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医心术 :我们都是佛 心是主要的因素 心的真正性质是安详的
来自:风吹云一笑(知道不知道自以为是还是实事求是)
西藏医心术 :我们都是佛 心是主要的因素 心的真正性质是安详的 (2012-07-30 21:58:25)转载▼标签: 跟本上师贡嘎仁波切江贡仁波切绿度母帕姆岭寺秋吉旺姆金刚瑜伽母 分类: 佛法无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6bd190102dw7x.html 西藏医心术 :我们都是佛 心是主要的因素 东杜法王 我们都是佛 佛教徒从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我们的真性中,我们全都是佛。不过,我们的佛性却被源自我执的业力所遮蔽了,就好像太阳被云遮住一般。 一切众生的真性都是同样圆满的。我们知道,当我们的心自然放松,并从使我们懊恼的心理或情绪压力和情境解脱时,我们就会经验到安宁。这证明无杂染的心性是安宁的、不痛苦的。虽然真性就在我们心中的这种智慧被烦恼所遮蔽了,但它仍然是圆满清净的。大乘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龙树(Nagarjuna)写道: 地里的水不受污染。 同样情形, 烦恼中的智慧也不受污染。 龙树把“安详与自在”称为我们自己的“无上界”,只要我们能够体证,它随时都在我们自身之中: 在孕妇的子宫内, 虽然有孩子,我们却看不见。 同样情形,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无上界”, 因为它已经被烦恼所遮蔽。 安详就在我们自身之内;我们不必往外寻找。利用佛教徒所谓的“方便法门”(包括禅修),我们就可以发掘这个无上的神圣殿堂。对于这个“大开放、心与宇宙合一”的无上界,龙树如此描述: 如同搅动牛乳, 它的精华(牛油)就会纯洁地呈现, 只要净化烦恼, “无上界”就会纯洁地显现。 如同瓶中的灯显现不出来, 我们也看不到被包裹在烦恼瓶中的“无上界”。 只要在瓶子的任何部位挖一个孔, 灯光就会从那个部位发射出来。 当烦恼的瓶子被金刚禅定所摧毁, 光立刻射发到无边的虚空。 佛性就是觉悟,就是“无我”。它是全体的、永恒的、普遍的安详、 开放、无我、一体和喜悦 释迦牟尼佛《亥金刚》(Haivajra)中说: 众生的自性就是佛, 但他们的自性却被偶然出现的烦恼所遮蔽。 当烦恼净化之后, 众生自己就是佛。 佛性就是觉悟,就是“无我”。它是全体的、永恒的、普遍的安详、开放、无我、一体和喜悦。对大多数人来说,完全体证觉悟的景象,是非常陌生而难以理解的。本书目的不在超越自我,不在安全觉悟,只是要稍微放松我们对于自我的执着,变得更快乐、更健康。即使如此,了解何谓完全开放和一体,还是有帮助的。 “濒死经验”的故事可以提供我们的智慧。许多有过濒死经验的人都提到,他们会经过一条隧道,并且碰触到一道白光,给他们极乐与安详的感觉。但是,光并非与那种经验有所分离。光“是”安详。他们是光。一般人看到,都有主客的对立;但他们经验的光却非如此,光、安详、人三者一体的。 在某个濒死故事里,有一个人提到他回顾了自生至死所发生的每一件事——不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而是整个生命同时呈现。他不仅是以眼睛看,或以耳听,或以心感;他能够清晰而全然地觉察到、知和感觉,三者之间毫无区别。在这个个案中,一切区限都消失了,只有一体感。由于是一体不二,所以没有痛苦或冲突,因为只有多于一个以上时,才会有冲突存在。 佛教徒对于此类经验会特别感到兴趣,因为它们可能是“法性光明中阴”的瞥见。所谓法性光明中阴,就是死后的过渡期。对于真理如果有某种体悟的人,在这个期间将超越一般的空间、时间和概念。此类故事不仅是有关死亡的经验而已,还告诉我们可能在活着时就可以发生的觉悟经验。 觉悟的心,其实并非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么遥不可及。开放性就在我们的内心之中,虽然我们也许无法随时认出它。在生命中的某些重要时刻,或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惊鸿一瞥,都可以经验到它。我们不必等到接近死亡。虽然濒死故事可以发人深省,也很有趣,但觉悟不只是某一个故事而已。它不是“这个”经验,也不是“那个”看待或存有的方式。完全的开放性,已经脱离“存在”和“不存在”的极端;它不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或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换言之,完全的开放性,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 治疗之路 体悟我们心的真性是最究竟的治疗,但凡夫心也具有治疗的力量 觉悟是一体性,超越对于自我的执着,超越二元性,超越苦乐,超越善恶业。