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王阳明的“心学”
来自:君子乐天知命
本质,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开悟,得道,仁,之过程。在前期,王阳明参考了佛,道,儒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说法。
实际过程为:王阳明年少即立下做圣贤的志向。然后,格物致知,而无所得。人生的逆境,让他最终走到了“绝路”。在龙场,他到达平生最低点,生命也遇到了挑战。最终,他放下了所有,抛却了偏执,一朝有悟。
他的心学理论,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与佛家“本心具足”同理。《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也异曲同工。意思是:每个人先天都有的“完善状态的内心”,就是“道心”,契合宇宙之道(也叫做“理”,也就是朱明理学。)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心都是“理”。 心即理,为我们修悟提供了可能。
知行合一,就是字面的意思:知道的,能做到。听起来简单,实际为什么做不到呢?很多人争论。什么“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其实,大家忽略了一点:这是王阳明悟道之后提出的理论。基础是“悟道”成功。有了完善内心。完善内心意味着“没有偏执”。你想做的,都是合理的。而且,做的时候,内心没有障碍。换个说法,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自然功效。
举个例子: 上学都知道是好事,为什么有很多人,学着学着就学不下去了?比如,有的贪玩,有的畏难,有的想谈恋爱。这些都是“偏执”。 有了“完善内心”,就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该做的。该做的超过一件事情,就能按照轻重缓急行动,并行无碍。就算是谈恋爱,也会在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谈。而不是,偏执的使劲,因为谈恋爱,啥都不顾了。 正因为大家忽略了知行合一的前提,所以,白白的争论,也没有什么用。也正是因为大家争论不休,王阳明升级了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开悟,得道,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广州有线下交流王阳明心学的活动吗? (西西弗)
- 【征稿】王阳明心学类稿子 (筝)
- 好奇心学为什么会让人开挂 (Cindy)
- 发现自己的执念 (人生辽阔,不止)
- 有人在练习静坐吗 (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