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论坛】神秘的想象力,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三丰SF

来自:三丰SF(三丰SF) 统阶
2012-07-28 12:23:54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兔子等着瞧

    兔子等着瞧 统阶 2012-07-28 12:46:22

    两个因素就基本解释了:

    第一:科技在几十年的祛魅之后,开始重新远离大众了,这降低了想象力的质量,对应就是所说的“有效”性。 第二:传播成本的无限降低,展现的即时性,促使思考从个人事务变成了社会交往,导致很多未成形的idea没来得及形成创新就被普及、被消费,难以形成真正相对“新颖”的创新。

    说到底,就是信息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大脑,进入云计算的范畴了。奇点不一定很明显,但是我们正在跨过。

  • 范纽文

    范纽文 2012-07-28 13:17:46

    我有个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预测我们世界的未来是否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 祥瑞御兔

    祥瑞御兔 (大是大非警告!) 2012-07-28 15:41:17

    夏笳:我的观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想像力,已经随着各种乌托邦理想与实践的破灭而衰竭了。今天的绝大多数人,都相信除了资本主义所安排的一整套生活方式以外,其他道路一概行不通。我们很难去想像一个更平等、更幸福、更自由、更有创造力的未来,不敢想像,甚至不会想到要去想像。这不仅仅是教育体制或者文化普及的问题,而是由我们现阶段社会与文明的组织方式所决定的。 ———————————————————————————————— ……难道茄子也被戴锦华荼毒了么!

  • fluorene张

    fluorene张 (芸术家) 2012-07-28 16:02:34

    我有个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预测我们世界的未来是否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我有个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预测我们世界的未来是否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范纽文

    我認為不會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2-07-28 16:05:09

    [内容不可见]

  • fluorene张

    fluorene张 (芸术家) 2012-07-28 16:05:15

    我認為不會 我認為不會 fluorene张

    1、你觉得,你个人在小时候和现在的想象力如何?你现在的工作中需要用到想象力这个能力吗?谈谈你个人的想象力嬗变体验。

    我从小到大想象力都有限,而且有一个毛病——想点儿什么离奇的东西,马上会陷入世界设定的繁琐细节之中。

    2、你认为科幻作品能帮助你锻炼想象力吗?哪些作品做到了?有什么实际例子吗?奇幻呢?玄幻呢?其他文学艺术作品呢?

    目前没有,无论什么幻都没有,很快我会陷入世界设定的繁琐细节之中。

    3、你对未来10年后世界是如何想象的?20年呢?50年呢?随便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谈一谈你的未来想象。

    尽管觉得难以想象,但我还是想说,其实我觉得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不过需要很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的时间。在此之前,大约会一点点变好吧

  • fluorene张

    fluorene张 (芸术家) 2012-07-28 16:06:29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這文章,我記得,似乎,其實是有點對著鄭淵潔說的。鄭淵潔就鼓吹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不過……他的想像力……其實很一般

  • fluorene张

    fluorene张 (芸术家) 2012-07-28 16:09:04

    btw,孫雲曉的結論凈是錯誤的

  • Chihui

    Chihui (Scared) 2012-07-28 16:19:05

    我自认为是非常没有想象力的写科幻的家伙。 我用的梗从来就没有新鲜的。

    (在房顶上滚来滚去晒肚皮)

    顺便问一句:《绿城》快写完了,有人有兴趣试毒拍砖不?

  • CONSTANTINE

    CONSTANTINE (绝对的真理只会通往愚昧) 2012-07-28 16:58:57

    灵感迸发时,犹如枪炮般推动着科技文明的进步

  • Phenixus

    Phenixus (如失如来) 2012-07-28 19:14:11

    夏笳:我的观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想像力,已经随着各种乌托邦理想与实践的破灭而衰竭了。今天的绝大多数人,都相信除了资本主义所安排的一整套生活方式以外,其他道路一概行不通。我们很难去想像一个更平等、更幸福、更自由、更有创造力的未来,不敢想像,甚至不会想到要去想像。这不仅仅是教育体制或者文化普及的问题,而是由我们现阶段社会与文明的组织方式所决定的。

    —————————— 不完全同意。按这个说法,应该是西方社会想象力更贫乏,更无趣,而未来未定的中国或者阿拉伯地区更有利于想象。但事实恰好相反。在西方作品里,各种反乌托邦也好,古代/异国背景的奇幻也好,都相当繁荣。

    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较之以往更多想象的可能,自由民主制度为想象力的自由发挥提供了保障,而富裕安定的社会则提供了更多想象力的需求。这些想象当然也可能陷入庸俗陈旧,但在这个基础上才有真正伟大的作品出来。

  • 范纽文

    范纽文 2012-07-28 19:35:33

    从科幻小说的角度讲,想象力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一定和乌托邦捆绑在一起。· 在点子的产生阶段(酝酿或曰来灵感),成年人也许有一个“被压抑的想象力”的问题,这个问题肯定存在,但一旦该成年人有意识地破除科学和逻辑的约束,他的想象力反而会更发达,因为他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拥有足够多的组合方式,也有更多的表达欲望。

    在点子的发展(也即写作)阶段,确实存在兔子第二点所说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只是针对读者来说的,作为创作者,完全可以不理会外界信息流通消费的情况。就像一个印度尼西亚岛屿上的与世隔绝的土人,如果撰写一篇光速飞船的小说,我们同样可以惊叹他的想象力一样。

  • 玻璃蔷薇

    玻璃蔷薇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 2012-07-28 20:17:03

    同人于野那篇文章的观点我也很赞同,引用过几次。我认为,想象力是需要以一定的技艺或技术作为基础素材的,换言之,你对于素材的理解(对于素材如何构成自己,其实就等于世界如何构成的认识)越是深入,你的想象才越是丰富多元和有质量。如果彻底地“破除科学和逻辑的约束”,一个成年人最多也只能做出郑渊洁那种水平的想象,大部分连这都不如。 以fluorene张很介意的起点式的繁琐世界观设定来说吧,我也是读了许多起点奇幻小说的,好的坏的都有,其中好的奇幻小说都不是因为“像异界”才好,恰恰因为“像我们现在的社会”才好——作者把他在现实社会的经验和理解糅入这个架空异界中,因此这个世界才多姿多彩,有生命力,仿佛是一个真正的世界一般。

