》这部电影,是关于作曲家约翰·凯奇和埃略特·卡特的。这也是我的第一部关于音乐的纪录片。 音乐是最好的 《指挥马勒》 (彩色, 74 分钟,1996年;中文字幕,翻译:董海滢;校对:吴文光、Odette Scott) 导演、制作人:弗兰克·谢佛尔 方案:Donald Mitchell, Frank Scheffer 摄影:Melle van Essen, Joost van Gelder 录音:Ben Zijlstra, Harold Jalving 剪辑: Suzan Ijzermans, Menno Boerema 混音:Tom Stramrood 影片简介: 1995年5月,阿姆斯特丹举行了一个音乐节,演出了伟大的作曲家古斯塔·马勒的所有交响乐和歌曲作品。《指挥马勒》这部影片拍摄了所有的排练,通过当代五位杰出的指挥家的眼睛来透视马勒的音乐灵魂。这五位指挥家是:克劳迪奥·阿巴多、伯纳德·海廷克、里卡尔多·穆蒂、里卡尔多·夏伊利和西蒙·莱托。马勒本人也是一个指挥家,他写下了怎样来指挥他的音乐作品的详细的提示。马勒所具备的深厚的音乐和历史知识,对于指挥他的作品的任何一个指挥家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导演的话: 受苦的才能 在二十世纪初,荷兰皇家音乐厅交响乐团和它的首席指挥威廉·蒙格伯格和古斯塔·马勒建立了一种很特别的关系。马勒去了阿姆斯特丹几次后,这个交响乐团的高品质演出打动了他,他的作品也被荷兰的观众所接纳。同时他也非常欣赏皇家音乐厅的声学设计。阿姆斯特丹对马勒来说就变得非常重要,就像拜伊罗特对理查德·瓦格纳来说非常重要一样。1920年,马勒逝世九年后,皇家音乐厅组织了一个音乐节来纪念这种不同寻常的关系。威廉·蒙格伯格和他的管弦乐团演奏了马勒的所有交响乐作品。 1995年,在距第一届米勒音乐节七十五年之后,阿姆斯特丹再次举办了一个新的音乐节,演出马勒的所有交响乐和歌曲作品。这个马勒音乐节的特别之处在于,演奏马勒作品的大部分管弦乐团都是马勒曾经合作过并且非常热爱的乐团。在马勒音乐节期间,国际媒体公认了音乐节演出的超高品质。 这部影片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指挥家们谈论了对马勒不同理解或对比了马勒的音乐的不同方面。通过谈话,他们展示了各自的个性。采访由马勒评论家唐纳德·米切尔担任。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尔多·穆蒂指出了音符后面隐藏的那个世界,他说,对于音乐来说,每个指挥家都只能是第二位的。荷兰指挥家伯纳德·海廷克着重谈论了他所说的马勒的"受苦的才能",不仅仅涉及了马勒和维也纳皇家歌剧院的困境,还谈到了马勒的个人关系,尤其是他和他的妻子的关系的困境。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更多地谈到了马勒的个人问题,这些问题使马勒很痛苦。有时候从他的音乐里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英国指挥家西蒙·莱托强调说马勒在一个浪漫的时代找到了自我。这个已近尾声的时代激起了某种疯狂,使马勒的音乐听起来就像"一个疯子的音乐"。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尔多·夏伊利指出了马勒对于现代音乐的萌芽的预感,并把他称为"影响音乐整整一个世纪的现代音乐家" 看《指挥马勒》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为了听音乐,或是了解音乐后面的想法。它所使用的拍摄和剪辑方法深刻地影响了公众,使他们能更好地感受和吸收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情感。这部影片没有象一般的音乐纪录片那样,只是跟随音乐家拍摄。在影片中,主要使用了中景甚至大特写来拍摄指挥家们,并采取了观众很难见到过的角度-拍摄他们的脸而不是背部。你可能会把这叫做可视的面部舞蹈。在他们的脸上,你会发现马勒的音乐中曾经存在过的各种情感。这是一个与指挥家合二为一的过程,因为他们成了马勒的再生,他们在让马勒的音乐复活了。这种方法的最神奇的效果就是我们所有人都成了马勒音乐的阐释者,使我们欣赏音乐的过程成为了情感体验的过程。 我还强调了我认为的马勒音乐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他的社会同情心。受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影响,马勒认为:"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个灵魂在受苦的话,我怎么可以快乐起来?"