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书店
静之禅
旅行生活,如同书路。 每当乘搭班机、火车或渡轮,泡咖啡馆或晒太阳,有一本好书陪伴自然很惬意。在我的行李中,有两类书籍是必备的:散文集和旅行指南。有些不必收藏的旅行指南书读完后,我就留在当地旅馆的阅览室里,以方便后来的旅行者查阅资料,偶尔还会在书本后页写下我的旅行建议、名字和到访时间。书读完也送完的时候,自然得去买新的书。我喜欢在每一个陌生的城市逛书店,其实逛书店也是为了享受一个淘书的过程。在巴黎,我常去巴黎圣母院及塞纳河畔边上的旧书摊闲逛,但那些颇有文化底蕴的“特色书店”更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巴黎街巷的咖啡馆、酒馆众多,书店也不可胜数。为了寻找一些葡萄酒文化的书籍,从蒙帕那斯到拉丁区,从巴士底到歌剧院,我拜访过许多巴黎的书店。经迈克的指引下,我去了圣米歇尔大街的吉贝尔•约瑟夫(Gibert Joseph)书店,这是法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只可惜店内所找到葡萄酒相关书籍都是法文版。随后,迈克又向我推荐了其它几家巴黎特色书店。 巴黎多数的书店都是中小型规模,每家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书店很少迁址或改变经营模式,书店的文化也如同巴黎的文化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位于塞巴斯多波尔大街的凤凰书店是由几位钻研中国文化的法国人于1964年创办的,这家书店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宛如一家小型图书馆的规模,除了中文书,还有中文原著的法文译本和少量的英文书籍。在学府路的伙伴书店(Librairie Compagnie)能找到其他书店里找不到的相关作家的研究著作,比如让-克洛德•勒布伦(Jean-Claude Lebrun)的著作《让•艾什诺兹》。我还拜访了索邦广场附近的一些哲学书店。 文化气息浓厚的拉丁区,书店里挤满着买书和读书的人,其中有许多异国的游客。一些较有名气的书店,各个角落都坐满了读书的人们,有些读者自带三明治和咖啡在书店里泡一整天。巴黎书店的主人都是宽容和善良的人,永远一副亲切的微笑,决不会打扰那些认真读书的人,还不厌其烦地为客人寻找所需的图书。 经一位巴黎女友的推荐,我拜访了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它创建于1921年,坐落于塞纳河旁的巴黎圣母院对面。我捧着地图去找,后来询问了附近的路人,一提到书店的名字,他们就很热心地为我指引方向。书店门前的老树下搭着方凳,读者可以坐下来读书或欣赏巴黎圣母院的侧景。书店里里外外,多半是来自美国和英国的游客,因为这里是一家地地道道的英文书店。
书店的正门窄小,店内店外看起来有几分凌乱,我喜欢这种陈旧、自然的布置。门边的旧书架是在一张简陋的长椅上扩展起来,架子上点缀着一瓶鲜花,背景是反射在玻璃窗的巴黎圣母院。欣赏旧书和鲜花的同时,也可以透过玻璃窗户看到蓝天和云朵。另一张长椅上则堆积着十几个大小的纸盒,每个纸盒里横竖排放着各式各样的图书。这里可没有一本“新”书,大部分的旧图书是从英国和美国进口,比如牛津系列、华兹华斯经典系列、企鹅系列在店内的书架上都能找到。除了英文书,还有少数的德文和西班牙文书籍。许多图书廉价出售,比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英译本售价只有3欧元、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圣修伯里的《小王子》售价各1欧元,许多名家的著作无论厚薄统一12本售10欧元。 半个世纪过去了,书店的主人已然是一位百岁老人——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乔治”。老人神情端详、举止优雅,他坐在书堆里棒着一本书阅读,身旁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孩负责收银。平日,书店大概到中午开门,午夜时分关门。早到的顾客都十分乐意帮助老乔治和女孩把一箱箱的书盒子搬到门外的长椅上,还可以亲手插上特价的牌子。忙完这一切后,老乔治会送上一杯冰茶给热心者,对于任何一位读者,这都将是一天愉快的开始。 我欣赏富有个性装饰的书店,从中能体会主人的思想与风格,而不是室内设计公司统一制作的模式,强加给人一种所谓的先进思维与理念。莎士比亚书店无论内外,都散发着主人的个性宣扬。店内似乎只有他们俩人管理,老乔治只顾看书,年轻女孩只顾收银,各角落的客人则随兴读书。 高高的书橱搭着一个金属梯子,供客人爬到书橱上查阅放置在高处书架的图书。如今老乔治已经一百岁的年纪,别指望他老人家还能爬上去为客人找某一本书,但只要你能把书名告诉他,老乔治会很清楚地告诉你它在书架上的位置。莎士比亚书店里,每一本旧书都以不同的方式向读者敞开心扉,倾吐自己的心声。这些被无数平凡或伟大的人阅读过的旧书,现在看起来都具有十足的灵性,令人爱不释手。 原来二楼有一间“作家室”(The Writer’s Room),那是老乔治免费提供给年轻作家的巴黎住处。老乔治和他女儿的书房和卧室就在书店的三楼,听说房间各个角落堆积的都是旧书,每个过道和拐角,地板至天花板,每个空隙都躺着书本儿。楼梯陡直向上,扶手就是书架和堆积的书本。平常“作家室”里多数住着西方年轻人,若想在莎士比亚书店写作,还得常常把作品给老乔治过目,并谈谈自己文学创作的想法。 但遇到了中国作家,老乔治总是无任何条件地邀请其入住“作家室”。因为在中国解放以前,老乔治曾经去过中国,并在上海和南京住过很久,所以,他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去年,一位中国的作家朋友拜访其书店时,老乔治颤悠悠地从怀里掏出一串钥匙,邀请这位朋友免费住在其书店的阁楼上(我却一直期望有那么一日,能免费住在老乔治的书店,享受在书海之中)。
