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五千年阅读摘记
来自:Senny
看得出来,把中国美术史或者说中国美术作品史放在西方现代科学研究框架下进行研究,就逃不脱对西方学者意见的重视。在苏立文看来,中国山水画的丰富性、持续性以及其广度和深度的评价中存在一个困难,欧洲风景画不涉及政治、哲学和画家的社会地位,而中国,山水画家一般都属于极少数有文化的上层人物,收到政治的深刻影响,讲究自己的社会地位,对历史和哲学十分精通,连他们选择的风格,也常常带着政治、哲学和社会的寓意。
西方绘画基本理论是对自然的模仿,争论不休的是自然和绘画的关系。而中国人不搞这个,绘画就是绘画。西方绘画反应的是外部世界,中国绘画反应的是心灵世界。郭熙、郭思的《林泉高致》里有一句话说的很有意思,“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可见中国人以生命的精神看待大千世界,世界是活的生命。
中国美术的发展,就其对情感的表现而言,经历了三个阶段:追求形似、以形写神、心画。中国绘画到唐宋时期,已经走到了写实绘画发展的顶峰。到了北宋中后期,开始向写意转化,从模仿走向了心画。元代成为中国绘画的分水岭。元代之前追求形似,师法造化,元代之后追求神似表现心灵。
理论方面,苏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绘画中的神是艺术家的主观精神的人。也是第一个对形似提出尖锐批评的人。之后有魏晋时期的顾恺之有3篇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他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人,之前中国没有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他的艺术理论著作核心就是以形写神。他不但提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还提出了达到这个标准的方法。就是眼睛。这笔西方文艺理论里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说法早提出一千多年。顾恺之的要求神似,并不是放弃了形似,毕竟如果画一个人是谁都看不出来,又怎么传神呢?所以他推崇的是以形写神,而不是重神轻形,更不是离形得神。也就是说他要求的是形神兼备。之后写意花鸟开山鼻祖,宋代的苏轼,不但为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写意花鸟画奠定了理论基础。
雕塑方面,曾经有人认为我国雕塑在古代没有写实能力,兵马俑的出现可以说啪啪打脸了。兵马俑的脸型其共性在于:目、国、用、甲、田、由、申、风等八种基本脸型。这是中国人脸型的共性,民间雕塑家将之成为八格或八字。说明我国在秦朝时已经掌握了这一造型的基本规律。
作者认为艺术的发生经过非艺术-准艺术-艺术的过程。其中准艺术经历了两个繁荣期--岩画和陶器。中国的岩画比较有特色,因为岩画中出现了植物纹样,这是西方原始洞穴壁画中所没有的元素。从史前陶器的纹样里,作者看到的和谐稳定幸福乐观的生活景象。没什么生活压力,天天吃饱了就载歌载舞祈求风调雨顺。感觉挺想当然的。但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当时,人们公平分配产品,欲望较低,的确也较容易获得满足。准艺术发展末期的标志是玉器。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等级、宗教观念。他们的实用价值逐渐降低,变成了尊者的特权和象征,或者成为原始宗教的祭器。
除此之外,作者也讨论了时代变迁给艺术发展带来的影响。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比如金属工具提升社会生产力后产生了阶层。家庭由父权代替了母权,这种生活的不平等在准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私有观念建立起来,人们发现掠夺比创造更容易,也更荣耀,战争就出现了。屠杀、奴役、恐怖、动荡取代了曾经的轻松、和谐、安定、欢快。人们的心理也从欢快、乐观、自由转化为恐怖、威严、神秘。宗教随之产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自然而然会向着祭器、礼器的方向发展。
汉的艺术特征是孝。直接衍生出来的就是对丧葬的大操大办,款待来客大吃大喝。祠堂和墓室里的画像石画像砖大概就是最直接的艺术展示品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特点是从略至精。绘画内容方面不再是单一的戒恶扬善,而是追求状物图形的至善至美,能够应用线条塑造真实生动的形象。理论方面则是以形写神理论的提出。
隋唐时期的艺术开始歌颂自由。这个时期道释人物画发展到了高峰,站在顶点的是吴道子。李思训、李昭道为首的青绿山水画得以发展。张萱和周昉为代表的绮罗人物画初创。王维为代表的文人画和水墨山水画初创。更别提敦煌佛窟的辉煌艺术。
