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20章]全新 云原生系统精讲与全流程落地实践教程
来自:kuandnww
/s/1rupNFmbNa45n2jFYoR8_gQ 提取码: r8sa
一、什么是云原生?
云原生(Cloud Native)这个概念最早由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 (CNCF) 提出,指的是一套技术和方法论,用于构建和运行在云环境中的应用程序。云原生应用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微服务架构:将应用拆分成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负责单一功能。这种架构使得应用更加模块化,易于开发和维护。
容器化:使用Docker等容器技术,保证应用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一致运行。容器化提高了应用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
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自动化测试和部署流程,加快迭代速度。CI/CD流程确保了代码的快速交付和高质量。
弹性伸缩:根据负载自动调整资源分配,确保应用性能和成本效率。弹性伸缩使得应用能够应对流量波动,保持高可用性。
云原生的优势
云原生架构带来了许多显著的优势,使其成为现代应用开发的首选方案:
敏捷性与灵活性:云原生架构允许开发者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轻松添加或修改功能。这种敏捷性使得企业能够更快地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高可用性与容错性:通过分布式系统设计,即使部分组件失败,整个系统也能继续运行。这种高可用性和容错性确保了应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成本优化:按需使用资源,避免过度投资硬件,实现更高的成本效益比。云原生架构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资源,降低运营成本。
安全性增强:内置的安全特性和最佳实践,帮助保护数据和应用免受威胁。云原生架构提供了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机制,确保应用的安全性。
二、云原生后端核心技术详解
1. 容器化技术
容器化技术是云原生架构的基础,支持应用的打包、部署和运行。
Docker:
Docker 是最广泛使用的容器化工具,用于构建、运行和管理容器化应用。
示例:构建 Docker 镜像
# Dockerfile
FROM openjdk:11
COPY target/myapp.jar /app/myapp.jar
ENTRYPOINT ["java", "-jar", "/app/myapp.jar"]
2. 容器编排
容器编排用于管理和调度容器集群,确保服务的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Kubernetes:
Kubernetes 是业界标准的容器编排平台,支持自动扩展、负载均衡和滚动更新。
Kubernetes 部署示例:
# deployment.yaml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myapp
spec:
replicas: 3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myapp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myapp
spec:
containers:
- name: myapp
image: myapp:latest
ports:
- containerPort: 8080
三、云元素的四要素
微服务:几乎每个云原生的定义都包含微服务,跟微服务相对的是单体应用,微服务有理论基础,那就是康威定律,指导服务怎么切分,很玄乎,凡是能称为理论定律的都简单明白不了,不然就忒没b格,大概意思是组织架构决定产品形态,不知道跟马克思的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有无关系。
微服务架构的好处就是按function切了之后,服务解耦,内聚更强,变更更易;另一个划分服务的技巧据说是依据DDD来搞。
容器化:Docker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容器引擎,在思科谷歌等公司的基础设施中大量使用,是基于LXC技术搞的,容器化为微服务提供实施保障,起到应用隔离作用,K8S是容器编排系统,用于容器管理,容器间的负载均衡,谷歌搞的,Docker和K8S都采用Go编写,都是好东西。
DevOps:这是个组合词,Dev+Ops,就是开发和运维合体,不像开发和产品,经常刀刃相见,实际上DevOps应该还包括测试,DevOps是一个敏捷思维,是一个沟通文化,也是组织形式,为云原生提供持续交付能力。
持续交付:持续交付是不误时开发,不停机更新,小步快跑,反传统瀑布式开发模型,这要求开发版本和稳定版本并存,其实需要很多流程和工具支撑。
四、云原生涉及的主要技术栈的展开介绍:
容器技术(如 Docker):
Docker 是一种流行的容器化技术,它允许将应用程序及其所有依赖项(包括库、配置文件等)打包到一个独立的、可移植的容器中。
容器提供了隔离的运行环境,确保应用在不同的基础设施上运行时具有一致性。
优势包括快速部署、高效利用资源、易于迁移等。
容器编排(例如 Kubernetes):
Kubernetes 是一个强大的容器编排平台,用于自动化管理容器化应用的部署、扩展、调度和自愈。
它可以根据资源需求和负载情况,自动分配容器到合适的节点上运行。
支持滚动更新、副本控制、服务发现等功能,提高了应用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微服务架构:
将大型应用拆分成多个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专注于完成特定的业务功能。
微服务之间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如 HTTP API)进行交互。
优点是便于独立开发、部署和维护,能够更快地迭代和创新,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容错性。
服务网格(像 Istio):
Istio 为微服务架构提供了流量管理、策略控制、安全和监控功能。
可以实现智能的路由、负载均衡、故障注入等流量控制操作。
增强了服务之间通信的可见性和可控性,便于进行故障排查和性能优化。
声明式 API:
开发人员通过声明期望的资源状态(例如期望的部署配置、副本数量等),而不是通过一系列命令式的操作步骤来管理应用。
系统会自动处理将实际状态与声明的期望状态进行匹配和调整。
这种方式提高了配置的可重复性和可预测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完结20章]全新 云原生系统精讲与全流程落地实践教程 (kuandnww)
- [完结13章]云时代必修课-云原生CI/CD(持续集成与交付)全流程实战 (快乐无边2024)
- 有没有深圳市龙岗区的朋友?有福了,这个区的朋友可以免费上... (赵小曼)
- 小型私有云【产品体验官】火热征集中……1元包邮试用…… (etsme)
- Kubernetes 入门到进阶实战,系统性掌握 K8s 生产实践课程下载 (单花红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