我想要强迫观众来醒悟到这一点,于是采用了跳切的方法。我切入幕后的埋头苦干的人们的画面:搬乐器,布置舞台等等。我最钦佩的是马勒写进到他的作品的那种诚实。在他的音乐里,我们能听出他最隐私、最私人的想法和情感,没有丝毫的犹豫或掩盖。正因为如此,我觉得,马勒是所有作曲家当中最容易受伤害的一个,因此也是最让人同情的一个。 在影片《指挥马勒》接近尾声的地方,是指挥家里卡尔多·夏伊利的陈述,对应的是马勒的音乐状态,两者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影片开放式地结尾激发观众继续思考。这部纪录片展示了马勒的音乐的多维性,也展示了指挥家几乎和作曲家的心融为一体的那种微妙的情感变化。 弗兰克·谢佛尔,2005 《时间迷宫》 (彩色,90分钟,2004年;中文字幕,翻译:董海滢;校对:吴文光、Odette Scott) 导演、制作人:弗兰克·谢佛尔 摄影:Melle van Essen, Peter Mariouw Smit, Rene van der Eijk 声音:Harold Jalving, Pieter Guyt, Ben Zijlstra 剪辑:Riekje Ziengs 影片简介: 这部独特的纪录片很好地捕捉到了艾略特·卡特的音乐的本质。在全面展现了这位伟大的当代作曲家的风采的同时,也给观众呈现了现代主义音乐的历史缩影。卡特在纽约居住了近一个世纪。谢佛尔虚构地使用了纽约作为一种忙乱的隐喻,用来隐喻卡特对于时间的认识和对时间转换的迷恋。影片中采访了皮埃尔·布列兹、丹尼尔巴·伦波伊姆、查尔斯·罗森,当然还有艾略特·卡特本人。 导演的话 时光之桥 制作一部关于艾略特·卡特(1908年出生)的影片就是一段时光之旅,就像走在一座连接了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桥上一样。这座桥横跨于传统和变革之间、美国和欧洲之间,也连接了旧世界和新世界。这座桥梁使人们入迷,将过去和将来的碰撞融入现在。我认为,这位作曲家是音乐的传统中"最后的莫西干人"。当我们走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上的时候,他正在沉思着时间现象。从他的家到桥上我们花了三十分钟。对有些人来说,可能这只是弹指挥间,而对我来说,却看到了来生。那天是艾略特·卡特的77岁生日,他对我讲了音乐中的结构和时间对他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时间,是灵感的源泉。我们走过的这座桥是很多年以前建的,却仍然矗立在那里承受着往日和现代的重量。 早在1982年,我偶然在一本荷兰音乐杂志上发现了一篇关于弗兰克·扎帕的采访。弗兰克讲述了他是如何喜欢一个叫做艾略特·卡特的美国作曲家的作品。那时卡特还不为人所知。这马上激起了我的兴趣。我又得知,他将在1982年6月,作为重要作曲家代表出席荷兰音乐节。在听了弗兰茨·凡·罗森制作的一个关于艾略特·卡特的广播实录节目之后,我就很想拍一部关于他的影片。那时我还是荷兰电影学院的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我对学院的主任说制作这部影片对我来说很重要。看到我如此坚决,他最终还是同意了。 我是在阿姆斯特丹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见到卡特的。他那时正在准备一个展览。他善解人意的性格和他浑身散发出来的那种真诚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在我问他可否做个采访之后,他邀请我去他那儿,见见他可爱的妻子海伦。他们住在阿姆斯特丹南边30英里的一个带花园的小城堡里。那个村子叫布勒克伦,布鲁克林就是由这个名字衍生而来的。在那儿我用了一个半小时来采访艾略特,他谈起他的作品的那种方式使我不由得深陷其中。他提起电影如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和Cocteau's 'Le sang d'un poet,'(疑似法语),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文学作品,里尔克和彼特拉克的诗,这些都是他灵感的源泉。然后我意识到,我需要花些时间来理解他的音乐的本质。在我的影片《时间迷宫》最终在2004年纽约的翠贝卡电影节放映的时候,我已经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 或许时间有它自己的本来面目。这种神秘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它的本质也呈现出来。