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讨论|唐诡之分析一下卢凌风的文化素养。
来自:我见青山_Cyan
其实卢凌风文化素养不低的,主要是过于能打,武力值太高,加上秦孝白的一句“你的眉宇之间毫无丹青之意”太过出圈,导致好多人都以为他只是个莽夫,小卢同志虽然莽了点,犟了点,但是人家文化水平不低的。
唐诡小分队的文化水平最高肯定是苏无名,博学睿智,好像没有他不知道的典故。其次卢凌风和喜君应该是差不多水平,两人都有读书的条件和氛围,但卢凌风在见识上肯定多过喜君。老费常年混迹鬼市,民间传说应该知道不少,正经的经史子集未必看过。樱桃浪迹江湖,奇技淫巧江湖邪术见得多,她爹致力复仇,应该没太多时间教她正经读书。薛环在去洛阳书院之前,一直是家仆,没读过书,认几个字都属于难得,后来在书院一年应该读书不少。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文化水平只是其一,小分队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我爱唐诡小分队的每一个成员。
一、专业篇
(专业篇主要体现了卢凌风的专业知识,他的文化素养主要体现在诗词篇和博识篇,但我还是把它放在这吧。)
1、【伊阙龙门】人面花案,卢凌风与苏无名被困密室,卢凌风依靠分析找到出口。

卢凌风是将军出身,这属于他的专业范畴,苏无名也没能帮上忙,他依靠对门上地图的舆图的分析,最后成功找到了密室的出口。
2、【横刀制式】降魔变案,死者出场,卢凌风分析杀人武器。

金吾卫还兼任仪仗队,他了解武器制式再正常不过。
3、【分析战马】降魔变案,在马将军家中看到战马束尾。

剧中没有表示卢凌风有没有真正上过战场,两军对战的那种,但是他对军队的一切都很了解,不管是长安的十二卫,还是大唐边军,专业水平很扎实。当然,这对卢凌风来说,都是正常水平发挥。
二、诗词篇
1、【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通天犀案,供养人案,小分队集体念诗

曹植《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骆宾王《从军行》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把小分队念诗合集放在前面,这个水分比较大,因为大家都会念(剧情需要)。
2、【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长安红茶案,卢凌风被逐出长安时。

出自陈朝孔绍安《落叶》 原文如下: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这首诗是陈朝灭亡后所作,有借落叶感叹身世之意。
能随口吟诗感慨命运的人想来平时是没少读书的,一个没文化的人感叹自己落魄大概只会说老子命真是太不好了。
3、【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娥眉空带九秋霜。】石桥图案,经典名场面之一,与冷籍对诗。

这里中郎将自己都说自己诗书传家,这几句诗出自段成式《酉阳杂俎》,再往前推段成式是由《异梦录》里邢凤梦中看到的诗集:“长安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弯浑忘却,罗衣空换九秋霜。”《异梦录》的作者是沈亚之,至于这首诗是他写的还是借鉴来的,就无从得知了。不过,我们只要知道,在唐诡的设定里,这首诗的作者是冷籍和卢凌风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小卢同志也是可以即兴赋诗的,这文化水平能低嘛。
4、【背首人生不得意的《滕王阁序》来】黄梅杀案,经典名场面之一,截道逼吉祥背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死于公元676年或684年,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编剧很严谨,虽然同处唐代,《滕王阁序》一定是写在卢凌风所处的年代之前。
5、【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人面花案,结束时苏无名提及卢凌风身世,卢凌风所言。

此句出自《讨武氏檄》,原名为《为徐敬业讨武瞾叫檄》,作者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就是写《咏鹅》的那个骆宾王。
公元684年,武则天逼杀废太子李贤,临朝称制。李敬业在扬州发动叛乱。骆宾王当时为长安主簿,为他写了著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传布檄文到各州县,大骂武则天,天下皆知。有意思的是,这篇檄文传到武则天手中,武则天问:“这是谁写的?”有人回答说:“骆宾王。”武则天说:“这是宰相的过失。此人有这样的才华,却让他飘泊失意,不得重用!”
6、【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风雪摩家店案,卢凌风与苏无名在雪中吟诗。

出自《世说新语》,原文如下:
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将别,既自凄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
袁彦伯(东晋文学家)出任安南将军谢奉的司马,京都的好几位朋友一直送他到濑乡。将要分别的时候,袁彦伯情不自禁地悲凉怅惘起来,感叹说:“江山如此辽阔,竟然有遥遥万里的感觉。”
卢凌风在此景提及此诗,也有感慨自己将要离开长安万里之遥,归期未定的悲凉怅惘之意。
三、博识篇
1、【路公复的琴声】石桥图案,卢凌风从琴声判断路公复无旧疾。

这段对话发生在路公复的灵堂上,几日前,卢凌风和刺史等人在酒楼喝酒,在二楼听到过街上出殡队伍里路公复弹琴,由琴声判断暴毙的路公复此前并无旧疾,说明他起码是懂得音律的。若是不懂,路公复即使身体不适,或者因为气力不济,弹琴真弹跑调了他也听不出来。
古代君子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嗯,没有画。所以眉宇间毫无丹青之意不能代表人家六艺学的不好。
2、【后汉陈番上任,先拜高士而后入官署,如今我卢凌风新到橘县,先看卷宗再拜见县令,有何不可。】众生堂案,卢凌风初到橘县上任之际对雷县令所言。

