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中,谈谈剧里的视听语言(更新至第三集)
来自:我爱小刘鸭
戏文专业在读,想用学过的知识来解读🐛,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
第一集

开场很有趣,身为主角的骠骑将军没有在第一时间出现,而是通过太子的第三视角介入,非常新颖。在宫中的两个场景(劫持太子、与秉笔太监狭路相逢),宋墨都是戴着头纱,很难看清他的面容想法,阴晴不定,难以捉摸,符合人物猜忌多疑的性格。
这套装扮也能让我们对宋墨产生好奇心,愿意往下看。类比一下《教父1》的开场,同样是聚焦在故事中不起眼的人身上。真正的主角黑帮老大柯里昂背对镜头,只露出头和手,在塑造人物的同时吊足了观众胃口。

还有一些是在二刷后才发现的细节:在处置逃跑家奴时, 魏廷瑜就已经和窦明勾搭上了。

大概是母亲喜欢的缘故,济宁侯府和窦府都种满了玉兰花,娘俩儿的命运也颇为相似,在鲜花盛开的时节发现了丈夫的奸情。两次花落代表了两段感情的结束。
甚至还能过度解读:赵谷秋的花是被窦世英打落的,可以说导致婚姻破裂、把她逼上死路的人就是她的夫君;而窦昭的花是在自己手中掉落的,这是否暗示了她会主动放弃这场“父母之命”,不再当济宁侯夫人呢。

接下来是昭墨初见,大家可以回看一下(19:18-20:06)。马车受惊、长枪破地时,画面和声音都比较凌乱嘈杂,让人紧张。当宋墨出现,救下窦昭,两人相拥的一刹那,杂音突然没了,只剩下女方轻微的喘息声。然而现实不会这么安静,那个摔倒的小女孩一直在哭,因此这里可以视作窦昭的内心情境。

声音消失,体现了窦昭劫后逃生的心有余悸,同时好像也有一种心跳慢半拍的感觉,因为她被一个陌生男人抱在怀中。对视的片段另起配乐,给“一眼万年”做了很好的氛围烘托,建议细品。

等到两人相看,宋墨的头纱才因重力滑落,露出“庐山真面目”。这里也可以解释成:在他人眼里(上至皇亲贵族,下至黄发孩童),宋墨就是一个磨牙吮血的冷面煞星。直到遇见了窦昭,观众才知道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窦昭眼里的宋墨,才是真正的宋墨:孤单寂寥,虽被仇恨蒙蔽,但仍心存善意。

重生的那一幕不得不提,真的很棒。这里我还是就讲一些感受吧。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以为那些映射回忆的碎片是冰,因为外面下着雪,加上寒风萧瑟的音效,就觉得里面是个冰窟,二刷的时候才意识到它们是被打碎的镜片。
巴赞说:“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没错,电影可以反映现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镜子。影像中的镜面有很丰富的含义,涉及到“看”与“被看”等诸多话题,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多说了。

镜面反映出窦昭的成长轨迹,从豆蔻少女变成他人之妻。每一个碎片都像一块拼图,拼凑起女人在古代一生的使命 。一面破碎的镜子,成了窦昭从前世到今生的重生之门。

当小窦昭看向镜面时,似乎真有一种“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感觉。因为镜像本就是种幻象,或许镜后的那场死亡真的不存在?就好像我们照镜子一样,怎么才能确定镜外的自己是真实的,镜中的那个是虚假的呢?
放一些我比较喜欢的对称构图。



这里估计是我多想了,但导演真的很会找角度。枯木的对岸是常青树,寿姑漫步在小道上,翻阅着昭示录,有一种在生与死的界线边徘徊的感觉。将死之人,已获新生,且看她怎么走下去吧。
第二集
王映雪犯病喘不上气时,窦世英向她飞奔而去。窦昭本想拉住父亲,可因年纪太小,力气太轻,没能阻止。松手的瞬间,音效听起来像珠串落地(不知道形容得准不准确),印证了袁善见说的“一子慢,满盘皆落索”。有些人,一旦没抓住,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或许,窦世英就是从此刻开始抛弃谷秋和寿姑的。

另外,编剧很厉害的一点在于——也是许多观众都意识到的——整部剧几乎没有一个废的镜头、废的物品。先前有过的所有东西,都可能在后面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出现,发挥作用。王映雪的香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表面上看,它只是一个治疗哮症的闺中之物,没什么别的作用,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香囊里的麻黄,和糕中藏毒、寿姑腹痛、搬离窦府等重要情节联系在一起。这个设计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同时,它还引出王映雪对花粉过敏这一特征,为之后的打花(赵谷秋含恨而终)以及散花(王映雪丧女之痛)做了铺垫。剧中的几次花落,都象征女人的悲剧啊。

在母亲的葬礼上,小窦昭对虚情假意的王映雪厌恶至极,推了她一把。按照套路,有孕的继母必然摔倒、流产。可编剧再次打破观众的期待视野,让其父王行宜登场,扶住了她。看到这里,相信大家的感觉和我一样,那就是王映雪的主母地位稳了。她背后有高官父亲撑腰,还怕之后的日子不如意吗?