  • 光艇

    光艇 2012-07-28 20:39:28

    想象力似乎也存在不可控性,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辅助一定的拓展延伸规则,想象自然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 在创新学,心理学,哲学上,人们尝试给想象分门别类,说的是为了更好的研究想象力,不过结果倒更多的是限制。 抛开无意识的想象力,比如梦境灵感一类,不妨说说有意识的想象力。 从无中生有,或者有中生新,发明创造的想象多见于此。 为了获取一定的精神物质利益去想象,于是有了发明以及文本视听创作。 漫无边际的想象不甚可取,那只会让想象变成浪费脑力的烂事,徒劳不说,也不被传播接受。 结合实际来说,大刘的想象看似宏大精巧,其实也无非是建立一个不同的环境去表现一个好玩的故事。 流浪地球,当初的构思就说到早创造末日系列的故事,一类是太阳的,一类是地球的,推动地球的想象本身除了有像模像样的科学性之外,还存在一个人类文明被误诊延伸出的话题。前者有着大刘说的技术美,后者照顾了传播所需的故事美。 如果流浪地球只有前者,人们估计会说大刘是民科神棍。实际上大刘确实干过只负责科技构思的东西,当初说的太阳地球系列故事如今发表的不过一小半。纯科技想象更像是民科论文,在传播上,一般都是谢绝的。 所以我们后来看到的流浪地球跟带上她的眼睛算是大刘向故事传播的妥协。 想象力,于个人,是一种省时省力的精神体验,好比没吃过葡萄,知道葡萄不酸一样,没去过草原,知道蓝天白云一望无际一样。 这种想象也多是自我并短暂的,在虚构的精神世界体验一番,转眼也就忘记了。 于大众,想象力是生活生产所需。发明创造就是最直观的体现。利于传播独具精神思考,感官体验的艺术作品,包括文学影视绘画建筑音乐,便很好地被人接受。 最后,想象力的付诸实际,利益回馈,是想象力发展的催乳剂。没有市场需求也就不会有生产的发展,经常听到别人说看科幻的,“尽看些不着边际没用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没有需求,多少又跟我们的传统教育环境有关。 不过话说回来,如今科幻市场,尤其科幻世界,已经出现对好的想象力的强烈渴望,可是并没有促进杂志质量的提升,多少让人有点不解。

  • 光艇

    光艇 2012-07-28 21:19:18

    想象力似乎也存在不可控性,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辅助一定的拓展延伸规则,想象自然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 在创新学,心理学,哲学上,人们尝试给想象分门别类,说的是为了更好的研究想象力,不过结果倒更多的是限制。 抛开无意识的想象力,比如梦境灵感一类,不妨说说有意识的想象力。 从无中生有,或者有中生新,发明创造的想象多见于此。 为了获取一定的精神物质利益去想象,于是有了发明以及文本视听创作。 漫无边际的想象不甚可取,那只会让想象变成浪费脑力的烂事,徒劳不说,也不被传播接受。 结合实际来说,大刘的想象看似宏大精巧,其实也无非是建立一个不同的环境去表现一个好玩的故事。 流浪地球,当初的构思就说到早创造末日系列的故事,一类是太阳的,一类是地球的,推动地球的想象本身除了有像模像样的科学性之外,还存在一个人类文明被误诊延伸出的话题。前者有着大刘说的技术美,后者照顾了传播所需的故事美。 如果流浪地球只有前者,人们估计会说大刘是民科神棍。实际上大刘确实干过只负责科技构思的东西,当初说的太阳地球系列故事如今发表的不过一小半。纯科技想象更像是民科论文,在传播上,一般都是谢绝的。 所以我们后来看到的流浪地球跟带上她的眼睛算是大刘向故事传播的妥协。 想象力,于个人,是一种省时省力的精神体验,好比没吃过葡萄,知道葡萄不酸一样,没去过草原,知道蓝天白云一望无际一样。 这种想象也多是自我并短暂的,在虚构的精神世界体验一番,转眼也就忘记了。 于大众,想象力是生活生产所需。发明创造就是最直观的体现。利于传播独具精神思考,感官体验的艺术作品,包括文学影视绘画建筑音乐,便很好地被人接受。 最后,想象力的付诸实际,利益回馈,是想象力发展的催乳剂。没有市场需求也就不会有生产的发展,经常听到别人说看科幻的,“尽看些不着边际没用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没有需求,多少又跟我们的传统教育环境有关。 不过话说回来,如今科幻市场,尤其科幻世界,已经出现对好的想象力的强烈渴望,可是并没有促进杂志质量的提升,多少让人有点不解。

  • 范纽文

    范纽文 2012-07-28 22:06:23

    同人于野那篇文章的观点我也很赞同,引用过几次。我认为,想象力是需要以一定的技艺或技术作为基 同人于野那篇文章的观点我也很赞同,引用过几次。我认为,想象力是需要以一定的技艺或技术作为基础素材的,换言之,你对于素材的理解(对于素材如何构成自己,其实就等于世界如何构成的认识)越是深入,你的想象才越是丰富多元和有质量。如果彻底地“破除科学和逻辑的约束”,一个成年人最多也只能做出郑渊洁那种水平的想象,大部分连这都不如。 以fluorene张很介意的起点式的繁琐世界观设定来说吧,我也是读了许多起点奇幻小说的,好的坏的都有,其中好的奇幻小说都不是因为“像异界”才好,恰恰因为“像我们现在的社会”才好——作者把他在现实社会的经验和理解糅入这个架空异界中,因此这个世界才多姿多彩,有生命力,仿佛是一个真正的世界一般。 ... 玻璃蔷薇

    现在我们谈到的对想象力的束缚有两种,一种是科学技术对故事世界(设定)提出的“自洽”要求,就是你的故事的“合科学性”。一种是小说叙事逻辑对故事的要求,就是故事的“合逻辑性”。这是科幻小说特有的双重特征。 同人于野那篇主要是讲合科学性吧,包括社会科学。关于这一点,我想长篇小说对此的要求更大一些,短篇更灵活一些。但这一点同样让人怀疑,“合科学性”和“科学性”是两个概念。如果我仅仅用一种“科学化的解释”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就使科幻小说得到了它的合法性,那实际上我可以将任何神怪都用科学的方式再讲一遍——《巴比伦塔》、《光明王》,隐晦一点《事关良心》、《海伯利安》、《莱博维茨的赞歌》都有类似的跨界玩法。转世投胎是记忆存储技术,和鬼魂说话是时间光锥投射偏移,上帝是超级计算机,甭管靠谱不靠谱,只要我这样解释了,就为想象力找到了科学的护身符。 实际上我认为科幻小说的很多科学设定是很不靠谱的。没有实证的科学设想(就是科幻小说里的那些点子)与奇幻魔幻玄幻没有本质的区别。也许有一些比较缜密和具有可实现性, 比如凡尔纳、阿瑟克拉克、金斯坦利罗宾逊,但也有太多一句话就决定了宇宙状态的小说。我们不能说《宇宙云雀号》、佩里罗登系列、《星际驿站》这种小说就不是科幻小说,但它的设定就是等同于扯淡。包括弗洛文奇的

    银河系三界设定,这种东西在真实的宇宙中99.9999%不可能存在,但我们还是认为它是好的科幻。

    所以这就是我疑惑和犹豫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说科幻小说是想象力戴着枷锁在跳舞,但其实只要作者够聪明或者够不在乎,他随时可以丢掉这幅镣铐。

