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都感到被卡住的时代,如何找回改变的力量?|《人类新史》线上共读会
快闪楼
已结束
-
蝎子写字 2024-12-19 15:38:26 北京
【12.19打卡】第六章 肥沃新月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曾经是什么? 首先需要注意,它是一个完全现代的概念,不仅源于环境,也源于地缘政治。肥沃新月这个术语发明于19世纪,当时欧洲列强正在根据自身的战略利益瓜分中东。部分出于考古学、古代史和现代帝国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个术语开始被研究者广泛应用于描述从地中海东岸(今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黎巴嫩)穿过叙利亚、土耳其和伊拉克部分地区直至扎格罗斯(Zagros)山脉山麓(大致是伊朗和伊拉克边境)的这片区域。现在只有史前史学者还在使用这个术语,用以指称农耕的起源地:一个以沙漠和山脉为边界、大致上呈新月形的可耕种地带。 肥沃新月,读到此处涉及的国别地区,结合时事,令人感慨~blessed or cursed?
-
后浪 (先读书 🌊后浪) 组长 楼主 2024-12-19 19:20:11 北京
其它领域不了解,但是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人类学家一直致力用非西方的观察来破除源自西方的偏见,或者用对所谓原始部落的观察来破除现代人的偏见,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是挺多的,比如说什么是原始思维,什么是封建迷信,什么是理性和非理性等等,这些都是分类系统诞生的偏见
-
后浪 (先读书 🌊后浪) 组长 楼主 2024-12-19 19:21:39 北京
【打卡12.10】读到这一段:社会理论总是必然地包含一些简化。比如,几乎任何人类行为都可以说存 【打卡12.10】读到这一段:社会理论总是必然地包含一些简化。比如,几乎任何人类行为都可以说存在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性心理层面,以此类推。社会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假装游戏,在其中,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假装只有一个层面在运作:基本上,我们把一切都还原为简笔画,以便发现本不可见的模式。因此,社会科学中所有真正的进步就源于有勇气说出那些归根到底有些荒谬的事情。想到了之前读社科时,被很多权力架构理论创伤,现在想来,理论也有很多局限性,没有一个完美的理论能够诠释现实社会。层层叠叠的理论是独属于成人的学术游戏。 ... —每个社科人都会时常感受到理论的有限性和荒谬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断尝试从交缠驳杂的现象中提炼出一些法则和规律,就像魔法棒,帮我们形成visions,这些visions很有力量,生成意义甚至改变生活,所以我们要不断尝试也要时时反思。
-
后浪 (先读书 🌊后浪) 组长 楼主 2024-12-19 19:27:58 北京
【12.18打卡】第八章想象的城市,这一章如果放在前边,阅读质感将会指数上升!不单单是古文明包 【12.18打卡】第八章想象的城市,这一章如果放在前边,阅读质感将会指数上升!不单单是古文明包括中国的论述,而且有张图,一下子能豁然开朗的那种……有趣了,挑战了我们对城市和国家形成的传统理解,强调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揭示了历史发展的非线性特征。 ~ 在读完这章后,一本搁置许久的书《凯列班女巫》也突然很想看看了,女性地位原始演化猎奇的世界观拼图,应该会很好读吧……而初读《人类新史》后也意识到自己落下了什么没做的事情,那就是没有认真记录下那些出现过的部落的名字以及他们的时间,位置!用工科生思维记录这本书,在世界观拼图创建中,收获会更多吧! ... 橙子_有妖气这本书有自己的论证逻辑,第八章其实单独成文也很完整,但是放在整本书中就只能服务于整体的论证,论证思路我在东腔西调的节目里有具体讨论。
-
后浪 (先读书 🌊后浪) 组长 楼主 2024-12-19 19:32:11 北京
书中的推论应用于中国确实在某些地方捉襟见肘。不过作者的意思就是没有农业革命就没有军队,作者批判的就是军队的出现带来暴力统治,批判的正是农业革命带来中央集权。
-
后浪 (先读书 🌊后浪) 组长 楼主 2024-12-19 19:33:29 北京
【打卡12.9】 Wengrow开篇指出一个过往(2008-今)的一个提问叙述陷阱,即,指出贫富鸿沟并罗列 【打卡12.9】 Wengrow开篇指出一个过往(2008-今)的一个提问叙述陷阱,即,指出贫富鸿沟并罗列数据辩论挑战全球权力结构的表述行为本身,暗含了对解决问题和给出方案的消极态度,并不会真正让当前的既得利益者们担忧。也就是说:研究贫富鸿沟的人,似乎“一开始就假定了真正的社会转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点令我觉得很有意思。 随后,作者在这之后论述道,打破这种消极,尝试走向更具有希望前景的路线,需要彻底放弃对“真正的平等”的幻想和追求。这不光是放弃对未来的“伊甸园”式幻想,也需要重新审视过往历史中,被认为是曾经平等淳朴过的那些社会组织形式。 