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膳房|结婚、离婚和复婚到底让棍铲的心态改变了什么?——以棍铲关系为例浅析朱志鑫苏新皓依恋人格类型的转变
来自:兔糕
依恋理论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一开始为了研究 “婴儿离开父母后所产生的分离焦虑〞。后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仍然会延续到成年以后,主要在亲密关系中显露出来。这个研究也支持了新弗洛伊德理论的观点:从成年后的行为中能找到他童年经历的痕迹。
根据焦虑和回避的程度,即安全感的高低、抗拒亲密的程度高低,一般来说可以分为4种依恋类型:
1. 安全型——低焦虑、低回避
2. 焦虑型——高焦虑、低回避
3. 回避型——低焦虑、高回避
4. 混乱型——高焦虑、高回避

先说结论:
朱志鑫在棍铲关系中,经历了混乱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混乱型依恋的人格类型转变。
苏新皓在棍铲关系中,在主安全型依恋状态下,根据不同节点伴随表现次焦虑型依恋的人格特点。
⭐️第一阶段:小棍铲时期
小铲从小出生在物质和精神条件都不错的家庭,根据依恋需求主要受到童年时父母态度和家庭氛围的影响这一原则来看,小铲几乎没有非安全型的可能性。小铲的家庭给了他足够的爱、安全感和底气,使他成为了一个心智发展健全、自信且敢于表达爱意的小孩。实例数不胜数,从铲子什么事都和妈妈倾诉、在镜头前哭着表达对妈妈的想念、麦克风坏了就不慌不忙直接摘下冲观众大声喊出自我介绍就足可以窥见,他是一个自己就可以给足自己安全感的小孩。
但东亚家庭出生的小孩不是任何人都有小铲一样的运气。小棍的童年几乎完全相反。从前文提到的原则来看,幼年并不富裕的单亲家庭奠定了小棍较为敏感的性格。对住过筒子楼、寄住过别人家、与妈妈相依为命的小棍来说,安全感是一种奢望。我们可以从棍妈的微博和小棍时期的物料看出,小棍在社交方面和面对镜头时是有些许怯懦和不自信的。
两个小朋友天差地别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就造就了小棍铲时期各自还没有被对方影响的依恋人格类型——混乱型依恋小棍与安全型依恋小铲。彼时的小棍在棍铲相处中展现出了高焦虑、中回避的状态。对小铲的关注和依赖、较高的情感需求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此外,小棍无法立即对热情的小铲全无防备地敞开心扉,原生家庭会影响他对亲密关系的接受时间较长,很难短时间内信任他人。但小棍铲同时进公司并双向选择成为抱团取暖的朋友,也为这段关系的后续走向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阶段:中棍铲时期
这一时期我们又叫做菩萨情侣时期。彼时中棍铲已在不断的双选中成为了彼此毋庸置疑的第一顺位。中棍铲的关系几乎是稳定中带着过度的亲密。如果说小铲对小棍是保护和包容,那么中铲对中棍就是宠溺和纵容。这段时期棍在棍铲关系中尝到了无尽的甜头,导致他不断地想要索取更多,且在此过程中也心甘情愿地奉献更多。在敏感的中棍衬托下,中铲确实较为钝感,但这种钝感在当时完全是利好棍铲关系的。比如,中铲对中棍的索取感知不强,他没意识到或者说意识到了但不认为中棍对他的情感需求过量,不认为他们的亲密行为是过分的、在男孩之间几乎是不合适的。反而他在对中棍对他好的各种细节上又有着很强的敏感度,导致他又生出更多的保护欲去回馈给中棍,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骑士病。
说到骑士病就不得不提起中铲经常被诟病的另一个毛病——表演型人格。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观点:铲的表演型人格是大利于早期棍铲关系的。为什么呢?通俗来说,就是棍对铲好三分,铲就要在大家面前炫耀出五分;他喜欢棍八分,就要表现出十分;棍铲之间有百分之九十九亲密,他就要在所有人面前宣告我们两个百分之两百的好。如果这样对待另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只会觉得完全受不了铲这样有情感露阴癖的热演抓马人。但偏偏铲是对高焦虑的中棍,可以说中铲的这个缺点给了中棍很多安全感,且极大地满足了中棍的焦虑型依恋,甚至在这个时期,棍时不时展现出安全型的特征——在棍铲关系中既不低自尊也不内耗,安心且不害怕被抛弃。
