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律|我发现定义一段关系对双方都是束缚
来自: 乱弹阿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上周朋友来家里。我在厨房里洗水果,她在客厅冲我喊,给你带了新年礼物~
我问,是什么东西?
她说,你出来你出来,你自己看。
我端着水果出了厨房,她从身后拿出一个东西,当当~!我定睛一看,顿时叫了起来,是林俊杰的新书!
我的惊喜无法形容,只能给朋友一个大大的拥抱。
朋友说,前阵子刷到了他出新书的消息,觉得我肯定会喜欢,就顺手给我买了。我的感动在于,朋友知道我喜欢什么,而且把我的喜欢当回事儿。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看见了。
好的关系,一定是彼此看见的。这样的时刻在生命中弥足珍贵,这样的关系也是可遇不可求。
当天晚上跟我妈打视频,说了这件事。我妈说,她挺懂你呀,她是你最好的朋友吗?
我说,没必要去定义「最好」。这只是徒增负担。
在友情中,我们经常会区分,谁和我比较好,谁和我最好,谁和我没那么好。如果有好几个特别好的朋友,也要分出来谁和我最好。如果两个人都认为彼此是「最好」的,更是仿佛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锚点。
但在现在的我看来,这样的定义,更多是为关系绑上了一层枷锁。因为有了定义,就有了期待,有了「你应该」,让彼此都不再自由。
因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所以你应该最懂我。因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所以你在任何时刻都只能和我最好,不能告诉别人你没有告诉过我的秘密。因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所以在我难过的时候你应该在我身边。
如果对方没有做到,不免会产生不满,「你可是我最好的朋友啊!」
同理,其他的关系,也往往因为定义而不自由。因为你是我男朋友,所以你就应该秒回信息,给我花钱,包容我的一切任性。真把对方当「男朋友」了,也是悲剧的开始。
前两天和表姐吃饭,她刚结婚不久。她说双方父母没有见过面。我说这样挺好,我也不喜欢几个家庭都搅和在一起,像一团浆糊。因为我们很容易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应该做什么,一旦开始真把人家当「亲家」了,两个家庭就容易因为一些事陷入「你应该」、「你怎么能」的逻辑中,矛盾就产生了。
《奇迹课程》中将这样的关系称为「特殊关系」。一旦执着于特殊关系,便有了区分、高下、判断。真正的爱,不存在于特殊关系中。
我们因对别人的定义,而产生的一系列要求,都是自己的幻觉。没有谁应该做什么。
一个人前一天还不是你的「男朋友」,你对他也没有要求。第二天你俩确认了男女朋友的关系,你当天就对他有了严格的要求:你怎么不回我信息?
你还是你,他也还是他,因为在你心中对你们的关系有了定义,你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应该表现出「男朋友」的样子。这难道不是一场头脑的幻觉?
最近刷到过几次《小巷人家》里的片段,蒋欣饰演的角色和闫妮饰演的角色,两个人是邻居,也是很好的朋友。蒋欣在搬家的时候哭着对闫妮说,「我走到哪儿,你都只能跟我好,你不能忘了我」,这话听着真挚又感人。我很喜欢这样直接的真情流露,没那么理性,才觉得可爱。
这样的友情当然让人羡慕,如果是我,估计也能说出类似的话,来表达我的不舍。但内心深处其实知道,没有谁只能跟谁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时候都是靠着冥冥中的缘分,缘分若尽了,人力也不可为。
如果定义与某个人「最好」,不但对对方来说是一个负担,对自己也是负担。因着这个「最好」,凭空多出了很多的要求和期待,也必然会有不满和失望。
因为不执着于某一段关系,才能自由地游走于人间,懂得适时放下,轻松地活着。
在这段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些人陪伴我们走过一段路,然后消失于人海。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缘分,总会有一些人,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也在适当的时候离开。
我从不抱有和某个人相伴终生的期待,也不再在一段关系明显淡出我的生活的时候还试图去抓住。
对于所有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人,我都怀有感恩,对于当初我们曾拥有的美好回忆心存感激。我也曾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如果能成为别人生命中一段美妙的插曲,我也很乐意。
永恒不是定义一段关系的指标。更何况,如果有过感受到爱的瞬间,就足以永恒了。
人与人的关系,并不因有了「定义」而更深或更浅。在每一个相处的当下,我们关注对方、看见对方,这是远比定义这段关系更有意义的事情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讨论/管理|大家都喜欢自称妈宝,大家都不想当妈 (爱洗澡的小黄鸭)
- 社会规律|我发现农村春节假期活动挺无聊的(内含我的解决思路) (是你狗叔叔)
- 社会规律|黄金生意在给人们洗脑黄金保值,但其实买饰品是亏的 (momo)
- 社会规律|你爱上一个人 其实就是爱上了自己的需求 (黎芭拉你很有名)
- 讨论/管理|大家可以一人一句自己多年来的人生感悟吗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