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作为每日阅读完毕之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将能记住的知识点写出来的地方。
2024.08.10,D1
今日阅读书籍《认知觉醒》5.2深度学习
学习知识分享:
1.为什么要深度学习:
新知识刚刚获取的时候就像是气态的,容易消散,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将知识固化下来。
2.深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
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缝合(可以是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教授/分享给他人;
3.深度学习指南:
尽可能的学习第一手知识:二手知识就像是被人咀嚼过的知识,而第一手的知识是经过时间或前人验证过的,值得精耕细度;
反思生活也是一种深度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体现在年龄,甚至是阅历上,更多的体现在对经验的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4.深度学习的好处:
深度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产生更多的灵感:
深度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
深度学习所获得的才干,区别与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得到迁移的,这也是很多大能能够跨界成功的原因。
我的想法与感悟
想法1:
我很爱在学习的时候一边学习一边做思维导图,这让我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专注,但今天发现这样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但分享给“否定型”人格的人只会打击我继续学习和分享的积极性
行动1:
在学完这一章节之后没有继续学习下一章节,而是入驻了豆瓣学习小组。
想法2:
作为一个培训人很清楚学习的金字塔,也给很多人分享过学习金字塔,只是仍没有在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就想要分享出去,也许这是因为从前的清楚还只是浅层次,分享也只是工作需要;所以真正要把知识完全转化成行动,我认为比分享出去更重要,以及更难。
想法3:
在学习这一章里面的“反思生活”之前,我就在每日进行生活复盘,我觉得很惊喜,因为上一个周期我一直认为全职在家这件事情让我的生活乏味可陈,可每日复盘之后我的确对生活细节的感知力变强了。不知道这是一个巧合,还是在阅读这本书前面的内容后潜意识给我的启发,正好与书中作者说的相称。
行动3:继续保持每日复盘;
2024.08.11,D2
今日阅读书籍《认知觉醒》5.3关联
1.学习的步骤
内容:获取新知识——关联旧知识——将知识运用起来
关联:读书的时候更像只做了第一步,而学习成绩的差异可能更体现在第二部
2.为什么要关联
同昨天学习的知识的缝接理论相同,新知识总是孤立的,我们将他与就知识关联才不会消失;
知识之间就像大脑里的神经元,人的智慧与否不在于神经元的数量(个体间数量的差异不大),而在于产生链接的情况。学习的过程就是大脑中两个神经元产生链接的过程;
3.关联什么
不是随时随看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关联,只关联与自己相关的部分;
关联要聚焦自己最相关的部分
心中迷茫、漫无目的的人再努力也做不到关联,手里有锤子的人看什么都会像钉子
关联:之前上班的时候因为有开发课程的任务,所以即使是看综艺也会从里面找到能做为案例的片段;
4.如何做到关联
心中有锤子
要多输入,无论是阅读还是经历
保持好奇心
时常会自己说: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
想法1:如何做到关联的两点目前我都欠缺,当然即使我今天意识到了心中有锤子的重要性也不是马上就能改变的。 行动1:别焦虑别心急,我可以先把重点放在“足够的输入”上面。
想法2:在没有阅读在关联的误区的内容时,我是真的直接掉这个误区里,即使在阅读完以后,我记录本篇笔记时,我甚至想在每一个知识点后面增加“关联”,将笔记内容结构改成:知识点——关联||想法——行动的格式,但是当我想不出第一个知识点的关联时忽然想到,关联不必强求,这可能也是书上说的误区之一??
2024.8.12 阅读到中途有感 为什么我觉得这里很触动? 因为书中说的情况完全就是我的情况! 如果没有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从前我会认为我在无效学习、敷衍、不够专注 如果没有一边读书一边梳理出一套“完美”的思维导读,我会担心之后我把书中的内容全部都忘掉了,又是无效学习
而今天的章节告诉我,没必要!不是这样的! 完整的书籍内容代表的是作者的认知体系,他不一定适用于你自己,能力是无法跳跃成长的,你只能吸收进自己舒适区边缘的东西——也就是触动你的东西,那么忘记了又如何呢?谈何无效阅读呢? 没有完整阅读又如何呢?
(不过写到这里我认为,完整阅读能帮我沉浸在书里,因为这避免了模糊——我怕我哪一章都想读,又读了开头想要放弃。完整阅读避免了选择,同时也消除了模糊。 不过如果我能清晰的找到自己阅读的触动点,那么也不必拘泥与完整。)
从前我认为的高效,其实反而无效 真正触动的东西有限——只在舒适区边缘 抓住触动点,关联旧知识,使用,这才是高效。
2024.08.12,D3
今日阅读书籍《认知觉醒》5.4个人认知体系的一部分 由于我觉得某个部分很触动我,因此停下了。
回顾今日学习的内容: 1.知识与认知是不同的 如果说书本里的那些公式、概念、案例、原理是知识,它们是确定的、通用的,大家都可以学,可以用来答题、用来高谈阔论,那是学生时代的知识。这时的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知道和理解 而认知更像真正的知识,他是用来在你形势不明朗、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帮助你拿主意的。认知是为了帮助你判断和决策。
2.单纯的通过学习、照搬大能的体系,只能帮助你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认知体系。 照搬只能知道和理解,不能帮助你判断和决策。 认知体系最只有适合自己没有最权威。
3.学习最触动自己的地方以建立个人的认知体系。 认知能力的提升无法跳跃发展,他人的认知体系可能在你的困难区,无法吸纳,只取触动的地方(位于舒适区边缘)才能成长。 高效的学习不是全书阅读,更不是整理全书的思维导图,道理同上。
4.个人认知体系建立就是从其他人的认知体系中找到自己的触动点和需求点,与自己产生链接,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的过程。
2024.8.13 1.新知识应与旧知识进行关联,但关联分强弱;产生强关联的3种方法: 用自己的语言将新知识重新组织(复述)出来 忘了; 在需要的时候能提炼出来; 将其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2.触动学习法 先用情绪筛选: 通过情绪来筛选出触动自己或者与自身需求紧密贴合的地方 再将其与旧知识强关联
3.打卡可能会改变你的初衷 将原有的内在动力转为外在,进而影响你做这件事的质量 想法:别在意打卡记录的完美,可以注意他的完整
2024.08.21 这些笔记不能算作作品,我需要再打磨 因此这里以后只放自己的学习记录
2024.8.21 《认知觉醒》 7.1心智带宽:唯有富足,方能解忧 2024.8.21 《认知觉醒》 7.2单一视角: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
2024.8.22 《认知觉醒》 7.3游戏心态,幸福的人总在做另一件事 2024.8.22 《认知觉醒》 8.1早起
2024.8.23 《认知觉醒》 8.2冥想 2024.8.23 《认知觉醒》 8.3阅读
2024.8.23 《认知觉醒》 8.4费曼 2024.8.23 《认知觉醒》 8.5运动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