有个很惊艳的场景必须要展开讲讲。小宋墨出走,跑到福亭,希望报国投军。谁知舅舅蒋梅荪只给他安排伙夫之职,小家伙气不过,直呼对方名讳,还放下狠话,说自己日后一定能成为大将军。这里用了一个摇镜头,镜头视点从平视变成仰视,少年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满腔志气亦即刻凸显。(当然小演员的表演也很不错,值得夸赞。)


远方的太阳,越过高立的木墙,映照在小宋墨的头上。和阳光一样明亮的,是他的眼睛和梦想。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这时的宋墨,应该怎么也想不到,以后的自己竟然差点成了乱臣贼子吧。
再补充一条:结尾出现过小宋墨舞木刀的场景,和之后回忆起舅舅教他挥剑的情节又对应上了。


第三集
前面说过,小宋墨立志时,镜头视点逐渐变成仰视。这是因为仰拍镜头所拍摄的对象往往显得高大威严,观众会产生一种压抑感、崇敬感或畏惧感。拍摄过程中,摄影机摆哪里,选什么角度,都是有讲究的。

对“帝王将相”等地位较高的人,采用这种拍摄角度是很合理的。而俯拍镜头令拍摄对象呈现出一种被压迫感,观众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觉心理,因此往往用来表现人物境遇的凄惨或品格的卑微。虽然赵谷秋如玉兰般高洁,但她的命运也确实令人惋惜。

当然,“戏中戏”的叙事结构也不少见,电影里有《霸王别姬》,戏剧里有《哈姆雷特》。剧中的《罗衫记》也用了这个方法,关于它的分析比较多,我就讲那看似不起眼的皮影戏吧。

先科普一下,剪辑的定义很简单,将镜头组成场景,在最机械的层面上排除不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一百多年前,苏联的电影学者提出了“蒙太奇”理论,认为剪辑应该使两个镜头的意义大于单个镜头的内容——就算做不到 “A+B=C”,至少也要让 “A+B≠AB”。

后来,蒙太奇衍生出多种类型。剧中的皮影戏段落用的是“交叉蒙太奇”: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辑,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交叉蒙太奇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密切的因果关系、频繁的镜头切换和严格的同时性。话不多说,且看下文。




相信不用我解释,大家都能get到,这就是蒙太奇的魅力,看似简单相加,实际倍数相乘。同框意味着关系变化,两人的命运开始交织 。剧中的倾斜镜头和变焦(23:48-23:53)也值得分析。

倾斜镜头指的是镜头与被摄物之间形成横向水平偏移的镜头,令被摄物出现水平倾斜,产生晃动、动荡、不稳定的感觉。前世的宋墨,被仇恨蒙蔽,屠杀京城百人;倾斜镜头明喻动乱、不稳定的局势。

在爱情片里,倾斜镜头也是“常客”,导演王家卫就喜欢用它来渲染不安迷乱的状态。今生的宋墨,年纪尚轻,还不知前路凶险;倾斜镜头则暗指不觉吸引、芳心萌动的情景。
再来说变焦。用它来取代剪辑,使观众的注意焦点先在宋墨脸上,接着模焦,将焦点转至几尺外的窦昭身上。这个技巧一方面显示两者间的关系,也表示接下来还会有故事发生。


讲讲我最喜欢的角色邬善!他的出场和宋墨一样,都是“姗姗来迟”。王映雪为给窦昭使绊儿,对她身着素衣屡表不满。这时,邬善却“一鸣惊人” ,替她解围。

导演并没有直接亮出小洋葱的正脸,而是先给众人循声看去的镜头,再拍邬善背面(同时响起笛音,清脆干净,如53其人),然后给王映雪瞟窦明的镜头,接着拍表姐一脸八卦地询问。人物还没有完全露面,就能让观众好奇不已,同时埋下多个伏笔,可见主创的功力。

不得不说,编剧call back的能力很强,强到只有二刷才知道有多厉害。在窦昭表示不在乎名声和婚嫁时,苗安素却说自己“可能是因为从小爹娘不在身边,一直都很想有个家”,为后续的剧情做了铺垫。
最后,再放一些我喜欢的镜头。


慢镜头同样是王家卫惯用的拍摄手法,用1/30秒以下的快门速度拍摄,使运动的物体在曝光瞬间变成虚影,速度越慢,虚得越厉害,形成以虚衬实、实中有虚、虚实相映的效果。这种拍摄手法不仅具有独创性,还能契合人物情绪,突出主题。 (戴面具幻视紫萱长卿了,谁懂🚬)
未完待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剧情讨论|这其实是比武的比赛吧? (墨蕴颜)
- 剧情讨论|女频小说改的剧是不是不用讲道理只比身份大小? (墨蕴颜)
- 甘草的味道到底是甜还是苦? (爱钱尼)
- 天呐,为什么豆瓣评论都在说孟子义整容脸啊 (桃润言)
- 第18集|宋墨和公主 (爱钱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