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我会反复爱上弗吉尼亚·伍尔芙千万次!
来自:時肆
真的真的真的好喜欢好爱弗吉尼亚·伍尔芙,她的书自由随性,但又竭尽所能地深入下去,剖开生活与人,你会看到所有熟悉的陌生的,你会在里面找到共鸣,同时也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好像所有的一切都值得诟病,同时又值得原谅。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书里的内容出自伍尔夫剑桥大学的演讲内容,每一页都在对着你脑子里的思想樊笼猛劈,努力想要点醒你:物质基础决定心智自由,而独立自由的灵魂才是幸福之源。
书中探讨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贫穷对女性创作的限制等问题。通过虚构了一个故事,让每个读者都化身为文中的主人公,让每个读者都能以“第一视角”去寻找“女性与小说”之间的联系,在这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感受历史中的女性的困境及问题,抽丝剥茧,循序渐进,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伍尔夫像一个朋友,像一位长者,真诚地呼吁所有的女性去尝试,去开创新的道路,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为了消除性别差异,粉碎对男女的刻板印象。女性和男性除了生理上的差异,在其他天赋技能等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不存在天生的男强女弱,区别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女性不应该恐惧自己的劣势,但从来都是女性被打压,被迫放大自己的不足。所以我们才要读书、才要写作、才要赚钱、看到自己的优点、去扭转女性千万年的不公地位。
拥有有一年五百英镑和一间属于自己可以上锁的房间,脱离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去做自己,不需要时时愤怒,可以尽情的书我所想,言我所愿。
“不用着急,不用炫耀,做自己就好,不用做其他任何人。”
“我的恐惧和酸楚就化为了怜悯和宽容,又过了一两年,怜悯和宽容也消失了,我获得了一种最大的解脱,那是客观看待事物的自由。”
“我不恨任何男人,反正他们无法伤害我什么;我不用取悦任何男人,反正他们无法给我什么。”
“我希望大家无论通过什么方法都能挣到足够的钱,去旅行去闲着,去思考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去看书,去做梦,去街角闲逛,让思绪的钓线深深沉入街流之中。”
《奥兰多》
书中奥兰多是英国的一位年轻的贵族,在人生的前三十年,他风流潇洒,承蒙女王宠爱,远赴土耳其做外交官,他是贵族、家室显赫,这些标签让他可以随心所欲。而在三十岁的时候,奥兰多突然之间变成了女性,当他成为她之后,她看待世界和世界看她的方式都变了。
在那时的社会中,女性不被允许获得知识,被要求必须保持“顺从、贞洁、体味幽香、衣饰优美”,“当我们叙述一个女人的生活,人们普遍认为,我们可以略去她的行为,只谈爱情”。女人必须要显得无知与贫穷,毫无自由人权可言。
正是作者这番大胆前卫的写法,用男女两性结合的视角,来探讨对于历史、社会、诗歌、文学和爱情的看法,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展现出不同的见解,甚至产生矛盾,但这是必然的。
奥兰多的一生被伍尔夫精妙地拉长到了四百年,她不断与变化的时代抗争着,终于在四百年后以女性身份出版了自己的诗集,那是一场漫长而盛大的胜利。
“一切浮华都建于腐朽之上,皮肉之下只是一具骷髅,在上面唱歌跳舞的我们,终究会躺在下面。”