  • 小护士毒舌猫-虞兮虞兮奈若何

    小护士毒舌猫-虞兮虞兮奈若何 (膝盖中箭庆元旦) 2012-07-28 22:54:00

    某种程度上想象力和知识是负相关的。在一知半解的领域人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

    现在信息大爆炸,大家现在整体在信息洪流里连屎都不上热的。这大概是现在想象力消失的一部分原因吧

  • Chihui

    Chihui (Scared) 2012-07-28 23:52:50

    睡前磨磨爪。 反正也要把这个写进我的小站里去。 在这儿先打个草稿。

    我的小说里严格来说没有独创想象力。(是真的没有,我没有能力想出黑暗森林法则或者七肢桶这种牛逼的不得了的东西)

    我寻找“想象力”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阅读与生活的重新整合。

    在阅读里我寻找各种科幻/幻想/科技点子,感谢新发现和科学美国人,它们棒极了。也感谢各种奇幻小说,它们同样棒极了。

    当然,这些都有人写过了。 有个老笑话,叫做“凡是我想到的东西,雷布拉德伯里那个老王八蛋都写过了”。 所以我首先从故事或者科技报道里抽离这些点子,把它们变成最简单的核心。有点儿像高中的“阅读中心思想”这样的东西,更简单,或者更复杂,随便你怎么想。

    比如“虫巢”的核心,就是“人类被保护着在摇篮里”。 而“深海鱼”的核心,是“人类被困在重力井深处”。 然后我把它抽出来,放在我头脑中被叫做“核心”的那个分类下面。

    接下来我开始寻找“世界”。 别惊讶,对我来说,即使“世界”也不存在惊天动地的独创性,我写不出三体那样的世界来。我寻找不同的世界碎片,寻找虫巢,寻找男孩树,寻找提坦星,寻找深海鱼,寻找晶簇和玫瑰城,安娜峡谷和捕风隧道…… 我整合、挑选、改变、重组、再演,把它们组合成一个个新的世界。

    最后一项是寻找人物。从生活里,从身边,从我自己身上,从我认识的人身上寻找人物。

    这样的事情做久了,你会自然而然知道哪个世界适合哪个人物,哪个组合适合用哪个构思来引爆。将深海鱼的核心投掷到虫巢世界毫无意义,而把男孩树放进提坦星也不会引发情感碰撞——

    我会一次次组合它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从故纸堆里挖出古老的设定,和最新发现的人物组合在一起,我的记忆让我经常遗忘,但从02年起就数字化的我的创作资料库则总是会给我惊喜。

    然后——然后就是那些小说的诞生。

    这有点儿他妈的像是在说,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里…… 但基本上就是这样。 喵。

  • Phenixus

    Phenixus (如失如来) 2012-07-29 00:00:59

    睡前磨磨爪。 反正也要把这个写进我的小站里去。 在这儿先打个草稿。 我的小说里严格来说没 睡前磨磨爪。 反正也要把这个写进我的小站里去。 在这儿先打个草稿。 我的小说里严格来说没有独创想象力。(是真的没有,我没有能力想出黑暗森林法则或者七肢桶这种牛逼的不得了的东西) 我寻找“想象力”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阅读与生活的重新整合。 在阅读里我寻找各种科幻/幻想/科技点子,感谢新发现和科学美国人,它们棒极了。也感谢各种奇幻小说,它们同样棒极了。 当然,这些都有人写过了。 有个老笑话,叫做“凡是我想到的东西,雷布拉德伯里那个老王八蛋都写过了”。 所以我首先从故事或者科技报道里抽离这些点子,把它们变成最简单的核心。有点儿像高中的“阅读中心思想”这样的东西,更简单,或者更复杂,随便你怎么想。 比如“虫巢”的核心,就是“人类被保护着在摇篮里”。 而“深海鱼”的核心,是“人类被困在重力井深处”。 然后我把它抽出来,放在我头脑中被叫做“核心”的那个分类下面。 接下来我开始寻找“世界”。 别惊讶,对我来说,即使“世界”也不存在惊天动地的独创性,我写不出三体那样的世界来。我寻找不同的世界碎片,寻找虫巢,寻找男孩树,寻找提坦星,寻找深海鱼,寻找晶簇和玫瑰城,安娜峡谷和捕风隧道…… 我整合、挑选、改变、重组、再演,把它们组合成一个个新的世界。 最后一项是寻找人物。从生活里,从身边,从我自己身上,从我认识的人身上寻找人物。 这样的事情做久了,你会自然而然知道哪个世界适合哪个人物,哪个组合适合用哪个构思来引爆。将深海鱼的核心投掷到虫巢世界毫无意义,而把男孩树放进提坦星也不会引发情感碰撞—— 我会一次次组合它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从故纸堆里挖出古老的设定,和最新发现的人物组合在一起,我的记忆让我经常遗忘,但从02年起就数字化的我的创作资料库则总是会给我惊喜。 然后——然后就是那些小说的诞生。 这有点儿他妈的像是在说,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里…… 但基本上就是这样。 喵。 ... Chihui

    所谓想象力本来就是对知识信息碎片的重新组织能力,不是凭空造出一个东西来,所以说你已经站在了想象力的顶端而不自知。

  • Kaito

    Kaito 2012-07-29 00:14:29

    夏笳:我的观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想像力,已经随着各种乌托邦理想与实践的破灭而衰竭了。今天 夏笳:我的观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想像力,已经随着各种乌托邦理想与实践的破灭而衰竭了。今天的绝大多数人,都相信除了资本主义所安排的一整套生活方式以外,其他道路一概行不通。我们很难去想像一个更平等、更幸福、更自由、更有创造力的未来,不敢想像,甚至不会想到要去想像。这不仅仅是教育体制或者文化普及的问题,而是由我们现阶段社会与文明的组织方式所决定的。 —————————— 不完全同意。按这个说法,应该是西方社会想象力更贫乏,更无趣,而未来未定的中国或者阿拉伯地区更有利于想象。但事实恰好相反。在西方作品里,各种反乌托邦也好,古代/异国背景的奇幻也好,都相当繁荣。 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较之以往更多想象的可能,自由民主制度为想象力的自由发挥提供了保障,而富裕安定的社会则提供了更多想象力的需求。这些想象当然也可能陷入庸俗陈旧,但在这个基础上才有真正伟大的作品出来。 ... Phenixus

    我觉得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温饱思淫欲,吃饱了才有想象。

    中国人永远饱不了。

  • 陈楸帆

    陈楸帆 (As Above, So Below) 统阶 2012-07-29 08:04:26

    想象力的辨识度是我想说的另一个问题。

    有大多科幻小说充满好莱坞式的视觉想象和所谓“大场面”,却把真正应该属于文字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丢弃了。模仿不难,难的是真正发现并发扬属于自己的“vision”。从这点上看,想象力在所有时代的所有作家里都是极其罕见的珍贵品质。

