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勒斯坦的现代化思想研究1安 然
aBao(北京下冰雹了)
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立者,他虽然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者”,但在西方学术界却产生了超越于其他左派人物的巨大影响,这是由其理论的基本特征——“融合性”(即对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主流学派——经典现代化理论和非主流学派——依附论的融合)所决定的。融合性主要表现在沃勒斯坦对资本主义的矛盾态度上:一方面,他吸收、借用非主流派的理论和研究模型,对资本主义体系进行激烈地批判和抨击,并努力构想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体系来取而代之;另一方面,他又论证了资本主义的长期性、稳定性和不可避免性,从而与主流派达成了共识。但是,沃勒斯坦的融合性尝试只成功了一半,由于其对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的片面理解和不适当的否定,沃勒斯坦在重建现代性时陷进重重矛盾,最终步入历史悲观主义、怀疑论的误区。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沃勒斯坦理论融合的现实基础,而多极格局的形成、地区性乃至世界性的冲突动荡则为其历史悲观主义、怀疑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背景。 关键词 现代世界体系 世界经济体 中心 半边缘 边缘 引 论 战后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研究以现代化为基本研究对象,其中包括三个主要派别: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以下简称现代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是“主流派”,其主要理论主张有:1、现代性等于资本主义性: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作为两种决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分别代表着先进的现代性和落后的传统性,现代性在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性。2、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其本质是资本主义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现代化模式就是现代化的普遍模式,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等。[i]3、内因论发展观:国家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单位,一国内部的制度体系、社会结构、历史文化传统等是决定其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由于现代化理论对现代性的理解是从对西方发达社会的考察中得出的,因此遭到以依附论为代表的其他学者的激烈反对。依附论是一个与现代化理论针锋相对的学派,被称为“非主流派”。它与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理论分野在于它注重国际性研究,主张外因论的发展观,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欠发达(Underdevelopment)是发达国家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对之进行剥削和控制的结果;在不平等的国际劳动分工和贸易条件下,世界日趋两极分化,形成中心-外围(中心-边缘或大都市-卫星城)的依附格局;外围的现代化不能走西化道路,只能通过“脱钩”谋求自身发展。 这两种社会发展理论的对立是冷战意识形态对立的体现。现代化理论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上,依附论站在不发达国家一边,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不同的研究对象出发,考察现代化问题,因此,在观点上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现代化理论过分强调内因的作用,忽略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而其内因研究以西方国家为考察对象,脱离了当代落后国家的实际国情;而依附论过分注重外部因素,忽视了内部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造,其外因理论又片面强调国际关系的负面因素,抹杀了正面影响。因此,两种理论都遭到现实的驳斥。 随着历史的发展,两派理论对峙的现实根基趋于瓦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以信息、高新科技为纽带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开始渗透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东西对峙的缓和,南北格局的变化,意识形态斗争的弱化,经济竞争的加剧,多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形成,都表明理论的融合成为必然之势。由沃勒斯坦开创的世界体系论正适应并体现了这种理论需要。 沃勒斯坦既是“新左派”(“新马克思主义” )学者,与阿明、弗兰克并列为激进依附论的主要代表,又是世界体系论的创始人。融合性是沃勒斯坦最主要的理论特征。在研究方法上,沃勒斯坦借鉴了法国年鉴派长时段、大范围的研究,熔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于一炉,创建了“多学科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在理论渊源上,沃勒斯坦借用了布罗代尔“经济世界”的概念,[ii]构建了一个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吸收了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捷耶夫的长波理论,以百年周期作为现代世界体系运行、分期的参照系;他又从依附论的早期起源——马克思那里继承了有关资本积累的政治经济学和阶级分析法,借用了依附论的中心-边缘模型和外因论分析,从现代化理论中吸取了一定的内因论发展观。但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沃勒斯坦理论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的矛盾态度上:一方面,他比以往任何左派理论家都更激进、更彻底地否定资本主义,甚至将资本主义体系抽象为一个单纯的剥削机器;另一方面,他又迂回曲折地承认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有历史必然性,而这正是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前提。 