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程|分享一下当代摄影一款专治强迫症的流派。。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Dusseldorf School of Photography)
戚时安(已结婚
大家好。。。。果然人还是要待在舒适区的。。。本戚时安又重拾老本行噜。。。。
德国其实一直是欧洲一个摄影及其他艺术(包括文学)都非常丰饶富庶的国家。。。包豪斯(Bauhaus),相机中的爱马仕徕卡(Leica),很多人觉得摸不着头脑但是了解之后会发现真的很有意思的达达主义(Dadaism)就是很好的例子。。。杜塞是个存在感没有那么强的城市 但是它扎根于每个📷人心中的 关于杜塞的第一印象 大概会是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
这个学派其实就是一群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毕业的摄影师。。。因为ta们的风格十分独树一帜并且影响力巨大。。。所以直接用学校的名字命名成为一个独有的流派。。。
提到德系艺术你会想到什么呢🤔
工业美术、实用性、极简、对称、规整却不失美感的外观流线。。。恭喜您 都能在杜塞摄影学派中欣赏到(一款符合大家对德系艺术刻板印象的学派☝🏻)
先来介绍一下奠基人。。。
Bernd & Hilla Becher 夫妇 也是事业上相辅相成的好搭档
两位相识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并回到学校当摄影系教授 Becher夫妇是有名的Neue Sachlichkeit (中译:新客观主义)以及conceptual artists (概念艺术 代表作:杜尚的Fountain aka小便池。。。)

20世纪60年代 极简主义于全球腾飞 (我们教芝加哥建筑艺术史的老师说为什么大家盖楼越来越simple是因为都有车了都很快。。。所以不再需要洛可可那种很复杂很精细的建筑。。。加上泡沫经那个济 也没啥钱 楼盖起来成功封顶就赢了。。。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真的 组内外学建筑的哥哥有怪莫怪。。。)
夫妇二人在还没回学校教书之前就以创新和实践为主 探索各种各样的摄影方式 随着极简主义以及新客观主义的兴盛 将创作回归至“冷静客观、如实呈现”的风还是吹到了Becher夫妇的家门口
这对无懈可击的好拍档就地取材 贯彻新客观主义的slogan 拍摄对象主要为:水塔、高炉、煤矿区、工业区 并将拍摄得来的照片进行排序 形成了一个新的类别——typologist(类型学)








Becher夫妇通常只在阴天拍摄 对建筑或者环境进行统一视角(通常是正面和侧面两视图)拍摄
在Becher夫妇的拍摄风格影响下 一大批在杜塞艺术学院学习的 冉冉升起的摄影界响当当的人物 成功加入并且壮大了新客观主义和“类型学”的摄影风格队伍。。。
这其中最有名(且我个人最喜欢)的当属Andreas Gursky 他的作品Rhein II (通译作《莱茵河二号》)在2011年于佳士得以$438.8w的价格拍出 维持摄影作品拍卖价格至2022年 (被Man Ray的作品打破 那幅卖了$1200w 被Getty Center收藏 Gursky这幅是个人匿名买家拍的)
Gursky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大—————— 展出的话一般一幅作品会占(面积小的画廊或者美术馆)一整面墙

本作品一共有5 edition. 其中两幅收藏于Tate Modern和 MoMA 但是没有对公众开放展出过

初看他 好像会觉得平平无奇 但是Gursky的作品基本都是先使用大画幅相机进行前期拍摄 然后再用数码技术将底片进行无缝且精细的拼接 最终呈现给观众 这也是为什么Gursky的作品在展出的时候通常都会打印或制作得非常大



你以为只是一张平平无奇的大全景。。。但是它经得起数千倍的放大↓


let's 放大!

第二位 Candida Höfer
她的母亲是科隆歌剧院的演员 父亲是一名记者 在1973年初进入杜塞艺术学院的时候学习的是电影 于1976年成为Becher夫妇的学生 并于1980年代开始拍摄室内公共空间 (ex. 图书馆、美术馆、歌剧院、动物园等)而闻名 是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的代表摄影师之一








第三位 Axel Hütte
老头子有个外号叫landscape painter 比起同流派的其他摄影师 Hütte的拍摄对象更集中于自然景观 并且探讨“模仿”的可能性 也就是比起高超的技术或者使用摄影技术表现事物的确切本质 他的作品会更侧重于影像之间的关系或关联 他也是一位具有丰富夜拍经验的摄影师 是他的个人特色之一






Jörg Sasse 这位非常有意思 和另一位代表人物Thomas Ruth都属于比较注重于用数码技术改变影像本质的类型 不过Ruth会更夸张一点(我不太喜欢他。。。所以就不介绍了 感兴趣的哥哥可以自己搜索嗷🙏)
Sasse在拍摄完照片后会进行扫描 并且用各种后期手段将影像进行解构 直到无法辨认原始来源 然后他就会开始重构这些作品 “填充”新的叙事 制作成新的底片再进行印刷
虽然他是Becher夫妇的学生 但是Sasse对纪实摄影发出过疑问:“经典的摄影作品就是用来再现镜头前出现的东西(本身)吗?看见(原句为seeing and thinking, 感觉译成观看不对 这个-ing很有进行时的味 哥哥们自行解读吧 sry🧎🏻)和思考,或者思考与看见,真的可以将两者完全分开吗?”
和上面几位相比Sasse的作品实际尺寸会(相对)小一些






Thomas Struth
这位最有名的系列作品是Museum Photographs 早期的黑白摄影主要集中于拍摄城市景观 还有一个很有名的肖像系列 算是很全面的一位












以下是他除了早期黑白摄影的urbanscape之外 近几年来(不出意外应该是还在断断续续进行中)德味最重的一个系列。。。在瑞士的CERN进行拍摄 主题是人、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Struth在08-15年期间也到处探访空间站啥的进行拍摄 可能这就是德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热爱high-tech吧。。。。





图片来源:摄影师个人网站, 摄影师签约画廊, Artnet, Artsy, Deutsche Börse Photography Foundation, LensCulture,Tate Modern, THE MET, The Renaissance Society.
因©保护所以大部分是没办法下载或直接保存原图的。。。(可能这就是德国摄影集出版社巨多且出版质量都很高的原因之一🤔 或许有人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建设一下🇩🇪比较有名的艺术书出版社)哥哥们见谅。。。。
今天就建设到这了。。。。提前谢谢大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神金病房|北极黄鱼的一生恰好组成了风花雪月四个字 (铁甲小宝卡布达)
- 哪个bjyx能顶得住这个啊。。。 (帕尼尼)
- 没有人扒一下阿兰吗。。。。 (⿻)
- 无人在意的角落。。猴驴今年第二卖了。。。 (祁抑扬(已复婚.)
- 好多靠司美瘦下来的人。。。有点良心就别立人设了。。。 (神的孩子在麦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