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及感悟|个人关于世界观的一些思考

小A

来自:小A
2024-08-14 10:33:43 已编辑 上海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raindrops_

    raindrops_ 2024-08-18 13:09:04 浙江

    “我以为只有达到某一个标准这一种形式才是“被爱”,所以自然会觉得缺爱。”

    我一直认为“被爱”是有条件的,只有给予价值才能收到别人的反馈和爱,比如我能提供有趣的话题,能给到情绪价值,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等等,而我拥有的价值很少,除了父母自然不会有人无条件爱我。

  • 小A

    小A 楼主 2024-08-18 15:03:23 上海

    “我以为只有达到某一个标准这一种形式才是“被爱”,所以自然会觉得缺爱。” 我一直认为“被爱 “我以为只有达到某一个标准这一种形式才是“被爱”,所以自然会觉得缺爱。” 我一直认为“被爱”是有条件的,只有给予价值才能收到别人的反馈和爱,比如我能提供有趣的话题,能给到情绪价值,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等等,而我拥有的价值很少,除了父母自然不会有人无条件爱我。 ... raindrops_

    关于这点我是这么理解的,爱是一阵风,如果想追风就是自己在求,那么势必要多做功,比如你说的“给予价值”。

  • 豆友272771427

    豆友272771427 2024-08-18 16:00:25 广东

    [内容不可见]

  • 小A

    小A 楼主 2024-08-18 19:07:47 上海

    爱是爱,你是你。被爱有两种,一种是主动被爱,这是正巧,爱就像春风自己要吹,你正好在它的路径上,所以享受到了而已。另一种是求被爱,那就得自己多做功。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就应该被爱,这变成自我中心了,人来到世界以后,世界也好,爱也好,都没有承诺过会围绕着谁转。所以委屈感何来?

  • Emmmmua~

    Emmmmua~ 2024-08-22 11:22:10 四川

    👍👍👍

  • 海棠烛

    海棠烛 2024-08-23 01:55:25 江苏

    好牛的一篇文章

  • 哟哟

    哟哟 2024-08-23 21:19:39 河南

    值得深读

  • 蹭好运的小迷糊

    蹭好运的小迷糊 (好运来来来,快来靠近我!) 2024-08-26 14:14:57 北京

    写得真好!

  • 蹭好运的小迷糊

    蹭好运的小迷糊 (好运来来来,快来靠近我!) 2024-08-26 15:07:32 北京

    和世界相处不好的突出常见表现之一就是——过度害怕\泛化焦虑。 楼主针对这块有没有推荐的书籍?

  • 小A

    小A 楼主 2024-08-26 19:18:52 上海

    和世界相处不好的突出常见表现之一就是——过度害怕\泛化焦虑。 楼主针对这块有没有推荐的书籍? 和世界相处不好的突出常见表现之一就是——过度害怕\泛化焦虑。 楼主针对这块有没有推荐的书籍? 蹭好运的小迷糊

    个人感觉,应对这一点的最好的“书”就是实践。 另外你提到过“如何接纳”。接纳不是知识层面的,举个例子,我们接纳呼吸,不是被理论教会的。

  • 1

    1 2024-08-29 17:11:43 上海

    写得太好了

  • #uyeu

    #uyeu 2024-08-29 18:26:32 河南

    谢谢楼主,这篇文章真的很好,看完内心会充满力量,解决了我最近不少烦恼,对待困境又有了新的感悟。

  • 小A

    小A 楼主 2024-09-03 07:47:54 上海

    补充1关于(下4)"各归其位" 各归其位的难点1:我们现在身处信息大爆炸产生的信息碎片海洋中,所以张冠李戴是常有的,一个认知可能实际是用着 A 信息的脑袋+ B 信息的身体+ C 信息的四肢,这就是认知错位。 难点2:知道但做不到,放不下。比如我这次得了个奖,我把它放在该放的位置上,就是清零继续出发。如果我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抱着这个荣誉放不下,那么就会带来相应的影响。

  • 小A

    小A 楼主 2024-09-03 20:40:10 上海

    补充2 问:关于"边界感" 答:《西游记》里悟空用金箍棒给师傅画了个圈让他坐在里面,以保证他的安全。这个圈就是边界,我们也经常会给自己设边界,初衷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但同时也可能成了画地为牢。

  • 小A

    小A 楼主 2024-09-06 08:42:22 上海

    补充3 有一位uu问“放下我执的话,还如何爱自己呢?” 个人理解: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执带来更多的是不幸。人向来很有一种把自己变不幸的能力,同时又有指望着别人把他带出不幸带来幸福的奢望。所以怎样更是爱自己一目了然。

  • 小A

    小A 楼主 2024-09-06 11:04:53 上海

    补充4 有一位uu问“她认为自己……” 个人理解:任何事情都有无数种解读方法。一知道可以换。二自己有意愿去换。三主动找其他解读。比如同样吃个饼,有的人美滋滋吃了。有的人看到的是碳水炸弹。有的人计较上面怎么有葱,自己不吃葱……饼变了吗?没变。人的解读不同。“一个人认为……”她可以有无数种“认为”,只是现在选了这一种而已。

  • 小A

    小A 楼主 2024-09-12 14:23:05 上海

    补充5 问:在意朋友不即时回消息。 个人理解:我也提供一个视角吧,其实这个问题和大环境有关。试想下,如果是在若干年前没有即时通讯工具的时候,会有这个问题吗?并不会。大家的分享,要么面对面,要么写信,然后期待着多少天后对方的回应。其实这才是正常的速度和容量,不是吗?没有人能变成无时不在线的“移动终端”,也不会想变成。这个无时不在线不光是指会一直刷手机,还指每个人的状态不可能一直正和谁合拍。双方状态的合拍只是一种正好。特别是在这个快速又丰富的时代。

