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81-2鸿雁注释3
来自: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u
□□□□,□□□●。□□□◆,□□□●。□□□□,□□□●。o
□□□□,□□□●。□□□◆,□□□●。□□□□,□□□●。o
附注:标点符号已经根据上一节的分析予以更正。前面几节不再回溯修改。
前两节分析了本诗为讽刺诗,诗人以鸿雁自比,以鸿雁哀鸣比喻怀才不遇,讽刺君主征用民力获得战功,而百姓却家破人亡;君主征用民力大兴土木,而百姓却居无定所。
这里接着分析最后一阕,第三阕:
1、此-彼,近指-远指。哲人-愚人,一对反义词。远指说明已经远离,近指说明已经在身旁。
可见,诗人作为高级人才,已经逃离了愚人,趋近了哲人。
那么,愚人应该暗指昏君,就是前面提到的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的国君。而哲人应该指的是诗人向往的明君,可能诗人已经逃到开明的国度,犹如鸿雁南飞,到更温暖的地方过冬。
2、宣骄。贬义词。其中,
①骄=骄傲、自恃有功、矫情、爱发牢骚。
②宣=喧嚣、宣告、爱发牢骚。
两者应为近义,宣=骄=爱发牢骚。
劬劳vs宣骄,形成类比,结构也应类似,为并列结构:劬=劳,宣=骄。
已知:劬=辛劳,劳=辛劳。再次验证。
诗经中这种情愫多有体现,例如
(1)诗经第109篇《园有桃》: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2)诗经第65篇《黍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但相比较《园有桃》、《黍离》的苦闷,本诗的格局更为辽阔: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诗人用彼此、愚哲,两对反义词,暗示了自己已经与其他高级人才脱离了昏君的国度,而辗转到了明君的国度。可能第二阕: 集于中泽。这个中泽=泽中,可能就是这些高级人才的暂居之地。
3、维=惟。通假字。只有、惟一。
除了这个哲人,没有人说我辛苦。除了这个愚人,没有人说我矫情。
这也反衬了昏君、明君都是统治者,是极少数,无论好坏,都是要人才面对的,而世上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浑浑噩噩,既不说诗人(作为高级人才)好,也不说诗人坏。这其实是封建社会家天下的常态:人才的价值是君主赋予的,臣子的贤明与否,悬乎君主之口。而百姓作为底层被统治者,不仅没有置喙君主的机会,也没有置喙大臣的机会。抑或,平民百姓都是懵懂的,他们无法分辨好坏,所以不置评。
无论如何,惟字点明了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风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并不共情,民不知有愚贤。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诗经大解226-245 (pluiepoco)
- 对网友梦柯的回覆 (pluiepoco)
- 刘注诗经第十四辑完整版 (刘小羽)
- 诗经239-2旱麓注释1 (刘小羽)
- 诗经236-2牧野注释1 (刘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