一些不是来巴黎写作的西方旅行者,他们是背包客或大学生,轮流在书店里工作以交换住宿费。老乔治告诉我,那些书堆里的空位,最多的时候可以睡上二十位年轻人。老乔治在书店二楼的墙壁写下:“莫要对陌生人不好,因为他可能是一个化了装的天使。” 此刻,我终于理解世人的赞誉:莎士比亚书店代表着一种淳厚的人文精神和仁慈的处世之道。 一九二一年,海明威携妻子赫德丽来到巴黎,有一日发现了莎士比亚书店,惊喜万分,当时的书店位于奥德翁街。海明威先后从莎士比亚书店里借出了杜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D•H•劳伦斯的著作。那时书店的创始人——苏薇亚•毕奇小姐(Sylvia Beach),她善待了当时还是穷作家的海明威,不但为他代收邮件,还时常借钱给他应急。海明威在回忆录里写道:“我在巴黎认识的人当中,她对我最好。” 如今的莎士比亚书店,除了保留书目《太阳照常升起》,就很难再找到海明威的其它书籍,老乔治解释只要是海明威写的书上了书架,立即销售一空。 二战爆发之后,德国纳粹侵占巴黎,美国籍的犹太人苏薇亚•毕奇小姐被关入拘留营,莎士比亚书店也因此暂时关闭。直至老乔治于一九五一年重建,当时书店名叫“米斯特拉尔” (Librairie Mistral),后于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三日,也就是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生日那天更名回“莎士比亚”书店。 老乔治建店初期主要销售美国出版的书籍,他与美国众多的作家关系密切。五十年代中后期,“垮掉的一代”文化运动方兴未艾,莎士比亚书店成了美国垮掉派作家在巴黎的聚点,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都曾在书店前的树下朗诵过他们的作品。这其中也包括劳伦斯•费林戈蒂,他当时正在索邦大学攻读博士,后来此人在旧金山创办了著名的“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 Bookstore)。 莎士比亚书店的著名也源于它是第一个推出了乔伊斯(James Jovce)的《尤利西斯》。当年在美国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此书,而书店的女主人苏薇亚•毕奇冒着破产的危险出版了这本著作。这本厚达七百三十二页的《尤利西斯》一出版,立即被抢购一空。
在莎士比亚书店里,我终于淘到期盼已久的有关葡萄酒的图书,其中有一本厚达1867页的波尔多葡萄酒史书(第十三版),红色的硬外套夹着薄薄的页纸,重量约两公斤。这本1986年出版的英文书非常值得收藏,它记载着波尔多葡萄酒发展史和五百多家葡萄庄园的历史,书中展示了每家酒庄的酒标及几个世纪前古人手绘的庄园外观图,还有波尔多酒乡从1950年发展至今的各种真实数据及图表。 我家中也收藏着十几本关于葡萄酒的中文书,多是购于台湾的出版社,还有几本在美国加州纳帕酒谷找到的葡萄酒书。此次有幸从莎士比亚书店搜寻到数本英文版的葡萄酒书及葡萄庄园的摄影画册,加上在法国各地购买的图书,累积起来十分沉重,最后全部顺利运载回国。 巴黎人喜爱阅读,每个角落都可见专心读书的人们。在地下铁、公园、街道或露天咖啡座,随处可见巴黎人听着随身音乐捧着一本读物,书、杂志或报纸。老年人喜欢折叠起报纸的一角,认认真真地玩着Fléchés拼字游戏。多数人喜欢看厚厚的小说名著,古典文学、当代文学以及现今流行的畅销书。有一次乘坐地铁,在车厢里看到一位只有八九岁的巴黎男孩,手里捧着的不是漫画书,而是一本法文小说。 世界上读杂志最多的也是法国人,平均每千人就会购买1350份杂志。法国共有约三百六十家出版社,出版三万六千种图书。巴黎人喜爱读书,这座城市也为人们提供了充分的读书环境。以图书馆为例,仅在巴黎市区就有一百零八家图书馆,公立或私立的,其中最大最古老的当属法国国立图书馆。法国人之所以有着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和优雅的文化素质,这些图书馆和书店也自有它们的一份功绩。 我曾有幸拜访过几位巴黎的朋友和邻居,他们的家中都有一间典雅的书房和无数珍贵的藏书。保存祖辈延留下来的藏书是法国民间一种优良的传统。空闲时,人们就会坐在家中阅读室或者去外面找一处喜欢的地方读书。 我想起了老乔治的藏书阁,也就是莎士比亚书店二楼的苏薇亚•毕奇纪念图书馆,那些图书只供参观却不出售。老乔治就是一位继承者,他把前主人苏薇亚•毕奇小姐的宝贵藏书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也把莎士比亚书店蕴涵了近百年的人文精神传扬下来。 (此图文皆有版权,转载请您注明出处及链接,谢谢!)
注:2011年12月14号,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主人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在书店顶楼自己的卧室平静地离世,享年98岁。纽约的泰晤士报评价他是“一个善良的、有魅力的父亲般的形象”。惠特曼的书店,甚至被喻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因为在他经营书店的一生中,收留过4000个左右需要帮助的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寸塢書店,有雜誌有外文書有貓有咖啡有黑膠 (FromLostPlanet)
- 上海-朵云-滴水湖 (KkBLuE)
- “自己就是最美的风景”:书屋漫游记之PAGE ONE(北京坊店) (耿耿)
- 天堂是人類進入時光旅行的開始嗎? (FromLostPlanet)
- 精神書局SINCE 1958📚 (FromLost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