  • momo

    momo 2024-09-19 12:07:42 福建

    楼主是有点东西在的

  • 不是普通人

    不是普通人 2024-09-19 12:30:00 浙江

    楼主您这写一大堆其实都不算世界观本身,只是一些方法论。

  • 风很轻

    风很轻 2024-09-21 23:44:05 广东

    值得细读呀 感谢楼主

  • Anastasia

    Anastasia 2024-09-26 23:36:20 福建

    谢谢你!!我会反复看的

  • 小A

    小A 楼主 2024-09-27 09:11:45 上海

    谢谢上面各位对本文的理解和接纳。 …………………………………………………… 补充6 对于“虚”的理解。 个人理解:做人要会变通,那么如何能变通?就要打开自己。如何能打开自己?就得先把自己(的执念、知、成见……)虚掉。中虚为明。虚不是要表面做作,而是真正的中虚自己的内在,虚怀若谷。谦虚不是为别人做的。如果只是作表面文章,就是虚伪。如果不中虚就会固执己见。

  • 小A

    小A 楼主 2024-09-27 09:25:02 上海

    但是为什么会虚不掉,因为我们往往会误以为某些想法/做法/习惯/认知……就是“我”(的一部分),虚掉不亚于拔掉自己的鳞片,所以会很难。越“我执”的时候越难。

  • Frances

    Frances 2024-10-08 00:23:33 广东

    太强了楼主……完美写出我心路历程,这文章值得细读的

  • 小A

    小A 楼主 2024-10-30 07:10:45 上海

    补充7

    问:如何理解“我想 我该 我能”三者协同? 个人理解:“我该”是“我想”的缰绳, “我想”是“我该”的灵魂, “我能”是实现的保证。

  • 小A

    小A 楼主 2024-11-05 10:09:41 上海

    补充8 “科学思维”误用的案例列举 现在网络的原生家庭论包括其他很多流行论调最大的误区都在于,总是在试图死板地把所有的东西变成死的、固定的、能/得/必须/应该一一对应的条框/定义,其实就是“科学思维”的误运用,所以变成了画地为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人从先开始对于“科学思维”太熟悉、太熟练和太作为主流了。二不安全感的泛化,总是试图求肯定的、固定的东西来安慰自己。因此过于依赖按图索骥。看到别人说这是爱这是宠、原生家庭就要一二三四五,就以这为标尺,其实这只是刻板的刻舟求剑。

  • 小A

    小A 楼主 2024-11-20 06:27:47 上海

    补充9 “知”的误区之标签化 若干年前我也曾迷信过类似的(时期不同,但同类内容总是会以不同面目前仆后继地涌现被推出来被追捧……)但现在已不会,回顾一下是因为:1、已更加了解自己;2、更加坦然。人们热衷标签化的原因就是文中提及的,并形成了恶性循环。焦虑去寻求标签,滥用标签又加剧了焦虑。任何道理一旦被教条刻板地生搬硬套,它就失去了活性,可能成为使用者的枷锁。

  • 小A

    小A 楼主 2024-11-20 06:46:34 上海

    补充10 个人感觉: 1、网络将人放进了一个“鱼缸”中,一个泡泡中,使人与现实产生隔阂,从生活的主体参与者变成了旁观者、审判者和表演者。 2、网络就像八爪鱼,每台终端就是一个吸盘,在吸取人的什么,比如注意力。

  • 小A

    小A 楼主 2024-11-26 11:59:31 上海

    补充11 问:"认为自己讨好的三个列举:例①如果与我认识的人和我说想要我给他/她买什么东西,我会真的考虑要不就给他/她买了;例②当我被语言冒犯时,一时反应不过来,只会觉得自己在他/她说的这方面是真的不太行,暗自悲伤,等过一段时间反应过来他/她这样的语言行为是很冒犯的,却又很生气自己为什么没有反驳回去;例③每次我的意见或想法总是能为顺应别人的意见或想法而改变。 个人理解:这三个例子不能粗糙地去谈。大家对于"讨好"的误区主要有:①觉得讨好就是贬的。②觉得只要是自己(先)有付出就是讨好,就是吃亏。始终充满戒备。不妨首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判断每个案例中的"讨好"是褒是贬的依据是什么呢?我想是三方面:一动机、二方式、三结果。比如第一个例子,如果你就是想让对方高兴(动机),你也有能力买(方式),以及对方收到礼物时接收到了你的心意(结果),那这种"讨好"当然是褒的。你想且你能去做一件事让对方高兴,最终达成了双方都高兴的局面,又何乐而不为?如果一个人想做且能做却仍然不敢去做,那即便没有讨好又能好到哪儿去?例②被说了如果只顾着开炮,却不管是否是逆耳忠言的话,那不就是在往刚愎自用的路上走了吗?怼是一种方法,也始终只是其中的一种选择。不妨先试试打开耳朵和维护尊严不冲突的其他应对之法。例③无伤大雅,当然可以顺应别人。省事省心。何必处处争锋?也可以商讨看看,都是可以谈的。 反过来,如果这种讨好中有你不想、不该、不能,那么就会有问题。大家现在谈讨好色变是怕落入人际关系的下风,怕一旦开了口子就会永远被动。其实这就是我们要自立自信的意义。自立自信让我们可以随时去调整关系、调整方式。

  • 小A

    小A 楼主 2024-11-28 09:01:35 上海

    补充12 问:如何才能“内核稳”? 个人理解:就是正文中说的“成为水中的一滴水”,既有自我又有变通也有和合,刚柔并济。

  • 小A

    小A 楼主 2024-11-28 09:05:26 上海

    补充13 问:怎么处理“敏感”? 个人理解:不少帖子上来第一句就是“我是一个敏感内耗的人……”。敏感和敏锐的区别在于,你是如何打手中的牌的。敏锐就是把同一张牌用对了地方。用在内耗上就是用错了地方。