“她记起:自己身为一名年轻男子的时候,就坚持认为,女人一定要三从四德,守身如玉,打扮得体。“现在我自己要为那些欲望付出代价了,”她想,“因为女人不是——根据我这段时间以来的切身体会——天生就顺从、贞洁和会打扮的。她们也只是通过后天乏味无比的训练,才学会这些的,因为,如果她们不那样做的话,就根本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单是做发型,”她想,“就得花去我早上一小时的时间。照镜子,又要一小时。还要系紧身胸衣,沐浴敷粉,还要频繁地换衣服,从丝绸到蕾丝到棱纹丝……噢,还要一年到头地禁欲、守身……”想到这些,她不耐烦地踢了踢腿,不经意间露出了一点小腿。这个时候,恰巧桅杆上有一名水手在往下望,他无意间看到这一幕,大惊失色,不觉一脚踩空,险些丢了性命。“如果我露出脚踝,会让一个要养活妻儿的老实人丧命,那么,从人道的角度出发,我就必须把它们给盖得严严实实。奥兰多想。但她的双腿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她不禁惊叹,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时代:就因为担心一个水手会从桅杆上掉下来摔死,所有女人就必须把自己的美丽遮藏起来!“让他们见鬼去吧!”她诅咒道,并第一次意识到,如果生来就是女人,她肯定从小就会被灌输所谓女人的神圣职责的观念。”
“奥兰多感到一股难以名状的失望。这些年来,文学在她心中(她与世隔绝的状态,她的阶级,她的性别都可以为这一点开脱)一直狂野如风,热烈如火,迅疾如闪电,行踪不定,不可捉摸,而现在,文学却成了一个穿灰色套装的老先生,嘴里还闲谈着某个公爵夫人的轶事。她的失望是如此剧烈,以至于把胸口的一颗纽扣都绷开了。”
“对于一个普通女人来说,生活就是接连不断地生育:十九岁结婚,三十岁就有十五或十八个孩子,因为双胞胎很多。就这样,大英帝国应运而生。就这样——因为潮湿无休无止,它如入侵木器一般,也入侵了墨水瓶——句子开始膨胀,形容词成倍增长,抒情歌谣变成了史诗,原来只够写一篇专栏散文的琐碎小事现在可以写成十卷二十卷的百科全书。”
《海浪》
本书由9个章节构成,每个章节由引子和6个人物的内心独白组成,引子叙述大自然的变化——太阳的升降以及海水的涨落,由此来对应6个人物的各个人生阶段——童年、少年、青春期、中年、老年以及死亡。
伍尔夫笔下的这6个人,仿佛她的六个人格。相互没有交流,没有故事情节,全部都是人物关于人生瞬间感受的独白,纯粹且抽象。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身处海浪,高度意识流的韵动,起伏跌宕,在暮色中击打着灵魂的峭壁,又在晨曦中席卷着心灵的砂砾漠然褪去。被拥抱,被裹挟,你不需要用固有的方式阅读,只需随心而动,回归自我的蕞深处。
太阳升起落下,海水潮涨潮落,也连接着生命的跌宕起伏,从童年到老年,诗意盎然的字里行间中,让我们极大程度接近生命、时间、意识的本质。
读这本书,就像看着自己的人生随潮水般汹涌和沉寂,而孤独始终是命运的底色。正如伍尔夫在遗书里所说,“永远地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并爱它,然后,放弃它。”
“我并不是一个孤独的匆匆过客。我的生命也并非像钻石表面上的光泽,转瞬即逝。我在地底下曲折前行,就像一个看守提着灯在一间间囚室里穿行。”
“老的并不是年纪;而是说时间的一滴滴落了;现在又是一滴。时间又一次使事物的秩序发生了震荡。”
“我们已经剪过了头发,我们已经倒了下去。我们已经成为那个无知无觉冷漠无情的宇宙的组成部分,这个无动于衷的宇宙,当我们忙忙碌碌的时候它却在沉睡,当我们入睡的时候它却炽烈地燃烧。我们已经放弃了我们的身份和地位,现在无精打采地躺在这儿,衰萎消亡,并且转瞬之间就会被遗忘!”
“我的身体像一件被某个能干的劳动者彻底使用过的工具,已经被每天切切实实地使用旧了。刀刃仍然是光洁的,锋利的,但中间已经磨损得旧了”
“火要吹起来才烧得猛,欲望就像是火,像风吹火一般,欲望是由你所希望的东西的印象,或者你所希望的东西的新奇诱人的形状和情态所煽动起来的,那就是诱惑。”
“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去经受死亡的烈焰。但我更喜欢孤身独处。”
“直到陷入那猝然发生的死亡,‘哪边是幸福’我自问,‘哪边是痛苦?’”