由于这种理论上的融合性,沃勒斯坦并未如一般非主流学者那样受到攻伐或冷遇,相反,他在西方社会科学各领域都激起了巨大反响。“凡是研究16实际以来的世界史的学者,研究‘第三世界’发展问题的发展学家,包括研究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和发展战略学的学者,对他的观点不管是赞成还是不赞成,都得在他们的著作中加以引述和讨论……”[iii] 理论是历史的反映。研究沃勒斯坦的理论,既可以对西方发展理论有一个总体、宏观的把握和定位,又能够为认识现实世界、研究发展问题提供重要的启示。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力图探讨沃勒斯坦理论的融合性特征,分析其与左派(包括马恩和依附论)、自由派(现代化理论)之间的理论联系与渊源,并在此基础上对之作出评价。 第一章 现代世界体系的三个维度 一 不平等而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 沃勒斯坦把现代世界体系分为三个维度: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多民族国家体系和多元文化体。世界经济体是现代世界体系的经济功能体,是政治体、文化体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沃勒斯坦常以之作为现代世界体系的代名词。 (一)一体化世界经济体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经济体形成于“延长的十六世纪”(1450-1640)。在此之前,世界由一些独立自足、缺乏联系的小的世界体系和靠文化、法律机制凝聚而成的文明单位组成,不存在单一稳定的世界经济体。但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情况发生了变化,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开始了制度性的总危机:封建庄园经济的衰落,土地贵族和封建主的政治统治陷入困境,社会上暴乱迭起,阶级分化、重组、精神文化领域的变迁渐露端倪。 总危机预示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全面衰朽,就在封建社会的残骸之上,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在这种社会经济形态下,由现代工商业发展所推动的资本积累的经济要求、握有强大国家机器的中央政府的政治保障、各阶级、阶层普遍一致的社会合作,以及地理优势和技术的发展,都使西欧经济体具有极强的扩张性、吸纳性和外向性,这是它区别于非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 就在西欧经历这一系列社会变迁的同时,与之毗邻的东欧却恢复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封建生产方式(即再版农奴制),保留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这样,具有决定意义的“分化”和新的整合在欧洲内部形成了,西欧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首先将触须伸向东欧,将其纳入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建立了以地区性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单一欧洲经济体。其中,西欧是具有多元、均衡经济结构和强大工业基础的“中心”,而东欧则是生产单一的出口型农矿产品或初级工业品、以自身全部物质供中心生长的“边缘”;二者之间存在着普遍、大量、经常性的贸易联系,以西欧的工业品与东欧的农矿产品交换为主要内容。此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一步向外扩散,美洲、非洲、亚洲等地都被拉入到体系中,最终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一体化世界经济体。[iv] 世界经济体在时间上经历了形成阶段(1450-1640),巩固阶段(1640-1750),发展阶段(1730-1840)和衰落阶段(1914- );在空间上,它以欧洲为发源地,逐步扩张,蔓延全球;在功能构成上,它以全球生产体系(世界性的劳动分工体系)和全球交换体系(世界市场)为支柱,“不同地区由于其专业化的角色而变得相互倚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们结合起来,组成了世界经济体。”[v] (二)世界经济体的不平等性 世界经济体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体化和极端的不平等性。前者是较为直观的形式特征,后者则是隐蔽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等级化的世界劳动分工体系和倾斜的商品交换体系中。 首先,资本主义国内的生产和分配是不平等的、剥削性的。资本家与无产者(在边缘国家可能表现为庄园主与强制生产的劳动力)的阶级分化是一种纵向的等级化劳动分工,资产阶级通过无偿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经济剥削。在无产阶级内部,还存在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的分化。[vi] 按照资产阶级的分工标准,半无产阶级从事非商品性生产,为自身生存而劳动,并未创造剩余价值,因此将其劳动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切割出去。但是,沃勒斯坦认为,在“万物商品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一切经济活动都打上了商品化的烙印,不可能存在非商品性的自然劳动。半无产者家庭的工资收入普遍低于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最低水平,“在这类半无产者家庭中,他们都在创造着剩余,从而降低了可接受的最低工资起点。”[vii] 因此,所谓“非商品性”的半无产者的劳动不但是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一种边缘性劳动,提供着更多的剩余价值。“‘半无产阶级’家庭……通过将工资收入与附属性的、小商业、出租业和转移收入放在一起,允许其部分工资雇佣成员的部分生活处于低于再生产劳动力所应得到的成本份额的工资水平上,这就是所谓‘超剥削’(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劳动的雇主不仅得到他/她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得到家庭中其他成员创造的剩余价值)。”