  • Siiiiii

    Siiiiii 2024-11-29 16:43:15 上海

    受益颇多,很多东西还需要慢慢领会,感恩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03 06:31:20 上海

    补充14 问:一做得不满意就自责自我否定

    个人理解:有的人一做得不满意就会自责自我否定,这时要明白:

    1.你有能力去调整;

    2.自责等等并非目的,目的是纠正和成长,所以可以的就直接进行纠正和成长。如果需要辅以批评等惩戒,那就分级,而不是一刀切——一做得不满意就同一款自责自我否定。

    3.调整自己"一定要……才可以,否则就是自己不好不行”的准则。

    4.一做得不满意就自责自我否定虽然看上去显得很重视且处理得很严重,但更倾向于"务虚"。有的人在用这种看似自我惩罚的方式逃避真正去负责善后。这时可以采取"以实代虚"。把自责自我否定自我惩罚改为让自己思考"那么后续怎么处理?"

    5 . 不提倡用怨天尤人代替自责。两者都是走偏,从偏这边走向偏那边并不是更佳的选择,直接一步到位走到正道上岂不是更好?

    个人建议,还是要分清反思和自责。这两者还是很不同的。反思更注重理性分析——什么事实?我的不足?什么后果?如何改善?自责有时候是一种惯性思维,有时是一种隐形逃避等等。可以更多的围绕事实进行反思复盘,这样能更快成长。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06 09:06:04 上海

    补充15 问:怎么能更有主体性?

    个人理解:这里面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怎么理解“外圆内方、外柔内刚”?第二个是如何处理“自我”? 问题①“外圆内方、外柔内刚”就是说,自主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顺应客观规律(很多人偏偏喜欢在这部分较劲对立对抗,导致不安),另一部分是自主发挥(很多人却因为不想、不敢、眼高手低等因素,选择了刻舟求剑)。打个比方,我们被要求画一幅日出,日出这个设定就是第一部分,怎么画就是第二部分。有的人表示,你要我画日出,我就不想画,认为只要是违逆就是在表达自主,只有违逆才能表达。其实更多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演。这种“斗争”更多出现在青春期。一般也可以,就是得多做功。 有的人则相反:“怎么画你得先告诉我呀,我画错了怎么办呀?”这就是自束手脚。非得先拿到攻略。自主不就是你想你敢你能吗? 问题②自我≠自主。在这里,自我可以认为是“小我”,更强调本能反应、情绪、我想、欲望。比如人对于存在感的追求是超乎想象的。人们很容易把喂养“小我”当成“自主”,太容易迷失于用各种装饰品(比如寻求被爱、沉迷于痛苦、对立对抗、我想如何如何……)来标榜和凸显自己这个存在了。

  • 小福甜甜圈

    小福甜甜圈 2024-12-09 10:20:28 贵州

    楼主认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粒尘埃,有我没我都一样。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是灵活应对,尊重客观规律?灵活应对的过程中怎么保持自我呢?自我和自主的区别是什么呢?我想不通。最主要的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相处,为了取我所需而付出一定代价去利他?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10 12:26:18 上海

    楼主认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粒尘埃,有我没我都一样。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是灵 楼主认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粒尘埃,有我没我都一样。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是灵活应对,尊重客观规律?灵活应对的过程中怎么保持自我呢?自我和自主的区别是什么呢?我想不通。最主要的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相处,为了取我所需而付出一定代价去利他? ... 小福甜甜圈

    你好。 先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相处” 有一个不错的方法是梳理协调“我想 我该 我能”三者,当你把这三个圈分别画出来,答案基本在交集里。可以试试看。 这时候就会涉及到“自我”,可以先看下以下三篇能否给你带来些许启发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4788431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7394416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4375369

  • 小萝卜tm

    小萝卜tm 2024-12-10 13:09:42 安徽

    感觉在写我,但是我又没有那么高的思想境界和表达能力,感觉得多读几遍才可以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10 18:30:23 上海

    楼主认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粒尘埃,有我没我都一样。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是灵 楼主认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粒尘埃,有我没我都一样。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是灵活应对,尊重客观规律?灵活应对的过程中怎么保持自我呢?自我和自主的区别是什么呢?我想不通。最主要的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相处,为了取我所需而付出一定代价去利他? ... 小福甜甜圈

    关于“灵活应对的过程中怎么保持自我呢?自我和自主的区别是什么呢?” 个人理解,自我和自主是完全不同的。自主其实就是达到了对自己负责的状态。自我,举个例子,城市里有很多公园,有一段时间是用高高的围墙挡住的,这种“挡”就像一个人用砌墙切割的方式把自己围起来,这就是过度的自我,或者说自我意识过剩之类。然后,也试过完全打开,类似于完全没有自我,一旦这个界限完全没有,公园就难以维持了,就变成了另一条大马路了。最后的方案是拆除公园原本的围墙,变成一些透绿的似有似无的围挡,既维护了公园这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又将公园的绿更融入城市,离市民更近。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灵活应对的过程中怎么保持自我”的案例。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11 06:29:35 上海

    楼主认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粒尘埃,有我没我都一样。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是灵 楼主认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粒尘埃,有我没我都一样。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是灵活应对,尊重客观规律?灵活应对的过程中怎么保持自我呢?自我和自主的区别是什么呢?我想不通。最主要的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相处,为了取我所需而付出一定代价去利他? ... 小福甜甜圈

    关于“认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呢?” 正如我正文中写的那样是“水中的一滴水”,就像天上的一片云,树上停着的一只鸟……也就是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世界的一部分,既不妄自菲薄、顾影自怜,也不自视甚高、孤芳自赏。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12 06:24:37 上海