唐代画家吴道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道释人物画推向了发展的巅峰。它的白描八十七神仙图中道释人物画的真实性达到了高峰。其次,这幅画将气韵生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再次,这幅人物画集中表现了唐代的时代精神。这里的人物一改魏晋时代的秀骨清像,体态丰盈、安详平和、欢快幸福。
宫廷人物画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是阎立本、张萱和周昉。他们中间,阎立本画帝王将相,舞蹈室画神仙鬼怪,张萱和周昉则开启了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之先河,如宫廷妇女。
相比顾恺之,阎立本的人物脱离了对文字的衣服,可以独立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使得人物画有了巨大的发展。步辇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还有历代帝王图。
中国山水画可分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青绿山水着重表现山水的秀美壮丽,比较符合宫廷的审美需求。到了李思训的时候,青绿山水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脱离了人物画的局限。
五代十国虽然只有短短的53年,但在艺术发展层面来看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随着宫廷影响的衰落,文人水墨山水画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三个重要的事件是,南唐宫廷人物画发展达到高峰;西蜀工笔花鸟画得到长足进步;文人水墨山水画获得巨大的发展。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标志着中国宫廷人物画已经达到了发展的巅峰。
夏商周时期花鸟画就诞生了。到了魏晋南北朝,花鸟画的创作有了巨大的进步。唐代,花鸟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诞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第一次把花鸟画和人物画、山水画并列。画分六科,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怪、花鸟。花鸟画按照表现手法可以分为工笔花鸟和写意花鸟。工笔在前,写意在后。
宋代院体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赵佶为代表的工笔花鸟,以张择端为代表的风俗人物,以王希孟为代表的青绿山水都达到了顶峰。中国画的主导位置在宋代完成了从人物画到山水、花鸟画的转变。山水画的主导地位从青绿山水转向了水墨山水。花鸟画的主导位置由工笔花鸟转向了写意花鸟。这里的写生是写物之生意的意思。花鸟里叫做写生,人物里叫做传神,山水里叫做图真。
南宋是工笔向写意过度的时期。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作写意花鸟的开山之作。但北宋时期写意花鸟没能成为主流,直到元代才成为绘画主流。
五代之后,风俗画的题材就大大丰富了。到宋代,因为市民阶层的扩大,风俗人物画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其代表人物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说,这幅画标志着中国风俗人物画发展的高峰。说清明上河图是中国风俗人物画发展的顶峰主要基于四个原因。1、在绘画题材上实现了重大突破。2、在表现人物的神形兼备上实现了突破。3、在艺术的真实性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4、这幅画是宋代城乡的百科全书。这幅画的名字该如何解释其实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有人说清明是时间,有人说清明是歌颂政治清明。至于上河到底指什么,更是完全没有定论。
南宋流行规谏人物画,这和当时的国情息息相关。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李唐。南宋还算风气较为开放的,众所周知,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就都跪下了。君主也不允许画家规谏。于是之后宫廷人物画只能沦为政治的宣传画了。
唐末五代是水墨山水大行其道的年代,但到了宋代,大家忙生活忙工作都忙不过来,也就顾不上隐居了。于是隐士情怀没了,水墨山水也就不流行了。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元代时间虽短,在艺术方面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划分了追求形似与神似、院体画与文人画、人物画与山水画、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工笔花鸟与写意花鸟、教化与自娱。