艾略特强调说他的作品对于音乐演出来说是戏剧的特定情节。在演出中,每个人的乐器成为自己的特色,和其他人互相呼应,有时一起合作,有时互相冲突,而有时又互不相干。从这个意义上说,布鲁克林大桥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建筑物,而且是人们的关系发展过程中一切变化的隐喻。 在电影《时间迷宫》当中,卡特表达了他对于布鲁克林大桥的迷恋。它是一座承受了时光重量的建筑物。在卡特的音乐里,他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重建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由传统音乐支撑,也包含了现代世界的经验。他所关注的是人生的经历。就像在"时光凝滞"的过程中,不同的事件不断地发生着:基于过去,发生在当下并试着窥视未来。每个作品都被作为是一个整体,但是你的耳朵会集中在一个特别的元素上。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像你在欣赏一个树林,然后却把你的注意力转向了某一片叶子的构造;或者就像你在一个交通混乱的大城市认出了一辆车,并开始跟踪它。他的音乐是多层次的,就像是我们日常现实生活中有不同层次的经验,也有因生活不断改变在脑海中留下的多层次的思考那样。 人们认为古典音乐的传统是一座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桥梁"。在十八世纪,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创作了丰富的音乐素材,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想要"演奏"它。在二十世纪初,阿诺德· 勋伯格和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也写出了新的生动的音乐素材,艾略特·卡特也想要"演奏"。我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这个"莫扎特"(艾略特·卡特)不是一个欧洲人而是一个来自纽约的美国人。 弗兰克·谢佛尔,2006年七月于墨西哥 《直升机弦乐四重奏》 (彩色,75分钟,1995年;中文字幕,翻译:董海滢;校对:吴文光、Odette Scott) 导演、制作人:弗兰克·谢佛尔 摄影:Joost van Gelder, Roelf-Jan Wentholt 剪辑:Jan-Wouter van Reijen 声音:Harold Jalving, Ben Zeilstra 合作制片人:AVRO 荷兰电视台 制片人:Frank Scheffer / Ton van der Lee 出品:Allegri 电影公司 影片简介: 德国作曲家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的作品《直升机弦乐四重奏》是近些年来最受争议的艺术作品之一。这个作品为美国著名的阿蒂替弦乐四重奏乐团创作的。在1995年荷兰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演。演奏四重奏的四个人分别在飞翔在空中的四架直升飞机里演奏。他们演奏的音乐随后传送到了中心区,在调音台进行了混音。 在影片《直升机弦乐四重奏》中,弗兰克·谢佛尔拍摄了首演前一个月的整个准备的过程,同样也从作曲家怎样构思和实现这个作品的视角进行了拍摄。 例如,斯托克豪森告诉谢佛尔,这个作品构思来源于他的一个梦。在梦中,音乐家们可以飞。 之后他就写了一个独创的乐谱。乐谱的每一种乐器都是用不同的颜色的音符标注的。这四条线频繁的从一个跳到另一个五线谱,用以模仿鸟儿在不同的路线上飞翔。斯托克豪森还给谢佛尔分析了作品的内容,特别讲解了在四重奏的写作中是如何融入直升机的音速特点的。 谢佛尔走进后台,逐步地给观众展示了这个作品需要一步步实现的过程。例如,荷兰海军提供了直升飞机和飞行员。斯托克豪森和阿蒂替乐团举行了不计其数的排练,分析出每一个演出中可能发生的细节。他亲自处理所有的声音问题,甚至音乐厅的最后混音部分也不放过。在这部影片的结尾处,有一个非常棒的镜头,弗兰克·谢佛尔捕捉到了斯托克豪森的"儿时的梦"的那种惊人的诗意。从放置在第五架直升飞机上的摄影机里,我们看到了弦乐四重奏乐团在阿姆斯特丹的上空飞翔,满载着自由和释放,在那么宁静的一个时刻凝固。 导演的话 飞翔的音乐 "仅以《直升机弦乐四重奏》献给所有的宇航员" 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 德国作曲家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的《直升机弦乐四重奏》是曾经演奏过的最复杂的音乐作品之一。