我在这附近的内容里注意到(p70),当作者开始寻找历史中的其他理解方式时,他开始强调想象力、智慧和爱玩是人类的天性,以此提出一种假设,即,人类物种从一开始不一定是从平等走向不平等的(他将它称为“堕落”,与伊甸园故事相映照,非常圣经体系的一种逻辑思路),也可能是后人研究的时候,用后来的概念限制和忽略了这种情况,从而在当前自我设限,于人类历史中忽视重新创造自我的这种可能性。 这个角度颇有局限性,因为非耶和华信仰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显然也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并非所有地狱的人类历史都认为,一开始的社会是平等和睦的。Wengrow应该也意识到这种局限,于是又思考了福山和戴蒙德的观点,发觉他们的观点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似乎类似于卢梭理论,然后以“令人沮丧的结论”和它们“并没有科学依据”予以否决。接着,霍布斯、平克……很多眼熟的学者们又出现了,甚至出现富兰克林在信件中对印第安人的思考。“‘非死亡无以逃脱。而这就是文明!’”,“——没有匮乏、忧惧和顾虑。文明永远无法满足这个目标,除了对极少数人而言。” 读完前80页,我目前对作者在后文是否会记起他那句“并没有科学依据”感到担忧。直到现在为止,作者的探讨角度里还没有涉及对三次技术革命的进一步引用,而它们显然和全球各地的殖民历史一样,对局部甚至全球人类文明都有着爆破性的影响。作者既然在开篇提出了创造性,我期望在后文看到针对这条线的更多直属事实和科学依据。 ... TerBear作者并没有讨论三次技术革命,因为作者反对“革命”的叙事,认为人类的任何技术创造都像孩子玩泥巴一样,创造是为了愉悦生活而不是控制生活,人类有充分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摆脱技术控制。
-
后浪 (先读书 🌊后浪) 组长 楼主 2024-12-19 19:34:43 北京
【打卡12.11】 第三章 “也许所有这些问题都让我们忽略了起初真正使我们成其为人类的东西,那就 【打卡12.11】 第三章 “也许所有这些问题都让我们忽略了起初真正使我们成其为人类的东西,那就是我们作为道德的和社会的存在,在这些选择中穿梭协调的能力。” 我实在放不下对作者的批判,因为社会性并不是只有人类(智人)存有……作者在这里举的反例是鱼或刺猬,但是如果他提到狼或猿猴,以及其它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协调和道德的动物群体,情况是不一样的。 “动物生活在一中‘超善恶’的状态中,这正是尼采梦想中人类也该追求的状态。” “智人——据说是最聪明的猿人——允许永久而顽固的不平等制度扎下了根。” “我们是否应该寻找一个类似卢梭所设想的时刻——当有人第一次圈出一片土地,宣布‘这是我的而且永远都将是我的!’的时候?” 我家兔子都知道拉屎圈地盘。 本章似乎充满了空中楼阁式的傲慢,找到几个点就自傲地 把逻辑给架起来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阻拦他。类似上述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 TerBear我家兔子都知道拉屎圈地盘。作者想强调的正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和动物一样的部分是生物学和物理学等研究的范畴。
-
时人号子房 2024-12-19 21:04:57 河南
【打卡12.9】 国家起源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备受争议的话题,第九章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发了我们对国家本质、起源以及历史发展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促使我们反思传统历史叙事中的潜在偏见。 国家定义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不同学者对国家的定义差异显著,这反映了国家概念的多面性。冯・耶林从垄断暴力合法使用权角度定义,强调国家对暴力的掌控;马克思主义者从阶级统治角度出发,突出国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功能;社会科学家则侧重于社会复杂性与治理机构的关联,以社会结构特征来界定国家。这种多元性表明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用单一标准定义。 不同定义在应用于历史案例时各有优劣。冯・耶林的定义适用于现代国家,但对古代政治体解释力有限;马克思主义者的定义虽涵盖部分早期国家,却面临概念争议;社会科学家的定义在研究远古社会时有一定便利性,但逻辑上的循环论证使其缺乏说服力。这说明在研究国家起源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构建更全面准确的定义。国家起源理论的反思与重构传统理论假设大型复杂社会必然产生国家,但缺乏充分的实际理由支持。这种假设往往基于目的论,认为国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却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提出支配形式的理论为研究国家起源提供了新视角,将暴力控制、信息控制和个人魅力视为社会权力的基础,有助于深入分析不同政治实体的权力结构和形成过程。这提示我们应从更基本的社会关系和权力机制入手,探索国家起源的多种可能性,而非局限于单一的发展模式。