开创元代新画风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赵孟頫。在绘画方面他提出摹古。他看不上南宋刚强偏激的艺术风格,更喜爱古代中庸、柔静、淡逸的发风格,他的学生黄公望让中国文人画的性质清晰起来,让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审美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从重绘画的主题转变为重绘画的形式,从重写实转变为重写意,由繁密纤细到简略率意,从重叙述转为重情怀、心象、意趣。总之就是从功利转为自娱了。这个人有一幅作品传世,就是富春山居图。关于这幅画比较有趣的一个往事是,乾隆曾经收藏了2幅类似的画,一个叫山居图,一个叫富春山居图。他认为山居图为真,富春山居图是假,还去嘲笑富春山居图的上一个藏家,结果比较打脸,现代专家鉴定富春山居图才是真的。
写意花鸟不断发展,直到清代的八大山人才算发展到了巅峰。
明代美术的基本特征就是世俗画。宋元时期是世俗画的诞生时期,到了明代,世俗艺术以小说、戏剧为代表,发展的辉煌灿烂。世俗美术突然成为艺术主流。这个时期的杰出成就是徐渭对写意花鸟的创造和董其昌对文人画发展线索的总结。
明灭元,不单是国体上的灭除,还有艺术风格上的灭除。明初对元末的画家可以说进行了一场围剿。取而代之的是南宋的艺术风格。这个时期人们对封建礼法开始进行公开抗衡,士大夫公然出入花街柳巷,勾栏瓦舍,甚至成为时尚。读书人的卖文卖画也成为一种时尚。大家变的更加功利现实。明代四大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里的沈周和文征明都公然赵代笔贴牌卖字画,自己造自己的假。
董其昌给水墨山水画做出了总结。他的艺术主张也是摹古。他所谓的摹古倒不是照抄。毕竟大家都学董源,但巨然、米芾、黄公望就学出了不同的风格。师古人之后需要作的就是师造化。董其昌认为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才能够丘壑内营,为山水传神。他把中国山水画按照绘画的目的、绘画的风格和画家的身份分为北宗和南宗。总体来说就是院体画家是北宗,他将之成为高级工匠,不太看得上。这种分类就是他对文人画史的总结。
文人画自王维始800年,文人画的理论自苏轼始500年。董其昌给王维开始的南宗绘画起了个文人画的名字,对文人画的发展线索做了明晰的描绘。董其昌的摹古摹古人的神韵/风格,是学古而变古,这也是后来大批摹古者不能达到他的高度的根本原因。可惜的是水墨山水画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倪瓒沿着董源开辟的道路前进,攀上了水墨山水的顶峰,董其昌沿着董源的道路向前,但时代变了,在他的年代,水墨山水已经翻阅巅峰走向低谷,所以董其昌的水墨山水也表现了它的衰败。水墨山水的内涵是天人合一的理念,道德伦理的象征,隐士高人的情怀,佛道儒家的信仰。但随着社会变化,这些底蕴都淡化消失了。水墨山水变成了牟利的手段。
清是新生与腐朽的碰撞,是四僧和四王的斗争。郑板桥的人道主义艺术和郎世宁的中西合璧艺术风格都是清代艺术的代表。
所谓四王是传承自董其昌的摹古派: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而四僧则是创新派的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不得不说,这个传自董其昌的真源嫡派当初可能是个学渣,完全念歪了经。东起长的摹古到了王是敏这儿就成了拷贝了,看看他摹古的作品,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抄袭了。我愿将他们成为人肉复印机。都是画匠而已。但他们确实当时的正宗,因为他们的传承根正苗红,也因为这种思想刚好是当时统治者所需要的。
八大山人和石涛同样是明代朱家的遗子,同样国破家亡,同样曾经出家,但他们也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对清的态度之外,艺术方面,八大山人的画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为自己画。而石涛是将绘画作为一种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为了他人而画,更为功利世俗。
中西合璧但不为中西方所接纳的郎世宁,我倒是挺喜欢他的作品。我觉得他的画里既有中国的写意韵味,又有了西方对人对物的精确描述。他在康熙年间来京,到乾隆朝受到重用。他和他的弟子使用他中西合璧的技法,可惜传播的范围很有限,只在宫廷内部。时间也很短,仅在他活着的时候。或许是因为生不逢时吧,毕竟到了20世纪初,徐悲鸿等画家去西方学习,最后也搞了中西合璧,就取得了成功。作者说这是因为中西合璧必须中国人来搞,而郎世宁是外国人。但我觉得这完全是时代的问题,和提倡者的国籍没有绝对的关系。
