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及感悟|个人关于世界观的一些思考
来自:小A
本文目前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正文《个人对世界观的一些思考》(已完成)
第二部分《个人体悟到的一些人生关键词》(会先在回复中不定期更新)
第三部分机缘巧合的一些问答和补充。目录附在正文最后,大家可以按需浏览。
个人关于世界观的一些思考(1)
其实从小就被告知,人要建立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三者之中,长久以来,我对于“世界观”最为忽视,因为感觉上离得最远。现在,我越来越认识到,世界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所以我想记录分享一些现在的我对于“世界观”的思考。
先说一点题外话。我发现,现在有很多青(少)年对于被要求花费十几年学习有怨言或者茫然。其实回头看我发现,年少时的背诵和知识的积累其实是储存,可以为后面的体悟做准备。因为悟的重点来自于“体”,即“体会”,不可能指望年少能体会到多少东西。年少时的储存是在今后一生中一点点释放和起作用的。年少时的集中学习其实是走捷径,等于把前人的宝典塞到后人手里,但往往不会被当事人重视。创造确实在学习之前,但会走弯路,时间较长。所以两者相结合最好。年少时的集中学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本身懒惰导致的虚度。因为不学习也未必会将那段人生用在更好的事情上。所以重点还是在于引导。
言归正传,世界观建设不足会出现的第一个典型问题就是找不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一种表现是过度甚至始终只关注和聚焦自我,即自我为中心。自我中心给我带来的最大困扰就是被卡住、钻牛角尖、耿耿于怀,可能就是现在说的“内耗”。
自我为中心有两种基本型,一种是亢型,一种是卑型。还有复合型——又卑又亢,还有发展型——先卑后亢、先亢后卑。
亢型:就是把自己看得过高。
比如:只是审视、藐视世界。
比如:把被爱变成执念。
比如:我执。
比如要通过矮化他人去凸显自己,常见话术列举:“ 其他人都是为了成就自己人生剧本的NPC”。我在某个年龄段就是这样太把自己当回事,太把“自我个性我想我喜欢我讨厌……”当回事。换成当时的我估计也会很吃现在的流行话术这一套。
卑型:就是把自己看得过低。
比如:我曾经走过的弯路:“自我苛责、攀比嫉妒、自怨自艾自怜、受害者心态、容貌焦虑、泛化强求自洽…… ”
比如:自卑。我在人际关系中曾经有过迷惑:“我不值得。“、”是不是因为我……才会被……对待。”
先卑后亢型:因为一开始把自己看得太低必然低自尊,为了提高自尊以为把自己抬高就可以。
比如我曾经依赖通过外界评价去认知自己。因为还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自然也就无法摆正对“评价”的态度。
先亢后卑型:因为一开始把自己看得太高必然碰壁,被毒打怕了以后不安全感增加。
比如:以前我会处处自设限。自寻烦恼。无论是做计划、开始一个目标、又或者进行人际关系都会强求“万无一失”,怕错、怕失败,恨不能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其实哪有万无一失呢?
