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stage 镜子阶段

springhero

来自:springhero 大他者
2012-08-07 10:04:41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Herr.Nos

    Herr.Nos (放弃你的签名吧!) 组长 2012-08-07 10:49:38

    这篇文章我自己也曾翻译过,雄伯可以对照着看看

    http://www.douban.com/note/133134499/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7 14:54:15

    组长新雨

    我们只需回想起罗杰•凯卢瓦(Roger Caillois)的思想(他当时还年轻并且刚刚与曾培养过他的社会学派决裂)在此问题上曾发出的那些昙花一现的闪光,以“传奇性神经衰弱”这个术语,他将形态的模拟,归入在其去现实化的效果中的一种空间的强迫[12]。

    雄伯 「传奇性神经衰弱”这个术语」legendary psychasthenia,凯卢瓦的定义是「人格与生命的感觉的衰微」a decline in the feeling of personality and life.

    形态的模拟 morphological mimicry 归类为 classify 、、、as 一种空间的强迫 an obsession with space (对于空间的迷恋执著,不仅生活的环境是一种空间,自己身体本身也是一种空间) 在其去效果化的效果 in its de-realizing effect ( 人对于生活环境的空间的形态模拟,往往会让自己被生活环境的空间,诸如工作条件等征服,让自己的人格及生命的感觉逐渐衰微,而丧失应该实践realizing自己作为主体的生命实存的感觉。) 罗杰、凯卢瓦Roger Caillois 的论文:「模拟与传奇性的精神力衰微」Mimicry and Legendary Psychasthenia Illuminated the subject 启明这个主题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7 15:22:57

    组长新雨

      我们自己也曾指出在将人的认识作为偏执狂来结构的社会辩证法③中,关于欲望的力量领域人的认识比动物的认识更加自主的原因所在,但是它同样将人的认识限定在超现实主义者的不满显露于其中的那一“少许现实”[13]里。

    雄伯

    In the social dialectic that structures human knowledge as paranoiac 我用这种社会的辩证,来架构人类的知识作为偏执狂 (人类的知识在社会的辩证,往往会走火入魔地变成偏执狂。小至个人的伦理道德辩证成为吃人的礼教,大至宗教及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偏激武断,均属偏执狂的表现)

    I have myself shown why human knowledge has greater autonomy than animal knowledge in relation to the field of force of desire, but also why human knowledge is determined in that ‘little reality’, which the Surrealists ,in their restless way,saw as its limitation.

    我自己不但曾经显示:为什么比起动物的知识,人类的知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有关欲望的力量的这个领域。而是我也显示,为什么人类的知识被决定,在那个「小小的现实界」,那些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以他们的骚动不安的方式,将那个「小小现实界」看着是它的限制。

    (人类与动物均有欲望的力量,但是动物的欲望属于本能层次,人类的欲望则是有语言及思想的力量推波助澜,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应该是容易理解。但是人类的知识还是有其限制性,那就是受到生存空间及自己身体的空间的那个「小小现实界」所决定。对于这样的限制limitation,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以他们骚动不安的方式,企图凭借艺术的惊奇表现,尝试突破,让人格与生命的感觉免于衰微。)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7 15:43:48

    组长新雨

    这些思考促使我们在镜子阶段表现的空间的捕获(captation)中认出了其自然现实的器质性不足——甚至先于此一辩证法——在人身上的效果,假设我们能给“自然”这一术语赋予某种意义的话。

    These reflections lead me to recognize in the spatial capture manifested by the mirror stage, the effect in man, even prior to this social dialectic, of an organic inadequacy of his natural reality —assuming we can give some meaning to the word "nature."