    Ray Bradbury, A.C. Clarke, P.K.D., Ted Chiang, William Gibson 都属于我说的这种。

  • Chihui

    Chihui (Scared) 2012-07-29 08:39:22

    所谓想象力本来就是对知识信息碎片的重新组织能力,不是凭空造出一个东西来,所以说你已经站在了 所谓想象力本来就是对知识信息碎片的重新组织能力,不是凭空造出一个东西来,所以说你已经站在了想象力的顶端而不自知。 ... Phenixus

    (黑小猫竖起尾巴咪呜喵呜地逃走了

  • 张叵测

    张叵测 2012-07-29 09:30:19

    我的工作是产品设计,还是离不开想象力的。 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儿复杂,首先是定义,大家所说的“想象力”可能都不在一个范畴之内。 大概扫了一圈,我比较同意宝中堂的看法——所谓想象力本来就是对知识信息碎片的重新组织能力。 以此为切入点,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客观信息是制约条件,是炉子,是镣铐,而想象力则是主观冲动,是火焰,是女舞蹈演员。 于是,可以说,小孩子获得的信息碎片是初级的,原始的,不足的,所以他们的束缚不足,炉子残缺,于是火焰四射,让成年人觉得“很美”,却也“无效”,没什么用。 “有效”的想象力必定基于有价值的信息碎片,没有束缚就没有创新,没有钢炉就没有蒸汽机,戴着镣铐的舞蹈才是最美的舞蹈,阴阳协调,相克相生……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想象力可能是一种有限的能源——既可以用来创造,也可以用来猜度。 有些人说现在中国人缺乏想象力,我不赞同这个说法。我觉得,说这话的人只盯着“创造”,而忽略了“猜度”。 我相信,当我们不需要把想象力消耗在其他方面的时候,就会迎来创造力的春天!

  • 张叵测

    张叵测 2012-07-29 09:42:04

    还有想象力的运行机制,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小孩子的想象力是:信息碎片——重组——全新的认知模型 成年人的想象力是:打破既有的认知模型——信息碎片——重组——新的认知模型 于是成年人想象力的关键可能更在于如何“破”,而非如何“立”。 就怕破无可破。

  • fluorene张

    fluorene张 (芸术家) 2012-07-29 13:53:35

    现在我们谈到的对想象力的束缚有两种,一种是科学技术对故事世界(设定)提出的“自洽”要 现在我们谈到的对想象力的束缚有两种,一种是科学技术对故事世界(设定)提出的“自洽”要求,就是你的故事的“合科学性”。一种是小说叙事逻辑对故事的要求,就是故事的“合逻辑性”。这是科幻小说特有的双重特征。 同人于野那篇主要是讲合科学性吧,包括社会科学。关于这一点,我想长篇小说对此的要求更大一些,短篇更灵活一些。但这一点同样让人怀疑,“合科学性”和“科学性”是两个概念。如果我仅仅用一种“科学化的解释”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就使科幻小说得到了它的合法性,那实际上我可以将任何神怪都用科学的方式再讲一遍——《巴比伦塔》、《光明王》,隐晦一点《事关良心》、《海伯利安》、《莱博维茨的赞歌》都有类似的跨界玩法。转世投胎是记忆存储技术,和鬼魂说话是时间光锥投射偏移,上帝是超级计算机,甭管靠谱不靠谱,只要我这样解释了,就为想象力找到了科学的护身符。 实际上我认为科幻小说的很多科学设定是很不靠谱的。没有实证的科学设想(就是科幻小说里的那些点子)与奇幻魔幻玄幻没有本质的区别。也许有一些比较缜密和具有可实现性, 比如凡尔纳、阿瑟克拉克、金斯坦利罗宾逊,但也有太多一句话就决定了宇宙状态的小说。我们不能说《宇宙云雀号》、佩里罗登系列、《星际驿站》这种小说就不是科幻小说,但它的设定就是等同于扯淡。包括弗洛文奇的 银河系三界设定,这种东西在真实的宇宙中99.9999%不可能存在,但我们还是认为它是好的科幻。 所以这就是我疑惑和犹豫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说科幻小说是想象力戴着枷锁在跳舞,但其实只要作者够聪明或者够不在乎,他随时可以丢掉这幅镣铐。 ... 范纽文

    不靠譜很正常,畢竟很多很多的讀者不是爲了看“靠譜的設定”,甚至未必需要看到“自洽的設定”(當然還是自洽寫比較好)

  • fluorene张

    fluorene张 (芸术家) 2012-07-29 13:59:45

    某种程度上想象力和知识是负相关的。在一知半解的领域人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 现在信息大爆炸 某种程度上想象力和知识是负相关的。在一知半解的领域人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 现在信息大爆炸,大家现在整体在信息洪流里连屎都不上热的。这大概是现在想象力消失的一部分原因吧 ... 小护士毒舌猫-虞兮虞兮奈若何

    “想像力和知識負相關”不可能成立。知識越多,所面對的未知領域才越為廣闊,一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很多事情的人是不會有多大想像力空間的。同時,知識越多,可供重新組合的信息碎片才越多。

  • fluorene张

    fluorene张 (芸术家) 2012-07-29 14:05:27

    同人于野那篇文章的观点我也很赞同,引用过几次。我认为,想象力是需要以一定的技艺或技术作为基 同人于野那篇文章的观点我也很赞同,引用过几次。我认为,想象力是需要以一定的技艺或技术作为基础素材的,换言之,你对于素材的理解(对于素材如何构成自己,其实就等于世界如何构成的认识)越是深入,你的想象才越是丰富多元和有质量。如果彻底地“破除科学和逻辑的约束”,一个成年人最多也只能做出郑渊洁那种水平的想象,大部分连这都不如。 以fluorene张很介意的起点式的繁琐世界观设定来说吧,我也是读了许多起点奇幻小说的,好的坏的都有,其中好的奇幻小说都不是因为“像异界”才好,恰恰因为“像我们现在的社会”才好——作者把他在现实社会的经验和理解糅入这个架空异界中,因此这个世界才多姿多彩,有生命力,仿佛是一个真正的世界一般。 ... 玻璃蔷薇

    我倒不是“介意”,而是我這人有點強迫癥,想像一點就會落入細節的設定。 譬如,我若是想像“地球聯合政府著手組建地球防衛軍”,那很快就會開始設定:防衛軍分為幾個軍種→陸軍大概多少人→駐紮在哪裡→陸軍軍服啥樣→墨綠色還是卡其色→戴貝雷帽還是船形帽→軍銜在肩章還是領章…………………………就沒完了

  • sheepwhite

    sheepwhite 2012-07-29 16:16:16

    “想象力”这个话题不好,应该讨论的是“创造力” 创造力大概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知识,另一个是想象力 科幻创作也是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之上的 当然具体到现实里,物质条件、价值取向等等都会创作有所影响,比如说为神马中国科学家还没得诺奖?

