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专题】閒來翻書(廿三):張文江記述《潘雨廷先生談話錄》(转载)
慕鸥(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潘先生的大名,得自於渙齋師。數年來他的書搜羅了不少,卻未曾用心品讀。畏難,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他解《周易》,在我看來幾同天書。今年新出的這本書,渙齋師以為境界甚高,建議我一讀,即問旭輝兄討了一本。從拿到書,倏忽已經四個月了。大多是臨睡之前翻幾頁。中間也經歷了很多的變故,諸事纏身,至今天才算翻閱一過。 其實此書也並不容易讀。涉及的範圍極廣,舉凡易學、道教與道家、佛學、天文、數學、物理、天文等等,皆有闡發。其所言又大多屬於隻言片語,又有很多圖,對於一般人而言,是很難理解的。我自然也是一般人,不敢說自己理解了多少,惟略述感想而已。 渙齋師曾言,潘先生在近代學術中之象,有類於宋之邵康節。潘先生本人亦極推重邵氏之學。其講《易》,講中國文化,乃至言及現代科學,都以象數之學爲根柢。在我看來,他對象數的重視,一方面是師承所自,得自於唐文治、楊踐形、薛學潛諸先生的指點,另一方面也是個人性情、包括對於現代西方科學的認識等的體現。對於宇、宙以至樸、道(《文子》卷下老子曰:“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妙者無度量。故天圓不中規,地方不中矩,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他都可以用象數進行解釋,或者說,《易》學象數之中蘊涵著對於一切現實事物及其背後的道的顯現。如天體運行、脫氧核糖核酸(DNA)結構與運行規律等,在他看來,都符合《易》學象數。在絕大多數人的眼中,這些無疑都屬於牽合附會,甚至是迷信。但是,易者,冒天下之道也。萬事萬物之“理”皆可以包含於《易》道之中,這本是中華傳統思維的一部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潘先生不過是在面對新的事物之時進一步有所發展而已。當然,這項工作並非人人都能夠做得到,必須建立在深刻理解《易》、理解現代科學的基礎上。對於潘先生的具體解釋,我們可以置疑。但無論是人類世界還是整個時空,其存在的基礎為何,其顯現的形式是否沒有根據而是偶然存在?這些問題仍是我們需要追問的。人類目前的認知或許尚不能完全解釋,但不能以不知斷其爲無有。易,其實提供了一種解答這些問題的方式。作爲個人,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表示不認同,但不能在不瞭解的情況下予以否認甚至嘲諷。這並不是對於人類以往追尋真理所付出的努力應有的態度,也無益於這些終極問題的思考與“解決”。 潘先生所要溝通的現代科學,陳方正《繼承與叛逆》一書已指出數理學即數學、天文學、物理學是西方現代科學的先鋒,更是現代科學其他部份的終極基礎。而數學、物理學思維,實際上可以溯源於古希臘柏拉圖、畢達哥拉斯的傳統。從“內史”的角度指出現代科學必然只能在西方產生,反過來說,則現代科學乃是西方古希臘傳統的產物。潘先生認爲《易》是符合科學的,中國傳統之中也同樣是有科學的,似乎有由此將中華學術引入近代語境,論證其在當代合理性的意圖。可是,作爲一種思想體系,現代科學無疑是西方的產物。如果中華學術的核心是象數,是科學的,那何以現代科學不能產生於中國?竊以為,中華的文化即使不符合科學,也無法否認其存在的合理性。更何況,二者本不應當談相符與否,它們乃是不同思維方式的反映。中國的古人確實有重視象數的一脈,而這種重視與西方似乎是不同的。中國重在用象數解釋宇宙諸現象與生成之因,而西方則更重視數本身的運行規律,二者有相當的差異。其實,不同的“哲學”或思想體系,在最高境界彼此可以貫通,但仍有其分際,也並不是處處都相符。而且,這種區分也是必要的,所謂“理一分殊”是也。更進一步來說,溝通二者是否就可以意味著溝通了中西文化,二者就同樣都具有合理性?恐怕也仍然是一個問題。近代以來,科學以其展現在實踐領域所轉化的生產力成為19世紀以來世界的壓倒性力量,但它也並不是西方惟一的思維方式。科學是西方思想學術傳統的產物,卻並非在當代的惟一發展,仍有其他的分支。更廣闊的說,也還應該包括古猶太、古印度等文明。溝通易與科學,或許是潘先生受到他所處時代的強烈影響罷。當然,我並不是否認或批評潘先生,他的工作很重要很有意義,我也以為很有道理,只是隱隱覺得並不究竟,或者說不完整(?)而已。 從個人修證而言,潘先生練太極,練氣功,乃至關注特異功能。一九八零年代,正是大陸氣功熱的時代,特異功能的新聞也時見報導,或見諸文學。潘先生可能不只是身處時代潮流之中,他同樣重視氣功本身的理論。煉氣化形,在中國亦自有其傳統,尤其是在道教之中。這其實就是氣功。而這本也是中華學術的一部份,雖然似乎總是隱而不顯,但數千年來未曾中斷。近人每好以迷信談氣功,但它在理論上有其道理,而在實踐中更是可以有所體驗的。我小時候也曾練過一種“香功”,數十人一起練時,有時會有香味飄蕩,而周圍並無花果。這還是比較淺層次的。氣功,可能是人修煉自我的身體,進而與天地溝通的一種方式。不能忘記,人也是自然的產物,人與自然並不是分離的。中國的境界講究天人合一,氣功其實是其中的一種溝通方式,很難完全否定掉。 此書絕大多數是張文江先生的記錄,是潘先生上課或與其論學的言論。一條一條,或顯零碎。而或“失”之於玄奧。但張先生在《後記》中已經指出,這些內容大多屬於“當機”之言,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完整表述。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對著特定的人,恰好討論某一問題,其回答也具有其特殊性。“當機”之語,不可執著於語言表面的陳述,不能僵化地看,而要在力透紙背,得其一貫之真意。孔子答弟子問禮、問仁、問孝,各個不同;孟子稱“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而這,也是《易》本身的體現。易講究卦爻的時位變化,正是強調《易》道的周流無窮,變動不居。另一方面,正是在這種師弟問答之中,顯示出了中華學術的鮮活生命力。