    雄伯 空间的捕获 In the spatial capture or capitation,指的是原先具有人格与生命的主体,被生存环境的条件及自己身体作为空间的限制里,被征服捕获overcome and captured,而逐渐丧失人格与生命力。这种现象,即使在架构人类知识的这个社会的辩证之前,就已经发生。拉康对此反复沉思,不得不体认到:人类在其自然的现实界natural reality,作为有限的生命期限,作为生命的有机体,是多么的脆弱不堪,是多么的无常不足inadequacy,是多么的身不由己。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7 17:09:28

    组长新雨

      此种发展是作为一种将个体的形成断然投射于历史中的时间辩证法而经历的——“镜子阶段”是一出戏,其内在推力从不足突进(précipiter)到预期——而对于捕获在空间认同之圈套(leurre)中的主体而言,它谋划了从身体的破碎形象到我们称作其整体的矫形(orthopédique)[17]的那种形式相继而来的种种幻想——最后化为由异化身份披着(assumer)的盔甲,它将以其坚固的结构标记出他的整个心理发展。由此从“内部世界”到“外部世界”的循环(cercle)的断裂便造成了“自我”清查的无穷积分(quadrature)[18]。

    This development is experienced as a temporal dialectic that decisively projects the individual's formation into history: the mirror stage is a drama whose internal pressure pushes precipitously from insufficiency to anticipation—and, for the subject caught up in the lure of spatial identification, turns out fantasies that proceed from a fragmented image of the body to what I will call an "orthopedic" form of its totality—and to the finally donned armor of an alienating identity that will mark his entire mental development with its rigid structure. Thus, the shattering of the Innenwelt to Umwelt circle gives rise to an inexhaustible squaring of the ego's audits.

    雄伯 这种发展被经验作为一种时间的辩证法。 这种时间的辩证法决定性地将个人的形成,投射进入历史。 镜子阶段是一齣戏剧,这齣戏剧的内部压力突然地从有机体的不足状态,逼迫进入预期状态。 对于陷身于空间认同的引诱,无法自拔的主体而言,这齣戏剧产生连续的幻想。 这些幻想从片段的身体的意象,延伸到身体的完整性的形体。 这个身体的完整性的形体,我将称之为身体的体形矫正。 最后,这些连续的幻想延伸到假设一个异化的认同的盔甲存在。 这个异化的认同的盔甲,以其严格的结构,标示主体的整个的精神发展。 因此,从内部世界Innenwelt的圆圈,突破出来,进入外部世界的圆圈,产生自我的验证的一种永无止尽的四方形建构。

    雄伯 四方形建构,是指时间的辩证方面,主体the subject从有机体的不足状态insufficiency,逼迫进入符号象征界的预期未来的状态,而成为自我ego。在空间方面,主体原先作为具有人格与生命的感觉,在模拟外在生存环境的空间,及自己的身体内部的空间,逐渐被征服捕获,而丧失自由与自主权,形同被奴役状态。只好产生连续的幻想,为自己建立一个异化自我ego与主体the subject的认同盔甲。时间,空间,主体,自我的四方形建构永无止尽地在验证当中。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7 17:50:48

    组长新雨

      当分析的运动触及到某一个体强烈崩解(désintégration agressive)的水平时,这个破碎的身体——我同样将该术语纳入到我们的理论参照体系——便时常在梦中出现。它因而是在分离的肢体和显形于外视镜中的器官的形式下出现的,它们长出翅膀拿起武器,这些体内的迫害在其十五世纪登上的现代人想象的巅峰上由幻想家杰洛姆•波希(Jérôme Bosch)[19]的绘画永远地固定了下来。但是此一形式也确实显示在机体自身的水平上,在界定了表现于分裂症或痉挛、癔症症状的幻想的解剖学的那些脆化(fragilisation)线路中。

    This fragmented body—another expression I have gotten accepted into the French school's system of theoretical references—is regularly manifested in dreams when the movement of an analysis reaches a certain level of aggressive disintegration of the individual. It then appears in the form of disconnected limbs or of organs exoscopically represented, growing wings and taking up arms for internal persecutions that the visionary Hieronymus Bosch fixed for all time in painting, in their ascent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 to the imaginary zenith of modern man. But this form turns out to be tangible even at the organic level, in the lines of "fragilization" that define the hysteric's fantasmatic anatomy, which is manifested in schizoid and spasmodic symptoms. Correlatively, the / formation is symbolized in dreams by a fortified camp,