    楼主认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粒尘埃,有我没我都一样。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是灵 楼主认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粒尘埃,有我没我都一样。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是灵活应对,尊重客观规律?灵活应对的过程中怎么保持自我呢?自我和自主的区别是什么呢?我想不通。最主要的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相处,为了取我所需而付出一定代价去利他? ... 小福甜甜圈

    关于“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是灵活应对,尊重客观规律?” 个人理解,其实就是和合、协同。最简单的例子,每个人都成功过的,早上煮鸡蛋。想吃个几分熟的溏心蛋(自我),按溏心蛋需要的时间温度(客观规律)来做,搞定。 再举个例子,杂交水稻,就是既遵循了规律,又发挥了自主性。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15 16:14:06 上海

    补充16 问:如何做到真正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的价值? 首先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需要价值?” 有一种是寻找存在感。这个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人类三大终极问题之一的“我是谁”。不知道自己是谁,看不到自己,就会需要抓手和回音。现在有很多人在找“意义”、“被爱”、过剩的自我意识等等,都是同理。都是在敲锣打鼓来证明存在。其实存在只是存在。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15 18:09:29 上海

    接上 打个比方,大家需要的这些抓手就相当于往脸上涂的化妆品。一个人如果觉得化妆后的自己才是自己,卸了妆的就什么都不是,接受不了/否定这样的自己,那就成了本末倒置了。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18 07:07:19 上海

    补充17 问:爱自己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个人理解:对于“思考爱自己”这件事一些人只是在鹦鹉学舌,所以导致了邯郸学步、自寻烦恼。 首先可以考虑: 1、你为什么需要“爱自己”?比如,爱在你这里代表什么?对你的意义是?以为通过被爱能达到什么目的?你为什么觉得会有永恒不变的爱?仅仅是因为道听途说爱怎么怎么好、爱是灵丹妙药、有爱能包治百病?又或者人家有我也要有,人家有什么样的,我也要一样的了。 2、是不是在列出一二三四五条去套,去对标?为什么会把这些条框和爱挂钩? 3、六七八九十条没对上是不是就感觉不行了、不对了? 4、你觉得爱和你的关系是?你和爱的交汇点是? ……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20 06:52:03 上海

    补充18 重视“只是”的力量。 比如先让人只是人。 女性只是女性。 当下只是当下。 需求只是需求 …… 人们把它们变成了“不只是”。 比如对于需求,不用不当真,也不用太当真。打个比方,晚餐想吃甲,这就是需求。如果完全没当回事,导致晚餐的体验下降严重,就是太没当真。如果变成“今晚我必须吃到、非得吃到、一定要吃到”,就成了太当真。人的需求随时随地都在产生成千上万条,所以不用太当真,当真即为落地而努力,始终是靠协同“我想、我该、我能”三者。 另外,无论学了什么“知”(包括但不限于主义/思想/经验……),都不用本末倒置,始终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其他的都是经验参考,不要变成邯郸学步,画地为牢。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21 09:03:38 上海

    补充19 从“自我中心”到“去中心化”的成长过程在交际中的应用。 无论是在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和世界交互中,“自我中心”有点像把自己误当成了甲方爸爸,或卑微乞求或颐指气使地:“我要求你对我怎样怎样……”。 那么,如何实现呢? 不再是小时候哭闹等等那套,而是协同。以整体/团队/站在一起的……齐心协力让各方都舒坦了,一切就顺了。想要的也就水到渠成了。关系也和合了。这就是“去中心化”,就是合作的思维。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21 18:36:05 上海

    (接上)一句话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为什么在良好的关系中不提倡“自我中心”而提倡“去中心化”呢?举例: 握手言和,如果一个人始终握着拳头,不愿意打开自己的话,那么如何握手呢? 哪怕觉得自己是又贵又好吃的牛肉,没有其他原料,仍然成不了一碗胡辣汤; 无论是哪种食材,单独都成不了一碗麻辣烫。 去中心化,就是先从认知上懂得,不是“我想、只要我提出来”就能成事。“我想、我提出来”就能成事,只是小时候或者特殊时候有过的特权。自己是全局中的一份子,每个要素都齐全才成得了事,哪怕做个饭都得万事俱备才能做出好吃的饭菜。去中心化就是去凑齐这个“天时地利人和”,去造这个势。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26 11:29:02 上海

    补充20 关于“有、无” 比如越刻意拿劲、越执念想要抓紧、提越多要求“我想、我不想、我不喜欢……”,即越有,越会被困住。这时就要破,要无,就是打开,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 小A

    小A 楼主 2024-12-27 06:56:17 上海

    (接上) 上面列举了一种“有”,还一种是“占有”。人们围绕“占有”产生的痛苦很多。总是想要占有更多的根本原因是在试图应对“我是谁”的迷茫和恐惧。所以还是从得建立世界观入手。

  • 小A

    小A 楼主 2025-01-15 08:00:51 上海

    补充21 问:感到孤独怎么办? 个人理解:这时世界观将再次发挥作用——试试去看到一切。

  • 小A

    小A 楼主 2025-01-19 19:22:08 上海

    补充22 痛苦的主要来源之二: 1、占有。以为XX是“我的XX”。 2、无法接受的落差。比如希望和现实。

  • 小A

    小A 楼主 2025-01-20 07:26:13 上海

    补充23 很多时候的求爱,是否更是在逃避面对问题,以为有坐享其成永恒不变的被爱,有了被爱就能一劳永逸,生活就能万事大吉?