自我为中心会带来的问题:
1、不平等。不平等就不会有尊重,也没法会爱。
2、不安全感的根源之一。
比如说,我曾经把人际中的“自我中心”误归为在“讨好”,从而衍生出受害者心理。在整个人际交往的具体情境中,压根没有互动,完全在自编自导自演,内心戏十足,在脑补小剧场中已经形成了闭环。比如我和同事同行,会因为怕气氛尴尬所以会想着多主动找话。又因为没话找话很累负担很重得出结论:自己和他人相处不来、这种情境对我来说很糟糕、我内耗社恐、一定是讨好型人格……给自己贴一堆流行标签。
个人关于世界观的一些思考(2)
二、找不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就会衍生出一个普遍的问题——乱用“知”。
一桌三人吃着同一盘辣椒。
我:这辣椒这么这么辣,害得我真难受;
甲:这辣椒怎么都不辣,一点都不好吃;
乙:这辣椒真好吃。
辣椒(外界的客观事物)并没有变,为什么会得到截然不同的三种评价呢?是因为“知”。
当我把外界客观的人事物引入自己的内世界时,是经过脑(理性、逻辑)+心(感性、心态)这个联合处理器的。
而后天获得的“知”就相当于这个处理器选用的程序。
知识是知、经验是知、信息是知……后天的获知都是“知”。
合理地使用“知”,帮助我更好地生存、生活。但乱用就会给我平添烦恼。
比如当选用了“自我中心”的程序时,三个人吃着同一盘辣椒。
我的内心戏:她为什么要点这道菜,明明知道我不能吃辣,是不是故意针对我?辣椒不好吃,我是假装好吃地吃下去,还是扔掉呢?扔掉别人会不会觉得我……
“自我中心”导致我全局意识不足,无论情境,都始终只聚焦于自己,以为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因为我,这样遇到事情就很难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会表现出敏感草木皆兵、放松不下来泛化对抗、自怨自艾顾影自怜、受害者心理等等。在我的青少年时期,人自我意识过剩,表现出了更加明显的“自我中心”,随着世界观的建立,我渐渐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慢慢的去中心化。也就是替我的处理器选用了其他更加适当的程序。
在使用“知”的时候要注意:
1.我对于“知”是自主选择。这就是为什么随着成长,我的看法改变了,也得到了优化。
由于从出生就开始学习,所以有时我已经养成了过于单单依赖学习的习惯,其实人首先是创造。有时候着相地迷信“知”,只会按图索骥,忽视自主创造。有时候为反而反地抗拒“知”,非要自己撞南墙。都是局限了我自己。开放才能不拘泥,才能得到大家都在找的松弛感。
2.“知”的数量需要控制。“知”的内容需要过滤。
我曾误以为知道的越多越好,甚至于产生了学习焦虑,一刻不学习就不安心,玩的时候因为没学习而愧疚、看书看电影也抱着能学到东西的目的去看、刷手机停不下来安慰自己学习到了一点东西……其实“过知”是负担、“错知”是弯路。
比如:痛苦其实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过知错知”让我对未来产生的不合理的预期、预设所致。
比如:过度迷信评判、评价、解读。有时候过于迷信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过于固化自己对外界的评价。有时候过于执着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其实评判、评价只是外界客观情境通过每个人的处理器后做出的解读。整个世界随时随地都处于弹幕海洋之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评价评判,每个人事物都在被评价评判。一句夸赞让我笑,一句批评让我跳。其实我又没变,变的只是评价。无论是外界对自己、自己对外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无论是好评价差评价,都不用迷信。
我曾经和很多人一样满世界找被爱:“我为什么得不到爱?”“为什么没有无条件爱我?”“为什么没那么爱我?”……其实就是受到了“外界的被爱错知”的影响所致。
“错知”给爱设置了各种附加条件。误导我以为只有达到某一个标准这一种形式才是“被爱”,所以自然会觉得缺爱。
“错知”又误导我在谈爱自己时只谈爱自己。其实爱自己就得爱他人爱世界。尊重同理。
再比如:被“名”迷惑、蛊惑。沽名钓誉,舍实逐名。
这就是为什么“知道这么多,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时候更在意虚名大于了本质。其实,是先有本质/本体再给了它一个“名”的。这个东西叫苹果和叫桔子有什么区别呢?“名”就是临时穿一穿的衣服。当去追求某个“名”的时候,其实就要小心会变成仅仅是作秀。比如我曾经只顾着打造精致的朋友圈表演明媚的生活、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喊口号讲宣言、打鸡血喝鸡汤,流行标签呼呼地往自己和他人身上生搬硬套,却知而不行。
3.警惕虚拟网络世界的“知”。
虚拟网络世界的“知”如同万花筒,有人造的、有错乱的、有变形的……如果误将其和现实直接等同,很容易导致认知错位。
比如,曾经我的当下脚下有着现实中的不足,但心和眼睛却望着网络世界炮制出来的某个不知在何处的完美。这个认知错位让我一次次放弃当下脚下眼下的脚踏实地,又不知那个完美在哪里要往哪里去。
比如,曾经我在网上看得越多,就越误以为自己真的懂,实际网上十个字,网下可能得十年功。这种虚拟和现实的落差会导致很多时候对现实失去信心,产生了一种无力感。
反过来,有时候我在网上看得越多,越踌躇不前。一大堆各种各样的经验知识理论空想已经把现实中行动一下就可以的事变成了千古难题。比如当我为了做一点小事拿出做论文的架势在网上扒拉各种经验、数据、原理的时候,越看越迷糊,自己试着直接动手,也就这么搞定了。
怎么办?
