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勒斯坦的现代化思想研究 2
aBao(北京下冰雹了)
二 等级化的多民族国家体系 (一)民族国家体系的界定 伴随着世界经济体的形成,政治领域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由多个民族国家组成的政治体。现代世界体系从产生之日起便具有双重性格:经济上的一体性和政治上的多重性。 “正是在16世纪,某种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欧洲的世界经济体开始出现。这一资本主义早期阶段最奇怪的方面,是资本家没有在世界面前炫耀他们的旗帜。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不是自由企业制度,……似乎能达到盛行程度的意识形态就是国家统制主义,即国家利益至上。为什么资本主义这种没有任何国界的现象的延续一直靠各强大国家的发展?这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问题。但这里并不存在自相矛盾,而是恰恰相反。”[i] 尽管政治体与经济体在地域范围、运行机制上具有看似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特征,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经济体是政治体产生、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体是经济体存在、运行的载体,二者的统一才是现代世界体系。 (二)民族国家体系的起源和特征——经济体对政治体的决定意义 为了阐明世界经济体对政治体的决定性影响,沃勒斯坦追溯了民族国家体系的起源。16世纪初,衰落中的封建贵族和在危机中崛起的新兴资产阶级同时要求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保护者,而封建君主也力图争取支持,以便对抗中世纪庄园制下架空王权的地方封建势力和罗马天主教廷。这样,在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下,西欧出现了绝对王权统治下的“统制主义”国家,这就是17、18世纪出现的民族国家的雏形。[ii]可见,世界经济体不但是政治体产生的经济背景,更为其提供了经济原动力,导致民族国家体系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看来需要并促进了这一增强中央集权与国内控制的长过程,至少在中心国家是这样。” [iii] 世界经济体除了直接决定政治体的产生外,还影响着政治体的结构,经济体与政治体的结构在空间上是高度一致的。世界经济体中的中心国家率先建立了拥有强大国家机器的民族国家,成为政治体的中心;经济体中的边缘地区在经济边缘化的同时,在政治体中也沦为边缘。 民族国家体系在起源上,是受经济体的需求推动而产生的;在内部构成上,又是由经济体的结构所决定的。进而,民族国家体系的基本特征——国家主权的有限性和各国地位的等级化——也与世界经济体有关。 “国家是作为国家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发展和形成的。国家体系是国家必须在其中运行的一系列规则,是国家舍此便不能生存的一系列合法化过程。从任何国家的国家机器的角度上看,国家体系代表了对其意志的约束。这些约束可见于外交活动、管理司法和合约(国际法)的正式规则,以及对如何和在何种情况下进行战争的种种限制。所有这些约束都与关于主权的官方意识形态背道而驰。主权从未真的被看作完全的自治。”[iv] 与现代化理论的完全主权假说不同,沃勒斯坦认为民族国家只有有限主权,其根源便是不平等而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国家是被创造出来的制度,[这种制度]反映了在世界经济体中发挥作用的阶级的力量的需要。然而,国家并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国家体系的框架内创造的。事实上,国家体系是定义国家的框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国家存在于国家体系框架内这一事实是近代国家的特殊性,区别于其他的官僚政体。”[v]世界经济体的一体性折射在政治层面上,成就了政治体多元互制的特征,约束着民族国家的社会行动;而经济体的不平等性反映在政治体中,造成了“等级化”的特征。 从国内方面看,世界经济体的不平等性渗入民族国家的政治肌体中,表现为一种隐蔽的等级制,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民主和平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经济目标的制约下,“特权等级伪装成才能等方面的等级;一些在社会有限范围内也许是合理的等级(如婴儿的社会自治权问题),被广泛地和不适当地应用于范围广泛得多的工作和社区场合。而实际上在这些场合中本是应当遵循民主(即平等)准则的。”[vi] 从国际角度讲,现代世界体系的政治是一种“积累的政治学”,即以资本积累为根本目的和运行依据的政治。“这类政治斗争是为了形成世界经济的制度结构,从而建立起一种世界市场,其运行会自然而然地有利于某些经济行为者。” [vii]在民族国家体系中,中心国家的世界资产阶级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建立起强大有效的国家机器,对半边缘和边缘地区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边缘、半边缘地区的资产阶级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对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最为有利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世界经济体的不平等劳动分工派生出等级化的世界政治结构,民族国家体系的等级性直接源于世界经济体的剥削性,主权大小与经济实力的强弱成正比。 (三)民族国家体系的构成及作用——政治体对经济体的影响 政治-经济体之间存在着互动,政治体能通过自身的某些单位对“统一市场” 的运行产生反作用。“即使看起来我们在论述中把较大的体系看成是资本主义的表现,而各个较小体系是国家统制主义的表现,我们也决不否定具体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国家只有在世界体系发展的背景下才能发展,才能被人们理解。社会各阶级和各种族(民族、宗教)集团也是这样。它们也是国家的和世界体系构架内的社会存在,同时或有时也以矛盾的方式存在着。”[viii]在此,沃勒斯坦继承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论,将阶级、利益集团揉合到体系之中,作为与国家并重的理论支点,强调“必须把阶级和身份集团的出现、巩固和政治上所起的作用看作是世界体系的要素”。 民族国家体系对世界经济体的影响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 (1)它是世界经济体的载体,二者构成现代世界体系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世界经济体和多重民族国家体系共同支撑起现代世界体系的框架,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在最根本的层次上,政治体、经济体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因为经济体受市场规律支配,而政治体则受国家、政府、阶级、社会共同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政治与经济(政府与市场)不同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体系全部矛盾的基础,并引发了另外两大矛盾——供给与需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是,政治体与经济体之间又具有统一性的一面。“资本主义能够兴旺,正是因为这个世界经济体范围之内存在的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政治体系。”[ix]二者结合的机制在于:“缺乏单一的政治权威使任何一方均不可能为世界体系的普遍意志立法,因而能够避免削弱资产阶级的生产热情;其次,国家机制的存在使资产阶级卖者有可能经常在市场运作中组织必要的人为限制。”[x] (2)政府行为影响世界经济体的微观布局 沃勒斯坦看到了现代世界体系形成以来国家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现代世界体系的早期,即至少在16世纪初,并延续至18世纪,国家在欧洲世界经济体中起着经济中心的作用……不管曲线怎样浮动,我们面前看到的却是,在整个现代时期,国家权力持续增长。”[xi]民族国家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概念,国家机器、政体结构,以及各种政治运行机制实际是围绕特定经济目标设置的,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干预市场运行来促进资本积累,影响收入分配,“国家机制成为生产性企业主能够努力影响市场运作以将其利润最大化的几种机制之一。”国家不是守夜人,而是参与者,它直接介入经济领域,协助资产阶级进行剥削,判断国家机器强弱的主要标志是其推动资本积累的能力。 (3)多民族国家体系影响世界经济体的宏观结构变动 政治体中国家机器强弱程度的不同加剧了世界经济体的内部差异,影响着世界经济体的宏观结构变动。同时,这种情况又因政治体内存在着阶级等社会单位而加剧,因为它们总是力图通过控制、影响民族国家政权表达自身需求,维护自身利益,从而形成一个阶级-国家-经济体的互动关系。“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在一个并不反映他们客观的经济作用的层次上表达他们的意志。他们的利益是一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运行的一种功能,他们都努力通过影响单个的国家机器来加强他们的利益,而这实际上只限制了影响这个世界经济体运行的力量。”[xii]这样,在各种社会单位的影响下,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现代世界体系内部展开了经济、政治、军事竞争,产生了世界经济体整体结构的变动。 在有关政治体的论述中,沃勒斯坦吸收了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分析法,并将之由国家内部推广到国际领域。他还借鉴了依附论关于边缘地区政治结构的某些论述。但是,沃勒斯坦将经济决定论极端化了,使政治体更直接、更彻底地从属于世界经济体,用经济的逻辑取代了政治的逻辑。政治系统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成为经济剥削的工具。这样,沃勒斯坦在进一步抽空了现实社会的丰富内涵的同时,也将自身的理论向着矛盾的境地推进了一步。 三 多元而趋同的文化体系 现代世界体系在文化上表现为多元而趋同的文化体系,这实际是其作为一个矛盾的政治经济体的双重性格在文化层面上的投射。