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鹏:看见孤独岛。
沉默的风景(随喜。)
中国摄影报 2012年7月24日 撰文/李海鹏 摄影/王轶庶 我跟王轶庶一起去过两次日本,2005年和2012年各一次,我记得他说过自己拍照片的数量,第一次8000多张,第二次一万多张,数码技术把拍照片这事儿变成了机关枪一般的哒哒声,只见王轶庶端着“武器”,“屠杀”一切所见。像每个外行人一样,我站在旁边琢磨,这有什么好拍的?就视觉而言,日本是个乏味的国家,方块的房子,米灰色的基调,一条街又一条街的拍下去,生活也好似永远不会泛起波澜。有时候我也凑过去瞧瞧他的取景框,瞧不出子午卯酉,因此后来在电脑上成组的看他的照片时,多少有点儿惊讶,就感觉,原来这样啊。眼光还真是不一样。 我最初的印象是他不挑,他胃口好,逮着什么都能拍上一气,后来发现,不是不挑,也有偏好。他对奇特的东西未必有兴趣,但对具备意义的,一定有。他是要从普通中发现本质,换句话说,他想深入人类生活的基本面。比方说在东京,密集的人群涌过过斑马线,他咔嚓咔嚓拍一气。我还以为是拍都市病呢,其实是在拍疏离。也许题材对他来说没那么关键,至少不是决定性的。他也许在东京拍这个,又在青海拍那个,两张照片既差别鲜明又殊途同归。他有段儿时间言必谈卡夫卡,可能受大师影响,要在“平常”里头做奇崛文章。也许这让他的照片有一种漠然低调的劲儿。 然后我发现他眼光挺准的。他拍了靖国神社、武道馆、广岛原爆纪念公园、京都、福冈、新宿、熊本城等等,从对一个国家的认识角度说,你能从中看到民粹、信仰、国家情感、民族传统和现代生活。从人的角度说就更丰富些,我觉得他更擅长拍摄人。日本人在他的镜头下姿态各异,有文员,有警察,有电车司机,有躺卧的醉汉,一旦拍下就好似掀起其灵魂的一角。至少我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元素:秩序,整洁,纪律,忠诚,疲惫,颓废,麻木,教养,理性,野蛮,孤独,自私,幻灭。都说照片不等于现实,可我觉得,这跟我对日本和日本人的印象高度接近。





我对他照片里的灰调子印象很深。王轶庶的美学师承我说不清楚,只知道他推崇罗伯特.弗兰克,可弗兰克好像没那么灰。那承接的是新浪潮电影那脉?当然更可能是我闻所未闻的摄影大师。反正他要压着点儿情绪,呈现荒诞,对人类这种生物比较持批判态度,有点儿存在主义的意思。你可以说那灰调子是摄影中的哲学,可我觉得也可以叫做“腔调”。这带来一个坏处,就是我特别不爱让他给照相,他不把人往好看里拍。当然也带来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他特别擅长表现人类精神的疲乏。 比如说我们第二次去日本,他拍一个人的背影,那人穿着西装,略微秃顶,凭栏而望,正在恍神儿。这人干嘛要站那么规矩?他活得不好?他被什么束缚又被什么遏制?为什么仅仅一个姿态就让人感到生之重负?这样一张照片会让你琢磨一会儿,几十张照片摆在一起,构成互文关系,分量陡然不同了,就让你产生更深的感慨,我通过他的照片重新认识了一遍日本,说句赞美的话:日本列岛的孤独已在其中。 如今的艺术如同国家,有了道德体系和权力结构。可是归根结底,艺术只能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对生命说yes,一种是说no,说yes很伟大,说no则很高雅。怎么评价,全看你采取什么角度。我觉得王轶庶的照片比较偏向于说no。他好像总是在问,人类这玩意儿为什么这么古怪?这跟我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的态度不同,我会问别的问题,但在和差别并不重要。我只想,他永远不要说:好吧,我的照片就是答案了。我觉得他永远不至于那么老,那么蠢。我希望他说,我不知道,我还在找,这答案的背后还有答案,还没谁找到过呢,可是我还是想领着相机去找找。 王轶庶 辽宁锦州人,在甘肃长大,现居广州。《南方周末》摄影记者。 展览经历: 2010年大理国际影会; 2009年旧金山现代艺术馆(S.F.MOMA)《中韩当代摄影》; 2009年美国亚特兰大摄影节 2006年,美国纽约MOCA美术馆; 2005年,美国旧金山摄影博览会,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 2004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武夷山国际摄影节; 2003年,广州《中国人本》摄影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2年,美国旧金山市政厅,五人摄影展。 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旧金山现代美术馆收藏。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梁从诫:三代都是失败英雄。 (沉默的风景)
- 文学|陈英 | 工作的女人:意大利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与工作 (沉默的风景)
- 文学|阿城︱张爱玲,适得其志,逝得其所。 (沉默的风景)
- 金马电影大师课 | 李沧东:何谓电影感 (沉默的风景)
- 马世芳 | 重返《8又二分之一》的时代 (沉默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