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拍砖】情、义、礼的纠结——《投名状》观后及人物评析
来自:Eliza(My God is an oath.)
放假后特地买了碟,在家把《投名状》又看了一遍。现在终于有时间来对这部令我感到想当之震撼的电影进行一番品评了。 这部片子与以往陈可辛的作品有所不同。陈可辛最拿手的应该是文艺性很强的故事片,且故事的背景都是在当下的:从《金枝玉叶》到《甜蜜蜜》到《如果•爱》,平凡生活里的情感波澜往往能被陈导塑造与渲染得壮烈又不失温情。而此次的《投名状》,则是将清代那桩著名的“刺马案”再次改编,从那个载入史册的案件入手,铺陈开来一部本身就因战马奔腾、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而显得壮烈、人物描绘却细腻如故,因而仍不失温情的电影——这就是陈可辛演绎的“刺马”。不同于近年来从《英雄》到《无极》、从《夜宴》到《黄金甲》,这些名导们趋之若鹜而拍出的徒有其表的古装片,《投名状》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导演在紧凑且丰富的情节中,通过一系列独到的技法,将电影的核心思想价值通过几位主要人物表现得深刻到位。此间,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也是该片成功的关键。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执政的时期,清廷政权已然岌岌可危:内有朝廷政要各自拥兵自重;外有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百姓起义纷纷。“朝廷腐败,连年战乱,粮食无收。饥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影片的画面与音效生动地将这些场景一一表现。因从武而结识的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开始了他们悲壮的故事。 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纳投名状而结兄弟义的三个男人,在这个故事里鲜明地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那是他们生命里最重视者的序列;而徐静蕾饰演的赵夫人,则是引发出三者间联系,却又最终导致三人关系破裂,带来故事结局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赵二虎—— 一芥莽夫,英雄气短,情至深重无所能及。 一向极具绅士风度的刘德华饰演的这个粗人赵二虎是成功的。从一名山寨的匪头到立下了赫赫战功的猛将,赵二虎始终都是在为一个“情”字打拼。而这个角色,也是三人中最单纯和感性的一个角色。 听他妻子赵夫人诉说往事便可知此人重情重义,把将要嫁于有钱人做妾的儿时玩伴抢走,以为是救了她;为糊山寨里众人之口去抢劫军粮,即使被军官羞辱也还是忍气吞声,就是为了保全所有兄弟和他们家人的性命;随赵二虎无论走到哪里——哪怕是朝廷重臣的面前,眼里都只有钱和粮,这是一家几百口人活命的资本;当终于得到了多年来靠着在死亡线上打拼而得到的荣华富贵时,他却说他要回家,回到那个贫穷的山寨,那才是能令他安心的地方。纳了投名状以后,一切都随着大哥,无论战场上还是官场上,即使遭遇了背信弃义的事件,他耍了一下性子,最终却还是站在大哥这边,没有受到奸人的离间。这样一个赵二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匪”的典型:粗鲁没有文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吃饱喝足,但是内心无比纯真,极重情义。 “当匪,我们要当最大的!”这是他带领兄弟们招安的目的;“人无信就是畜生。”这是他为人的根本信条;他说他一直以为,打仗抢东西要杀人,没想到心变好了也要杀人;他一直到死,都想着大哥的安危,嘴里念着大哥,却没有想到置他于死地的便是他最信任的大哥。至于家里的妻子同他大哥暗生情愫,更不会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他的世界就是情感铸就起来的单纯的世界。 