去实践。
比如有人问“如何让生活变得有乐趣? ”
我觉得需要发现的眼睛+投入进去+品味其中的滋味。就比如同样是喝一碗汤,有的人从中研究厨艺也是得趣,有的人喝出了亲情,也是得趣。有的人喝出了美味,亦是得趣。只要你愿意在生活中张开一张网,总能网到很多“趣”。但是你如果只忙着对比网上网下的“落差”,那会遗憾地错过很多现实生活的精彩。
4.处理器中的脑和心要联合使用。
大工业时代,又经过很多年的系统学习,导致我常常过于倚重科学思维的“知”。
科学思维是应该、是精确、是在什么条件下能达到、是标准答案、是是非对错。
但是生活得是心脑协同。
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时候我谈爱、谈原生家庭、谈人际关系还是习惯性的,仍然在“应该”、“精确”、“……条件”、“……标准”……要提醒自己这不是做数学题啊,一是一二是二。
关于世界观的一些思考(3)
上文说了第一个问题是要找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关于世界观要考虑的第二大问题就是——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或者说怎么和世界相处?
“和亲朋好友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熟人的关系”对于这些话题,大家会常常提及。“我和世界的关系”不知道有没有人也同样问过自己。
小时候,我翻阅《十万个为什么》粗浅地了解星球,太阳、地球、火星……,现在很多孩子更是对自然科学知识如数家珍。然而越长大越会发现,世界并不只是指星球。就像当说到“我”时,并不会单指一具皮囊,还有无形的灵魂。我们来到世界,如访客临门。和世界比有形,人的身体更加脆弱短暂。和世界比无形,人的力量更加渺小。和世界相处就像在和恐龙玩耍。它随便一动,人就够呛。不是它故意想折腾谁,而是天然差距。这就导致我们和世界建立的联结有些飘忽不定。人时而对它心生畏惧,时而又自我膨胀。所以人生中必遇此问,早问早享受。
和世界相处不好的突出常见表现之一就是——过度害怕\泛化焦虑。
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有危险,这是客观事实,害怕本来是很正常的。只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但这时的不怕其实更多是无知地莽撞。虽然有人给撑伞,也有新手保护期,但仍然容易让人陷入险境。
当我们从幼苗保护罩里一出来,就会开始体验到风雨。上来就是遭遇战,初出茅庐的小弱鸡哪遭得住?麻烦也好像突然变得接连不断一拥而上,这搁谁不想逃?
发展和我的预设不同,我害怕。
我无法全盘掌控事情和对方,我害怕。
我无法保证所有都能是对的,我害怕。
我无法阻止和接受得而复失,我害怕。
我无法控制地觉得人生虚无无意义,我害怕。
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我害怕。
我不想在现轨继续,脱轨又不知何去何从,我害怕。
在我的雷达里伤害的可能性无处不在,我害怕。
没有被理解欢迎认可喜欢,我害怕。
猜测着这个那个会带来痛苦,我害怕。
跟脱缰野马似的负面情绪,我害怕。
不确定能守好给自己设定的边界,我害怕。
无法做到绝对的自律,我害怕。
总觉得自己不配,我害怕。
不知道自己做出的选择是否完全正确,会不会后悔,会不会有瑕疵,我害怕。
听说爱情是有保鲜期的,终将会离去,我害怕。
找不到依靠,包括我自己的,我害怕。
因为没得偿所愿所以觉得人生已完,我害怕。
人有我无,我焦虑。
……
这时候的我被一下打懵:“我是谁?我能怎么办?谁来帮帮我?”
