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科普|针对“非裔为什么比亚裔团结”一点(不小心变成了亿点)想说的
来自:血浆爱好者(- 他人即地狱。)
#没有针对原帖主的意思,真的就是想回复,结果发现一不小心就写了很多……由于其中包含了不少(希望不是过期的)事实遂单开此帖
#很长+胡言乱语预警
#背景:已经离开此行业。之前领英无视过一些私信,也没通过小红书之类的任何平台分享过亚洲人在好莱坞工作的实况,那今天就借此话题献上这篇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汇总分享吧。读研的时候因为课程和毕业项目查阅了一些资料,接触了一些好莱坞人脉。有人可能会好奇怎么接触到的,
1. 记者:由于课程作业必须采访Deadline、Variety、The Hollywood Reporter等trade publications的记者,于是找邮箱发邮件。记者的工作邮箱都有固定格式,Muck Rack或者Google只要找到一位就可以推理出其他人的。有位不理的教授正好认识就给了私人电话。
记者忙的话不回邮件很正常,尤其如果赶上奥斯卡等重大奖项的颁奖季期间。我聊的其中一位年轻德国(我都忘了为什么记得她是德国还是德裔的了,应该是为了准备提问而搜了领英,领英一般写明族裔,不然语言栏也可以窥见一二。我应该就是看中了她也是移民才尝试向她发的邮件,当然首先是她实在长得太漂亮了不好意思🙇♀️)女记者就临时reschedule了线上会面,因为威尔·史密斯意外的那一巴掌,她被拉去加班开会了一宿——当然她疲惫之余也有兴奋,毕竟这意味着她的事业即将腾飞。亚裔记者(可能不是全部,只讲我采访到的)相对清闲,因为只负责报道diversity的内容,人普遍很好,分享了非常多中肯的建议和观察,我真的感激不尽。
其中一位格外热心的亚裔女记者向我介绍了几位优秀的亚裔女公关。通过跟她们的聊天,我认识到的最深刻一条是:作为亚裔美国人(这些人都是亚裔美国人而不是亚洲人),闯好莱坞你面前有两条路。如果你想要事业腾飞,最快的方式是进入一家全白人的大公司,然后忍受自己的价值无法彻底发挥、孤独的宿命;优点是经济危机裁你十年的白人同事朋友也不会裁你。其实我后续感觉在Apple TV、Netflix等流媒体见到的有色人种并不少,不过这块没聊到亚裔,只从一位网飞的拉丁裔strategist那里得知网飞无实习岗位,因为公司所有信息共享;“我见过”也只是指参加过他们的一些活动(通过学校邮箱或教授分享)据我肉眼的粗糙观察。迪士尼也有专门和其他公关公司diversity branch接洽的部门,前提是你能进去,并且接受自己永远困在diversity track里。另一条路则是自己单干。单干很累,却能充分释放你的价值。单干需要经年累月地积攒自己的clientele,那其实就可以摆脱diversity的限制,走向更符合我刻板印象的主流好莱坞道路。这里我一直在斟酌用词,但想想看反正不是需要照拂政治正确的论文或TED,我就直说了吧——如果你憧憬的好莱坞由星球大战、漫威、赞达亚、汤姆·克鲁斯构成,那么你必须明白于AAPI部门供职和它隔着银河。
2. Studio中高层:毕业项目和亚裔好莱坞有关,在教授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发了邮件向院长寻求人脉帮助,她非常善良地给了一位更加相关的高层的联系方式并事先打了招呼。建议如果院长居然回复了,可以私下先咨询一下教授该怎么回,仅仅邮件抄送可能不够。