酒楼里听着唱戏的演绎他们弟兄三人出生入死的传奇,已然身居高位的他却是涕泪纵横。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被铁链绑住,任凭自己担保下来的一城池手无寸铁的战俘沦为冤魂却无能为力的时候,他只有愤怒的嘶吼,却未曾掉泪;而今回想起这几年的艰辛历程,顿觉他们三人最初的情义已被现实炙烤到渐渐挥发了的时候,他是克制不住这眼泪了。这眼泪悼念着他们拼搏的过往和原本深似海的情义,流尽了以后,他面对现实,看到悉心经营的那个“情”的世界已不再完整,于是他只能采取逃避的态度——“回家”。或许只有那个“家”,才能弥补他出来闯荡而伤了的“情”,那里是有着他一生中至重之事物的印记和回忆的。 庞青云——兄弟情深,朝廷恩重,皆不及天下之大义。 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可以用“大义凛然”来形容,这是笔者个人最欣赏的一个人物。自始至终,他的这份义气都不曾消退过,尤其是太后任其为江苏巡抚,他在谢恩前先请奏太后希望能免除江苏辖区三年税赋,以修身养民这一段——看到这个被封为朝廷命官的庞青云依旧一身傲骨为民请命,便知道他是真正心系天下的人。于他而言,天下百姓能够远离战乱,否极泰来,才是他毕生最崇高的追求。 在庞青云的意识里,“兵”,“民”,“匪”三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告诉午阳,土匪只为兄弟去杀人,而兵却可以为别人牺牲;攻城胜利以后,他不惜将出生入死同征共战的兄弟就地镇法,只因为他们“照规矩”凌辱了城里的妇女,他要以儆效尤。兵,在他看来,应该是作为一国之守护,百姓之守护而存在的。因此他不允许当兵的凌辱百姓;不允许苏州城的太平军俘虏活下去——一旦他的山字营离开苏州攻打南京,这群人便是战略上最大的隐患,尽管赵二虎是答应了放他们生路才得以拿下苏州城的,但他却对二虎说:“他们是兵,兵不厌诈。”开启城门让百姓都离开以后便放箭杀死了全部手无寸铁的战俘,这就是庞青云对兵和民的价值判断之体现:当兵的理应为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而牺牲,他们任何的牺牲都不是无谓的,只为大势所需。 我想这也就是他选择从军的原因。做一个兵,不用为饮食起居发愁,饿了有军粮,战胜了有军饷;一人从军便可养家糊口;哪怕天灾人祸也饿不到当兵的头上;天资能慧骁勇善战者更是能获得功名利禄无数,可以坐拥一世富贵。然而,当了兵就要学会愿赌服输。之前的这一切固然是人人艳羡的,可是一旦上了战场,这些便都成为了赌桌上的筹码,包括生命在内——“当兵就得死”,这是他自己说的。上了战场,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了军,就是进了一个赌局,用自己的一条命去赌一生的富贵荣华——对于庞青云来说,赌注是他一生的大义。在那个乱世,做一个兵就是他达成最高理想的唯一途径,因此他不惜一切的勇气,不得不令人由衷钦佩。 欣赏庞青云这个人物,还因为他不仅把天下大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却也不是无情小人。因被赵夫人所救,他对“义”的意识得以复苏,那才是他在经历了全军覆没的惨败后,觉得自己“活了过来”的真正原因。也因此这个女人于他而言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她是他生命的重塑者——对于一个将“义”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人而言。而同赵、姜二人的兄弟情,他也不是不看重的。片头他向赵夫人哭诉自己败北的惨痛时,最不值的其实是那一千六百多出生入死的兄弟,这已能看出他也是个重情之人。相信是舒城一战,当他们已损失惨重,被敌军重重围困,他视死如归地说了句:“我们是真的要死在这儿了。” 的时候,午阳那句“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和二虎那肯定与鼓舞的眼神,为他重新注入了勇气,将他那把兄弟之情的烈火再次点燃。为了他的兄弟们他可以不顾重伤冲锋陷阵与敌军肉搏;苏州城杀戮战俘一事,赵二虎闹兵变,他本可以行军法,但他舍不得;即使在片末那千钧一发之际——他离拼搏了多年的“江苏巡抚”仅几步之遥的时候,面对着午阳的尖刀他都不曾下狠手,哪怕已负重伤,他也只是用安抚的方式艰难地呵斥他“不要打了”。