[viii] 其次,国际劳动分工和交换体系中存在着更为明显的不平等性和剥削性。所谓自由竞争的世界市场实际“远非一个所有卖者自由竞争的体系,而是这样一个体系,只有当上层的经济优势如此明显,以致于只有当市场不受控制的运作能有效地为现存体系的社会分层服务时,竞争才变得相对自由。”[ix]“各项经济任务的区域分布……是社会劳动组合的一种作用,这种组合使这个体系中的某些集团剥削其他一些集团的劳动,即获取较大份额的剩余的能力得到扩大并合法化。”[x]在不平等的国际劳动分工基础上,世界经济体的商品链通过倾斜的交换机制循环流动,实现由边缘向中心的利润转移,加剧了体系的等级化和不平等性。中心国的横向垄断和对边缘国的垂直一体化控制是实现不平等交换的两条主要途径,中心国家的世界资产阶级借此成功地控制世界市场上的产品交换和剩余分配,不断扩大自身的资本积累。[xi] 世界性的劳动分工、全球市场联系、结构分化、经济剥削和资本积累,这就是现代世界体系在经济层面上的总图象。 (三)世界经济体与左派理论的联系 有关世界经济体的论述突出体现了沃勒斯坦对左派理论的吸收。首先,世界经济体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 [xii]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世界性生产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最终导致了世界历史的出现。沃勒斯坦的“世界经济体”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仍以国家为基本研究单位,市民社会局限于国家内部,世界历史是国家之上的世界历史;而沃勒斯坦则将现代世界体系作为唯一的社会体系和研究单位,国家是世界体系之下的国家,他“改变了马克思《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的理想型分析,突破了‘社会’与‘民族国家’之间暧昧而又含混的等同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分析资本主义实际的展开过程,尤其侧重于考察现代文明是如何围绕资本主义中心地带把各个地区编织到一个共同的相互联系的不平等的体系之中的,资本积累是如何在使某些地区发达的同时在另一些地区制造出欠发达状态的”。[xiii] 其次,不平等交换问题。马恩认为在世界市场上,“国家之间可以不断进行交换,甚至反复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交换,然而双方的赢利无须因此而相等,一国可以不断攫取另一国的一部分剩余劳动而在交换中不付任何代价。”[xiv]激进依附论学者阿明发展了这一理论:“对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根本法则进行有区别的分析,必然导致一些结论……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直接有关经济方面的,那就是存在着不平等交换,这意味着价值转移。”[xv]这种不平等交换是由国际贸易中的资本、技术垄断等因素造成的。沃勒斯坦吸收了左派的这些理论,揭示世界经济体的不平等交换现象,并指出其直接原因就在于扭曲、倾斜的世界市场机制造成的利润向“中心”的回流。 第三,劳动分工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剩余价值榨取和经济剥削现象。沃勒斯坦继承了这一理论,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作为纵向的国内劳动分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无产阶级与半无产阶级分化的理论。这一方面更全面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边缘国家中生产体系的现实状况。但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在沃勒斯坦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经抽象为笼罩一切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其理论的片面性和矛盾也肇端于此。 对资本主义国际劳动分工问题,马克思早已进行了批判。“机器经营破坏了外国的手工业生产物,由此强迫地使外国变为自己的原料生产地……大工业国工人的不断‘过剩化’,又助长了对移民和外国的移民地化,使那些地方变成了殖民地,为宗主国去生产原料。一种新的与机器经营的主要中心相适应的国际分工,于是产生了。”[xvi]不平等的国际劳动分工“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xvii] 依附论者驳斥了为资本主义国际劳动分工进行辩护的比较利益说,认为由于其理论前提——平等的国际交换关系——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现实中的国际分工不是自然的、合理的,而是“中心”强加给“边缘”,并通过其自身的累积性机制不断强化的,是不平等交换和经济剥削的基础,所谓比较利益学说实际已堕落为一种为现存不合理国际分工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xviii]沃勒斯坦将左派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应用于世界经济体的框架下,揭示了世界劳动分工体系的不平等性: “各项经济任务区域不是均匀地分布于整个世界体系中的。可以肯定,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生态学考虑的结果。但从最主要的方面来看,这是社会劳动组合的一种作用,这种组合使这个体系中的某些集团剥削其它一些集团的劳动,即获取较大份额的剩余的能力得到扩大并合法化。”[xix] 第四,世界经济体的基本发展动力问题。马恩明确提出剥削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体系扩张的主要动力。依附论者也认为“国际贸易所占据的绝对和相对领域扩大的根本原因,必须从资本主义的内部动力,从它的基本推动力,从它对利润的追求以及从它所推动的机制中去寻找”。[xx]沃勒斯坦完全接受了上述观点,他明确承认: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出发点,其原因有二:一是它在现代世界体系发展中是一个中心主题;另一个就是他的视角,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关于这一主题的唯一的理论,不是关于国内(或国际)发展,而是关于资本主义一般的发展,正如我们所解释的,关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xxi] 沃勒斯坦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在于,马克思侧重于研究国家范围内的剩余价值转移过程,即资本家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而沃勒斯坦则与依附论者一样,更多地关注国际领域的剩余转移,即中心对边缘的剥削;马克思的资本积累主要是一种内部积累,而沃勒斯坦理论体系的资本积累主要是以中心剥削边缘为特征的“外部积累”(相对于特定国家而言),它贯穿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发展之始终,国内积累(尤其是中心国家的内部积累)只是次要方面。 