另外,有一位senior泰裔校友看到了我的简历私下邮件联系到我,说他在帮他的朋友筛简历,觉得我有潜力(但后面他朋友认为2-3年的工作经验是硬性条件,他也提前打了预防针),如果想聊聊的话可以回复他的邮件,他会对如何进一步修缮简历和职业规划给一些建议。虽然这听起来很缅甸,但美国不乏Samaritans(包括但不限于:学校职业中心对文科生而言是坨屎,但我在三个学校的写作辅导机构里均得到了特别慷慨、细致和友善的一对一帮助,情绪价值也很满;学校医保cover的心理辅导无论是白女还是亚女,无论内容有没有用,她们都提供了我知道她们能提供的最大帮助,而且持续时间更久一些的白女心理咨询师甚至表示圣诞假邮件约她都是可以的,我说可是那是圣诞节欸,她说圣诞节当天都没关系,只要先约定好时间;从lyft/uber/shuttle司机到演唱会保安都有给过我无私帮助,这些忙试问自己对陌生人做不做得到,那大概率并不能)。邮件相约谷歌线上会面后,他了解到我对好莱坞就业感兴趣,就推荐了他们school(大学有不同学院,他毫不意外是商学院的)里好莱坞从业者的联盟,并推荐了他在好莱坞工作的两位亚裔朋友,一位中裔更senior,一位印裔只比我大一届且正在从事我心仪的岗位,然后鼓励我一定要从事自己喜爱的行业而不是委曲求全,因为他当初选择建筑能源这块是因为他喜欢,后面回想起来要不是真的热爱这个行业根本坚持不下去。印裔这位电话得匆忙,他是数据背景,我渴求的职位他不屑于做,只希望能借此过渡转码成功(安慰自己能在美国找到工作的方式:自己想做的岗位,有身份的人嫌弃)。更加高层的中裔朋友是被他在领英上督促着,时间推了又推,最后才敲定了个电话的。他先前做好莱坞在东南亚市场distribution这块,后面发现钱更多在作为股东去投资,比方说投奥本海默和芭比就算投中。两者内核相似,其实都是我觉得商科文科生想闯荡好莱坞很好的方向。只是这条路能走上去就很难,反正我很酸,因为问细致的技术问题一概不知,跟其他的一些车轱辘话好莱坞前高层教授(disney mkt vp)是一样一样滴。他自己也坦白做这行全靠关系,怎么获取关系的呢,靠积累。和这类人聊,给人最大的感受是他们如何踏进门的部分都避而不谈。相对而言,印度移民的中层guest speakers讲最初怎么pitch yourself和“纠缠”设置你心仪岗位的中层管理者,怎么后续在工作中用数据和策略来落实市场推广,都至少听上去饱满许多。但私交上我一个印度裔朋友都没有,是我的错觉吗,上完课全跑光了。
3. 其他亚裔从业者:领英找有共同好友的好莱坞从业者,并在加好友的时候注明你是从哪位共同好友(大概率是某位教授或者你体感比较热心的guest speaker)那里了解到的ta。也可以通过领英找校友,但回复概率低。必须试试的原因是如果联系上了一个大好人,ta会给非常具体的意见,这是更大佬的人所无法赋予的。Networking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大佬对你完全是向下兼容,但高你几届或者同辈的人帮了你,你很可能在未来也帮助到他们。千万不要看轻你的同辈,因为指不定十年后你们的事业产生交叉,那会儿你们都是senior了,达成的合作甚至是那时会产生的情谊都是现下无法估量的。而且如果存在转岗需求,一位刚刚完成转岗的前辈可以启迪你最实际的路径规划。
4. 相关资料:USC Annenberg每年会出好莱坞的diversity报告。也可以求助自己学校的图书管理员,道明自己的资料需求(通过Ask Librarian之类的项目,或者咨询自己在学术方面比较见长的热心教授,他们通常至少会和一两位图书管理员保持友好关系)。跟亚裔在好莱坞最紧密关联的组织是CAPE和GOLD HOUSE,社媒都有,他们有时也会发布一些数据方面的资料。
——