这时候的我怀念保护罩:“还能逃回去吗”、“能反悔吗?我不想长大了,我还只是个宝宝”、“要不等我退回去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再出来?”
这时候的我企盼能有一颗见效且保终生的灵丹妙药:“外面传的只要被爱就能解决一切是真的吗?是的话给我来一份被爱,要那种无条件的、坚定地、永久地、含量百分百的。”
这时候的我自我中心。我的雷达等系统就跟全都没开会员似的,解锁不了更广阔的地图,只一味钻在自己眼下的遭遇、情绪里。
这时候的我怨天尤人:“老天为什么……”、“别人为什么……”
成长中的荆棘盯着我们,就像狮子鳄鱼虎视眈眈着生存大迁移路上的东非角马一样。
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十五立志,三十而立。”但是能做到的总是少数,很多人刚从温室迈入世界自然会非常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如同在一张新床上还没找到合适的睡姿。 较劲败北、头破血流之后,一方面在示弱——面对外界我害怕不舒服想打退堂鼓。另一方面成长的本能和外界又会催促我。 所以就会觉得自己不行,又急切急躁地想要自己行。
这时候我们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弯路,另一条也并不好走。
常见的弯路形式1:想要全盘否定、全盘推翻过去的自己。否定来路。否定积淀。
做人不是流水线做椅子能一次成型,迈入世界只是新篇章新地图的开始,不是参加成品展示会。人本来就是不断发展的,包括需求和能力,建设是将持续一生的过程。人生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个建设的过程。人从零开始成长到现在不会有任何的白费,都将成为你的砖瓦,放心吧。
常见的弯路形式2:骗自己。
常见的弯路形式3:泛化对抗。其中又分亢型、卑型。亢型有点像时时进攻的刺猬,卑型有点像缩成一团的刺猬。
如何与世界相处,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可以引入“课题分离”的工具。
这里先穿插下我对“课题分离”的理解:
1、“分离”分的是什么?
①是分工。
既然是分工,那就记得会有合作。
②是分担。
③是分别。
尊重不同。
④分阶段。
⑤分部分。
一件事其实有三部分,你的部分、对方的部分,以及共同的部分。
2、“分离”的列举:
(1)分离课题;
(2)事可以分成很多部分;
(3)情绪和处理事本身分离;
(4)“我”和“另一个我”(元神)分离;
(5) “我想” 和事实分离;
(6)过程和结果分离;
即尽人事听天命。
(7)现象和实质分离;
(8)身外之物和“我”分离;
(9)标签、定义、知识、经验……和 人、和事分离。
3、分而不分,能分能合。
分离是一生二,反过来也会有二合一。
和世界的相处贯穿一生,如果没有知己知彼如何能应对?所以分离→知己、知彼→了解世界是怎样的→首先要清楚世界对我们的深刻的影响:
1.时代洪流的影响。
时代前进的速度太快,带着我们撒腿狂奔,导致我们对成长需要的时间产生了偏差;
2.科学思维的影响。
“明确的定义”、“精确”、“应该”、“在……条件下……”、“非对即错”、“标准”等等,在我们的思维中已无处不在。
3.工业化大生产的影响。
比如误以为人也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是一次成型、模式化模块化标签化、物化。
在上述前提下,再去看我们面临的问题。
个人关于世界观的一些思考( 4 )
通过课题分离,我们遇到问题就有了梳理思路:
一、知己
想要知己,必然会用到评价。这时候对待评价的态度就很重要了,详见本文(上)。总体是兼听则明、兼容并包。
从温室刚迈入世界会有两个思维一下子拐不过来弯。①依赖的惯性,等要靠; ②不知道自己行不行,心里没底。这是个人不安全感的来源之一。
在“知己”的路上有两个关键点:
(1)不要骗自己。因为这是一切的基础。对外为了维护自尊心嘴巴上不服输甚至做点“表演”可以,但自己心里要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2)自主、成长、承担、自立。
不要怕这个。很多人用了很多粉饰的说辞,绕了很多路,其实就为了逃避成长、逃避承担责任。这是弯路。自主成长是人的使命,是无法包办、走捷径、跳过去的。晚不如早。小时候现成饭吃惯了,现在刚开始自己走人生路有这种依赖的惯性不丢人,但如果后面一直理所当然延续这种模式的话,可能会吃苦头。如果吃了这么多年现成饭现在回过头来打算来个全盘掀桌推翻否定,更是会带来痛苦。