总之,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体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基础,随着世界经济体的出现,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世界体系。世界经济体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它在资本积累的驱动下,不断向外扩张,体系内部充斥着经济剥削和不平等。“尽管资本主义提高了生产率,但代价太大,最无效。”[xxii]世界经济体的出现不是资本主义的功绩,而是历史的耻辱。这里显示了沃勒斯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片面理解。马克思也对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进行了激烈地批判。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部本质就体现在生产领域的剩余榨取中,体现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中。马克思过于注重生产而相对忽略了交换,过于强调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而忽略了私有产权制度、资本主义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因而带有一定偏激倾向。但马克思毕竟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对资本主义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在批判的同时明确肯定其进步性。而沃勒斯坦比马克思走得更远。在世界经济体中,生产发展、技术进步、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等都失去了本来的积极意义,变成为剥削铁律的再现。正是这种极端、片面的认识最终将沃勒斯坦推向了矛盾与悲观主义的理论困境。 -------------------------------------------------------------------------------- [i] 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139页。 [ii]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施康强、顾良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21页。 [iii] 庞卓恒:《现代世界体系》“中译本第一、二卷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iv] 参见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第二章,罗荣渠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v] Immaeul. Wallerstein: The Capitalist Wlrld-Economy, 1979,pp. 38. 以下简称CWE. [vi] 沃勒斯坦认为在经济领域存在两种结构,即家庭和阶级,家庭是阶级构成的基本单位。依据是否直接为资本主义体系提供产品,沃勒斯坦将劳动划分为生产性劳动(直接为资本主义体系进行商品生产的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并未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劳动,如家庭劳动、小商业、零售业等)。由从事前一种生产的劳动者组成的家庭是无产者家庭,由从事两种生产的劳动者共同组成的家庭是半无产者家庭。 [vii]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路爱国、丁浩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2页。 [viii] Wallerstein,PWE, pp.19. [ix] Wallerstein,CWE,pp.66. [x]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第462页。 [xi] 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第13-14页。 [xii] 马克思:“马克思致恩格斯”(1858、10、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1972年版,第348页。 [xiii] 陈燕谷:“重构全球主义的世界图景”,《白银资本》译者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xiv]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02页。 [xv] [埃]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高铦译,商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xvi] 马克思:“棉业危机”,《马克思恩格斯论殖民主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77页。 [xvii] 马恩:“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页。 [xviii] 阿明:《不平等的发展》,第109-113页。 [xix]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第462页。 [xx] 阿明:《不平等的发展》,第142页。 [xxi] Terence K. Hopkins and Immanuel Wallerstein, “Wlrld-System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1982,pp.14 . [xxii] Wallerstein,PWE, pp.156.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沃勒斯坦的俄欧联盟发生微妙变化。中欧关系是双面剑 (波塞冬之佑)
- 没想到,沃勒斯坦在19年去世了 (aBao)
- 澎湃新闻: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2019年8月31日去世 (王大江)
-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出第四卷了 (王大江)
- 沃伦斯坦:世界体系下的后美国时代 (王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