但为什么说棍此时还不能达到安全型依恋呢?因为棍依旧需要经常确认铲对他感情的“独一性”,甚至会产生过度的占有欲,例如不能接受铲和父母打电话关门等。此时的铲依旧是安全型依恋,但比起小时候已经有一点点脱离安全轨道的倾向——安全型依恋的一大特征是非常清晰的边界感,显而易见中铲在棍铲关系中并不能理智地保持正常社交距离,而是偏向于焦虑型“渴望更加亲密的接触和互动”,但对二人关系依旧保持乐观、信任,没有走向多疑和贪婪。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棍铲关系中,中棍是焦虑主导、安全次之,而中铲是总体安全、偶尔焦虑的。
⭐️第三阶段:老棍铲时期
这一阶段又叫离婚期。在离婚前,棍铲关系刚出现问题时,棍子更多地想要逃避和退缩,因此逐步实现了焦虑型依恋向回避型依恋的巨大跨越。事实上这样大的转变在感情关系中并不常见,我写到这也失去所有力气和手段只想吐槽一句神经病。但他确实就这么变过去了。突然冷漠、不再黏人的棍一定程度上给铲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已经适应了高热的铲对突然冷淡的棍是无措的,他甚至一度不会处理和变通,依旧保持着以前给棍的高需求输出。这个阶段的铲被迫成为了焦虑型,当棍不再需要,他反而发现自己却对紧密的距离、热络的互动、包括确认对方的爱意有了更多渴望。“担心被抛弃”、“缺乏安全感”、“内耗”也第一次出现在铲的心态词典里。
离婚期最重大的时间节点就是生日信,从生日信我们可以窥见两个人关系走进了一个当时看来束手无策的死胡同。通过生日信,也让我们知道离婚这段时间使情绪时刻被棍子牵动的焦虑铲子又退回到了安全社交距离,老铲又回归了纯粹安全型依恋人格。较为清晰的边界感重现于棍铲之间,使楼丝大喊铲棍铲be了,铲子娘大喊move on女王。
那么老棍呢?明显地,离婚前后的老棍在棍铲关系中进入了完完全全的回避状态。这个状态的苗头在铲采访哭着说“我就觉得他有什么就直接说出来”初现端倪,直到后面的一系列“不做哥哥只做畜生”的仇人心态渣攻做派中层层剖开,相信这里不用一一列举,大家也能感受到老棍在棍铲关系中变得更少地主动、更少地倾诉感受、更少地表达需求。两个人比起菩萨情侣时期都更多的需要私人空间,换句话说,两人无论身体还是心的距离,都变得远了。
⭐️第四阶段 复婚时期
这一阶段也就是登陆日及运动会前后至今。老棍此时又回归了混乱型依恋。混乱型又叫恐惧或矛盾型,兼具焦虑和回避的双重特质,时而冷淡,时而热情,时而主动,时而被动。但可以确定的是——非常在乎。复婚期的老棍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害怕,对老铲具有极高的关注度。若即若离的态度既造成了老铲这个人机的宕机,也让锹们摸不着头脑大呼两个神经病。同时,老铲也通过一系列事业上的低潮、阵痛、蜕变和重塑完成了更稳定的内核,俗称big heart,更会维持体面和注重秩序感的老铲却依旧在老棍被夹时从舞台上一个飞扑,老棍也摸到了让老铲重新在乎自己的门道——激发他的保护欲。
总结现在的情况就是,老棍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小棍时期的混乱型依恋人格,老铲绕了一大圈同样又回到了小铲时期的安全型依恋人格,时间也刚好来到了棍铲相识相知相恋的第七年。
骰子没有第七面,棍铲却在磨合与错频中凭借爱的本能跌跌撞撞地回到了见彼此的第一面。
一切能否重来?未来可能无限。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延囍宫|看到有帖子在盘,其实有点好奇大家作为路人看dlr的时... (嗑糖路人)
- 延囍宫|棍子摸头好磕就好磕在他的主动 (茉莉豆奶冰)
- 延囍宫|捕捉两个宝宝很萌瞬间 (屿森的话)
- 延囍宫|首唱会有明天地球要爆炸吗 (!)
- 延囍宫|按照棍铲学规律来说 (一大碗芒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