出自《世说新语》中《陈仲举礼贤》一篇,原文如下:
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翻译: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规范。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报告:“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陈仲举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由此可见,卢凌风不仅知道这个典故,而且很理解其中的意义,理解的很透彻,方能活学活用。
3、【独孤信多面印】仵作之死案,斗宝大会上,卢凌风诈出独孤信多面印为赝品。


卢凌风说的这段历史记载于《周书·卷十六》,原文如下:
原文:十二年,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不受代,太祖令信率开府怡峰讨之。仲和婴城固守,信夜令诸将以冲梯攻其东北,信亲帅壮士袭其 西南,值明克之。擒仲和,虏其民六千户,送于长安。拜大司马。
翻译:大统十二年,凉州刺史宇文仲和占据州城不愿去职,太祖命令独孤信率领开府怡峰前去征讨。宇文仲和环城固守。夜里,独孤信命令诸将用冲梯进攻东北角,他亲自率领壮士袭击西南角,天明时将城攻克,活捉宇文仲和,俘虏百姓六千户,全都解送到长安。授为大司马。
综上,卢凌风起码是读过史书的。他以自己对西魏的历史及独孤信官职的了解,诈出斗宝者所持有的独孤信多面印为赝品。
4、【阳羡书生】风雪摩家店案,姜山人表演了一出幻术,颇似阳羡书生。

出自吴均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又叫《鹅笼书生》。
原文有点长,我就放个故事梗概吧。
“东晋年间,阳羡县的许彦,在山中遇一个书生,请许彦将他放入手提的鹅笼里。许彦以为他开玩笑,便打开鹅笼子,结果,那书生真的就钻了进去。奇怪的是,笼子没有变大,书生也没有变小,他却安然地与一对鹅并坐在一起,也没有惊动笼子里面的鹅。许彦提起那鹅笼子行走,也并没有感觉重起来。
休息时,书生说:“我为你设一薄宴,以示感谢。”于是,那书生从嘴里吐出精美的饭菜。数巡酒后,书生又说:“我带了一个女子,我要把她叫来陪我们喝酒。”书生从嘴里吐出一个貌美女子,同他们一起饮酒。
书生喝醉后,那女子对许彦说:“我还偷藏了另外一个男子。书生既然睡着了,我想暂时把他叫出来,你要保密。”于是,女子又从口中吐出一个男人来,同许彦寒暄畅叙。
女子睡着后,此男人对许彦说:“我偷带了另一个女子前来,希望你保密。”于是,这个男子又从口中吐出一个女子,继续与他们一道同宴共饮。
许久之后,书生将醒,男子将所吐女子吞回去,书生带的女子又将男子吞进口中,书生又将女子与餐具都吞进口中,并送给许彦一个铜盘留作纪念,此盘为东汉永平三年制作的。”
这里是姜山人表演完,喜君脱口而出“阳羡书生!”,苏无名后来也接话,他是懂的。樱桃问了一句“阳羡书生”是什么,喜君说回头给她讲,说明了樱桃没听过。老费没有反应,但个人觉得他也不知道。卢凌风当时也没有反应,但是镜头转过他们进了大堂,卢凌风邀请姜山人联席共饮时说,“竟能化出阳羡书生的意蕴”,说明他也是知道这个志怪故事的,因为从院内进到大堂就是短短一瞬,喜君和老苏不会有机会给他科普的,只能是他自己就看过这本书。小卢同志书看的还挺杂呀。
5、【夜郎和井蛙】云鼎醉案,卢凌风初上任县尉,便被当地索耆长为难。

夜郎和井蛙,是两个典故,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成语“夜郎自大”“井底之蛙”。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原文如下:
原文: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翻译: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井蛙:最早出自庄子所作的《庄子·秋水》。原文如下: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是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典故出自《井底之蛙》,话说在这次查资料之前,我一直以为,井底之蛙是西方的寓言故事,惭愧。
这两个成语在现代是人尽皆知,古代可没有九年义务教育,而小卢随口拿来给索龙下套,又是一个活学活用的典范。看来《庄子》和《史记》卢凌风也是熟读的。
(插一句,教训索龙这里,卢凌风还是很有智慧的,让索龙去召集捕手差役,召集来了,就是你索龙听新县尉的命令行事;召集不来,就是你索龙没有御下的本事。)
综上分析,卢凌风读书挺杂的,自己专业的兵书,正统的史书,志怪杂书,诗词骈文都有涉猎,虽无丹青之意,但也饱读诗书。
结束:基本上分析出来的就是这些,如果大家有发现其它,欢迎补充。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万巳大吉!2025年,诚挚祝福杨旭文先生春日载阳,福履齐长! (永远期待明天)
- 唐诡西行北京卫视上星首播,酷云数据及CVB数据记录+唐诡第一... (xjnnqr)
- 唐诡3保密工作怎么能做的这么好,目前单元选角,有谁加入,一... (幸运小兔几)
- 长安预告来了! (내 이름 맑음)
- 剧情讨论|导演们咋卢凌风还是用配音吧 (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