对自己负责,其中包括了对情绪、心态、认知……的负责。绝不是光在物质上对自己大方,只溺爱、过度保护,不教养、不锻炼。不重视修养和精神家园建设的话,走不远。只是从一个别人给你建的温室进了另一个自己建的温室而已。
另外,自主≠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做起来难而只是畏难。自己吓自己。一遇到波折不是怨天尤人、就是自怨自艾。 但实际是,一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我们也并非束手无策。绝大多数人事物并不吓人。初出茅庐的我们可能是傲慢了点、天真了点,但又不是傻。靠着知识+智慧这两条腿,靠着熟能生巧,基本都能过关。不要误信“因为缺爱所以没力量,有力量就得先有爱”诸如此类。力量不是凭空而来,得去扛事,去顶压力。想想看,是不是做对抗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力量?
最主要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自主性,从心理、思想、行动等的各个层面上都真正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种信心和笃定,就是个人安全感的来源。
个人关于世界观的一些思考(5)
二、知彼:
在知己的同时也去了解世界,知己知彼之后我们遇到问题才能心中有数,然后进行课题分离,把世界的事交还给世界,各司其职,这样做事就会更顺。
世界自有其特性,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发现。只是如果带着封闭/排斥/抗拒的心态,可能发现的过程会更加痛苦。
特性列举1:无常。
通过“知”,我们对人事物的未来会产生自己的预设、预判、预期,且误以为理所当然。但是世界是无常,所以我们的预设、预判、预期常常会落空。这时我们就会试图去控制,然后再失望,再责己怨天尤人……其实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那么我们还敢去期待吗?又如何去期待?
知己:期待是人的一种正常的情感需求。
知彼:无常。
理顺后:有心理准备地期待,如能如愿则感谢对方的成全。
那么按流行话术“为了不让自己失望,就不要有期待”行得通吗?
大家会发现现在有很多人提到“无力感、虚无感”。
如果我们因为失望不再敢期待不再敢作为,最终不正会变成“无力感、虚无感”吗?
每一件事都有其来龙去脉,开始-发展-结果。前文提到过的外界的飞速发展影响了我们,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只是更急着想要甩掉痛苦的感觉,不管三七二十一。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耐着性子一一理顺:协调了“我想我要我能”、因为被满足而珍惜感恩,不理所当然不以为然、看到未满足之处的同时更加看到了满足之处……还会如此无力虚无吗?
(衍生阅读:近期个人对“期待感”的思考 )
也因为无常——
所以,不用误以为一定得先挑到一个万无一失的、绝不会后悔的、百分百契合的路才能进行下去。并不会有这种选择。大部分的路其实都能走。好不好是靠自己一点点走出来的。
所以,可以增加自己的弹性。
所以,不要误以为同一个规则/方法/思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其实每一次都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研判的。
所以,不用指望外界能时刻给予自己即刻的满足。 这里暗藏了三个误区:(1)误以为满足我是外界的责任,没得到就是外界伤害了我,外界是为了满足我而存在;(2)误以为可以时时刻刻被满足。(3)误以为我即刻的满足都应被保障。
所以,不用把“边界感”看得太重,容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所以,感觉不被理解时可以明白:理解是珍稀,不理解是常态。当你想要被他人理解时,是需要去努力争取的。而想要理解他人,也是通过努力才有可能达到。当有人愿意主动去理解他人,这不是理所当然,这是一种值得被感激和珍惜的品质。
所以,总想要人生的现成答案时可以明白:真的没有答案。因为只有自己能写自己的这份答卷。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自我表达的过程。不是语言的表达,而是生命需要属于自己的表达。
所以,当要求“永远的被爱”、在要求“永远保持在快乐之类的情绪中”时,可以抬头望月——月尚且有阴晴圆缺,我却想天天当十五的满月?