“当我们挺直身子,在这段跑道上跃跃欲试的时候,我们望见那正在朝着我们迎面冲来的是什么敌人啊?那是死亡。死亡就是那个敌人。我跃马横枪朝着死亡冲了过去,我的头发迎着风向后飘拂,就像一个年轻人,我用马刺策马疾驰。死亡啊,我要朝着你猛扑过去,决不屈服,决不投降!” “Against you I will fling myself, unvanquished and unyielding, O Death!”(这是《海浪》的结尾,也是10年之后伍尔夫的墓志铭。)
《到灯塔去》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生活历程。 而拉姆齐夫妇的原型,就是伍尔夫的父母。以其童年时代一家人在塔兰德屋的生活为故事原型,写的是“父亲、母亲,还有孩子在花园里,死亡,到灯塔去的航程”。
伍尔夫将自己的意识流写法融进这个简单到一句话就概括的故事:拉姆齐一家准备去灯塔。接着,她开始填充无尽的思想,情绪,细节。她的细腻不是小情小调,反而具有摧枯拉朽的巨大能量。
“到灯塔去”一开始是一个想法,一个行为,一个目的,后来变成了一种追求,一个似乎无可抵达的隐喻。
书中拉姆齐夫人和莉莉几乎可以作为一个对照组,一个在婚姻中一个在犹豫要不要进入婚姻中,拉姆齐夫人是一个传统的所有人都喜欢的家庭主妇,但是她没有自我,她好像在围着照顾着所有人,但是她也有自己难以排解的痛苦。莉莉想要通过艺术或者在艺术中理解了人性最后达到和谐,最终她没有步入婚姻但也明白了人的复杂性,达到了理想与感性的结合。
“她听到有某种声音在说,她不能绘画,不能创作,似乎她被卷入了一个习惯的漩涡之中。在这漩涡中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某种经验,就在心灵中形成了。结果她就重复的说了一些话,而再也意识不到是谁首先说这些话的。” “似乎在她的哀歌之中,确实交织着永不泯灭的希望。” “那黑暗不是铁板一块,总有些裂缝;那暗淡的深渊中,也必然有些渠道,可以透过足够的光线。”
“她做回了自己,回到那个无人能见的幽暗的内核,而这样的状态让她得以感受到内心的自我,自我是自 由的,能随意去冒险的,不受任何牵绊的。人应该都有从银的心灵感受。”
“勇气又回来了,她奋力将自己隔离在这自然规律的外面,那是她本想追求的宿命,她遵从本心,尊重自我。”
“她看上去生气蓬勃、充满活力,好像她体内蕴藏的全部能量正在被融化为力量,它在燃烧、在发光,而那个缺乏生命力的不幸的男性,投身到这股甘美肥沃的生命的泉水和雾珠中去,就像一只光秃秃的黄铜的鸟嘴,拼命地吮吸。他需要同情。他是个失败者。”
“他们到她这里来,整天不间断地,带着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这很自然,因为她是个女人;有人要这,有人要那;孩子们在成长;她经常感到自己只是一块浸满人情味的海绵。”
“因为她渴望的不是知识,而是合而为一,不是匾额上的文字,不是任何可以用男人知道的文字写下来的东西,而是亲密本身,她曾经以为这就是知识,她把脑袋搁在拉姆齐夫人的膝上想道。一年到头,她们从来也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她们什么也不干,光是说、说、说,吃、吃、吃。这全是女人的过错。女人利用她们所有的“魅力”和愚蠢,把文明给搞得不成样子。”
《达洛卫夫人》
本书讲述达洛卫夫人为举办宴会,在短短的两天一夜里电影一般回顾了自己的一生,遇见旧友、旧情人、自杀的青年和在平稳里因循守旧的英国上层人物,所有的一切都刺激着她想要超脱一切的虚荣追寻真正的自我,却始终陷在矛盾中,自我挣扎。
本书一开始,伍尔夫写道;“达洛卫夫人说她要亲自去买花。”事实上,在达洛卫夫人所处的环境下,女性只能呆在家中,连出门散步都会受到制约。而她选择在一个美好的星期六早晨走出家门,一个人去买花,她买的不只是花,而是肆意的自由。
达洛卫夫人是传统女性的代表,她将宝贵的青春年华在柴米油盐上消磨殆尽,无需为生计发愁的她将全部精力倾注在社交聚会上。然而在细碎重复的生活里,她逐渐意识到内心的浪漫和现实的境况是如此割裂。 反之她的女儿伊丽莎白则是新一代女性的代表,与其母对人生的期许全然不同,无论母亲说什么,她都要成为一位农场主或一名大夫,她有着不甘平凡的青春,涌动着奔腾的力量。
书中最为令人动容的是那个年少时蕞不顾及他人眼光,桀骜不驯、骑车抽雪茄的女孩萨利,酷爱读书,支持女性拥有选举权,是那个时代女性所不敢表现出来的特征。然而再见面时她已嫁做人妇,嫁给了一个秃头男人,一次又一次地说着自己现在有5个儿子。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即便像萨利再有思想有志向的女人也逃不过婚姻的吞噬。
这本还拍成了电影《时时刻刻》,强烈推荐!
