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87-2黄鸟注释2
来自: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u
□□□□,□□□◆,□□□◆。□□□□,□□□◆。□□□□,□□□◆。ng
□□□□,□□□●,□□□●。□□□□,□□□●。□□□□,□□□●。u
附注:
上一节分析了,本诗为讽刺诗、帝王诗、亡国诗。黄鸟暗喻侵占宗庙社稷的外国统治阶级(君主),诗人以亡国之君的身份,控诉外邦对本邦宗庙社稷的侵占,也控诉了本邦百姓不思旧主,所以诗人发誓复国。
下面接着分析其他细枝末节的难点:
1、族、兄、父,可见毁灭的不仅一个国家,而可能是多个诸侯国,可能指的是灭商之后,商朝王室后裔的感慨。历史上有记载的是武庚之乱(也叫三监之乱),可能本诗的作者是武庚。
但起义失败后,武庚被处死,殷商后裔被集中迁往宋国,可能这首诗的作者是当时宋国君主,痛恨宋国百姓已经彻底周化,故有此感慨。
不过,春秋战国时代,被灭国或复国的诸侯很多,例如,卫国、陈国,因此,本诗描写的未必是商朝后裔。但提到诸兄、诸父,可能涉及多个诸侯国,可能是春秋时期,楚国灭了汉阳逐姬,吕申诸姜,无论姬姓诸侯还是姜姓诸侯,都是姻亲,所以在周王室看来,都是切肤之痛,而姬姓诸侯是父辈,姜姓诸侯是舅父辈,都是周王的父辈,可以称之为:诸父。如果诗人痛恨的敌人是楚国,那么此时的楚国可能是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曾攻打到洛阳),此时的周王:周定王。那么,本诗的作者可能是:周定王。
2、此邦。此,近指,说明诗人仍处在自己咒骂的这个国家内,由此,诗人描写的是商朝亡国之恨,这个可能性大过周王室对楚国侵占汉阳诸姬之恨,因为,周王仍然安稳地在国都,只是遥遥感叹姬姓诸侯被楚国灭亡,而并未身临其境。
由此看来,诗人创作年代是周初,商朝灭亡不久。否则,不会说恢复父兄,因为父兄只在50年以内,太久远的话,就是远祖了。
3、由复国可以反向验证,前文的:粟-粱-黍,不仅仅是粮食或农民,而是暗喻整个社稷和百姓。前文的:榖-桑-栩,并不是具体的树木,而是暗指宗庙荒废,长满了野树,疏于管理,这才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这种意象,在诗经中常用,在如今的现实墓园中,也常见,只要几年不打理,坟墓上就长满了野树,尤其是苦楝树(栩)、构树(榖),桑树现在比较少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诗经大解226-245 (pluiepoco)
- 对网友梦柯的回覆 (pluiepoco)
- 刘注诗经第十四辑完整版 (刘小羽)
- 诗经239-2旱麓注释1 (刘小羽)
- 诗经236-2牧野注释1 (刘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