接触人脉的时候请注意简明并礼貌地说明来意,实诚夸赞对方哪方面的具体成就,事先准备好一系列问题,强调自己对好莱坞的热情,保持谦逊和自信……Networking基本也是这些注意点,成功了撞大运,不成功至少练了口语。只是咨询的话更请放宽心,因为大多数人享受说话和分享。涉及到建联则最好能阐明自己的价值。如果非常想进这个行业,建议提前积累人脉,有面试会直接问。数据岗不了解,只知道大厂裁员后有不少人才都在流入big 5和网飞等流媒体,值得考虑。后期等技术岗建议只冲大公司,工作室爆雷几率高,很可能被巧妙地规避掉加班费最后累的半死的时候还要学码以期转码。
——
扯远了,开始回答问题。先写的后面再补的前面,所以如果上述里有对你有用的资讯,建议下面一并一读,至少能像论文一样提供一个与议题紧密相联的intro。
↓
亚裔在好莱坞崛起这件事据圈内人讲已经说了五六七八年了,年年讲,年年都没变好。寄生虫拿奖、鱿鱼游戏大爆、kpop热潮、杨紫琼获奖、Janet Yang当主席……都没成气候,甚至有亚裔抬头一下白男主导格局就马上奖励自己慷慨的政治正确几下(e.g., 瞬息全宇宙的次年就是奥本海默年;强调白男主导的格局是因为同年芭比也被狠狠压制,芭比内部都会被肯压制)的趋势。
比起族裔的团结与否,我感觉还是领导层和认同感的问题。首先是具有生产决策能力的领导层。非裔在好莱坞还是可视的,历史也是可观的,每个圈子(电影、电视剧,尤其音乐)都有拔尖的非裔和非裔作品。举个很可能不对也不恰当的例子,Diddy固然不会搞什么团结非裔,但那群黑男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与之相比,亚裔还在崛起的起步阶段(if 崛起 at all),上面罗列的那些可喜成就都是近几年的事,成功存在一定偶发性(e.g., 弥留之国的爱丽丝想复制鱿鱼游戏的成功,网飞发布的官方成绩单还行,但圈内人普遍认为是个失败,那么经济下行只想赚钱的非亚裔管理层,包括一些华尔街空降,不可能继续推动此潮)。事实上经济下行,各大studio都在裁员以及呈现兼并的态势,蛋糕变小了,全球右转,近一年政治正确的声音都在变得稀稀拉拉,之前聊过的某big 5的diversity pipeline program负责人几个月后我就在Variety上看到了整个项目连同她本人被砍的新闻,谈论亚裔团结在此时此刻都像是在拨打一个空号。理论上天生具有大声量的二代们就别提了,nepo baby本质和国产208一样,已经脱离了普罗大众的范畴,种族随着阶层消弭,团结亚裔对他们而言是纯粹向下兼容的事(这句是我的刻板印象,无证据支持,也不排除形势变好后为了公关跟开慈善基金会似地领导建设一些亚裔建联活动,那还蛮好的)。眼下骨感的现实就是亚裔打工人在好莱坞中其实非常多,然而亚裔领袖且认同自己亚裔身份的少之又少。想了解好莱坞亚裔处境的可以关注一下CAPE,好莱坞亚裔最大的联盟,个人体感糊得一塌糊涂,很多活动和讲话都像是在圈地自萌,恰巧好莱坞还就是一个纯靠关系吃饭的行业。
关系,关系,关系。就我所知的两位A-list男星的公关,一位是他老婆的大学同学及朋友,另一对是他还籍籍无名的时候在飞机上邻座,聊得好就签了。一些现在非常成功的从业者进入行业是通过家族派对稀里糊涂地进的,一些同辈父母就是开制片公司的。相对而言亚裔处境更难,因为有专家认为改变好莱坞的种族情况永远应从talent开始,talent是制造需求的源头,但甚至是亚裔相对顶流一些的明星也会存在把工作交给全本地人公司(白人占至少80%)处理的情况。如果你还是需要帮忙办理签证的外邦人,很可能出现即便你在一家业内有口皆碑的中型公司,HR从未帮任何人办过签证,如果不幸失败了一次(抽签的话非常正常),那要请他们再帮忙尝试一次更是难上加难。另外如果从业专攻AAPI领域,很可能出现你接触的媒体和积累的工作人脉并非那些主流媒体,以后很难跳槽到主流媒体的对应岗位。