伍尔夫总是试图通过作品去探讨在男性主权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的价值是什么以及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
无论是达洛卫夫人还是《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人,她们身上都有着美好的品质,年轻时都有过理想。可是她们无疑都在婚后退居到了丈夫的身后,将自己完全交付给这个由男性智慧所创造的世界,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
她们似乎偶尔也会扪心自问,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但很快又被这个社会的准则所“感化”。而这种“感化”不需要激烈的争吵,也没有厉声申斥责,只是潜移默化之中就让人忍气吞声下来。
“你不能把孩子带到这样的世界上来。你不能让苦难延续下去,也不能更多地繁育这些充满情欲的动物,他们没有始终如一的情感,有的只是冲动和虚荣心,驱使着他们一会儿朝东一会儿朝西。”
“人们的健忘可能有伤害作用,人们的忘恩负义可能有腐蚀作用,但是这年复二年无休止涌进来的声音会把任何东西都带走的,无论是这个誓言、这辆小货车、这条生命、这个游行队伍,会把它们统统包裹起来带走,犹如在冰川的汹涌水流中冰块裹挟着一块白骨、一个蓝色花瓣、几棵橡树顺流滚滚而下。”
“因为这是关于我们的灵魂,即关于我们的自我的真理,他想,我们的自我像鱼儿栖息在深海,在无人知晓的水域中游来荡去,她穿行于一棵棵巨大的水草之间,游过片片闪烁着阳光的水面,然后继续游啊,游啊,游进冰冷、深邃、神秘莫测的幽暗之中;突然间她快速冲上海面,嬉戏于被风吹皱的波浪之上;这真理就是:我们的自我确实需要刷洗、刮净、点燃自己——通过闲聊。”
“她感到自己非常年轻,却又难以形容地老迈。她像一把刀子,插入每件事物之中,同时又置身局外,袖手旁观。她看着过往的出租车,内心总有远离此地,独自去海边的感觉。”
《墙上的斑点》
书中收录了伍尔夫不同时期创作的18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内心独白完成,女主人公有一天,偶然抬头,从墙上的一个斑点引发自由联想,这些想法杂乱无章,产生了一系列恍恍惚惚的幻觉和遐想,与墙上的斑点其实毫无联系,因为这个斑点原来是只蜗牛。
18篇短篇小说汇聚伍尔夫不同时期杰作,有的唯美、有的现实,有的是一闪而过的灵感,有的是旁观凝望的总结。
伍尔夫将这些思绪的碎片一一捕捉,收进了抽屉,待需要时再拿出来细细打磨。 就像扉页所题∶
她的头脑就像她的房间, 光线倏忽照进, 又轻巧淡出, 旋转着,轻巧地走过, 进退自如; 紧接着,她整个人也像那房间一样, 被一股千头万绪的云雾填满, 可能是某种无法说出口的悔意。 再后来, 她的脑中就如同装满了信的抽屉, 被紧紧锁住, 里面藏着信。
“他人的目光是我们的监狱,他人的想法是我们的牢笼。我在这里,众人在那里。月亮与不朽……”
“人生就是你从他人眼里所看到的;人生就是人们的所知,一旦知道,无论怎样极力隐藏,都会被人发现......什么?人生似乎就是那么一回事。”
“我想要安静、从容、自由自在地思考,永远不被打扰,也不必从椅子上站起来;我可以从一个思绪轻松地流转到另一个思绪,毫无紧张或滞碍之感。我想要沉潜得深一些……更深一些……远离浮于表面的、粗鄙破碎的事实。”
“我孤单地停在属于我的花朵上,一旦手影袭来,就飞走,飞高!然后再次安定下来。孤独,不被注意;俯瞰大地,下面的一切都那样平静,那样可爱,无人瞩目,无人关心,他人的目光是我们的监狱,他人的想法是我们的牢笼,我们在这里,众人在那里。”
《普通读者》
本书为伍尔夫的文学批评精选,收录了《普通读者》和其他文集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其中包括伍尔夫对梅瑞迪斯、简奥斯丁、康拉德、劳伦斯等名家作品的深刻剖析,对于现代文学印象的阐述,以及将英国文学与俄、美文学作品的对比论述。
看这本书时,如果没看过伍尔夫类似的意识流类型小说以及没有足够文学功底还是谨慎看这本书,不然你会发现自己好像一个绝望的文盲,对说的就是我自己……
但推荐看最后一章关于伍尔夫的“如何读书”写的非常棒。
