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评】选“好声音”还是“好演员”
唐书钰(快乐冠军唐女士)
事件:在“中国好声音”获得广泛回响的另一面,很多人质疑热门选手的身份造假。选手利用煽情获得的支持,不仅伤害了观众,也使“盲听”这种公信力比较高的选秀手段失去了意义。 尽管“中国好声音”并不承认自己是选秀,还打出了“国内首档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这样看上去专业十足的头衔,但随后爆出的“煽情丑闻”还是使其与众多选秀节目处在了同一平面上。 在如今专业化的选秀背景下,能采取“盲听”的手段选拔歌手实可谓棋高一招。因为有着国外“the voice”的珠玉在前,相较于其他节目,“中国好声音”无论在环节设置和节目质量都有很大的优势。“盲听”这一环节,评委不接触任何选手的信息,仅凭嗓音对选手进行评判的手段也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但节目在这之后深入挖掘的关于选手的背景,则成为了接下来网络中热议的焦点。 任何具有选秀性质的比赛都需要观众,那些来自普通人的关注是一个比赛是否成功的关键。这些关注的大多来源于所谓的人气选手。从最初的超级女声里的李宇春,周笔畅,到中国达人秀的无臂少年、卖菜夫妻,为节目寻找爆点几乎成为了每一个比赛都不得不选择的一条博取关注的捷径。 “徐海星靠父煽情”、“农民歌手身份造假”,如果传言非虚,那么中国好声音所谓的“盲听”就显得有些自欺欺人。在选秀节目繁多的今天,“煽情”似乎成为了选手们比拼的加分环节。电视媒体陷入了关注与真实之间的罗生门,节目一方面仅仅强调音乐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利用煽情去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对于这样的节目来说,打出“梦想”的招牌总是吸引观众行之有效的手段。观众对那些历经生活磨难还在坚持的选手总是特别的偏爱,一次次的在手中按下了pass的表决器,这是除个人水平之外,提升选手知名度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就有了歌手在台上倾诉舞台背后的辛酸,感动的场上场下哭成一片的场景。2009年广电总局对快乐女声提出要求——抱头痛哭等煽情场景一律不能出现,同时,也不能涉及嘉宾、选手的私人生活。这几乎就是为选秀煽情画下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但如今,种类翻新的选秀活动依旧靠着煽情的招牌屡次“闯关成功”,甚至煽情内容也叫人真假难辨,让人不由的感叹,这并不是一个声音的竞技场,而是一个华丽丽的演技的舞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胡文阁“倒好事件”有感 (绝缘鼠)
- 这个群 (清凉)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书评《寂寞圣哲》 (音乐水果Joyce)
- 【影评】致:永远年轻的疯子——《杀死汝爱》 (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