所以,当在关系中患得患失,怎么远啦怎么近啦……时,可以意识到: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感觉其实如同潮汐,有涨有退。关系并不是一直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
所以,一做得不满意就自责自我否定时可以试试用这个思路理顺,协调好“我想我要我能”,尽人事听天命。
个人关于世界观的一些思考(6)
三、破“我执”。
上文的知己知彼解决的是认知不足。或许看到这里会有人和我一样遇到过另外一个问题——知道要怎么做,也知道自己有能力做,但就是没有行动力。这种感觉就像在知道和做到之间有一层打不破的膜,看起来近在咫尺但就是过不去。为何过不去?有的人说是自己心里的坎。
于是,我们又分离出第三个课题——“自我”。
先问个问题:“你是一片云吗?”
如果你回答“怎么可能?我是我,云是云。”那就显得过于强调自我了。自我带来的问题是会人为地和外界的种种去做很多无谓的切割和对立。而这些动作也是现在人容易内耗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回答“我就是云。”那就显得有些忽略了自己的个体特性。而个体特性恰恰是我们在世上拥有安全感的锚之一。人贵有自知之明。现在不少人找不到安全感,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认识自己,更别谈接纳自己。无论自己实际是什么,只想让自己成为“云”。没有自我肯定和接纳,哪来的安全感?
所以我的答案是“既是云,也不是云。”
人来到世界上,一路走来,在自我的建立上是先立后破再找到适度的过程。如果光知己知彼,但是只立不破,放不下“我执”,就会自设限自设障。
1.立。
就像成为了水中的一滴油。
从出生开始会慢慢建立起一个初级版自我。
初级版一般会受到新手期和比较的影响。
注意点:1.自我是持续一生的塑型,不是一锤定音,所以不用因为一时自我的不如己意而反应过度。
2.比较是通过参照来更加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这种认识不是贬低也不是抬高,只是知道和外界的异同。大家排斥的“爱比较”其实问题在于攀比——误以为一定要比对方好才行。
2.破。
成为水中的一滴水。
小婴儿时,我依赖本能来表达自己、满足需求,比如用哭闹来表示饿了得到吃喝,嘻嘻哈哈表示满意。随后在整个新手期温室中,或多或少形成了一些固化的经验和思维模式,诸如:
以即时的情绪、感觉为主导向\目的\目标,靠即时的好的感觉来让自己舒服,负面感觉则不舒服;
认为好的感觉会常态化地轻易地被满足;
认为不好的感觉→讨厌的负面情绪→哭闹等手段→亦会被妥善解决;
认为自己的情绪感觉是外界的责任……
当我乍从温室出来迈入世界,对新手期温室和现实世界的差异没什么准备,一时接受不了落差,自然会不适应。这时回头看是过去的美好,往他处看是“知”给我描绘得天花乱坠的美好,岂能不变得五迷三道?唯独脚下的现实,被映衬得更加凄惨……那么人本能会如何?显而易见——委屈感、压力感、受挫感、对立感、被害感、无力虚无感、无意义感、高敏感、自卑感、不安全感……可不就蜂拥而至了?多来几次可不就往过度防御、过度控制、过度害怕、过度停滞、过度逃避方向发展了?
这时其实我是站在了岔路口:
一条路是以“在现状下,可以如何处置”的想法为导向积极调整。这样也就顺利过关,且得到成长;
另一条路是误以为新手期温室的经验模式永久有效,依旧以“虽然我需要……,但我想/我不想……,我的情绪是……”为导向,只顾着即时的“我想”和情绪。这样等于给自己指了条死胡同。发现自己进了死胡同被卡住以后→归因给了情绪,又跟情绪感觉较上了劲,偏离处理事情本身→导致长大以后情绪问题突然显得特别突出,其实是归因错误。这不是情绪问题,而是思维模式没有及时转型升级的问题。
什么是“我执”?