“实际上关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的惟一忠告就是:跟随你自己的本能,用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我们就这一点达成共识,那我才觉得可以提出几个观点和建议,因为你们不会让我的话束缚住自己的独立性,而独立性才是一个读者所能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最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带着模糊而多样的想法去读书,期望小说是真实的,期望诗歌是虚构的,期望传记把人物美化,期望历史能强化我们自己的偏见。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够消除所有这些先入之见,那会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不要对作者下命令,要努力设身处地,成为他的同事和同伙。如果你一开始就向后缩,有保留并且持批评态度,你就是在阻止自己从阅读中得到最大的价值。如果你尽可能敞开胸怀,那么从开头语句的转承曲折中,那些几乎不易察觉的迹象和暗示,就会把你带到一位独一无二的人物面前。沉浸在其中,熟悉这一切,你很快就会发现作者在给你或试图给你某种明确得多的东西。如果我们首先考虑读小说的话,一部小说的三十二章试图营造某种像建筑物一样精心控制的有形结构。但语言比起砖块更不可触摸,阅读也是比观看更费时、更复杂的过程。或许理解小说基本元素的最快方法就是先不读,先去写,自己去试验体会语言的危险和困难。回忆某些给你留下清晰印象的事件——比如说,你从街角两个正在聊天的人旁边走过。一棵树瑟瑟摇曳;一道电光闪烁跳跃;谈话的语调是喜剧性的,但又是悲剧性的;在那一刻里似乎包含了某种全息的图景,某种完整的概念。”
评价俄国几位作家,用词非常犀利大胆:
“契诃夫并非文笔散漫、毫不连贯,而是有意识地一会儿奏出这个音符、一会儿奏出那个音符,其目的是为了完整地表达他的作品的思想意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没有受到这种限制。不论你是贵族还是平民,是流浪汉还是贵妇人,对他说来全都一样。不论你是谁,你是容纳这种复杂的液体、这种模糊的、冒泡的、珍贵的素质——灵魂——的器皿。”
“‘但是,为什么要生活?’生活支配着托尔斯泰,正如灵魂支配着陀思妥耶夫斯基。”
《幕间》
《幕间》是伍尔夫的绝笔之作,伍尔夫在写完这本书1个月后便投水自尽了。
本书是发生在一九三九年的一天发生在英格兰中部一个村庄里的故事。故事是背景是二战中的欧洲。作者设置了两条叙事线索,时而平行,时而交叉,构成错综复杂的图景。在戏里戏外,把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艺术与人生、舞台戏剧与人生戏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老年人怀念过去的生活;中年人不满意自己的婚姻,渴求真真的爱情;有些人对战 争的忧心忡忡……暗潮涌动,看似平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实际上却充满了矛盾。
书中在开头生动有趣的人们,最终落在主角们面前的,是一个宗教没落,文化凋敝,所有的人看着都不快乐的结局。
“平静安息是第三种情感,爱、恨、平静,这三种情感构城了人生的层次。”
“房间里没人,空无一人,空空如也。沉默、无声、寂静房间如一具空壳,独自吟唱曾经的混沌。房子中间有个花瓶,雪白透亮,光滑冰冷,忍受着寂寥,承载着净化过的空虚和沉静。”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解|微信读书怎么拿版权 (青山)
- 求解|求推荐剧情紧凑,文笔优美的英文小说 (侧脸君阁下)
- 求解|求推荐适合在火车上看的书 (菁)
- 拔草|对《卿本著者》翻译质量及译者提出公开批评和质疑 (王哪逃)
- 拔草|【公开】针对《卿本著者》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诉求与建议书 (王哪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