近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康有为的变法论,陈独秀的革命论,徐悲鸿的改良论,到底谁是对的?徐悲鸿似乎证明了学习西方美术的必要和可能,论证了康有为的论断。但齐白石的艺术成就也证实了中国传统绘画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启示人们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美术的魅力,树立民族艺术的自信。相比较而言,我当然更喜欢齐白石的做法。
在面对西方炮火带来的文化碾压时,我觉得只有潘天寿说的话公正不极端:“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而其他文人大拿们怎么说呢?康有为说中国画时抬枪,西方画时大炮;陈独秀说要革王画的命;徐悲鸿说中国画失真守旧。这些人就和那些叫嚷着废除中国字的文人一样,看似气宇轩昂,其实被打断了脊梁。
因为道德和宗教原因,中国美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人物画,在唐宋期间,达到了巅峰。阎立本的劝诫人物画、吴道子的道释人物画、张萱和周昉的绮罗人物画、顾闳中的宫廷人物画、张择端的风俗人物画、李唐的规谏人物画、梁楷的赏玩人物画,都是名垂千古的佳作。到了元代则开始衰败。
人物画之后崛起的是山水画。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山水画的繁荣,中国的儒佛道思想也影响了山水画的繁荣。山水画从人物画而来。它的繁荣表现在技法的多样性,有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之分。青绿山水自唐代李思训、李昭道逐渐走向繁荣,至宋代王希孟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水墨山水自五代开始走向繁荣,经过荆浩、关仝、董源、范宽、李成、赵孟頫、黄公望等一系列大家,至元代倪瓒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明代朱元璋不允许文人做隐士,山水画开始衰落,而花鸟画则开始走向繁荣--肖像金,鲜花银;变乞丐,画山水。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把花鸟画列为一个独立的画科,五代时花鸟画走向繁荣,标志是徐黄异体。花鸟画分为工笔和写意。工笔花鸟画在北宋达到巅峰,写意花鸟画则从苏轼开始,到了明清八大山人扬州八怪时期达到顶点。
在这三个高潮过后,中国传统绘画进入迷茫期,大家开始争论向西方绘画学习是否才是我们的出路。以徐悲鸿为首的改良派和以齐白石为首的传统派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说明了中国传统绘画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美术似乎具备中国文化的一贯特质,就是包容与抵抗,既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又能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和民国时候比,甚至和几十年前比,我们现在的文化自信都强烈的多。或许就像亨廷顿说的,当东亚人在经济上获得成功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强调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毕竟我们有,不像有些人,没有文化,也无需自信。
这本书主要针对中国的绘画发展,从史前到建国后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收获还是挺大的。一个是了解了我国传统绘画的种类和发展,一个是了解了一些代表性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感觉这本书的名字起的有点大了,因为美术包括很多内容,但这里其实只针对里里面的一个门类。另外作者本人在阐述历史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感觉他对历史的了解非常传统和大众,缺乏从业人员的深度和广度。书印刷的挺精美,但不得不说绘画的部分还是感觉幅面不足,所以很多书里提到的细节很难被发现。综合而言,瑕不掩瑜,作为一个科普的入门书籍来说,这本书从知识含量和趣味性都很不错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赋予物品以意义的同时也是在重构记忆... (叙事通勤族)
-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从“礼”到“礼法” (叙事通勤族)
- 《马可瓦尔多》:人始终大于生存的困境 (叙事通勤族)
- 《历史的教训》--在努力地活着了 (陈粒)
- 《舆论》:保持清醒,保持思考 (叙事通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