  • sheepwhite

    sheepwhite 2012-07-29 16:16:59

    哦,对了,忘了说我的观点 我现在认为,写科幻也好,少年儿童教育也好,大家缺的不是想象力,而是基础知识

  • dhew

    dhew (dhew.org 重开) 2012-07-30 11:48:19

    我觉得在讨论前,对核心观念的定义可能要再清楚一点。即什么是想象力。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就已经看到了两种定义。 有人是把想象力看作神酒般的灵感,无迹可寻,从天而降,仿佛钥匙般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有人则把想象力看作很具体的东西,他将已有的知识打碎重组,将一个幻想的“硬核”落实到纸面。 作为作者,我个人是倾向于后者。

    我觉得设想一个硬核并不很难。难的是对硬核的演绎。即让人相信说,这个硬核是可能的,甚至是可行的。作为科幻小说,接下来要在这个硬核的基础上构架情节。但如果对硬核构架的足够好,情节本身都已经无关紧要。 之前在讨论什么是好小说时,也说过类似的问题。我将小说分解为可能性和可读性。可能性即对硬核的架构。可读性即对情节的构架。 当时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特德·蒋的巴比伦塔。一个是大刘的全频带阻塞干扰。 巴比伦塔的硬核在于,世界是一个圆滚轮的世界。整个故事就是在诠释这一点。所有的细节,都是在向读者描述这个世界的真实可信。把这些描述剥离掉,你会发现这个故事什么都没剩下。但这绝不会丝毫减损他作为科幻小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甚至让他远超同侪。仔细去看特德·蒋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他的大多数小说都是类似的风格。《呼吸》/《领悟》/《你一生的故事》几乎都是如此。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领悟》。这个故事的情节,极其简单,一个人获得了高智商,然后他获得了更高的智商,然后他发现了一个跟自己智商相近的人,他去挑战他。然后他死了。 但看过这篇小说的人,都不会在意情节。大家看的是小说里对超高智商下的人类表现。是超高智商时,对世界的认知,对逻辑的演绎,甚至是对智慧本身的重新定义。

    一般人写高智商,不过写这个人对东西过目不忘,想事情算无遗策。三五句话就完了。然后呢?他就发现他必须基于这个东西来写情节。写大量的情节,甚至是和这个高智商无关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不然这故事就空了。于是他就这么写了。 于是,这故事就软了。 是的,这就是我对软/硬的定义。 对我而言,特德·蒋的巴比伦塔,是一本硬梆梆的硬科幻。他用无以伦比的细节,撑起了这个硬核。而不太关注情节或人物本身。相较之下,全频带阻塞干扰,则软多了。对撞击太阳本身的描写不够硬,撑不起这个核。文笔更多着落在战场上的生死抉择。相较之下,大刘的那篇《西洋》反而更硬一点。

    回归到想象力上,我的观点是,想象力的作用是把硬核落实到纸面上。而这个落实,简而言之,就是大量的细节。细节撑起了硬核的可信度。

    再举个例子:

    “在各国公务机构仍旧普遍使用竹简的时候,蜀国的间谍已经开始使用麻纸这种相对比较奢侈的载体来传送情报了,因为它比较柔软适合折叠,容易藏匿在各种隐秘的地方,且价格比谦帛要便宜。

    陈恭仔细地阅读了一遍,将这二十余条情报归类。根据蜀国司闻曹的术语,有些情报属于“硬“资料,比如邺城卫戍部队数量、关中地区屯田岁入、出使吴国的使臣姓名等,这些东西可以直接汇报;但有些情报是属于“软”资料,比如陇西地区军事指挥官的调动、朝廷官员的升迁或者新颁布的法令等。面对后一种情报,陈恭不能简单地转交给南郑,他必须要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并指出这一情报可能引发的后果和对蜀国的影响;如果是涉及到重要的官员调动,还得将当事人的详细履历、性格特征以及风评附上。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工作不属于间谍的职权范围,间谍只是情报的传输者,分析情报是司闻曹下属的军谋司负责的。但由于有些软情报只能由了解曹魏内部情势的人分析才会有价值,所以在实践上这类情报都是要经过陈恭的再处理,做出结论后才能送交南郑。这一过程被间谍们称为“回炉”。蜀汉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陇西地区的情报网络遭到了严重破坏,很多地下人员纷纷被捕,于是硕果仅存的陈恭在情报分析这方面就愈发显得重要了。 ”

    ——摘自《风起陇西》第一部,第一章

    亲王模仿“弗赛斯”风格的这部小说,就充斥着这样的细节。 传递情报所用的物品材质,情报的分类和处理方法,情报机构的分级和不同职级的权责。这样短短三段话,一个汉朝的情报机构的行事风格,工作方法就跃然纸上。读者自然而然的信服,如果汉朝真有情报机构,一定就是这样子的。然后作者就可以从容的在这个基础上构架自己的情节。

    最后再来说细节。在科幻小说中,最令人上瘾的,其实就是这样的细节。这种让你拍案叫绝,大喊“我怎么没想到”的细节。在我看来,这是科幻小说区别于其他小说的地方。在某个层面上,反倒有点接近侦探小说中的密室设计。 而一个作者,他会写怎样的细节,他会怎样写这个细节,则是作者个人能力和风格的体现。

    科幻小说对细节的要求比其他小说高。因为这些细节不写或写的不好,都是失败。有时候,写的不好甚至比不写来的更失败。 上面羊白说的那句话是对的。 科幻小说的细节,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做铺垫。 我想再补一点,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很多时候可能跟小说的硬核无关。 上面有说,不同的作者,写同一个核心,会写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这是作者的个人能力和风格。换言之,即作者看问题的方法与视角。储备基础知识,决定了作者能够从多少角度去描述这个硬核,以及描述的有多深。 换个非科幻的例子来说,王安忆的某篇文章中,提到过这样的一个细节。她有一次听到两个上海妇女在聊天。其中一个人说,她买袜子都买两双,这样如果一只袜子有了破洞没法补,从另一双里拿一只来顶上。而不是一只袜子破了,一双都要扔掉。 这样的一个细节,一个精打细算的中年妇女的形象就出来了。相形之下,那种“买菜时跟人斤斤计较于5分钱”这种被人用滥了的细节就差了几个层面。

  • Chihui

    Chihui (Scared) 2012-07-30 12:07:54

    顶Dhew!

  • 三丰SF

    三丰SF (三丰SF) 统阶 楼主 2012-07-30 12:10:08

    文学想象力可以看张炜这篇文,跟dhew说的类似。 http://www.southcn.com/nflr/wszj/1/200702150156.htm

  • 三丰SF

    三丰SF (三丰SF) 统阶 楼主 2012-07-30 12:12:27

    我回头再做点案例分析,讨论一下各种各样想象力的来源和其新颖性/创造性。

  • 陈楸帆

    陈楸帆 (As Above, So Below) 统阶 2012-07-30 13:06:03

    顶Dhew叔和36D姐!

  • Chihui

    Chihui (Scared) 2012-07-30 13:37:44

    爪楼上的脸! 十字交叉编花网格横斜棋盘破相爪!