  • 大魔王啦啦啦

    大魔王啦啦啦 (热爱生活才是终生浪漫。) 2025-02-10 14:38:07 北京

    收藏了UU这篇文章之后,读了好多遍才理解,年轻的时候没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现在重新开始学习,希望可以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 今天中午和妈妈打电话实践了一下,没有在她突然情绪爆发、开始冷嘲热讽之后跟着爆发,而是岔开话题,忍着心理的不适,插科打诨,最后妈妈的情绪平复了下来。 第一次成功的尝试课题分离,即妈妈的情绪差,不是我的问题,我不用跟着情绪差;第二点是UU延伸阅读的文章里说的,妈妈情绪爆发是因为受害者心态,她希望我能主动按着她想要的剧本走,我没有这么做,她就情绪崩溃了,这么看来我们的主体性都不够,都是需要重建的。 第一次遇到事情没有马上爆发,而是觉察自己的情绪,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谢谢UU的文章!

  • 小A

    小A 楼主 2025-02-16 09:40:26 上海

    补充24 问:“我想知道30岁时人生会是什么样的” 个人理解: 主要有四个方面: 1、三十而立。指的是三十岁左右一般得大差不差地立起来了,也一定程度上能立起来了。 2、三十岁的人生什么样是前面的阶段性结果,即取决于之前做得如何。 3、三十岁的人生什么样是未来的起步,即取决于对於未来有着怎样的憧憬。 4、随便把人生看成什么,都是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 小A

    小A 楼主 2025-02-21 12:17:23 上海

    补充25 问:当我想要打扮时,我是不是不够女权? 个人理解: 1、始终顺其自然。这是基础。 2、在第一条的基础上,权利是可以,不是从一种必须变成另一种必须。

  • 桃子🍑

    桃子🍑 2025-02-21 12:56:08 湖北

    感谢楼主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02 18:47:19 上海

    补充26 关于“活在当下” 人们用过很多词汇,比如“接纳”、“臣服于当下”、“安住在当下”、“本自具足”……来试图描述。只是听到和做到之间仿佛隔着天堑,其实当中是隔着“自我”,隔着水月镜花的“相”。破相归真,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脱离一些痛苦,但也是另一种痛苦。人很难放得下放得开“自我”,个人感觉,你文中举的例子就是人习惯的武装“自我”。这是因为,“自我”和存在感、安全感紧密挂钩。 “本自具足”“知足”,这里面的“足”指的是什么?有的人误以为足=满分,所以以为自己的匮乏感是因为缺了这那,就像缺了几块拼图,只有去获得了这些拼图,才能填充掉匮乏感。但其实人本来就是完满的,并不需要去填充。这种完满,并不是说这个人什么都拥有了,而是对于完满状态的人来说,有或无、缺或满都是祂的一部分,并不是需要填补的空缺,就不会执着于得。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02 19:29:59 上海

    (接上)我们说不要“自我”,这个“自我”其实是“小我”,真正的自我是顺其自然。什么叫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就是走正道。什么是正道?就是不偏不倚。一分二,二分三。我们时常会往一边走,然后形成一个果,这时候可能承受这个果,也可能往另一边走。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04 10:12:40 上海

    补充27 其实人生千千万万的道理总结起来就三个字。哪三个字?平常心。想想看这三个字是不是太妙了?修心的功课中,平常心是少不了的。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12 06:47:37 上海

    26+27补充 26说到“自我”,其实很多年来,外界都是在强调“自我”的。人当然有“自我”,但是要小心从“自我”中衍生出来的“我执”。现在很多时候人们的痛苦正是来自于“我执”。所谓“执”,就是将它紧紧握在手里,误以为这个想法=自己。没有把想法和自己分开看待。这样平常心何在?又如何开放包容得了?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12 08:06:31 上海

    (接上)“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比如,一念即转是召福;“我执”则往往是祸端。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17 06:17:58 上海

    (接上)那么怎么一念即转,怎么放下我执呢?首先是意愿,其次是去进行“转”和“放下”的这个动作。虽然一开始不知道怎么转,往哪儿转,但是制造愿意转,试着转,就能找到新的出口。其实很多时候被困住,就是因为不肯放手,不肯转,觉得现在握在手里的是唯一的。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17 06:20:21 上海

    28补充 年轻人们的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1)年龄尚小; (2)阅历还少; (3)以往惯用的思维模式,比如偏向于负面消极等。 (4)性格特点,比如容易耿耿于怀、容易放不下等 (5)对一些经历的解读。解读对人的影响远大于经历本身。 …… 一般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和改善即可解开。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17 06:53:46 上海

    (接上)具体来说: 1、年纪尚小:这个因素要注意青春期,从自我意识刚出现到自我意识最强这个阶段,这时候往往会更加在意“自我”。比如更需要刷存在感、标榜凸显强调自我、粉饰表演自我、武装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外界的回应、认同等有着更高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趋于更加成熟稳定,这些过度地需求会慢慢回归正常水平。 2、阅历:这和年纪有一定关系。和悟性等也有关。更多的阅历能帮助人开阔心胸,打开思想。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点,走向偏执。 3、惯用思维模式:其实就是长久养成的习惯。包括某种想法。比如有人小时候不喜欢吃胡萝卜,如果形成了一个成见“胡萝卜……”,那么就容易固执己见,很难去转念。 4、性格特点。了解自己的特点,用好自己的特点。 5、解读。这个考验的是两方面。一是心态。二是全面的能力。这是世界观。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20 09:00:41 上海

    补充22+ 人们常见的导致痛苦的误区补充: 1、误把某些想法、成功、行为、身份、形象、占有……视为自己的代表、象征、一部分,误以为是“我的……”。所以会过于去维护它们。认为维护它们就等于维护自己。 2、随着越来越习惯和依赖理论学习,过于迷信知识、经验。很多时候用过多的思考和文字只是让逃避显得更名正言顺,更好看些。 3、有所求。 4、对于负面(诸如伤害、痛苦、辛苦、不如意、问题、吃亏……)的过度害怕排斥、刨根究底、吹毛求疵。误以为自己是块弱不禁风,完全遭不住的嫩豆腐。 5、受害者叙事。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24 09:46:40 上海