困住了我的“我想”就是“我执”。
做事做人给自己的定语越多越自限。“这个不想那个不要、非要……”先把自己的路都堵完了,再问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怎么办。
并不是旁边没其他路,而是聚焦在我执时,旁的一切都被当事人当成了暗物质看不见。
人都会有妄念,但要记得时时处处都是自主选择的机会。
之前很多认知都是新手期温室特有的,迈入世界这些认知就在过期了。去了解真正的世界。用新的认知更新掉老的。
不用被“我想/我不想”困住。想不想都可以做。
推进、过关也并不需要万事俱备、且已知前方是坦途。
不用把“我想/我不想”、即时情绪感觉奉为圭臬。是元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元素。新手期元素少,现在找到了更多元素,拼图更完整、更全面了。这就是成长。就是个过程。早升级早享受。
(延伸阅读:关于情绪脾气处理的个人心得若干)
个人关于世界观的一些思考(7)
在对上文提到的“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世界的关系”这两大问题开了一丁点窍之后,会发生一件特别玄妙的事——感觉自己的频率和世界频率搭上线了。(这里插一句,和人其实也一样,不用光等着遇到现成的同频的人,自己是可以选择主动调频来达成同频的。沟通也不是固守己见等着对方挖过来,而是双方均向着对方挖过去。)然后我就发现,我现在能注意到整片叶子(全局观)了,这才明白原来以前只是在盯着叶子上的一个小虫眼。
能看到叶子之后,会随之而来两个事:
1.各归其位。
上文中提到的我的即时好情绪、负面情绪、即时的好感觉、负面感觉、预期预设预判、我想、我不想、我喜欢、我不喜欢、我要、我能、我的知……所有的元素都是可分、可合、可用、可不用。让所有的元素脱下我为了某些目的给过它们的粉饰,露出其本真,然后让它们在我的世界里各归其位。比如在处理一件事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情绪,如果没有全局观,我只看到事这个元素就会导致情绪问题被积压,我只看到情绪这个元素就会导致偏离事情。只有都看到,且合理评估它们,才能都顾及到。
合理评估是另一个要点。经常会发生这种情况,在情境中,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放大某些元素。比如要做一件事,里面的元素有事、也有害怕的情绪等。有时候会把“害怕的情绪”这个元素放大到大饼包油条——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面粉(情绪)的程度,事情本身就像上面撒的香菜成了小点缀。这就形成了一种错觉,好像只能等先解决了情绪问题,才能开始做事。但是没有启动来给自己一个安心,情绪问题当然解决不了啊,所以就没法行动,形成死循环。其实,情绪和做事各归其位,边害怕边砥砺前行就好。“欲为大树,不与草争”,行为处事时哪些元素大/重要、哪些元素小/不重要,要搞清,否则容易纠缠在小/不重要元素里,白白消耗了自己。
明白各归其位以后,就能“接受/允许”。因为“接受/允许”其实并不是要谁去勉强自己、委屈自己退让,只是知道了这个事实。就像从出生开始知道自己要呼吸,需要另外去接受/允许吗?谁不接受/允许只是谁自己难受而已。允许这个词用得更加是挽尊的成分更多。
2.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还记得本文开头的题外话吗?“年少时的储存是在今后一生中一点点释放和起作用的。”从这个时候起,我才开始对很多以前看过的记过的学过的考过的内容融会贯通。自己走过的金玉良言才能被内化。
有的人可能会说“不对啊,我试过……,行不通的。”所以要“知其所以然”。结果已经摆在那里了,路是通的,我们可以思考的是当事人是怎么走通的呢?
也有的人说:“我不要按着……走,我非要……走,行不行?”当然行,人生是旷野这句话并不是图一时嘴爽。但可以先考虑下拓荒旷野的成本。现在的人是站在几千年前人的经验之上在走,几千年的时间里什么路没被试过?少人走的话,是为什么?