至于认同感方面,非裔上升价值的时候,贩奴历史的愤怒是集体的,他们对自己也是美国人的坚持是一以贯之的,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message一直一致则利于传播。其输出也稳如老狗,配合镜头外的BLM活动,就和犹太人大屠杀一样是个每年铁会产出几部片子的主题,很多影片颇有冲奖感(=被主流嘉奖的立场)。去年大爆、今年扩映的《美国小说》更是在价值上又拓展了:这么拍非裔的故事就和lgbt电影去lgbt化拍摄一样,就在讲他们都一样。
为什么说是“拓展”,因为种族问题因此弱化了吗,其实没有,只是换了种平常化的方式强化。然后电影口碑票房双丰收,证实了这种价值产出即便在政治正确牌不奏效(迪士尼/漫威你做的孽!)的时候仍旧有利可图。相对应的,亚裔fresh off the boat后sitcom断代;黄阿丽的脱口秀内容对外国人而言并不亚裔,更娱乐向;beef在美国人看来和菜单差不多,主打发疯式爽,甚至还有人堂而皇之地说好看是好看就是看不懂,2直接全切白人班底;摘金奇缘及类似的真人秀与真实的大多数亚裔生活相去甚远,到现在我还有被lyft driver打趣地问到过你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吗;死亡游戏主题的爆款跟kpop贯彻的是娱乐至死的精神;anime这样的时髦单品拥有亚文化的属性;冲奖片寄生虫本身探讨的是更普适的阶级问题,李安后面不讲中国人的故事了,林诣彬、温子仁这些亚裔大导的作品除了多在电影里安插几张亚男熟脸没在内容上传递任何亚裔精神;A24其实从未强调过支持亚裔的力量,一直说的是支持才华。总的来说,被看见的亚裔作品总体是轻族裔的。比较少见的映射亚裔处境的红熊猫和元素那两部动画(Minions也出过比较亲亚的一部吧),实绩并没有吹的那么好,尚气我甚至觉得男主是沾了亚裔的光才能飞升,尚气还因为政治问题在国内被抵制。
这也引出了一个事实:亚裔和亚洲人都两模两样。如果真的要对标黑人奴役史,那该是亚洲(除日本)的被帝国主义侵略史吧?可是那还混啥好莱坞,混好莱坞你总得首先亲好莱坞吧?好了,历史被隐去或者说“不可说”了。但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对人的影响不会消失,上述所有关于亚裔在美国的认同感/寻根问题都很有可能没办法让我们这些亚洲人彻底共情。我是中国人,我的ABC cousin是美国人,我们就是很不一样。亚洲人在异国,没身份的人类比没有选票的选民,无法参与团结的discourse,而有身份的人也很有可能不参与。其中最成功的那批当属在其他国家发育良好,继而过去的影视人。他们可以粗糙地类比为在奥斯卡拿奖的宫崎骏,他们被好莱坞主流奖赏是一种“顺便”,并不存在实质上的闯荡好莱坞——华人有华人的圈子(还是华语圈);日韩文化受美国年轻人追捧是的,但anime和kpop不好莱坞,本质上这和把甄嬛传放在网飞上放映的行为没有区别,是一种异域强光的辐射,不是Made in Hollywood。
没身份的人,为什么你鲜少见过亚洲人(非亚裔美国人)的好莱坞电影?因为不是美国人,就进不了工会。就算杰出校友、女性协会、diversity协会的成员愿意推荐你,就算你拍的毕业作品获得过艾美奖提名,就算你的EB-1转绿卡签证能获得美国制片人工会(PGA)的推荐信,你不是美国人你也进不了工会。我不知道如何言喻工会的重要性,就导演有DGA,编剧有WGA,制片人有PGA,理论上你的名字后面没跟上这个荣耀的括号后缀,电影也能上映,但一个纯靠关系的行业你管“理论”干嘛?