    补充29 如何更好沟通? 可以从几方面同时进行改善: 1、认知上: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这个可以改善你“说话要不就是特别直接不顾他人感受,要不就是太想顾及他人感受绕了很多圈别人听不懂。”的问题。因为沟通其实是两个人的事。你的需求是一部分,对方的同样也是一部分。两个人可以慢慢谈。这就是求同存异。 2、行动上:更多练习积极沟通。世界上绝大部分事归根结底都在于熟练度。 3、心态上:更加平常心。比如无主见,其实很多人怕做决定,是因为怕那个后果。这时候心态就很重要了。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24 09:47:06 上海

    补充30改善是否意味着不接纳? 接纳和改善并不冲突。接纳是包容。也就是你可以不改,但是也可以改。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24 09:47:28 上海

    补充31如何爱自己接纳自己? 可以先让自己只是自己,让你只是你。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24 10:30:23 上海

    31+ 人的很多需求,归根结底都是在寻求安全感和存在感。因为曾经的批评等等让你觉得被排斥,所以很容易和外界产生对立的倾向,这种对立反过来又加剧了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又会导致进一步地想要控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时会需要各种粉饰的元素。而接纳,恰恰是不需要这些粉饰的时候。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28 07:31:21 上海

    补充32 很多人会误把修行和生活分开,觉得生活是随便应付的,修行则是要在生活之余好好对待的。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修行。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28 10:13:35 上海

    对于破“我执”的补充 我执就像是在地上画了一个小圈,小圈里面是自己认为的甚至坚守的“认同”,但其实: 1这个圈更大,或者说其实是有很多很多的圈; 2往往会误以为圈子外面的就是不好的,也就是在用非黑即白的思维去评判。 以上是画地为牢的原因之一。 想要破圈,就要愿意看到圈外有圈,也要看到黑白之间并非泾渭分明。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28 10:22:11 上海

    补充33关于“知行合一” 现在都在提“知行合一”,首先要警惕过知不行。看过量的经验说法等知,但从来不做,或者浅尝辄止。其实知一行百就可以了。

  • 小A

    小A 楼主 2025-03-28 10:32:06 上海

    28+ 年轻人一遇到挫折就情绪低落,是现状打破了原本就并不那么坚固的心灵世界。人是趋易避难的,一般首选逃避。想要如何,却只是停留在想。不妨试试更加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生活,试着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参与和改变面临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原来我是我人生小船的船长,我是有一点力量的,我是可以掌控一部分的。我不只是随风浪而飘零的浮萍。”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03 06:08:22 上海

    补充34 自我否定出现怎么办? 个人理解:可以先考虑为什么会需要自己“不能自我否定”。这只是个念头而已。你并未因为“我如何如何”这个念头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只是可以接纳的自己的个性。你≠你的念头。而你对于你的念头的认可来自于你的需要。所以你要考虑的是你为什么需要自己“不能自我否定”。一般来说,有这个需要是因为想要建立、巩固、强调“自我”的某些形象。 念头不是人们误以为的那么重要的东西。包括自己的也不是。负面的不是,正面的也不是。人一天跑过脑子的有无数条念头,是你因为某些需求在其中选取了某些。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03 06:15:42 上海

    补充35 问:感觉在逐渐丧失活力怎么办?

    个人理解:就像人光把玩小玩意不行,光吃甜点奶茶小零嘴不行一样,人像花需要的太阳,树需要土地一样,更需要真正的精神养分。去找到它。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03 06:26:52 上海

    补充36 很多事情,比起对错,其实更多呈现出来的是因果。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03 10:03:01 上海

    (接上)因果就是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然也要顺应自然规律。这就是与自然和,和而不同,大同小异。这就是走正道。如果主观意识上为了维护"自我"(小我/我执)与自然对立,是可笑的,是没有自知之明的。就如同山是你的根,你却要凿平山;水是你的源,你却要舀干水。不但是蚍蜉撼树,而且是自招痛苦。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04 12:52:23 上海

    关于破的补充 面对困局,就得破,想要破,就得变。变通,变才通。也就是自己要有改变。比如观念转变,就是一念即转。 但是很多人没法变,为什么因为我执。执是什么?就是拿着不肯放。 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人都误以为某些念头、人、事或物是自己的代言、代表。一旦放下它们,等于自己受损。基本上卡点就在这里。

  • 不是普通人

    不是普通人 2025-04-04 13:29:51 浙江

    写这么长!楼主不如去写本书,还能赚钱。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06 07:40:59 上海

    补充37 如何让“归因”更加准确些? 个人理解:可以从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上试试。比如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考虑。从“我如何改善这个局面”来考虑等等。考虑得越全面越深入,越不容易单一归因。单一归因的不足是容易偏激。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08 10:47:21 上海

    37+ 举例 轻易归因为“回避型人格”不妥。 这个得看具体情况,并非用"回避型人格"能一概而论。当这件事时由某人(你或者对方)发起沟通且另一方这个态度,最可能的是这就只是发起方希望,另一方的态度其实已经清晰地表明,他是拒绝的/反对的/不满意的,和发起方相悖的。但是说出来呢,可能会吵架,也可能有前车之鉴,或者发起方嘴上说的沟通其实是企图单方面的说服等等。所以这个僵局其实并不一定是在于双方的沟通方式上。并不是所有事都能/都需要在这个节点上沟通成功。沟通并不是万灵药。双方在这件事上的利弊得失等才是。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09 07:04:42 上海