  • 三丰SF

    三丰SF (三丰SF) 统阶 楼主 2012-07-30 17:11:28

    案例一:儿童幻想和先民神话

    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是因为两者都处于知识基础(特别是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很匮乏的阶段,那么两者面对周遭的世界都想搞懂(make sense of it),于是便在有限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展开无边无际的想象。当然同人于野说的也不错,即使是儿童幻想也还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的,比如说因果律。先民神话这样的想象后来成为一定时期内的“标准知识”,帮助当时的大部分人去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

  • protogalaxy

    protogalaxy 2012-07-30 18:08:55

    我觉得想象力这东西可能还是因人而异 李白的“清水出芙蓉”,杜甫的“人性僻耽佳句” 有偶然天得的,也有苦吟性的。 我记得刘慈欣说他的很多创意像是“被盗梦空间一样从外部植入的”,当然这也是建立在阅读大量科幻的基础上。其实刘慈欣的创意值得称道,大部分是建立在一系列科幻大师前辈非凡的创意之上,你可以在他作品中读出很多经典科幻创意的传承和延伸,而反观老王、何夕这样的一线作者,他们的科幻创意更像是靠自己单打独斗想出的。

  • 玻璃蔷薇

    玻璃蔷薇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 2012-07-30 18:37:21

    Dhew是写《基因战争》的那位吧。

  • fluorene张

    fluorene张 (芸术家) 2012-07-30 20:26:37

    我觉得在讨论前,对核心观念的定义可能要再清楚一点。即什么是想象力。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就已 我觉得在讨论前,对核心观念的定义可能要再清楚一点。即什么是想象力。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就已经看到了两种定义。 有人是把想象力看作神酒般的灵感,无迹可寻,从天而降,仿佛钥匙般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有人则把想象力看作很具体的东西,他将已有的知识打碎重组,将一个幻想的“硬核”落实到纸面。 作为作者,我个人是倾向于后者。 我觉得设想一个硬核并不很难。难的是对硬核的演绎。即让人相信说,这个硬核是可能的,甚至是可行的。作为科幻小说,接下来要在这个硬核的基础上构架情节。但如果对硬核构架的足够好,情节本身都已经无关紧要。 之前在讨论什么是好小说时,也说过类似的问题。我将小说分解为可能性和可读性。可能性即对硬核的架构。可读性即对情节的构架。 当时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特德·蒋的巴比伦塔。一个是大刘的全频带阻塞干扰。 巴比伦塔的硬核在于,世界是一个圆滚轮的世界。整个故事就是在诠释这一点。所有的细节,都是在向读者描述这个世界的真实可信。把这些描述剥离掉,你会发现这个故事什么都没剩下。但这绝不会丝毫减损他作为科幻小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甚至让他远超同侪。仔细去看特德·蒋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他的大多数小说都是类似的风格。《呼吸》/《领悟》/《你一生的故事》几乎都是如此。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领悟》。这个故事的情节,极其简单,一个人获得了高智商,然后他获得了更高的智商,然后他发现了一个跟自己智商相近的人,他去挑战他。然后他死了。 但看过这篇小说的人,都不会在意情节。大家看的是小说里对超高智商下的人类表现。是超高智商时,对世界的认知,对逻辑的演绎,甚至是对智慧本身的重新定义。 一般人写高智商,不过写这个人对东西过目不忘,想事情算无遗策。三五句话就完了。然后呢?他就发现他必须基于这个东西来写情节。写大量的情节,甚至是和这个高智商无关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不然这故事就空了。于是他就这么写了。 于是,这故事就软了。 是的,这就是我对软/硬的定义。 对我而言,特德·蒋的巴比伦塔,是一本硬梆梆的硬科幻。他用无以伦比的细节,撑起了这个硬核。而不太关注情节或人物本身。相较之下,全频带阻塞干扰,则软多了。对撞击太阳本身的描写不够硬,撑不起这个核。文笔更多着落在战场上的生死抉择。相较之下,大刘的那篇《西洋》反而更硬一点。 回归到想象力上,我的观点是,想象力的作用是把硬核落实到纸面上。而这个落实,简而言之,就是大量的细节。细节撑起了硬核的可信度。 再举个例子: “在各国公务机构仍旧普遍使用竹简的时候,蜀国的间谍已经开始使用麻纸这种相对比较奢侈的载体来传送情报了,因为它比较柔软适合折叠,容易藏匿在各种隐秘的地方,且价格比谦帛要便宜。 陈恭仔细地阅读了一遍,将这二十余条情报归类。根据蜀国司闻曹的术语,有些情报属于“硬“资料,比如邺城卫戍部队数量、关中地区屯田岁入、出使吴国的使臣姓名等,这些东西可以直接汇报;但有些情报是属于“软”资料,比如陇西地区军事指挥官的调动、朝廷官员的升迁或者新颁布的法令等。面对后一种情报,陈恭不能简单地转交给南郑,他必须要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并指出这一情报可能引发的后果和对蜀国的影响;如果是涉及到重要的官员调动,还得将当事人的详细履历、性格特征以及风评附上。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工作不属于间谍的职权范围,间谍只是情报的传输者,分析情报是司闻曹下属的军谋司负责的。但由于有些软情报只能由了解曹魏内部情势的人分析才会有价值,所以在实践上这类情报都是要经过陈恭的再处理,做出结论后才能送交南郑。这一过程被间谍们称为“回炉”。蜀汉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陇西地区的情报网络遭到了严重破坏,很多地下人员纷纷被捕,于是硕果仅存的陈恭在情报分析这方面就愈发显得重要了。 ” ——摘自《风起陇西》第一部,第一章 亲王模仿“弗赛斯”风格的这部小说,就充斥着这样的细节。 传递情报所用的物品材质,情报的分类和处理方法,情报机构的分级和不同职级的权责。这样短短三段话,一个汉朝的情报机构的行事风格,工作方法就跃然纸上。读者自然而然的信服,如果汉朝真有情报机构,一定就是这样子的。然后作者就可以从容的在这个基础上构架自己的情节。 最后再来说细节。在科幻小说中,最令人上瘾的,其实就是这样的细节。这种让你拍案叫绝,大喊“我怎么没想到”的细节。在我看来,这是科幻小说区别于其他小说的地方。在某个层面上,反倒有点接近侦探小说中的密室设计。 而一个作者,他会写怎样的细节,他会怎样写这个细节,则是作者个人能力和风格的体现。 科幻小说对细节的要求比其他小说高。因为这些细节不写或写的不好,都是失败。有时候,写的不好甚至比不写来的更失败。 上面羊白说的那句话是对的。 科幻小说的细节,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做铺垫。 我想再补一点,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很多时候可能跟小说的硬核无关。 上面有说,不同的作者,写同一个核心,会写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这是作者的个人能力和风格。换言之,即作者看问题的方法与视角。储备基础知识,决定了作者能够从多少角度去描述这个硬核,以及描述的有多深。 换个非科幻的例子来说,王安忆的某篇文章中,提到过这样的一个细节。她有一次听到两个上海妇女在聊天。其中一个人说,她买袜子都买两双,这样如果一只袜子有了破洞没法补,从另一双里拿一只来顶上。而不是一只袜子破了,一双都要扔掉。 这样的一个细节,一个精打细算的中年妇女的形象就出来了。相形之下,那种“买菜时跟人斤斤计较于5分钱”这种被人用滥了的细节就差了几个层面。 ... dhew