若不是为让他手下的人安心效忠朝廷,令他治理江苏辖区更为顺达,他也不会安排杀死二虎——若只是为了夺其妻,他大可以在苏州便处置了他——要知道赵二虎从苏州城内活着出来,是灭了他迎娶心爱的女人的梦的,那是他俩爱火烧得最烈的时候!但看到二虎从城门外走出来,庞青云是真的由衷欣慰地笑了,他愿意跪下千金之膝以平复兵变,却不曾动丝毫杀机。 兄弟情深,疾恶如仇者是庞青云;铁面无情,背信弃义者是庞青云; 运筹帷幄,宠辱不惊者是庞青云;怜香惜玉,绵绵情长者是庞青云…… 人们是会被他多重的性格所迷惑,继而便循着赵二虎或者姜午阳的情绪和思路去审视和定度这个人——虚伪善变,见利忘义,甚至淫兄弟之妻,背弃结义之誓言只为一己之私……然而若真正是分析了他的价值观,知道他一生如履薄冰所希望达到的彼岸并非是自己一个人的显达,而是可让天下战火平息,百姓安居乐业,就不会奇怪他缘何如此多面了。为了得到这份大义他可以抛弃一切——情感、礼教,甚至生命。自赵夫人给了他一个重生的机会以后,他便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不顾一切地走下去了。只可惜眼中只有天下的人不谙官场之险恶,最终是死在了当权者的弹下。这样的结局也算是导演对那个腐败朝廷的鞭笞罢! 姜午阳——情字当前?义字当先?诚一切未为礼也。 金城武此次突破了偶像的形象,蓄起胡须演了姜午阳—— 一个涉世未深,却极度遵从“教条”的文匪。说姜午阳是“文匪”并非说他不善武力,而是说,姜午阳在我看来,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一切的行事根本,都在于既定的礼教。当他希望庞青云入他们山寨时,便想出用“纳投名状”的方法来打消二虎对庞的疑虑。赵二虎是惟情至上的人,因此他不会反对亲弟弟一般的午阳;而姜午阳作为一个教条主义者,是根本不会想到纳投名状这样的方法会有什么差错的。 从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来看,在姜午阳的意识里,只有“投名状”的意义,而在被“投名状”占领了的他的意识里,庞青云和赵二虎作为与他自身一同纳下了投名状的重要组成者,其地位也是无限崇高的。而一旦有人逾越了投名状规定的原则,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应承投名状立下的誓言,哪怕玉石俱焚。 这一点相信是显而易见的。“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他以为大哥要杀二哥是为了抢他的嫂子,所以只要杀了乱他们兄弟的这个女人,二哥便不会死;在二虎死了以后,他跑去刺杀庞青云,则是因他认为庞青云坏了投名状的契约——“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而最后他自捅一刀,嘶声疾呼:“刺庞者,姜午阳是也!”也算是应了投名状“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教条了。也正因如此,他是不能完全理解庞青云说自己“不信投名状,只是信二虎和午阳”这一说的。 而从一个较微观的层面来看,庞青云于姜午阳而言的出现,本身就是一部教义的化身。本片正是以姜午阳的叙述作为主线将情节展开的,在午阳的叙述中,那个“他”是指庞青云,我们不难发现,在午阳与其反睦之前,这位大哥所说的一切都是他行事的依据和准则。这是因为,赵二虎是作为姜午阳感性一面的寄托者,因午阳跟随其多年,二虎夫妇于他而言就是全部的情感归宿;而庞青云,因是军旅统帅出身,从而具有着官僚社会统治阶级的象征意涵,在这样一个教条主义者面前,这个人毫无悬念就会成为法理型权威的代言人——这是最能取得教条主义者认同的权威类型。从午阳自豪地穿上军靴被弟弟们叫着“将军”而万分得意的那个细节,就可以看出他是个完全为礼教而存在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姜午阳几乎把庞青云的话全部奉若神明;甚至在很多场争议面前,午阳一直都站在庞这一边。