    补充38 沉溺于白日梦/黄粱美梦的可能原因 00后及以后的年轻人,从小开始就受到外界强大的媒体力量(从网文,特别是爽文到手机、网络)的浸染,这个力量对于一些个体的影响目前看来非常大。主要影响在于,它耽误了她前二十几年探索真实自己的宝贵机会和时间。其实人第一阶段的主题是探索。这个探索缺位导致的结果就是她现在和自己的链接微弱,对自己的印象模糊。因为这个模糊,这个微弱,她表现出了对自己不满。这个不满并不是因为她本身不好,而是她压根儿就还不了解自己,就已经企图用常年被外界媒体塑造出来的一个“优秀模板”去代替自己。只要她还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就无法找到满意,就会一直焦虑地模仿那个模板。打个比方,她明明是朵荷花,但是在她还没探索出自己是朵荷花的时候,已经定下了一个目标“我要成为一朵怎么样的牡丹”,又怎么能达到满意呢?而探索呢,她又用幻想替代了。这就像看美食视频和吃美食的区别。幻想是没有反馈的,也就无法和现实世界建立链接,也无法强化真实的她的精神世界。

    人的几个常见问题:

    一是基础性的不安全感(这是世界观问题),导致欲望很大要求很高。

    二是人的本能中有趋利避害、趋易避难,所以人会自动倾向于选择白日梦、一劳永逸、坐享其成、天上掉馅饼、好逸恶劳、走捷径等。但捷径的缺点是先甜后苦。没有历练,就得不到成长和强化,就无法在现实洪流中驾驭自己的小舟并体会到人生。成长需要历练,这和人的意愿背道而驰。有的人迎头而上,也就成长起来了。而有的人先逃避,最终还是导致更大的问题。所以需要协同“我想 我该 我能”三者。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09 08:00:18 上海

    38+基础性的不安全感的来源:人在初期,似乎在“我的”和“世界”是散装拆开的,没有全面化,整体化。这样就会有更多对抗。对抗的方式之一是过度粉饰,一种是过度维护自己。比如说对“受损、伤害”到了惊弓之鸟的地步。再比如对自己有自视过高、自我中心的需求。人的很多需求都是为了维护自我。人的成长,世界观的建立伴随着整体化的过程。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10 08:19:55 上海

    补充39 问:真正的精神养分比如是什么呢? 写一点个人体会:这个答案起码由三部分构成: 一"我"是谁?这个"我"指的是刨去"我叫某某某、几岁、住哪儿、成绩、学历、工作……"这些外在的东西以后的本性。这个决定了"我"真正的需求。就像有的花需要阳光,有的需要微光,有的需要遮光,各有不同。 二是往那个方向用功。有了需求就有了个方向。在哪儿努力就将在哪儿收获。重点一是更合适“我”的方向,二是定心。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心定不下来。扎下去投入下去,踏实积淀。在当下,不在别处,不在未来。不杂念丛生,不朝三暮四、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一会儿想过去一会儿想未来……养分不只在终点,不只在选择,更在"做"的过程中。所以王阳明先生说的是"在事上磨",是"磨"。 三是去悟。一件事,无论好事坏事正面负面,悟到的对当事人来说就是养分,也会化为她的﹣﹣内在力量。人不悟,经历只是经历,甚至于会因为不合适的解读成为枷锁。好一点的成为经验,但还不是智慧结晶。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11 06:08:03 上海

    补充40关于成长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成长是:

    1、眼中的世界和生活从小到大。是心越来越宽。

    2、从以为自己是一片叶子,到知道自己是树上叶子中的一片。前者更自我、封闭和对抗,所以更加孤独和不安。后者更打开、顺畅和天人合一。 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15 06:28:51 上海

    补充41当遇到痛苦时, 1、尽量把问题具体化,比如一般当人们谈不被爱时,其实是对外界/对方有需求的时候。去把需求具体化。 2、把受害人叙述方式替代掉试试。 3、换位思考。这是一种老生常谈,但非常有用的方式。很多人认为自己缺爱、被伤害……,其实是过于自我的误解读。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15 09:01:30 上海

    比如说,但凡换位思考一次,就能明白对方/外界只是也同样做不到 自己做不到的事而已,但是如果无法转念(是的,换位思考也是一种转念),就有更大概率会觉得自己被恶意针对了,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理解外界/他人,但是不理解就很难放下,很难不怨恨。

  • 豆豆爱吃豆瓣酱

    豆豆爱吃豆瓣酱 2025-04-15 15:16:00 江西

    补充5 问:在意朋友不即时回消息。 个人理解:我也提供一个视角吧,其实这个问题和大环境有关。 补充5 问:在意朋友不即时回消息。 个人理解:我也提供一个视角吧,其实这个问题和大环境有关。试想下,如果是在若干年前没有即时通讯工具的时候,会有这个问题吗?并不会。大家的分享,要么面对面,要么写信,然后期待着多少天后对方的回应。其实这才是正常的速度和容量,不是吗?没有人能变成无时不在线的“移动终端”,也不会想变成。这个无时不在线不光是指会一直刷手机,还指每个人的状态不可能一直正和谁合拍。双方状态的合拍只是一种正好。特别是在这个快速又丰富的时代。 ... 小A

    这一段话我好喜欢!以前我也纠结于对方回消息的问题,是否尊重了我,是否已读不回,是否仅在需要的时候想到我。 在合拍的时候回复是最好的。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16 14:00:23 上海

    想练转念的话,可以看下这本书:《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是200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美]拜伦·凯蒂、史蒂芬·米切尔。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17 16:16:31 上海