    为何会提到《西洋》呢?在我眼中《西洋》是想象得最糟糕的刘慈欣作品了

  • Phenixus

    Phenixus (如失如来) 2012-07-30 20:59:31

    我觉得软硬主要是指科学设定方面,细节是否丰富合理自洽是另一个概念,不宜混为一谈。

  • dhew

    dhew (dhew.org 重开) 2012-07-30 22:56:00

    嗯,我个人是以小说的重点在于硬核还是情节来划分软硬的。即这个故事的硬核到底是故事的主体,还是仅只是一个前提。 所以在我看来,全频是一篇软科幻,因为他的故事主体不是在说如何撞击太阳制造爆发,或这样大规模的爆发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场爆发只是战场局势转换的前提。即换一个角度,我也可以写一篇某种转基因鸟类袭击人类,人类束手无策。一个科学家开飞船撞太阳扰乱了地球磁场,鸟类的迁徙路线被打破,导致灭绝之类的。 而西洋则是一篇硬科幻,因为通篇都是如果郑和征服了西洋,世界的现状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倒不觉得西洋是好小说,因为这篇小说没有人物和剧情。对硬核本身的描述不够自洽,直接从开始跳到了结果上。甚至这个硬核本身都太敏感而不适合拿来写。但在我而言,这确实是一篇硬科幻。 我并不觉得科幻就一定要有金属,有电,有大的时间或空间维度才硬。经济学或社会学应该也能拿来写科幻。如拙作那方星空,硬核其实是伦理学上的扳道抉择,而非飞向火星,梦境甄选这种噱头。 啊,这样一说,我写的故事好像都是这种人文题材的东西。呃,扯远了。 我对软硬的定义上面已经给了。我倒不是说细节丰满与否是划分软硬的标准。只是自然而然的,一篇写硬核的小说,自然会细节丰满逻辑自洽。设定不自洽的科幻小说,大多会是软科幻。因为作者不愿或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完整严谨的表述自己的设定的合理性。而设定完整严谨的科幻则大多细节丰富。因为就小说而言,细节是令人信服的唯一方法。

    兼答上面那位仁兄,是,我就是那个dhew

  • Phenixus

    Phenixus (如失如来) 2012-07-30 23:12:30

    嗯,我个人是以小说的重点在于硬核还是情节来划分软硬的。即这个故事的硬核到底是故事的主体,还 嗯,我个人是以小说的重点在于硬核还是情节来划分软硬的。即这个故事的硬核到底是故事的主体,还是仅只是一个前提。 所以在我看来,全频是一篇软科幻,因为他的故事主体不是在说如何撞击太阳制造爆发,或这样大规模的爆发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场爆发只是战场局势转换的前提。即换一个角度,我也可以写一篇某种转基因鸟类袭击人类,人类束手无策。一个科学家开飞船撞太阳扰乱了地球磁场,鸟类的迁徙路线被打破,导致灭绝之类的。 而西洋则是一篇硬科幻,因为通篇都是如果郑和征服了西洋,世界的现状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倒不觉得西洋是好小说,因为这篇小说没有人物和剧情。对硬核本身的描述不够自洽,直接从开始跳到了结果上。甚至这个硬核本身都太敏感而不适合拿来写。但在我而言,这确实是一篇硬科幻。 我并不觉得科幻就一定要有金属,有电,有大的时间或空间维度才硬。经济学或社会学应该也能拿来写科幻。如拙作那方星空,硬核其实是伦理学上的扳道抉择,而非飞向火星,梦境甄选这种噱头。 啊,这样一说,我写的故事好像都是这种人文题材的东西。呃,扯远了。 我对软硬的定义上面已经给了。我倒不是说细节丰满与否是划分软硬的标准。只是自然而然的,一篇写硬核的小说,自然会细节丰满逻辑自洽。设定不自洽的科幻小说,大多会是软科幻。因为作者不愿或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完整严谨的表述自己的设定的合理性。而设定完整严谨的科幻则大多细节丰富。因为就小说而言,细节是令人信服的唯一方法。 兼答上面那位仁兄,是,我就是那个dhew ... dhew

    你的区分是看点子和看情节,但我觉得还是很含糊。全频的点子是太阳爆发导致电磁通信完全被屏蔽,太阳爆发如何不论,但电磁干扰方面应该说是比较严谨的。这个点子和情节是结合在一起的。点子不止是一个背景,而融合在了情节里,这应该说是最理想的硬科幻。怎么能视为软科幻呢?

    而西洋是典型的alternative history,是科幻里一个subgenre,有时候看上去可以是纯粹的历史小说,和科幻关系很远。就这篇小说来说,很多说法都不严谨,从历史角度看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有关历史的描写都是简略虚浮的,作者显然也不想很仔细论证其合理性,毋宁说是带来一种历史颠倒的意境,如何能说是硬科幻?

  • cooller

    cooller 2012-07-30 23:57:19

    但从信息化的发展来看,我认为未来的社会越来越智能化:人类社会具有自我意识。

  • 兔子等着瞧

    兔子等着瞧 统阶 2012-07-31 00:14:09

    细节来决定想象力是可用的一个标准,但肯定还有别的标准。

    但这个手法必须要服务于制造阅读的效果,而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否则科幻不成其为科幻。限定在这个范围内,我认为dhew说的想象力是方法论层面的,而不是就想象力本身的来源和性质做思考。这个话题很有意思,颇有些“创新课程”之类的意思,什么逆向、联想、行模仿什么的。

    至于软硬话题不参与。

  • 静水沉岩

    静水沉岩 统阶 2012-07-31 00:21:02

    这就是我说的定义不精确难以达成共识并推进积累啊。这麽多年了,总会纠结在软硬的问题上。

  • 兔子等着瞧

    兔子等着瞧 统阶 2012-07-31 00:26:13

    这个话题还真不在于大家不定义,而是本来就是个伪问题,只好避而远之。

  • 两双利爪子

    两双利爪子 (喂我,现在) 2012-07-31 00:50:13

    还有想象力的运行机制,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小孩子的想象力是:信息碎片——重组——全新的认知 还有想象力的运行机制,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小孩子的想象力是:信息碎片——重组——全新的认知模型 成年人的想象力是:打破既有的认知模型——信息碎片——重组——新的认知模型 于是成年人想象力的关键可能更在于如何“破”,而非如何“立”。 就怕破无可破。 ... 张叵测

    顶一下!

