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代漫谈
来自:不知处
武帝继位之前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扫除了刘姓诸侯的武力威胁。景帝选择刘彻为太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彻母亲的王氏家族比较弱势,继位之后没有强大的外戚干扰武帝执政。而武帝即位之时,周亚夫被景帝处死,代表着功臣宿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悬在少年天子头上的三座大山已逐渐被清除干净。 汉武帝建立内外朝制度,丞相所代表的外朝化为一个执行机构,让内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干大事就要将权力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 汉武帝击穿匈奴,南定百越。武帝的外交政策非常积极,对于任何事情不是坐等机会,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让有利于自己的变化早点发生。 马邑之战诱敌深入虽然失败,但这是汉朝对匈政策初步转变的标志。敢任用奴隶出身的卫青和少年将军霍去病,都表现出其用人无可无不可。卫青和霍去病也没有辜负武帝的期望,龙城之战斩首七百,这次战役汉朝本来部署了四路人马齐头并进,但是只有卫青打出了成绩,龙城之战后卫青直接晋升为关内侯,这次战役虽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果,但政治上是一场大胜利,证明了刘彻识人之明和他选择的正确性。所以领导给了你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你一定要抓住。 霍去病17岁带领800精锐骑兵长途奔袭几百里斩首2028人,俘虏匈奴高官,少年将军英勇无双,实为冠军侯!汉朝的史书对于军功记录极其精确,精确到个位数字,《史记》中描写樊哙攻破哪个城池,斩首多少人也记得特别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多少功劳分多大赏赐,汉朝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公平,激发了战士们取胜的信念。 汉朝对匈作战,最大的问题还是路途遥远,敌人难以寻找,物资难以运输。在那个没有火车的年代靠马匹运输粮食非常困难,武帝举全国之力攻打匈奴,毕其功于一役,解决汉朝百年的边境之患,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而我们中国人从此以“汉”为自己的名字,延续上千年,打出了汉人的威风。 对匈奴是强硬到底,而对西南夷地区则是采取羁縻政策,羁縻的意思,原本是操纵牛马的笼头和绳子,这个政策主要是在没有足够力量的时候把一个地区维持在汉朝的体系内,但不过多干涉他们的发展,不向他们收税,同时给部落首领很多赏赐,让他们接受汉朝的统治。之后发展交通,不断向当地移民,最终把这些变成实际控制的郡县。这个政策讲的就是循序渐进,当前我国对台政策也是源自这里。 汉匈作战朝廷财政困难,武帝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财政问题,统一货币收铸币权于中央,使用五铢钱抓住全国的经济命脉。盐铁专营向全国收税,告缗令剥夺不法商人的财产,酬金夺爵清洗诸侯的资产。一句话就是谁有钱就赚谁的!从古至今朝廷没钱了,要是只想压迫那些小老百姓很大可能就会逼他们造反,所以还是得有狠人来收拾这些大户。 古代是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民的生存状态。古代社会有冷暖交替的规律,从春秋到东汉是一个持续700年的温暖时期,从东汉末到南北朝是一个持续400年的寒冷时期,隋唐是持续200年的温暖期,地理气候决定了王朝的兴衰,温暖时期国家就兴盛,寒冷时期国家就衰败,人在大自然面前还是显得无比渺小。 武帝死后刘弗陵即位,昭帝继位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盐铁会议的召开。盐铁到底是要国家专营还是放手给那些豪强,贤良文学们站在道德的立场反对国家专营,认为与民(豪强)争利败坏社会风气,他们本身就是地方豪强的代言人。而盐铁是一个巨大的财政收入,放弃了盐铁专营,这个财政缺口去哪里补,这些贤良文学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真是肉食者鄙。 刘弗陵去世之后刘贺即位,带领他在昌邑国那些部下一来长安就想掌握大权。一上位就给自己的手下发放了大量2000石的绶带,封赏自己的人却不顾前朝老臣,一开始就搞出这么大的人事变动,让前朝老人个个自危。让昌邑国的国相安乐担任长乐宫卫尉,控制太后,霍光的权力来源于太后,这是霍光集团万万不能容忍的,他一点也没有汉文帝刘恒的耐心和手段,二十七天被废,最终成了历史的笑话。汉宣帝刘病已就不一样了,从小散落民间,知道民生疾苦,也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上台之后对霍光再三忍让,在霍光去世之后才开始清理霍家的势力,最终牢牢掌握大权。 汉武帝是一个进取的皇帝,是一个大有作为的皇帝,武帝晚年带霍去病的儿子去泰山封禅,我不知道他当时站在泰山山顶会想些什么,但是现在的我去看那高山之巅的皇帝却是万分景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书》杂志2025年第04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DeepSeek之读书 (_-Gabriel_-)
- 2025年第1期勘誤 (谷子)
- 读毛姆 (_-Gabriel_-)
- 《读书》杂志2024年回顾 (杂知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