“我可以走捷径来省成本。”可以,但要考虑后果。几千年来的前人们也都不是傻瓜。
顺便提一下集中学习阶段(小学——高中,甚至再高)。我们现在有个问题是,不少人在集中学习的阶段其实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了,不知道为什么学,甚至有的不知道在学什么。这是相当可惜的。如果现在正在看这篇文的你恰好是还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尽量好好学。从这里开始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三观雏形包括在其中)、学做人、学心性、学方法、学知识……这个基础打好了,受益一生。看看外面吧,有多少人到了一把年纪还在因为精神世界贫瘠,做人从零开始、做事毫无章法而痛苦。
网上有一句话“万物不为我所有,但万物皆为我所用。”(控制不住自己的剁手党可以琢磨琢磨这句话对自己有用否?很多人买买买是为了那种去拥有的感觉并不用,既然不用,那拥有为什么只能是买下来放在家里呢?放在店里不占自己家地方不是也不错吗?就像喜欢一个人为什么非得要在一起呢?没错为什么就不能退一步呢?……)
那么针对这句话,随之就来了一个问题“怎么用?”
这时候自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有“利他、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说法了。
关于“利他”vs“自私”,其实就是一个圆。想明白了,就变成了“共赢”、“和而不同”、“和光同尘”……
【延伸阅读】:
(全文基本完毕,如有补充,将更新在回复中。感谢大家的阅读、评论。如能对大家有些许启发将非常高兴。也欢迎讨论。)
回复中的补充目录
补充1 关于各归其位
补充2 关于边界感
补充3 问题:放下我执,还如何爱自己?
补充4 问题:总负面认为自己怎么办?
补充5 问题:在意朋友不即时回消息。
补充6 对于虚的理解。
补充7 如何理解“我想 我该 我能”三者协同?
补充8 “科学思维”误用的案例列举
补充9 “知”的误区之标签化
补充10 关于网络
补充11 关于讨好
补充12 如何才能内核稳?
补充13 怎么处理敏感?
补充14 一做得不满意就自责自我否定
补充15 怎么更有主体性?
补充16 如何认可自己的价值
补充17 爱自己是什么感觉?
补充18 关于只是
补充19 关系中的自我中心
补充20 关于“有、无”
补充21 关于“孤独”
补充22 痛苦的来源
补充23 对于被爱的误解
补充24“我想知道30岁时人生会是什么样的”
补充25 “当我想要打扮时,我是不是不够女权?”
补充26 关于“活在当下”
补充27 万用万灵的箴言
补充28 年轻人们的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补充29 如何更好沟通?
补充30 改善是否意味着不接纳?
补充31 如何爱自己接纳自己?
补充32 关于修行
补充33 关于“知行合一”
补充34 自我否定出现怎么办?
补充35 感觉丧失活力/无聊怎么办?
补充36 关于“因果”
补充37 如何让“归因”更加准确些?
补充38 沉溺于白日梦/黄粱美梦的可能原因
补充38+ 基础性的不安全感的来源
补充39 问:真正的精神养分比如是什么呢?
补充40 关于成长
补充41 当遇到痛苦时
补充42 问:如何调节“被坚定的选择”的执念
补充43 问:破除我执是否一种自我欺骗?
补充44 问: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又想要……,看到别人……也有点羡慕,又多次想过……,但也只是想。怎么做?
补充45 爱不爱。
补充46 在世界中位置的案例列举补充: 一些在责怪原生家庭的年轻人们的成长历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出谋划策|嫉妒好朋友命好导致自己内耗怎么办? (爱咋咋地)
- 出谋划策|毕业在即,感觉前途黑暗怎么办?家庭关系糟糕不知... (momo)
- 思考及感悟|早年是如何限定我们的 (喵喵喵🎐)
- 实用小贴士|我找到了把一件事做到超过绝大多数人的秘诀 (奥兰多Ruthburg)
- 思考及感悟|发现我不喜欢吹头发的真正原因 (桃子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