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笔记

烟雨任平生

来自:烟雨任平生
2024-10-07 17:18:27 山东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弈者

    弈者 2024-10-08 19:28:02 广东

    请问第六卷,答聂文蔚中这一段轻重厚薄论,您是如何理解的? 然其发见流行处,却自有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者,所谓“天然自有之中”也。虽则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而原又只是一个。虽则只是一个,而其间轻重厚薄,又毫发不容增减。若可得增减,若须假借,即已非其真诚恻怛之本体矣。

  • 烟雨任平生

    烟雨任平生 楼主 2024-10-08 22:44:47 山东

    您好,我试着解读一下您提到的这一段话,为免断章取义,先将原文摘取如下: 文蔚谓“致知之说,求之事亲、从兄之间,便觉有所持循”者,此段最见近来真切笃实之功。但以此自为不妨,自有得力处,以此遂为定说教人,却未免又有因药发病之患,亦不可不一讲也。 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若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事亲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故致得事君的良知,便是致却从兄的良知;致得从兄的良知,便是致却事亲的良知。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却须又从事亲的良知上去扩充将来。如此,又是脱却本原,着在支节上求了。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然其发见流行处,却自有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者,所谓“天然自有之中”也。虽则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而原又只是一个。虽则只是一个,而其间轻重厚薄,又毫发不容增减。若可得增减,若须假借,即已非其真诚恻怛之本体矣。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者也。 孟氏“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使人于事君、处友、仁民、爱物,与凡动静语默间,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此所以为“惟精惟一”之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者也。 这段话的语境是阳明先生告诉聂文尉良知是天理的展现,本体是真诚恻怛,是真诚以及对他人的广泛的悲悯与同情心,以这份良知去事君,事亲,从兄,便是忠,孝,悌。唯恐聂误以为良知分作若干种,他强调说,良知只有一个,任事物千变万化,应用时自有无数的应对,自能恰到好处,“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于是就有了您所提到的这段话。所谓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 是说良知自能恰到好处,“天然自有之中”是强调良知即天理,是天然存在的,先天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从语义上讲,大体是这个意思。 再深究一层,为什么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有这些作用呢?一则,良知,心,天理,在阳明心学中是一个东西。心即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二则,古时的文人儒士,老是在追求一个东西,就是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道德伦理的终极法则,它能解释世界万物运行的奥秘,能指导人类处理一切社会矛盾与冲突,总之,无所不能。有人把它称之为道,有人称之为理。阳明先生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心即理,也就是说这个终极法则,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不假外求,所以他让我们致良知,让天理展露、发见流行,自然能处理一切问题。 说到这,我想吐槽的就是这个“心即理”,如若将这个观点仅囿于伦理道德层面,大抵也不错,而若应用于客观的物理世界,未免大错特错。关于此,我们可以另行讨论。 回到主题,关于那段话,我的建议,一是从道德层面解读它,也就是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二是良知或许真有如此妙用,但我们的功夫当多落于实处,也就是“事上练”,磨练自己的心性,多做实践,切实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情绪控制能力等。 写得仓促,一些浅见,还请多指教。

  • 弈者

    弈者 2024-10-09 01:22:59 广东

    很感谢您的解答。 只是看完你的说法我依旧很懵懂,所以我决定先翻过这一卷,等以后思想有所进步在尝试重新理解。 不过我又有了新的疑问想向您请教,你认为阳明心学与客观的物理世界有何联系呢?

  • 烟雨任平生

    烟雨任平生 楼主 2024-10-11 20:50:54 山东

    很感谢您的解答。 只是看完你的说法我依旧很懵懂,所以我决定先翻过这一卷,等以后思想有所进步 很感谢您的解答。 只是看完你的说法我依旧很懵懂,所以我决定先翻过这一卷,等以后思想有所进步在尝试重新理解。 不过我又有了新的疑问想向您请教,你认为阳明心学与客观的物理世界有何联系呢? ... 弈者

    私以为,心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主要是认知方面,一是阐述了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心外无物”; 二是格物致知,通过纠正、完善对包括但不限于外在客观世界的“物”的认知,并彻底地落实到行动中,逐步实现“致良知”,成为道德自觉、和谐自在的个体。

  • 烟雨任平生

    烟雨任平生 楼主 2024-10-11 21:14:13 山东

    关于“格物”

    原文: 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物”即是事,其根本皆是心上生发,此为理解心学“格物”的关键,从此处看,徐爱此说颇得得阳明先生的认可。此处所谓物有异于现代语境中将“物”视为与主观的“心”所对应的外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指心之所发,所思,所念。 接着,阳明先生用大段的话详细阐述了物即是心意之所在,心外无物的道理。心外无物并不是抹杀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说,对于个人来讲,只有为心所识,所知,所感的事物才有意义,才是心学上所谓的“物”。同时,它又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即使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只要为心所念,也属于“物”的范畴,例如“仁民、爱物”。 阐明了“物”的概念,那么“格物”的“格”是何意,窃以为是纠正、完善对“物”的认知,并彻底地落实到行动中,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譬如,某人有抽烟之习,但他心里已经认识到这是恶习,于身体有害。对此“物”之格,则需从知,到心理的真正排斥,所谓如恶恶臭者,然后到行动上的戒除,实现“知行合一”。诚意者,即是指将理性上的认识与感性的喜恶一致起来,如,认识到读书的好,又忍不得读书的清苦,断不得玩乐的诱惑,便是心意不诚。解决之道,要么从感受上认同读书的好,体会到其中之乐,所谓“如好好色者”,要么放弃读书的念头,醉心于游乐,倒也实现了“知行合一”,而世人往往首鼠两端,既要又要还要,实为痛苦之源。

  • 弈者

    弈者 2024-10-12 03:20:23 广东

    最近我也重头阅读《传习录》,看来进度与你相差不多,对于格物与诚意,我只在格物的理解上下了功夫。 今晚看到了您对诚意的解读,让我有了更多方面的认知,十分感谢。 我也说一说我对格物的理解吧。 阳明先生说 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物是‘具体事物’,格物我认为是以中和之心去对待、完成各种事物。 格物到诚意,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就像博文是惟精,约礼是惟一。 惟精的精是精细入微的意思,惟一的一应该是内心纯粹的意思。 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我认为博文是使抽象的礼落实到具体的事物。而反过来,就可以在具体的事物上,使礼得以体现。 回过头来说说格物。 格物应该是将意念落实到具体事物。 比如:‘我想玩游戏’,这是意。‘我去玩游戏’这个行为,就是物。 我刚要玩游戏,就意识到不对,停止了这个行为。这就是格物,也是诚意。诚意和格物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具体和抽象两说。 意、理都是抽象的,物、文,是具体的。

  • 烟雨任平生

    烟雨任平生 楼主 2024-10-13 21:54:30 山东

    克己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何为克己?如何克己?如何在事上磨? 待看下文来解求。

  • 加加

    加加 2024-10-28 09:24:21 湖南

    我也40多了,刚开始学习阳明心学。为什么我对传习录无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229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