受萨尔兹堡音乐节邀请而创作的斯托克豪森,创作了《光》,包括歌剧作品《一星期中Mittwoch》,《直升机弦乐四重奏》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一次独特的听觉经验:一个弦乐四重奏乐团分别在四架直升飞机中演奏;四个音响师陪伴左右;四个飞行员驾驶飞机;安装了四台视频发射机、十二个声音发射机;大礼堂有四个屏幕和四个扩音器方阵;还配备了声音控制器和缓和器。这个作品最终在1995年荷兰音乐节进行了首演。 因为互相听不到对方,只能通过节奏器提供的拍子参考来使音乐同步,所以乐团演奏的大部分是颤音。这些声音和直升机旋转的叶片的声音混合的非常好,使直升机也听起来像是一种乐器。因此,荷兰空军的飞行员也成为了乐手。当他们演奏的时候,连接地面上四个电视屏幕方阵和四个麦克风方阵的摄影机和麦克风将四个音乐家的演出传送给了观众。与此同时,从上方,透过直升飞机的玻璃驾驶舱能够看到整个世界。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音乐工程,能够最大程度地说明科技是如何最大范围地发挥作用的。这场演出是特意为现场的观众呈现的。他们在那一天经历了斯托克豪森的梦想成真的整个过程。 斯托克豪森从来没有写过另外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他有一个梦:"我听到并且看到四个弦乐演奏家在飞翔的直升飞机里演奏。与此同时,我看到人们地面上坐在视频墙的面前,还有一些人站在室外的广场上。当我醒来的时候,我强烈地感受到什么东西和我交流过,好像不是我自己的想法。我从来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在音乐节接受了我的乐谱之后我才打电话给埃尔文·阿蒂替。他的第一句话是:'哦-噢-哦!'不管到底他是什么意思,我很高兴他没有马上拒绝。然而,之后他就劝我不要让直升飞机参加弦乐演出,可以用直升机的声音磁带。这个建议使我反而更要那样去做。其实,是因为他不能想象出我在梦里的那种体验。" 很显然这个演出的后勤工作是非常复杂和庞大的。实现这个演出的确需要付出很多。只有在国家有关部门和赞助商的支持下,这次演出才能得以实现。 是埃尔文·阿蒂替让我关注这个音乐工程的。因为从1987年开始,我就已经和他合作过了,他认为对我来说,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拍摄题材。其实荷兰音乐节想要预演一次,但是却没有钱来实现这个工程。1995年5月开拍的第一天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那天早晨我还在拍摄《指挥马勒》。是在拍由伯纳德·海廷克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出的马勒的第二交响曲。那天下午,我就拍摄了斯托克豪森的《直升机弦乐四重奏》的第一次排练。在一天之内,我仿佛跳过了一个世纪。 《从零开始》 (该片为四部短片组成的一个实验电影合集,全是和实验音乐家约翰·凯奇有关) From Zero (The Group of Films) 《十九个问题》 (彩色,15分钟,1995年;中文字幕,翻译:董海滢;校对:吴文光、Odette Scott) 导演、制作人:弗兰克·谢佛尔 摄影:Frans Bromet 声音:Bert Flantua 剪辑:Jan Wouter van Reijen 影片简介: 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回答了19个问题,这些问题是通过用古代中国掷硬币和易经的方法随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的内容(包括数学、爱因斯坦、死亡、歌剧、禅宗、罗纳德·里根、约翰·凯奇…)以及回答的时间长短都是由一个易经的电脑程序决定的。 由于回答要在一到六十秒之间完成,这种诙谐的方式调剂了气氛。而所有回答体现了凯奇概述世界的能力。 导演的话: 飞出牢笼 约翰·凯奇的人生哲学简而言之就是,飞出每一个你发现的牢笼。这也是关于改变你听的角度的哲学。约翰·凯奇质疑了一个基本的观念,那就是音乐应该是什么。对他来说,每一种声音都是音乐。他通过他的作品《4分33秒》结束了西方的音乐传统。这是为大卫·图德所作的作品,一个钢琴家走向钢琴却不动任何琴键,一直坚持四分钟三十三秒(他使用了秒表来计算时间)。换句话说,整个作品是由静默组成的。在听的时候最好窗户是开着的,那么你听到的声音就是这个音乐作品。当你听《4分33秒》这个作品的时候,这只是一个偶然而不是什么音乐作品,也不是什么作曲家写出来的东西。如果你数一下,这个作品有273秒。