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调整了《东山》诗句顺序

μ

来自:μ
2025-01-21 22:51:56 已编辑 浙江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μ

    μ 楼主 2025-01-21 23:17:07 浙江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550194/ 论《豳风·东山》的四章诗歌与三个声部

    枕前冰 评论 诗经
    2020-04-29 10:55:40

    存个档。古代文学课作业。

    (1)2月28日提出设想,经与老师电邮商量讨论后,初步确认题目,撰写初稿。

    (2)3月17日写作初稿,3月18日老师修改、提出建议,根据老师建议再次阅读《毛诗正义》与《诗经汇评》,形成第二稿。

    (3)3月19日定稿。

    《诗经》是与音乐相伴而生的文字,可惜唱法业已失传。通过重新编排,再塑《诗经》的声乐美,可以成为探寻《诗经》价值的努力方向。下文将以《豳风·东山》为例,一窥诗歌中潜藏的音乐。

    《东山》共四章,“虽皆是劳辞,而每章分别意异,又历序之”[1]。实际上,各章不仅“意异”,连叙事的歌者都在悄然变化。第二章中,“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描写久无人居的荒凉房屋,既可以想作是士兵归家后所见,也可以想作是士兵在归家路上的想象,但无论如何,这些意象属于独身士兵;然而紧随其后地,第三章又描绘“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是已婚士兵的视角。既然第三章透露诗人已婚,那么何来第四章“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的新婚场面?

    诚然,若将上述内容视作诗歌逻辑的不通顺,站在更加重视文学性的角度,可以将这个问题暂搁置;然而,这些矛盾只存在于章节之间,各个章节内部的视角是统一的,逻辑是通顺的。那么,可推测,这首诗并不是单一视角写作,即不是私人情感生发而成,而是属于集体视角,传达东征士兵的集体情感?

    依循这一思路,回到篇首提出的问题,可推想《东山》是一首合唱曲,共有三个声部。

    第一章是整首合唱曲的总纲,交代事件与歌曲吟唱者的身份。它符合三种视角,是恢弘的齐唱。核心意象“零雨其濛”也在第一章首次出现,在余下篇章中产生“弥散、晕染”的效果(老师,2020.2.25)。第一章的齐唱,应以低声部为主体,以期呈现较为整肃哀愁的效果,照应“零雨其濛”与“亦在车下”暗示的情绪。

    第二章是独身士兵所属声部的独唱,是合唱团队中的低声部。如前文所说,“果臝之实”、“伊威”、“蟏蛸”,都是较为阴郁的意象,与“野渡无人舟自横”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野物在渺无人烟的场所中恣意生长;然而《东山》所呈现的情感却与“野渡无人舟自横”大相径庭,后者想要体现的是自然野趣,而前者似写自然,实写缺位的人,表达的是出征已久的怀思。荒凉情境后掩埋着另一个虚拟的情景:读到荒弃已久的房屋,读者不仅揣测如果战争不曾爆发,如果这间房屋中人烟稠密,和乐美满,又是什么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份怀思无疑是悲凉的,唯有低音能将它娓娓道来。

    第三章是已婚士兵所属声部的独唱,应是中声部。常理而言,在外征战的士兵终于可以与阔别已久的妻子重逢,还不用面临“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悲剧,情绪应该是昂扬的,热烈的,似乎应由高声部呈现;然而《东山》反常理而行之,表达出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情绪。这更符合有家室的士兵的心理。远征多年,在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之外,更多的应是不能相伴的愧疚,这也就是士兵所见的或所想象的“妇叹于室”所表达的。久别重逢的欣喜,夹杂着分别带来的无法弥补的遗憾,构成中声部的混合情绪。

    第四章则是新婚士兵的高声部独唱。第四章是横来之笔,异军突起。“熠耀其羽”,“皇驳其马”,色泽鲜妍明丽;“九十其仪”,手法夸张,极言婚宴之盛状,一扫前文阴霾,将这首诗推向情绪的高潮。第四章中弥散新婚士兵的喜悦与对未来的展望,“其旧如之何?”,仿佛过去的“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不曾发生过。只有最激昂的高声部能够展现这种雀跃之情。

    《东山》这首合唱曲的别出心裁之处在于,每篇章开头都有四句相同的歌词,即“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此四句重章叠唱,作为线索,既将三个视角妥善地串联起来,使看似无关的四个篇章产生联系,又仿佛一句回声,在歌中萦绕不绝,营造一种听觉上的美感。若以合唱的角度重编《东山》,似可以从中声部中挑一个歌喉优美的士兵作为主唱。第一章的头四句,这位主唱无区别地与他的士兵同僚一起演唱;余下三章中每一章的前四句,都由这位士兵单独演唱。“慆慆不归”、“零雨其濛”呈现相当私人的色彩。“慆慆”二字极言其远,是主观表达,并没有客观展现究竟有多远,对于离家多年的士兵而言,咫尺亦是千里,“慆慆”二字中潜藏几多哀思与怀想。而西归路上的雨也不再是客观的雨,恰是“无边丝雨细如愁”,也是蕴含主观情感的意象。幸存东归的喜悦与这份愁交织,正好符合上文对中声部情感的定义;单人独唱更凸显这句词在整首歌中的重要地位,也更有利于细腻地表达这句词中的主观情感。

    [1]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18页。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09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