-
有人吗? 2024-12-20 09:57:29 江苏
"蛇年要说吉利话,最自然是聊聊伏羲女娲。伏羲是华胥之子,华胥国是这样的: 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惜。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入履实,寝虚若处林。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以上这段引自微博@南郭刘勃。看到这段话,我想到的是《人类简史》推测到的人类史前文明的样子。伏羲女娲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证啊。
-
时人号子房 2024-12-20 19:15:21 河南
【12.20打卡】 阿兹特克、印加和玛雅等美洲早期政体的案例展示了不同政治实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阿兹特克帝国具有贵族家族联盟性质,印加帝国高度集权于皇帝,玛雅地区则经历了从相对集中到去中心化的过程,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政治特点。这些案例表明国家的形成路径并非单一,不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会导致政治实体的发展轨迹各异。同时,它们也反映了性别、战争、宗教等因素在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国家起源中的多种影响因素提供了丰富素材。 历史分期和术语使用中存在的政治关切表明,传统历史叙事往往受到当时社会价值观和政治观念的影响。如古埃及历史分期中的“中间期”被贬低,反映了对稳定统治的过度关注,而忽视了其他重要政治发展。 这种偏见导致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性,需要重新审视历史叙事,从更客观全面的角度去解读过去,尤其要重视那些被忽视的时期和地区,以构建更准确真实的历史图景。
-
时人号子房 2024-12-21 18:54:16 河南
【12.21打卡】 今天阅读到了十一章。 从历史角度看,传统进化论框架长期主导着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知,将社会发展阶段简单划分为游群、部落、酋邦、国家等,这种观点不仅缺乏对实际情况的细致考量,更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独特路径。而北美洲原住民社会的发展历程,如霍普韦尔社会、卡霍基亚社会以及密西西比世界的变迁,生动地展现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与多样性。霍普韦尔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仪式体系,卡霍基亚从兴起到崩溃的戏剧性过程,以及密西西比世界中小王国的兴衰与社会转型,都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是一条直线式的、必然走向某种固定模式的道路。每个社会都在其独特的环境、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发展,有着各自的创新与变革,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一幅丰富多彩、充满变数的画卷,而非单一模式的简单演进。 在文化层面,文章中提及的北美洲原住民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如欧塞奇人的复杂氏族体系和独特哲学思考,易洛魁人的政治哲学与联盟制度,都彰显了原住民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这些文化不仅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还体现了原住民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关系的深刻理解。例如,欧塞奇人通过氏族体系和入会仪式传承知识,将政治与宗教紧密结合,反映出他们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秩序的独特认知。易洛魁人的《和平大律法》强调人类自觉创造政治制度,追求和平与共识,体现了其独特的政治智慧。这些文化成就表明,原住民文化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文化一样,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尊重。 从思想价值方面来说,原住民对个人自由、互助和平等的理念追求令人深思。在面对欧洲文明的冲击时,他们展现出的批判精神和对自身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反映出他们对自由和平等的珍视。这种理念并非是自然状态下的本能反应,而是在独特的政治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例如,易洛魁人对专断统治的警惕,通过制度设计来防止权力集中,体现了他们对自由的深刻理解。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启示。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面临着权力制衡、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保障等诸多问题,原住民的思想提醒我们,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需要我们不断审视和完善社会制度,确保权力不被滥用,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