多重民族国家体系是多元文化生存的土壤,但世界经济体要求以政治、文化机制加强“一体化”的结构,从而造成了多元文化的趋同,导致了“世界文化”的产生。 沃勒斯坦的文化观包括两个层次。首先,他肯定资本主义文化是促成社会经济变迁的重要变量。现代世界体系产生之前,世界上存在众多文明单位。其中,只有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支持着一系列社会经济变迁,使西欧发展为欧洲经济体,乃至世界经济体的中心。而其他地区的本土文化既不主动促成或积极支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又无法抵制中心地区新兴资本主义文化的扩张和渗透,因而日渐衰微。 第二,沃勒斯坦认为在现代世界体系下,各种文化已开始趋同,其本质就是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从语言、宗教、意识形态上说,世界经济体是一种文化的复合体,但这一复合体并非无目的的。存在着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尽管这种观念有几种变体,而且存在着对之进行抵制的文明。”[xiii]沃勒斯坦从阶级和世界体系的结构两方面分析文化体系趋同的动力。在这里,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文化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中,资产阶级开始生产世界性的公共精神产品。沃勒斯坦认为,现代民族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中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的过程,即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代表全民的阶级……中产阶级声称自己是一个代表全民的阶级,他们所采用的支持这一主张的方法之一就是靠发展民族感情,这为他们的主张批上了一层文化的外衣。”[xiv]在世界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就是在政治、经济上居于双重主导地位的中心国家的世界观。中心国家推行的“世界文化”其实是一种基于西方特定社会历史背景的特殊文化,它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已异化为一种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所谓“普遍主义”其实就是一种“特殊主义”,而“文化”的两种形式(单数用法所表示的普遍主义的文化进程,和复数用法所表示的各种特殊的文化状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就这样被掩盖于一个文化体系之中了。简言之,文化的多元化来自于政治体基本单位的多重性,文化的趋同来自于经济体的一体性,趋同是文化发展的总方向。文化体与政治体一样,都是经济体基本模式的反映和体现。 综上所述,沃勒斯坦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对现代世界体系进行了功能性的界定。现代世界体系的基本思想是沃勒斯坦吸收、发展左派理论的产物。在这个包罗万象的体系中,隐含着沃勒斯坦理论体系上的基本缺陷:对现代社会和资本主义的认识和理解都过于狭隘,以经济代替政治、文化,以剥削关系解释其他一切社会现象。这一缺欠在其现代化观中发展到顶点,在重建现代性的理论中陷入困境。 -------------------------------------------------------------------------------- [i]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第79页。 [ii] 同上书,参见第三章。 [iii] 同上书,第175页。 [iv] 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第31-32页。 [v] Wallerstein,PWE, pp.160. [vi] 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第87页。 [vii] 同上书,第37页。 [viii]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第79-80页。 [ix] 同上书,第461-462页。 [x] Wallerstein,CWP, pp.69. [xi]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第173、175页。 [xii] Wallerstein,PWE, pp.35. [xiii] Wallerstein,PWE, pp.14. [xiv]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第466页。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沃勒斯坦的俄欧联盟发生微妙变化。中欧关系是双面剑 (波塞冬之佑)
- 没想到,沃勒斯坦在19年去世了 (aBao)
- 澎湃新闻: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2019年8月31日去世 (王大江)
-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出第四卷了 (王大江)
- 沃伦斯坦:世界体系下的后美国时代 (王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