    雄伯

    这个破碎的身体规律地被展现在梦里,当精神分析的这个运动,到达个人的某个程度的攻击性瓦解时。 破碎的身体这个术语,我也曾经介绍到我们的理论指称的系统里。 这个破碎的身体因此以分解的四肢的形态出现,或是从外视镜所代表的一些器官,正在成长翅膀,拿起武器从事内部的迫害,具有想象力的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画家在其画作里,始终执著这些画面不放。 这些图画从十五世纪,一直延伸到现代人的这个想象力的颠峰。 但是这种形体甚至具体地被显示,在这个有机体的层次,在定义幻想的解剖的「脆弱化」的字里行间。如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癔症患者的痉挛的各种病征里。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7 19:10:27

    组长新雨

      但是假如建立在这些仅有的主观材料上,尽管我们很少把它们从使我们将其看作一种语言技术的经验条件中解放出来,我们的这些理论尝试就可能仍然因投射于一个不可设想的绝对主体而遭受指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基于客观材料协助的这一假设中寻找一种“象征缩减法”的指导坐标。

    But were I to build on these subjective data alone—were I to so much as free them from the experiential condition that makes me view them as based on a language technique—my theoretical efforts would remain exposed to the charge of lapsing into the unthinkable, that of an absolute subject. This is why I have sought, in the present hypothesis grounded in a confluence of objective data, a method of symbolic reduction as my guiding grid

    雄伯

    但是假如我想要光是凭借这些主观性的材料来建造,我的理论的努力将会始终饱受这种攻击:它们是匪夷所思的错误行径,一位绝对主体的行径。

    我很不想要让它们从精神分析经验的情境里被排除出来,因为凭借这个精神分析情境,我才能够将他们看待是参与语言技术的特性。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目前的假设当中,曾经以客观材料作为基础,尝试这种引导的网格,作为符号象征的化简方法。

    雄伯 绝对的主体an absolute subject,大概是从黑格尔的「绝对的真理」衍化而来,强调癔症,强迫症,及妄想症,及倒错症等患者,他们常以自己绝对主观性的幻想,作为绝对真理。

    引导性网格guiding grid,是几何学术语,用以标定引导的座标位置。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7 20:06:23

    组长新雨

    它在种种“自我防御”中建立了一个与安娜•弗洛伊德小姐在其大作的第一部分中表达的愿望相符合的发生学次序——并将癔症性的压抑及其返回(与一种经常表达的偏见相反)确定在比强迫性倒错及其孤立过程更古老的一个阶段上,而后者是始于镜像“我”转变成社会“我”的偏执狂异化的先决条件。

    It establishes a genetic order in ego defen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ish formulated by Anna Freud in the first part of her major book, and situates (as against a frequently expressed prejudice) hysterical repression and its returns at a more archaic stage than obsessive inversion and its isolating processes, situating the latter as prior to the paranoiac alienation that dates back to the time at which the specular / turns into the social /.

    雄伯

    这个符号象征的还原法,在自我的各种防卫,建立一种发生学的秩序。 这种起源的秩序跟安娜、弗洛伊德小姐说明的这个愿望不谋而合。 在她的伟大著作的第一部分,她定位癔症的压抑,(跟时常被表达的偏见背道而驰),及压抑的回转,在比强迫症的倒转及其孤立的过程,更加的晚期。 后者轮过来成为妄想症的异化的初级阶段。这种异化起源于魅影幻想的「我」的反射,进入这个社会化的「我」。 雄伯

    魅影幻想的「我」,就是理想的自我 ideal ego,发生于主体刚从实在界进入想象界之际,而而社会化的「我」,则是自我理想ego ideal,则是发生于从想象界进入符号界之际。

    癔症,强迫症,妄想症彼此之间,也有发生学到先后因果关系。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7 21:29:32

    组长新雨

      镜子阶段在其中得以完成的这个时刻,经由认同于相似者的“意象”和原始嫉妒的悲剧(这是由夏洛特•布勒[21]学派在儿童“互易感觉”[transitivisme]的事实中很好地揭示出来的),开创了由此将“我”联系于既定社会情境的辩证法。

    This moment at which the mirror stage comes to an end inaugurates, through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imago of one's semblable and the drama of primordial jealousy (so well brought out by the Charlotte Btihler school in cases of transitivism in children), the dialectic that will henceforth link the / to socially elaborated situations.