不过,当我们谈到治疗的时候,诚如本书目的一般,就没有必要太关心觉悟的问题。体悟我们心的真性是最究竟的治疗,但凡夫心也具有治疗的力量。我们可以使用日常的二元心来帮助自己。本书的大部分训练,都采用这种日常切入的方式,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放松,越来越快乐。 因此,我们的目标只是要从负面走向正面,从病痛走向疗愈。如果在当下我们已经处于正面的心态,就要学习如何维持和欣赏它。我们越放下执着,就会感觉比以前更好。 在迢遥的旅程中,我们也许想把最终目的地牢记在心,但最好是偶尔抽出一天的时间来规划,沿途则可以放下。如果我们要放松对于自我的执着,千万不可以太猛烈。采取温和的手段会比较好。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步骤,即使是小小的一步,最重要的是欣赏那些小步伐;如此,它们就可以变得强而有力。我们必须一直欣赏我们有能力做的事,不要懊恼还没有做的事。 多一点点开放,多一点点正面,多一点点放松。这些就是本书的目标。如果我们还是禅坐和精神训练的新手,就必须务实一点,运用我们对于自己的了解来看清应该走的正道。当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时,特定的治疗禅修就可以帮助我们在修行路上快速前进。最上乘的向导,就是我们内心的智慧。我们并不被限制只能用少数几种禅修方法。相反的,生命的一切,包括思维、感觉、日常活动和经验,都可以变成治疗的方法 心是主要的因素 我们要像医生一般,论断疾病,祛除导致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唯识宗的创始人无著(Asanga)说: 正如医生必须论断疾病,祛除病因, 获得健康的快乐,使用适合的药物; 痛苦必须加以辨认,苦因必须绝, 灭苦的药方必须使用,苦就可以寂灭。 在佛教中,论断和药方涵括在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修道是我们能够做的选择。即使在处理日常问题的当下,我们都可以改善自己的生命。心是其中关键。透过如法的引导和训练我们的心,我们可以经验得到治疗的力量。《法句经》(Dharmapada)说: 心引导现象。 心是一切行支的主因和先驱。 如果人们以残酷的心来说话或行动, 痛苦就跟随着来到,一如车随马行。 现象被心所引导。 心是一切行动的主因和先驱。 如果人们以清净的心来说话或行动, 快乐就跟随着来到,一如影随着形。 真实和永恒的快乐,不是来自物质或外界的环境, 而是透过心的满足和力量 真实和永恒的快乐,不是来自物质或外界的环境,而是透过心的满足和力量。杜竹千写道: 智者知道一切快乐和痛苦都决定于心,因此他们会从心寻求快乐。因为他们明了我们自身就具足快乐的原因,他们不倚赖外界的来源。如果我们有这种体悟,不管碰到的问题是来自有情众生或无情世界,都是不会受到伤害。而且,心的这种力量,也将在我们死亡的时刻陪伴着我们,提供给我们安详与快乐。 心的真正性质是安详的 心的真正性质是安详的。借着学习如何放下不必要的忧虑和痛苦,我们让喜悦有机会闪耀。它完全决定于我们的心。佛教徒相信,情绪是可以转化的,喜悦不仅唾手可得,更是我们的权利。我们不应该忧虑宰制。“放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方式,并非某个宗教或哲学所特有的殊异态度。诚如《新耶路撒冷圣经》<德训篇>第三十章第五节(NewJerusalemBible,Eccles.30:5)所说: 不要使你的心灵沉陷在忧愁里, 也不要因无谓的思虑而自寻苦恼。 心中喜乐是人的生命, 是圣德的无尽宝藏; 人心愉快,可享长寿。 对你的灵魂要有爱情, 又要悦乐天主,克制自己, 以上主的圣德,安慰你的心, 使愁远离你。 因为忧愁害死了许多人, 忧愁对人毫无益处。 妒嫉和忿怒,能使寿命缩短; 苦心积忧虑,使人未老先衰。 心中喜乐而善良的人, 必殷勤做好自己餐桌上的食物。 (编注:此段译文引用思高圣经学会译释之圣经版本)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分享 隆波帕默尊者法宝解苦心钥 (sikao)
- 【必看】如何处于当下,处于临在(一些有帮助的练习) (风吹云一笑)
- 正法是无价的!是没有学费的,是数千年以来的正法传统。-葛印... (风吹云一笑)
- 转:坦尼沙罗比库作品全集,需者自取 (风吹云一笑)
- 觉知的手段——希瓦宗教诲 (风吹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