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野生大熊猫在选择生产的巢穴上也有不同的区域偏好,四川地区的偏好树穴,秦岭地区的一般选择岩洞
来自:凑川
这种偏好的形成本质还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滚滚趣闻 | 探秘野外大熊猫的产仔洞穴和它们的“熊猫村”__搜狐网】搜狐网 mbd.baidu.com
母熊猫在产仔和幼仔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需要利用洞穴来哺育它的幼仔,这段时间为幼仔的洞穴期,时间长达100~130天左右,母熊猫会用部分或全部时间和幼仔生活在洞穴中。产仔育幼洞穴必须隐蔽和保温,具备躲避天敌和应对外界气候变化的功能。
母熊猫在幼仔洞穴期,觅食多在白天,夜间很少外出,这可能是因为夜间气温低,母熊猫需要用身体为其幼仔保温。
幼仔4~7周后,母熊猫才带着它离开洞穴。这时幼仔还不能走动,由母熊猫衔在嘴里行走。当幼仔长得较大时,母体就用嘴咬幼仔颈部皮毛拖着前进。到采食场附近,就将幼仔藏在竹丛中或树下。如果天气不好,多将幼仔存放在偏岩洞下。洞内有落叶的就利用落叶作铺垫物,或者衔一些干树棍作铺垫物,为幼仔防潮。
在四川卧龙的原始森林里,大熊猫多选择古老的空心树洞或大树根部的洞穴。在被采伐过的次生林中它们便选择林中的天然石洞或石穴。能作巢的古树直径至少有90~110厘米,树龄均在200年以上。母熊猫在营巢时常对空心树或根穴略作加工。抓落一些木屑垫在巢底,或将根际的泥土扩大填平,然后再衔入一些树棍作为铺垫。
秦岭大熊猫的产仔巢穴98%位于海拔1600~2000米的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中。在此海拔高度范围内的森林,历史上都曾经遭受过人类破坏,缺少可供大熊猫营巢的大树洞。因此,它们选择利用岩石与地面之间形成的空穴和天然石洞建立巢穴。洞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偏岩式,另一种是隧道式。
偏岩式洞穴,外大内小,隐蔽性差,是在幼仔长到40多天离开产仔洞以后,熊猫妈妈临时存放幼仔的洞穴。在幼仔学会爬树前的2个多月中,熊猫妈妈会让幼仔转移2~4个偏岩洞。熊猫妈妈很少利用偏岩洞产仔,在实在找不到隧道式洞穴时,才在这种洞穴中产仔,熊猫妈妈还要衔来一些竹枝围成一个筐状窝巢供存放幼仔之用。
隧道式洞穴多为天然石洞,有的是岩石块之间相嵌形成的洞穴。条件好的洞穴甚至可分2~3个洞室,中间以隧道连接。产床多设在内室,母熊猫产前还要衔些树枝和干木棍及少量竹枝铺垫成产床。这种隧道式洞穴的特点是隐蔽性好,安全系数高,干燥、保温,洞内气温通常要比洞外高出2℃。
母熊猫对产仔洞穴的地理位置选择也很有规律性。多选择朝向东南、正南、西南方的向阳坡面,这样每天可以接收到更多的阳光。二是避风,有利于洞穴的保温。熊猫幼仔是极端晚成性的,在出生时发育程度很低,而育儿洞穴可部分起到类似于子宫对幼仔的保护作用,相对较为安全。三是与竹林接近或在竹林中,便于近距离取食,并照管好幼仔。四是距离水源较近,以便母熊猫饮水不致跑很远的地方,可以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幼仔。坡度一般≥40度。坡度大,则少有人类和天敌活动。相对微生境条件好的洞穴,母熊猫则多次利用,为提高幼仔存活率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微生境条件差的洞穴或受地理条件限制,缺少洞穴的地区不但不利于大熊猫种群的繁育,也限制了大熊猫种群的分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日常|在飞云直播间疯狂截图 (momo)
- 家欣又三天没出来了,请ee们帮忙问问基地 (胖头玉)
- 🐼日常|园润又菜又爱玩 (🆙)
- 渝宝:喂我🥜,请为我🥜 (专治狗叫)
- 苏琳家好整齐一家熊 (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