    雄伯

    镜子阶段结束的这个时刻,开启这个辩证法。这个辩证法因此将会联接这个「我」,跟依照社会来建构的情境。

    凭借认同于自己的类似者的意象,及原初的妒忌的戏剧。(在儿童的互易感觉个案,夏洛特•布勒[21]学派清楚地揭露。

    雄伯

    transitivism 儿童的互易感觉 儿童心理学家Charolotte Buhler 观察到:年幼小孩往往没有明显区别,他们自己的经验跟别的小孩的经验—譬如,假如一个小孩跌倒受伤,另外一位小孩会哭。 拉康呈现所有这些指称,外在的,形成的影响,对于自我的发展,为了支持他的论点:自我并不是自动自发出来,而是心理跟外在世界的辩证互动的产物—这一种互动在主体与他者之间,终生被强调。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7 21:44:07

    组长新雨

      正是这一时刻使得人的一切知识断然翻倒在小他者欲望的中介中,经由他人的竞争而将其对象构作在一种抽象等价中,并把“我”变成这样一个装置,本能的一切推力对此都将是一个危险,即使这一推力符合于一种自然成熟——此一成熟的正常化本身从而在人身上取决于某种文化的介入:正如俄狄浦斯情结之于性对象那样。

    It is this moment that decisively tips the whole of human knowledge [savoir] into being mediated by the other's desire, constitutes its objects in an abstract equivalence due to competition from other people, and turns the /into an apparatus to which every instinctual pressure constitutes a danger, even if it corresponds to a natural maturation process. The very normalization of this maturation is henceforth dependent in man on cultural intervention, as is exemplified by the fact that sexual object choice is dependent upon the Oedipus complex.

    雄伯

    镜子阶段结束的这个时刻,决定性地倾斜整个的人类的知识,成为被大他者的欲望所仲介,由于跟别人的合作,而获得的抽象的等价,形成它的各种客体。这个时刻将这个「我」转变成为一种工具,每个本能的压力都会对它形成一种危险。即使它对应于自然的成熟过程。这种成熟的正常化,因此在人的身上,是依靠着文化的介入。如同这个事实的典范:性的客体的选择依靠著伊狄蒲斯情结。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8 01:23:22

    组长新雨

      我们的学说用“原初自恋”来指称这一时刻特有的力比多投资,按照我们的观念,该术语在其创造者们那里揭示了关于语义学的潜在的最为深刻的看法(sentiment)。但是它同样阐明了他们在援引破坏本能甚至死本能时找来界定此种力比多与性力比多的动力学对立,以便说明自恋力比多与“我”的异化功能,与在跟小他者的一切关系中甚至在最为乐善好施的帮助关系中得出的侵凌性之间的明显关系。

    In light of my conception, the term "primary narcissism," by which analytic doctrine designates the libidinal investment characteristic of this moment, reveals in those who invented it a profound awareness of semantic latencies. But it also sheds light on the dynamic opposition between this libido and sexual libido, an opposition they tried to define when they invoked destructive and even death instinct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cissistic libido and the alienating / function, and the aggressiveness deriving there from in all relations with others, even in relations involving aid of the most good-Samaritan variety.

    雄伯

    从伊狄浦斯情结的这个观念来看,「原初自恋」的这个术语,在杜撰它的那些人身上,揭示语言的各种潜力的最为深刻的知觉。

    凭借「原初自恋」的术语,精神分析的信念指明这个生命力比多的投注。

    生命力比多作为镜子阶段的结束这个时刻的特色。

    但是这个时刻也让人洞见这个动态的对立,处于这个力比多与性的力比多之间的对立。

    最早期的精神分析家尝试定义这样一种对立,当他们召唤毁灭的本能,甚至是死亡本能,为了解释这个显而易见的关系。,处于自恋的力比多与这个「我」的异化的功能之间。

    这个关系所释出的侵凌性,在跟他者的任何关系,甚至在撒马利亚人的善心救助所牵涉的关系里

    雄伯

    撒马利亚人的善心救助是基督教新约的典范。有人穷途病倒路边,经过行人均冷漠对待地匆匆而过,只有一位善心的撒马利亚人,留下来照顾其病痛,并给予金钱救助后才离去。

    拉康认为,即使像这样的善心义举,都可能具有潜在的侵凌性的动机。因为它处于自恋的力比多与性的力比多之间的动态关系。也就是与「我」的这个异化的功能之间的动态关系。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8 01:38:44

    组长新雨

      事实上他们触及到了存在的否定性,其现实受到了存在与虚无的当代哲学的强力推动[22]。

    The fact is that they encountered that existential negativity whose reality is so vigorously proclaimed by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being and nothingness.

