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212-2大田注释1
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o+i
□□□●,□□□●,□□□●。□□□◆,□□□■,□□□□■。□□□◆,□□□●。o+i+ng
□□□■,□□□■。□□□◆,□□□■。□□□□■,□□□□■。□□□◆,□□□■,□□□□■。i+ng
□□■□,□□□■。□□□■,□□□■。□□□■,□□□□,□□□■。□□□■,□□□■。i
附注:
1、戒:=祴。通假字。陈列。这里指的是将农具放好。活干完了。
2、覃:=藤。通假字。藤条。覃耜=藤耜=藤条制作的耜(古代的一种木头犁)。
3、俶:=锄。通假字。古音do、du。锄草。
4、载:=耔。通假字。古音di。培土。
5、庭:=挺。通假字。古音ding。挺拔。形容禾苗长得直。
6、若:=诺。通假字。服从、向……承诺。曾孙是若=惟曾孙是诺=只听国君的话。这里是拟人修辞,诗人赞美庄稼长得好,好像听国君的话一样,按照国君的要求生长。
7、方:=芳。通假字。开花。
8、皂:=槽。通假字。灌浆。小麦等谷物在灌浆期,果实膨大,如同槽斗,所以通槽。或者,如同皂荚鼓腾腾,可以理解为皂的本意。
9、稚:古本多写作:穉、稺。从屖、犀。指的是迟种的作物,对应于:稙(早种的作物)。在本诗中,后文:不获穉。看来,起码在本诗中,穉并非刻意迟种,而是幼小义,=稚。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这里说的是庄稼灌浆时刻,已经夏天了,但仍有长得慢的幼苗,可能尚未开花,所以有后文的尚未结穗、或虽然接穗但尚未灌浆、或虽然灌浆但尚未变硬的 「未获穉」。
农田里总有这种收割时仍然发青的谷穗,但很少。诗人担心害虫吃了这些晚熟的庄稼。其实是不会的,因为此时已经夏天,吃幼苗的虫子早就因为天热而趴在地下。所以,接着后文: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土地爷神了,谷秆上喷火一样,不让虫子害践!
其实,这是季节问题,由于夏天气温高,如果在灌浆期不下雨,作物秆上的害虫早就很难存活。所以,这里虽然表面在赞美土地神让麦秆喷火,其实在描述小麦灌浆期的天气晴朗,没有下雨。
我虽然在农村长大,但很少从事农事。现代种小麦一般都打农药,我不知道古时候小麦不打农药,该怎么防虫?夏天日照多对麦穗好,应该是真的。快成熟时,最怕下雨。
可追溯修改上一节的押韵分析,因为稚从隹,存在i o二象性,但稺从屖,屖从辛,不存在i o二象性。那么,稺-火应该不押韵。
10、渰:从弇yan,弇=掩,为象形会意字,掩合之义。异体字:淹、𩃗(雨+奄)。
我认为: 渰=陰。通假字。乌云,水汽凝结。
萋萋=漆漆。通假字。黑漆漆、黑压压。
11、伊:=是。通假字。 伊寡妇之利= 是寡妇之利。 诗人认为,有些农民故意把没有成熟的青庄稼留着不收割,有的已经收割的成把庄稼没有捆,有的已经收割但散落的麦秆,有的麦穗在收割时从秆上掉落……这些都将成为拾麦人的战利品。
诗人用寡妇概括拾麦人。可能在上古社会,农民故意留下这些粮食给可怜人拾。在现代社会中,农村有五保户,孤寡老人也有人照顾,但是正常人也参与拾麦,因为浪费在地里可惜了。一般都是拾掉落的麦穗,不存在收割了故意不捆的。可能在上古农村,为了体恤孤寡,刻意留一些不捆或不割。这也是一种美德。
12、穧:=积(積、䆅)。用镰刀收割庄稼时,成把收割的庄稼。
13、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这几句话也出现在诗经第211篇《甫田》: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其中,描绘的并非收获季节。
但在本诗中,描绘的是收获季节,对于我这个南阳农村人来说,割麦季节的送饭,是最常见的,平常田间锄草,反而不那么争分夺秒,一般都回家吃饭。然而割麦需要抓紧,否则怕下雨了之后霉变。所以,我相信本诗《大田》是原创,上一篇《甫田》是用典。
由于在上一篇《甫田》中,我分析诗人是秦文公,歌颂了西周灭亡之后的秦国,比较强大。
但本诗应该是原创,送饭场景更贴切实际,应为西周或更早的创作。而且,从通假字上也能窥见。在上一篇《甫田》中, 耘(锄草)-耔(培土)二字已经出现。但在本诗《大田》中,这二字尚未出现,还用了通假字: 俶(=锄)载(= 耔)。可见,本诗《大田》年代更为久远。孔子在汇编《诗经》时,未加详查,将本篇排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