有人提到贩奴史和华工史的对应,我在这里不负责任地基于此抛出另一个角度:当初没有退路的亚裔很少能接受自己的子女进入娱乐产业。望子成龙派的孩子会变成律师、医生、工程师、金融从业者乃至创业者,而不会出现在好莱坞成为艺人。坚持梦想的人,或者说难听点被造梦工厂哄骗的人(参见书籍:(Not) Getting Paid to Do What You Love;好莱坞的同类岗位比其他行业薪酬低IS A FACT),就像先前我所说的,好莱坞的底层亚裔打工人数量不少,非常吃苦耐劳,只是没被大众看到。记得没错的话《好莱坞往事》和《Babylon》中就有一闪而过地记录下这些人的身影。一定要留下的亚裔移民在好莱坞的各个程序里边缘化,毕竟留下来本身就已经耗尽了气力。大studio对移民利好的diversity program是指所有非European American共享一个池子,非裔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数量和声量最庞大不足为奇,和团不团结都没什么关系。欧洲移民拥有语言、文化和相貌优势,有色人种里亚裔即便是和拉丁裔比都没有优势,具体表现在语言、容貌、地理/文化和性格上。从这方面来讲,亚裔或许真的更适合软件工程之类的行业,然后你说团不团结呢,谁都知道印度人团结的吧?
最后举个例子,我不了解非裔内部的差异,但就亚裔而言,我进一所当地公司实习,认识的亚裔身份状态千奇百怪(美国人、婚绿、政治庇护、EB-1、H-1B(又分大陆印度那种排期遥遥无期的,台湾那种可以中乐透的,和欧洲那种我根本无法体会他们凡尔赛般的焦虑的)、OPT三年、OPT一年),文化背景差异也很悬殊(就像黄阿丽指出的,日本菲律宾混血和中越混血会很不一样)。我不觉得亚裔之间不团结,人际交往上亚裔和亚裔总体肯定比亚裔和白人更团结的,但这种团结并不能改变什么所谓更大的东西。也有了解过一些事业发达的亚裔,他们很可能是一家主流好莱坞公司非技术部门的唯一亚裔,也不掌握招募,他们想要消除的孤独感正凡尔赛般地继续着。
总体而言,我对亚裔在好莱坞的处境趋于悲观,因为有天赋的移民由于种种原因根本留不下来或者不愿留下;目前并不存在成熟的亚裔关系网;善于向上管理的亚裔做出的实绩是他们足够优秀、勤奋和幸运,对大风气的影响甚微。如果有影视从业背景的国人想去美国发展,我甚至更推荐卷ReelShort,发明这个赛道的人好天才……卷好莱坞得做好当一辈子边缘人螺丝钉的准备,技术岗不晓得,其他部门很可能最好的结果是做大公司里的diversity branch人,表演则是在本族裔的主导项目中自娱自乐。这些结构性的困难已经超越了族群内部团不团结的范畴。当然,我敬佩所有愿意尝试和一直尝试的人,加油。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交流&安利|娅娅真的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女性 (_limpid_)
- 交流&安利|感觉欧美恨起女来比国内更离谱 (momo)
- 交流&安利|没人看《匹兹堡医护》我真的会很伤心😭😭 (🐦)
- 交流&安利|股东们有没有推荐的原声带♫ (savi)
- 快乐团建|欧美娱有没有什么你每次想起来都会觉得爆笑的事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