    补充42 问:……被坚定的选择会不会也是一种很深认同?渴望认同而没有,怎么来调整内心呢? 个人理解:人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常见的诸如,认同、价值感、安全感、存在感。人的很多需求,归根结底都是在寻求安全感和存在感。不安全感泛化的时候,就会总要试图求肯定的、固定的东西来安慰自己。再比如寻找存在感。这个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人类三大终极问题之一的“我是谁”。不知道自己是谁,看不到自己,就会需要抓手和回音。现在有很多人在找“意义”、“被爱”、过剩的自我意识等等,都是同理。都是在敲锣打鼓来证明存在。这是大前提。然后来看你说的“被坚定的选择”,这是方式,什么方式?你的解读是这是认同你的方式。这个解读和挂钩是你自己主观自主做出的。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说要先看到、看清自己的需求,需求才是根本,方式是可以变的。在这个例子里,需求是认同,方式是选了被坚定选择。当你把在表面的方式拿开,你就可以真正地去直面需求,才能更直接更有效地得到满足。而不是始终在围绕着这个可变的方式忙活。围绕方式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是,很容易形成“执”,会以为只有这个方式才能让自己得到满足,很容易钻牛角尖。打个比方,现在肚子饿,需求是吃饱饭。方式之一是现在这段必须吃上某家店的炸鸡腿,但显然不是唯一方式。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17 16:32:34 上海

    补充43 问:对于破除我执,有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自我欺骗。 个人理解:破我执不是自我欺骗,其实就是清扫房间。家里有个垃圾,尚且知道要扫掉扔出去,为什么对于精神垃圾很多人抱着不放呢?执,是自己的一种想法,所以有的人抱着不肯放。但是对自己有害的就是垃圾啊。这个属性不会因为是自己的想法就改变。不肯放其实就是人对“自我”(小我)的维护。好像撒手了,自己就不完整了。其实想法只是想法。把自己和想法脱钩非常重要。人脑子里最多的就是想法了。只是你因为某种需求选择抓取了这条,坚信了这条。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18 20:33:16 上海

    补充44 问:真正的需求很容易被蒙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做呢。看清自己的需求有什么办法吗? 比如,我又想要……,看到别人……也有点羡慕,又多次想过……,但也只是想想而已。 个人理解:当问“真正的需求”时,是否在把它当成单选题?但有没有可能,它并非单选题。在我看来,人的需求就像层次口感层出不穷的蛋糕。正因为层出不穷,所以会多则惑。因此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考虑怎么去处理这么些需求。权衡是一步,但不能耽误了更主要部分,比如安在。无论此时我挖到的是蛋糕中的哪个口味,都可以安在。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19 07:10:36 上海

    (接上) 打个比方,早上起床想吃包子,吃着呢,又想吃煎饼,看看没吃到的煎饼觉得手里的包子都不香了,心里充满懊恼。这时又看到了手抓饼,顿时满心都是没吃上的饼子们。这个问题就是无法安在的问题。 如果这个人因为选了包子没选其他的而满心不高兴,且以为今天的不高兴就是因为选错了,如果选了其他就能解决一切,以为只要选对了这一次就能一劳永逸带来好结果,那这也误解。人的很大一个误区是,会把所有对自己需求满足的渴望押注在选对一个已被既定为标准答案的单选题上。越大的事,越不适用。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19 08:01:58 上海

    补充45 爱不爱,看动机+方式+效果。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26 06:57:43 上海

    补充46 在世界中位置的案例列举补充: 一些在责怪原生家庭的年轻人们的成长历程,其实就是一个过程: 第一阶段,孩子被父母溺爱,所以唯我独尊。这个阶段双方都是如意的,所以很少有人会归因到自己被溺爱这一条,但实际是埋下了隐患——很多孩子不知道被溺爱是特权,会误以为唯我独尊就是人生常态,是祂和世界/外界的正常关系。人都是喜欢特权的。小时候父母给孩子的这个特权太好了,让他把对世界的标准线定得太高了 第二个阶段 孩子到了更大的环境中,自然无法得到相同的特权。有的孩子因为一些特长(漂亮、成绩好、优秀等)仍然能得到一些特权,会导致隐患更晚爆发。但或早或晚,会爆发不如意。这时候孩子就被搞糊涂了,为什么以前可以,现在不可以?不如意的时候,会怨天尤人。这是人的本能。怨天尤人的对象首当其冲一般会是三个人,一是给过祂特权的人,比如父母。二是自己。三是让祂现在期待落空的人。 第三个阶段 就是成长。回归理性,修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回到不卑不亢的正常水平上来。这时候自然就自信了。

  • 小A

    小A 楼主 2025-04-30 09:03:40 上海

    【专题】个人体悟到的一些人生关键词(1) 第一个关键词:自然。 自然的第一点就是自然规律。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的卡点就在: ①不知道自然; ②不愿意自然。

  • 小A

    小A 楼主 2025-05-01 08:27:57 上海

    (接上) 不知道什么?比如,人性。比如,因果。 为何不愿意?因为会理所当然。人都为过去的经验买单。 比如补充46的案例就是这两方面共同导致。

  • 小A

    小A 楼主 2025-05-01 18:58:15 上海

    (接上) 先说人性。这时不要急着把人分隔成“你”、“我”、“他”……去考虑。这时会明白每个人,包括自己,好的不好的都会有,时而会这样时而会那样,会趋利避害、驱易避难,会有私心……除非对自己有特别高的要求,否则并不会有什么不同。

  • 小A

    小A 楼主 2025-05-02 06:36:28 上海

    (接上) 只要认识到这一点,不需要更多的阅读、理论研究、翻来覆去地反刍,也能立马自洽、接纳很多。这就是认识人性的一大意义。它就在每个人身上,这么明显,但是我们往往会美化、粉饰、抬高自己的部分,这样必然无法坦然接纳很多,包括自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8357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