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中的知识(十):“方城明楼”明孝陵首创的陵宫建筑形制
来自:辛迪
明楼,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楼中立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方城明楼是明代陵墓的创造,也是陵区的重要标志建筑之一。
600多年前,朱元璋在明孝陵前建造了一座城门来看守自己的帝陵,称作“方城明楼”。自从朱元璋创建了这样的一个陵寝格局之后,明清两代帝王的陵寝均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建造。

遗憾的是,晚清太平天国一场战火烧毁了明楼屋顶,令这座明孝陵现存体量最大的建筑遗存徒剩四壁。
2008年初,明孝陵明楼保护设计方案获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同年6月15日明孝陵明楼加顶保护工程正式开工。

方城明楼是明孝陵最大、最高的主体建筑,也是明孝陵首创的陵宫建筑形制,大大增强了帝陵“后寝”部分的雄伟气势。原型据说是安徽凤阳明皇陵的明楼。就结构来说,它跟普通的城门楼并没有什么两样:下面是条石砌筑、带须弥座的方形城台,正面通高16.25米,面阔60米,进深34.22米,上面是殿堂式的木结构明楼,面阔39.25米,进深18.4米。

明楼砌筑于方城城台上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三十九点六米,南北宽十八点六米。新顶尺寸和式样按照历史记载的尺寸,式样为重檐歇山顶。考虑到明孝陵整体空间感受,屋顶轻钢支架,重檐歇山黄色琉璃顶。

楼顶约十万片琉璃瓦,全部是北京琉璃厂定制。天花藻井上两千多平方米彩绘沿袭明代风格,色彩以黄、绿、蓝、红为主,图案既有团龙彩云式的,也有旋转花团式的。顶部天花采用和玺彩绘的画法,这是明代皇家高等级的彩绘。

顶外部的斗拱和额方采用以花草为主旋子彩绘法。彩绘颜料为自然矿物质颜料,具有防腐、防蛀以及防褪色的特性。

明楼是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南面开三个门洞,北、东、西三面各开一个门洞,每扇“红门”上的“金钉”都是九列,每列九颗,九是阳数之极,意味着至高无上。明楼里供着庙谥碑(也就是刻有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庙号和谥号的石碑)。比较特别的是,明楼的四面墙并不是建在城台台面上,而是从方形城台内部就开始往上砌了,因此,它们与方城的主体部分之间是“血肉交融”的。

方城、明楼、宝顶:方城外部用大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

方城中间的门洞高3.86米,门洞内有通向陵宫宝顶的拱券顶隧道,由54级台阶构成,高大深长,设计别出心裁,充满神秘色彩,隧道前后本来都是有对开门扇的,现在虽然没有了,但却使得隧道的深邃和幽寂更加一目了然了。

方城基部须弥座上的石雕和壁身四角的砖雕都相当精美,虽然已经有所残缺,但还是被认为代表着明初砖石雕刻的最高水平。方城东西两侧连着一对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红色壁心的撇山影壁,因为平面呈八字形,所以俗称“八字影壁墙”。

方城明楼以北为直径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宝顶,也称宝城,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宝顶近似圆形,原名独龙阜玩珠峰,周围砌有砖墙。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

明孝陵虽然地面建筑受损严重,所有的木结构建筑都荡然无存了,但所有的砖石结构建筑特别是神道上的石象生(也就是石人和石兽)却完好地保留在原来的地方,整个陵园也大致还是原来的大小,足以显示它不同凡响的规模、气势、形制和模式。这也是明孝陵能被认定为世界遗产的一个关键因素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王南:《营造法式》“圆方方圆图”新证 (辛迪)
- 王军:《营造法式》经学部分的意义 (辛迪)
- 古建文创|又是被山西文创收割的一次旅行 (青黛)
- 假期独乐寺研学早鸟大招募 (辛迪)
- 陈薇:致敬陶本 (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