时人号子房 2024-12-22 02:52:51 河南
【12.22打卡】 最后一天打卡,算了算,一共阅读了十四天,接近于一天一章,每一天都是几万字的阅读量,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挑战,无论是阅读,还是每日的打卡,起码我迈出了第一步,也就有着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人类新史》是我参与阅读活动的第一本书想,但绝不是最后一本,还是十分荣幸,可以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进行打卡,对我自己浅薄的认知进行分享。 最后一章的阅读,比预计来的要晚,不过好在读完了全书。 对于十二章,引出了传统观念的反思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局限:传统的历史叙事往往呈现出悲观或乐观的两极化,如认为人类历史是堕落或进步的过程,但都难以解释诸多现实问题,如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社会理论中的诸多核心问题等。启蒙运动虽被视为人类历史的转折,但之前的社会运动常被低估,且启蒙之前的社会被简单视为 “传统” 社会,缺乏自觉的社会工程或历史规划,这种观点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同时,社会科学在研究人类不自由的方式时,常忽视人类集体塑造命运和表达自由的可能,导致将历史描述为技术决定论下的一系列变革,夸大了技术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实际上,许多重要发明源于长期积累的集体知识,仪式游戏领域在历史上曾是社会试验和知识技术库,但这一事实常被忽视。 对人类历史的重新审视与未来展望:传统历史观常将过去描述为可预测且朝着特定方向发展,如认为社会不平等不可避免等,但新考古证据显示人类历史存在多种可能性,如奴隶制和战争可能多次被废除,自由社会存在的时期并非无足轻重。我们应重新校准衡量标尺,重视那些被边缘化的历史可能性,如以社区规模运作的官僚制、女性占据多数职位的治理体系等。 当前社会处于变革时刻,科学手段发展使我们对过去有新认识,这有助于重塑自我概念和发现创造新社会现实的自由。尽管短期内知识领域受旧结构束缚,但长远来看,我们应积极改变,因为现有历史神话结构已不适应现实,而人类干预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比以往认为的更大。 总之,这么多天来的打卡,让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人类新史》这本颇具野心的新书,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予以全面且深入的重新考量,突破了不少传统观念的限制。它凭借丰富的考古学与人类学依据,加之深刻的理论剖析,呈现出人类历史演进的多元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而为我们领会人类社会的往昔、现今与未来开辟了崭新视野。 只可惜作为作者生前最后一本著作,读完以后多少有些感慨!
-
橙子_有妖气 2024-12-22 08:04:10 北京
【12.22打卡】打卡的#第14天#忽然发现这是共读活动最后一天,全勤参加的第二个共读活动,原来凑热闹也是读书的一种动力,蛮有趣的。(心流,与阶段性的、可能出现的奖励有关😎) ~ 【#读后感#】其内容一直在为了证明挑战了不平等起源、农业革命和国家形成的必然性,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章都揭示了社会组织的多重可能性,强调文化的多元视角。这种非线性历史观让读者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意识到历史并非单一的进化过程,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讨论“初民”时期本来就有难度,引证和想象总觉得片面且遥远而不切实际…… → 要说整体感觉,就像是像是一个理科生,跑到清华的社会学院蹭课了半个月,听着一段又一段的学术演讲,懵懂但有趣【五星评价】……嗯,下一本后浪的《凯列班与女巫》已经开始阅读,结构思路又明确了起来,钢印一般的内容又来了!
-
秋秋 2024-12-23 23:02:20 江苏
【打卡14】 西北海岸的贵族和平民,奴隶之间的关系,让我想到当下的一些社会现实。比如一些人浮于事的机构,领导比干活的多,有时候一个岗位对应到两个或者三个安排工作指手画脚的领导,这时候,领导还得看看这个下属的眼色,下属像西北海岸的平民,撂活不干也不是不可能。领导们没办法,只好外聘一些服务外包人员,他们就像奴隶了。想想还真有点意思,现在的游戏规则,也没啥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