庞青云说“土匪只为兄弟去杀人,而兵却可以为别人牺牲”,姜午阳说,他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庞青云初次显身手,午阳便懂得了“擒贼先擒王”,并在舒城一战尝试,获得了辉煌的成功(或许就是因此他越发对庞信仰);在庞青云欲杀两个兄弟以立军规,二虎不能忍心的时候,姜午阳已然上前举起了钢刀;而当大哥二哥因“信”与“义”产生争端的时候,他心里纠结,但还是对二虎说:“大哥是对的”,于是眼睁睁看着二虎被拖走,流泪指挥军队拉弓射杀城池里手无寸铁的昔日兄弟。可以说,在姜午阳每一次情与理的斗争以后,总是理占上风,因为在他看来,理即是“礼”,“礼”的代表就是大哥——他信仰的“教义”的化身。 可悲的是,当午阳发现大哥并不是真正的“礼”的化身,投名状的契约已岌岌可危时,他最终选择了叛逆庞青云,去守护投名状这份死的教义。于是乎,故事的结局,谁都没有逃开投名状的束缚。 赵夫人——莫不是红颜薄命,只丧于情义礼纠葛之间。 《投名状》通过这三名男主角分别演绎了“情”、“义”、“礼”——这三项中国传统道德的精要。而由徐静蕾饰演的赵夫人,作为片中唯一的女主角,则是将他们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引发出结局的关键人物。而她的结局也是这三者矛盾冲突的结果。 赵夫人自述曾是“扬州瘦马”——自幼训练有素,才貌兼修,长大后为卖给富人做妾的女子,临出嫁时却被儿时玩伴抢去山里做了压寨夫人。曾经的庞将军能够理解,成为了扬州瘦马的她其实更愿意嫁给有钱人做妾,过奢华又可以发挥她才情的生活,即使其身份不是明媒正娶,那并不是她最在乎的。可见赵夫人和庞青云是因为社会经历的一致而一见如故,成为知己的。她的出逃,体现的是她不满被隔世的山寨所禁锢的内心,她要的是广阔能任她施展才情的天地——也因此,她和庞青云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共鸣之上的。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贫瘠的山寨里出现一个智勇双全又胸藏大义的男人,怎叫这个成长于烟花撩人之地的女子不动心? 但她的丈夫赵二虎却是个不解风情的土匪,还以为自己救了她,以为带她去山里可以带给她自由的生活——殊不知,在繁华江南长大的女子,怎会甘心做一个粗莽匪类的压寨夫人?然而面对这个大字不识的粗莽匪类,她始终都是怀着情谊的。提及他时第一反应便说“他是个好人”;上战场前将保平安的十字架项链挂上他的脖颈叮嘱他要平安回来;在苏州与庞青云爱得那样浓烈时还在为二虎的生死流泪……那毕竟是自己的丈夫,他爱她的那颗赤诚之心她是知道的,这样一份恩情也是她割舍不下的。 庞青云不是看不到她这重情的一面,因他也是个重情之人,不然也不会身居高位却只能与她暗中往来。然而这个以天下为至重的男人却是真的不能理解她为何都逃出来了又要回去,那是因她心里还是有着对传统观念的敬畏,也因此,她不能够为自己的命运做主。从重重的贞节牌坊下走过,踏出一条通向她向往之地的道路,但“跑了很多次了,想得挺好,每次都是回来……”。导演在赵夫人和姜午阳的第一场对手戏里安排出现的十字架项链和那把尖刀,或许就预示了她最终将被礼教杀殉的结局。 赵夫人就是对义所向往着,被情所牵绊着,却被礼所束缚着的女子的典型。 当她终于从山里出来过上了向往的生活——可以着华丽的绫罗绸缎在闲暇时挥毫写字,买漂亮的沙帘装点起居,地位显赫,衣食无忧……在这样的时候,丈夫却说要回山里去,而她与庞的关系也被姜午阳识破,于是,这个始终都在丈夫的恩情和与庞的爱情中挣扎,又逃不出礼教牢笼的女子,最终成为了三者在碰撞中的牺牲品。 命运如此收尾,未尝不是圆满。他们每一个人都因太过于看中自己所看中的东西,从而忽略了它者的重要性,片面行事,到头来都只是他人手中的棋子。只有那能够将一切都权衡掌控着的人,才是棋盘的操控者。然而,片中的主角,却都不能“够格”,在官场长久地生存下去。影片结尾处关于庞青云真正的死因,陈导要表达的,也是含蓄,但明了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你最喜欢陈可辛的那部片子? (心探索)
- 2.15中国香港知名导演 著名导演陈可辛父亲 陈铜民告别仪式 (眷島)
- 2.9中国香港知名导演 著名导演陈可辛父亲 陈铜民 去世 (眷島)
- 陳可辛執導的傳記片《李娜》沒豆瓣條目 (我叫皮埃尔)
- 我这就入组了吗? (号以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