273是开氏温标的最低温度刻度(摄氏度刻度中绝对零度就是零下273度),在这个温度下,一切物质会停止振动。那就是零点。这个作品意义如此重大是因为它结束了一直占主导地位的西方音乐传统的阶层概念。约翰·凯奇是第一个世界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与任何国家、任何边界无关,只和宇宙中的这个世界相连。 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铃木大拙在五十年代后期就向约翰·凯奇介绍了禅宗思想。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在左边画了两个条纹。他解释说这个圆代表精神的全部,条纹代表自我,自我促使我们与精神世界割离。凯奇决定将他作曲的方法由主动选择改为被提问,以此来避免他的自我。他使用了古代中国掷硬币和易经的方法来完成这个作品。 在我的影片《时光即音乐》中,我在剪辑上延续了源自爱因斯坦的"并置"的理念。我将两个作曲家约翰·凯奇和艾略特·卡特,交替剪辑。他们俩作曲的方法是完全对立的。艾略特·卡特会在写出乐谱前花很长时间来思考每一个音符,而约翰·凯奇则选择以易经为基础的随机选择的方法帮他做决定,来完成音乐作品。我将他们在作曲上如此不同的创作方法也应用在我的影片里。我觉得如果在我的电影里面分别使用这两种方法,会产生一种很完整的感觉,非常生动。在约翰·凯奇的部分,我也使用了随机选择的方式来决定使用不同的镜头,例如使用什么焦距、什么光圈、什么摄影机、什么角度、速度以及剪辑的顺序。在《从零开始》的四个部分的制作过程中我都使用了这种随机选择的方式。 使用随机选择的工作方法是令人振奋的一次经历。就像约翰有一次告诉我的那样:"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有价值的经历。" 诗人哈菲兹也建议过一个类似的方法,就是偶然翻开他的诗集的某一页,其效果是出奇的好。在未来的几个世纪,即使我们最最现代的传统音乐也会随历史灰飞烟灭,而凯奇将会永存于世。 《十四》 彩色,20分钟,1995年 导演:安德鲁·卡尔弗(美)、弗兰克·谢佛尔 制作人:弗兰克·谢佛尔 Camera: Joost van Gelder Editor: Suzan Ijzermans Sound: Ben Zijlstra/Michel van der Aa 作品简介 这部片子拍摄的是著名的艾夫斯·因塞姆伯表演约翰·凯奇的同名音乐作品。多部摄影机从不同位置、角度,用不同景深和焦点来聚焦这场演出,同时后期剪辑与制作也尽可能表现出一种表演的电影。这个演出的灯光设计是出自于安德鲁·卡尔弗的独特构思,他本人也是也曾为约翰·凯奇的作品《欧洲》设计灯光。 《注意》 彩色,10分钟,1995年 导演:安德鲁·卡尔弗(美)、弗兰克·谢佛尔 制作人:弗兰克·谢佛尔 Camera: Joost van Gelder Editor: Suzan Ijzermans Sound: Ben Zijlstra/Michel van der Aa 作品简介 在预先共同确定好一个持续时间,弗兰克·谢佛尔用影像和安德鲁·卡尔弗采自约翰·凯奇的采访声音来共同创作了这个作品。他们的影像和声音部分是经过精心处理过,然后进入剪辑时,创作理念和灵感是来自于约翰·凯奇的音乐和莫斯·肯宁汉的舞蹈合作,两种样式共同构成一起,第一次在这个演出中实现。 《人口过剩和艺术》 (彩色,25分钟,1994年;中文字幕,翻译:董海滢;校对:吴文光、Odette Scott) 导演、制作人:弗兰克·谢佛尔 摄影:Joost van Gelder 剪辑:Suzan Ijzermans/ Jan Wouter van Reijen 影片简介: 这部影片包含了凯奇的最后一次讨论会的记录,议题是《人口过剩和艺术》;还包含了作曲家的最美的作品之一《Rioanji》,包括声音和打击乐的版本。视觉部分包含了作曲家生命中最主要的两个地方的影像样本:曼哈顿和石镇。一个繁华一个自然的两个场景或切换或叠画。而最特别的方面是摄影机的绘画式的移动就像《Rioanji》这个作品一样。《Rioanji》以Rioanji修道院的花园里的石头剖面的曲线片段为基础的,根据曲线谱写成了乐谱。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艺术留学作品集机构选择纠结的同学进 (憨憨)
- 商业广告tvc行业交流群 (安静的看电影)
- 出23菲林考研全程班 有背诵资料和网课;另有杨超导演思维看电... (spike)
- 新作电影剧本《狙击者》,特工动作类型,感兴趣的导演制片人... (掉坑王子)
- 上海| 建立一个学习电影交流群,一起聊聊影史,拍摄和自己喜... (小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