“學問如撞鐘,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 文字上完整的表述,有其內在的限制,因為作者心目中的讀者可能是一定的,但實際的讀者卻程度不一。而在“談學”過程中,所問所答都是關乎自己的,更加切身,也才更加深入。上次張文江先生在復旦講《莊子·德充符》,因不知聽者水平,所以在我看來講得有些平淡,不如後來的答問環節,也是這個道理。 現代中國人的思想,在我看來似乎是無根的。沒有信仰——並不是指宗教信仰,無論是西方的還是中國的,都無親切的瞭解,也談不上真心認同,只不過是在現實利益的驅動下各取所需而已。於是,社會上各種聲音紛嘵不已。這裡並非否定百家爭鳴,而是覺得現在的聲音太缺少真正獨立的思考,人云亦云、隨風轉舵,標新立異乃至厚顏無恥者居多。可能是在這個快餐文化的時代,人們懶得靜下心來讀書,仔細認真地思考。而這本《潘雨廷先生談話錄》的形式,其實是很適應現代的。諸如“三上”這類零碎時間,不妨讀上幾條,慢慢品一品,對於想要深入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人來說,相信是會有收穫的。 壬辰五月初六,匪席草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31ea201015zla.html 更多图书信息: 潘雨廷先生谈话录 作者:张文江 记述 定价:60 元 页数:454页 ISBN:978-7-309-08129-9/K.328 字数:549千字 开本:16 开 装帧:平装 出版日期:2012年2月 内容提要: 引言 《潘雨廷先生谈话录》是潘雨廷先生1986年1月(《补遗》延伸至1985年)至1991年12月间的主要谈话记录,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以及科学与宗教,由潘先生门人精心整理,以年月日为纲目,逐日整理潘先生谈话,偶尔有问学者的心得,反映了潘先生作为一个易学家和道教史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精辟见解,既注重内修,又注重外在研究,对于思想史研究者和修行者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堪称学问大家的名山之作。 作者简介: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当代著名易学家。生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先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先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国际国内有相当的影响。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体验和心得。他的著作是20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张文江,1956年生,上海市人。1978—1982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5年师从施蛰存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5年起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古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主要学术领域:古代经典研究、先秦文化和文学。著作有《钱钟书传》、《管锥编读解》、《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古典学术讲要》等。2012年2月出版《潘雨廷先生谈话录》 ,由张文江先生根据自己所保存的问学笔记整理而成,是当代著名易学家潘雨廷先生1986年1月(《补遗》延伸至1985年)至1991年12月间的主要谈话记录,涉及文学、历史、哲学以及科学与宗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儒道释及西方学术多有论述,既注重内修,又注重外在研究,充满卓识,极具参考价值。 目录 引言 一 一九八六年一月十八日 一月二十二日 一月二十三日 一月二十五日 一月二十六日 一月二十七日 一月二十八日 一月二十九日 一月三十日 一月三十一日 二月一日 二月二日 二月三日 二月四日 二月五日 二月六日 二月七日 二月八日 二月九日 二月十一日 二月十二日 二月十三日 二月十四日 二月十五日 二月十七日 二月十九日 二月二十日 二月二十一日 二月二十三日 二月二十四日 二月二十五日 二月二十六日 二月二十七日 三月二日 三月五日 三月六日 三月八日 三月九日 三月十一日 三月十二日 三月十三日 三月十五日 二 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日 三月二十一日 三月二十三日 三月二十四日 三月二十五日 三月二十六日 三月二十七日 三月二十八日 三月二十九日 三月三十日 三月三十一日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补遗乙 补遗丙 后记 又记 购买地址: 亚马逊:http://t.cn/zOtSdmW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610841 京东:http://book.360buy.com/10923430.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骆玉明、肖能 | 大话《西游》之世道人心 (小欢)
- 陈广宏、侯荣川 | 《明人诗话要籍汇编》前言 (小欢)
- 江巨荣 | 大木康《冯梦龙<山歌>研究》序 (小欢)
- 汪涌豪 |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新版后记 (小欢)
-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全新版《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