  • fluorene张

    fluorene张 (芸术家) 2012-07-31 08:20:53

    我觉得软硬主要是指科学设定方面,细节是否丰富合理自洽是另一个概念,不宜混为一谈。 我觉得软硬主要是指科学设定方面,细节是否丰富合理自洽是另一个概念,不宜混为一谈。 Phenixus

    不过,如果设定本身就极不自洽,那也硬不起来啊。

  • 水巢

    水巢 2012-07-31 09:51:47

    这个话题还真不在于大家不定义,而是本来就是个伪问题,只好避而远之。 这个话题还真不在于大家不定义,而是本来就是个伪问题,只好避而远之。 兔子等着瞧

    +1 软硬的确是个伪问题。

  • 玻璃蔷薇

    玻璃蔷薇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 2012-07-31 12:38:49

    细节来决定想象力是可用的一个标准,但肯定还有别的标准。 但这个手法必须要服务于制造阅读的 细节来决定想象力是可用的一个标准,但肯定还有别的标准。 但这个手法必须要服务于制造阅读的效果,而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否则科幻不成其为科幻。限定在这个范围内,我认为dhew说的想象力是方法论层面的,而不是就想象力本身的来源和性质做思考。这个话题很有意思,颇有些“创新课程”之类的意思,什么逆向、联想、行模仿什么的。 至于软硬话题不参与。 ... 兔子等着瞧

    这个细节其实就是作者对“世界如何构成自身”认识——而且这里的“世界”指的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换言之就是我前面说的,你对真实世界的认识越深刻(注意不是广泛而是深入),你笔下的架空世界的细节才越丰富。 前面dhew举的《风起陇西》的例子中,为何亲王的细节那么丰富?首先当然来源于他对真实的情报工作的认识深入,这些认识直接搬入架空世界的情报机构中,立刻使其呈现得丰满立体。但还有其它的方面,对三国时社会的认识,政治经济军事乃至观念。 物理学固然是认识真实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只是其中之一。经济学、社会学同样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 fluorene张

    fluorene张 (芸术家) 2012-07-31 15:31:09

    这个细节其实就是作者对“世界如何构成自身”认识——而且这里的“世界”指的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 这个细节其实就是作者对“世界如何构成自身”认识——而且这里的“世界”指的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换言之就是我前面说的,你对真实世界的认识越深刻(注意不是广泛而是深入),你笔下的架空世界的细节才越丰富。 前面dhew举的《风起陇西》的例子中,为何亲王的细节那么丰富?首先当然来源于他对真实的情报工作的认识深入,这些认识直接搬入架空世界的情报机构中,立刻使其呈现得丰满立体。但还有其它的方面,对三国时社会的认识,政治经济军事乃至观念。 物理学固然是认识真实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只是其中之一。经济学、社会学同样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 玻璃蔷薇

    其實親王認識的是現在的社會好不好

  • 玻璃蔷薇

    玻璃蔷薇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 2012-07-31 17:28:40

    其實親王認識的是現在的社會好不好 其實親王認識的是現在的社會好不好 fluorene张

    我说的就是,你要懂得社会如何运作才行,社会之外的想象力,生活之外的想象力,一点用都没有。常见的失败是你创造一个将军或皇帝,但他的内在完全是一个中学生,他从心理到行为怎么看都是一个中二,而不是将军或皇帝应有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作者不了解社会,因而他也就不明白将军是这么一回事,皇帝是怎么一回事。

  • 桥东里

    桥东里 2012-07-31 23:01:26

    楼居然到这了还没歪.....这么靠谱的讨论贴我怎么着也得打个酱油。

  • fluorene张

    fluorene张 (芸术家) 2012-08-01 08:45:12

    我说的就是,你要懂得社会如何运作才行,社会之外的想象力,生活之外的想象力,一点用都没有。常 我说的就是,你要懂得社会如何运作才行,社会之外的想象力,生活之外的想象力,一点用都没有。常见的失败是你创造一个将军或皇帝,但他的内在完全是一个中学生,他从心理到行为怎么看都是一个中二,而不是将军或皇帝应有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作者不了解社会,因而他也就不明白将军是这么一回事,皇帝是怎么一回事。 ... 玻璃蔷薇

    ……你說的就不是我說的意思,我可沒說你這么大的概念

  • 萧星寒

    萧星寒 (http://item.jd.com/1) 2012-08-01 09:54:46

    我觉得,所谓想象力,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做加减乘除。

  • 三丰SF

    三丰SF (三丰SF) 统阶 楼主 2012-08-01 21:53:29

    案例二:历史想象力 我们假设智子从数万年前就到达地球,那么人类的任何历史现场都可以3D影像+立体声复原。这种情况下做历史研究那将是最容易的了。但我们只有什么呢?只有零星的考古资料和文字类的历史文献。文字资料还有很多缺陷,一是有着天然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二是很多文献只是文字转录而已,非当事人记载;三是即使是当事人记载,也存在着为某种目的篡改事实的可能。。想在这些有限信息基础上搞懂(还是一个 make sense of sth)真正的历史事件、恢复历史现场,那非要有点想象力不可,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想象力。所以可以说,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想象力超群的人,本质上与历史小说家(姚雪垠、二月河、熊召政……)并无不同。只不过历史学家的历史想象力要受一定规范约束。

    历史想象力来自于何处呢?跟大家说的类似,还是基础现实的知识(也包括了个人和群体体验)。很多历史之谜,都是靠着历史学家的“合理”想象力来解答,甚至不同的历史学家都会有不同的解答,因为他们的想象各不相同嘛。

    科幻小说的一支“或然历史”,把历史想象力扩展到另一个“what-if”方向——即如果历史上出现某拐点(当然是不存在的、反已知事实的),那历史会如何发展。我就不列举这样的经典作了。事实上,历史学家也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训练自己的历史想象力,参见《虚拟的历史》(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473354/)一书。同样类型的历史想象力,不同层面的历史精度,以及不同类型的叙述模式。

  • TREENEWBEE

    TREENEWBEE (对不起,我是一个好人) 2013-08-09 05:15:16

    曾经给sfw投过一个几百字的小征文,编辑退稿的理由是“不现实”。。。似乎我写的不是奇幻小说。。我投的也不是纪实文学吧。。。把视角放在近未来原教旨主义科幻什么的太局限了吧。。有时我真想好好思考一下,我看的是《科幻世界》还是《技幻世界》?要的是科学幻想还是技术幻想?

  • TREENEWBEE

    TREENEWBEE (对不起,我是一个好人) 2013-08-09 05:17:42

    说起想象力,说到底还是奇幻小说和童话更胜一筹吧。科幻小说毕竟还有科学技术的因素要考虑。。。

  • 河流

    河流 2020-06-10 21:33:35

    说到创意,又是一个讨论的蛮久的话题了。把所有质量还算OK的留言都放在了后面。后面还有个想象力的大贴以及科幻母题的帖子。有兴趣的可以往下看看哦。不过主要讨论的是想象力与创意去留及其定义的问题。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9355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