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来自:Senny
在老龄问题上,我觉得我们其实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前辈。几乎可以说发达国家都已经走过或正在走这条路。他们的经验不管好坏都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老龄化社会会遇到什么问题,但从他们身上,我们已经可以预见这些问题。所以我特别不理解重蹈覆辙的现象。现在已经不是以前了,信息交流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既然我们已经看到邻居摔跤,为什么还要往同一块石头上踩呢?
现在很多贩卖焦虑的人会说,如果你不结婚,不生孩子,你老了怎么办呢?但实际上,所谓独居者,不仅仅是不婚不育的人,还有死了老伴的和留守老人。这些独居者面临的生活困境其实并不比不婚不育的老人少。通过作者的数据,我们可以神奇的看到,保持独立空间的人才能生活的更加愉快和幸福。这种舒畅连三代同堂儿孙绕膝带来的快感都追不上。说白了,人和人呆在一起就少不了包容和迁就,或多或少。哪怕是性格好心大的人也很难做到完全的称心如意。作者就提出最好是独居者的共同生活,感觉有些像住在一个小区的一家人,即能彼此照应,又能保证独立空间。所以在生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也认为独居是最好的。
有的人性格决定了他更喜欢群居生活,那么这样的人独居可能会因为孤独而枯萎。但也有一种人,他们本身就讨厌社交,享受独居,那对他们来说,独居将是一个神仙选项了吧。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现在谈论死亡已经不是什么值得避讳的事情,人都有一死,在这点上对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曾经在国家生育高峰,能够大量吃人口红利的时候,死亡不算是常规现象,因为那个时候生压倒了死。而进入老龄少子化社会后,死必然会压倒生,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避讳没有任何作用想想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才是社会和政府应该作的。
在我的印象里,死亡都发生在医院。哪怕是在家死亡,也需要找医生来,否则可能开具死亡证明会有麻烦。而在日本,作者更希望对于这样的上年纪者,应该尽量释放医疗资源。让他们就在家里死了就好。这就是国情和体制不同了。
临终关怀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应该是不过度医疗,并尽可能的减缓临终者的痛苦。我是赞同的。因为我总觉得有些时候的抢救只是在延长病人的痛苦。当然,这种感慨只是来源于我们已经看到了抢救无效的结果而发出的感概。人都有求生的欲望,我想只要有机会,恐怕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被抢救一下的。毕竟你不救怎么直到人家就救不回来了呢?
在作者眼中,养老机构是仿佛监狱一样的存在。对于那些没人听他们的意见,或根本无法再表达自己意见的老人而言,他们失去了自主的权力,进入养老机构后似乎成了完全被支配的某种发财工具。机构需要的是管理方便,事少,而不是什么人权机构,等着和你讨论权益或人文主义关怀。这种现象是必然存在的。那么对于我们而言,老年的选择该如何取舍呢?有机会的话,当然谁都希望呆在家里。熟悉的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对抗不安。但如果真的腿脚不便,甚至无法自理,可能独自在家就需要考虑很多问题了。如果服务真能做到入户和及时,就像作者所说,其实也不必非要去养老机构。但我想这种一对一的服务肯定是挺贵的。不是普通的老头老太太可以承受的。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所以也就无法大手大脚的花钱买服务。万一一时半会儿死不了呢?后面还要继续生活的。
虽然我们都应该正视衰老,但不得不说,到了称为失能老人的那一步,生活将是难以想象的。身体的是能和精神上的是能相比,哪个更可怕呢?我竟然无法判断。
对于前署协议(生前预嘱)是否放弃治疗,是否安乐死,是否临终关怀,就像作者说的,或许你需要给自己留下一个犹豫的空间。但可怕的是,当你最终想要决定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了。而这正式生前预嘱存在的价值。但是作者说的也很有道理,你如何决定未来的你的命运呢?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情景下,或许你做出的将是完全相反的选择。你怎么能在年轻的时候,安全感十足的时候去预想未来失能的自己的想法呢?比如认知障碍者,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是无忧无虑的,难过的和被麻烦的其实是周围的人罢了。就他们个人而言,肯定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好,估计也不会产生让自己安乐死的念头。
当然,这些思考很多都已经进入哲学的领域了。或许社会和国家想要作的,是给与人民更多选择的机会。而不是让他们被迫做出不得已的决定。没有选择的选择对于本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看得出来,作者所谓的独居养老的底气是护理保险给的。有人兜底,让人知道可以买到,也能买得起的养老服务,才是居家养老能够实现的基础。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养老是需要钱的。没有积蓄的人,看起来都不在作者这本书的研究范围之内。
护理保险是护理社会化的第一步,是把护理从家庭责任中释放出来,走向社会责任的工具。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对于不婚不育的单身群体,鳏寡孤独的独居者,失独家庭,留守老人而言,正是需要社会承担起养护责任的主要群体。随着退休年龄的推迟,有子女家庭的老人也无法避免无人照料的情形。如果作为社会责任,那么只是通过保险的方式就不太好执行了,因为单纯的保险我认为是生意,而生意肯定是以压缩成本追求利润为前提的,所以实际上我觉得这个行业需要国家涉入,同时也还是需要税收加以补贴的。
不得不说,日本护理保险在最高等级护理服务上的补贴还是比较可观的。但即便如此,养老服务的价格还是比较高昂。比如为了有尊严的养老,日本要求给老人提供单间服务,但这是收费的,老人需要负担每月大概七千人民币左右的费用,才有希望住进去。那么没有补贴的,或者是私人养老机构的费用只会更加高昂。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条件差不多的养老机构每个月的费用高出很多年轻人的月收入。
护理保险里提供的上门护理只要分为身体护理和家务援助,前者每小时大概200元,而后者不到80元。价格差异很大。后来调整的时候家务援助被提高到大约115元每小时。对于后者来说,我觉得或许可以考虑同一栋楼里的老人众筹雇佣一个保洁。
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国家的养老和护理行业能够规范化、平民化。不要让老人无所依,也不要让老人依不起。对独居老人如此,对群居老人亦如此。中国现在医疗费用的高昂往往1人生病全家破产,更不要说老人护理是一个长期的支出。感觉就是一辈子辛苦工作,就是为了老了能吃得起药。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有什么希望。但随着老龄化的推进,我想社会也无法继续忽视这一群体的权力,同时,商家也不会放过这片蓝海。只是可惜目前这方面的市场和规范还十分欠缺。当然,这也说明,在这个行业,前进的空间还很大。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相对于居家养老而言,住进养护中心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如果不卖掉房子,可能他自己无法做到居家养老。卖掉房子有了钱,然后进入养护中心养老似乎是一个更为现实的选择。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天真的人类学家》:用幽默解构差异 (叙事通勤族)
-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关于我的“觉醒体验” (叙事通勤族)
-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 (RY)
-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赋予物品以意义的同时也是在重构记忆... (叙事通勤族)
-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从“礼”到“礼法” (叙事通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