    雄伯

    事实上,最早期的精神分析家遭遇那种生命实存的否定性。 这种生命实存的否定性的现实界,当代哲学「生命实存与空无」曾强烈地主张。

    雄伯 「生命实存与空无」是当代的法国哲学家萨特Sartre 的哲学著作,拉康言其著作,却不提其名,显然对于萨特的主张,颇有微词。

    生命实存的否定性指的是生命实存的空无。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8 02:01:00

    组长新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哲学只在意识的自足的界限内来把握存在的否定性,由于铭刻在它的那些前提中,这种意识的自足便将其依仗的自主性的假象与“自我”的种种构成性误认(méconnaissance)链接了起来。这种智力游戏,虽然特别沉浸于分析经验的借入,但是却在要确保一种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的自命不凡中达到了顶点[23]。

    Unfortunately, this philosophy grasps that negativity only within the limits of a self*-sufficiency of consciousness, which, being one of its premises, ties the illusion of autonomy in which it puts its faith to the ego's constitutive misrecognitions. While it draws considerably on borrowings from psychoanalytic experience, this intellectual exercise culminates in the pretense of grounding an 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

    雄伯

    但是不幸地,那种哲学理解否定性,仅是在意识的一种自足的限制里。 意识的这种自足,作为这种哲学的其中一种前提,跟形成自我的这些错误体认息息相关。 这些错误体认是自我信托给它自己的自主权的幻觉。 这种智力的遊戏,在伪装提供作为一种生命实存的精神分析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尽管这种智力遊戏,有很不寻常的程度,是依靠从精神分析经验借用过来的东西。

    雄伯

    拉康的精神分析辞说强调主体在实在界the real的无意识the unconscious,对于哲学家萨特的实存哲学,仅局限于意识的自足,很不以为然。认为那是一种错误体认,是自我信托给自己的自主权的幻觉,仅是一种智力的遊戏。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8 02:49:36

    组长新雨

      在一个社会为了不再承认实用性之外的其他功能而作出的历史性举措之后,在个体面对其出现看似补偿了这一努力的集中营式的社会联结而产生的焦虑之中,存在主义基于其给出的那些实际上是由此产生的主体性僵局的辩白而对自己作出了评价:一种只有在监狱的高墙下才如此真实地显示出来的自由,一种表达了纯粹意识超越任何情境之无能的介入要求,一种性关系的偷窥狂—施虐狂的理想化,一种只在自杀中得以实现的人格,一种只有通过黑格尔式的谋杀才获得满足的他者的意识。

    At the end of a society's historical enterprise to no longer recognize that it has any but a utilitarian function, and given the individual's anxiety fac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camp form of the social link whose appearance seems to crown this effort, existentialism can be judged on the basis of the justifications it provides for the subjective impasses that do, indeed, result therefrom: a freedom that is never so authentically affirmed as when it is within the walls of a prison; a demand for commitment that expresses the inability of pure consciousness to overcome any situation; a voyeuristic-sadistic idealization of sexual relationships; a personality that achieves self-realization only in suicide; and a consciousness of the other that can only be satisfied by Hegelian murder.

    雄伯

    一个社会若是经年累月,就殚精竭虑拒绝去承认:除了功利主义的功能外,尚有任何其他功能, 当个人面对「集中营」形态的社会契约,焦虑不已,因为后者对于前者的殚精竭虑,是为虎作伥。

    存在主义是否自圆其说,则是有赖于它对于生命主体所面临的僵局,能否提供的各种解释。 存在主义确实是因为生命主体面临的僵局而形成。因为当自由仅局限于监狱之内时,这种自由是最为真诚。它是对于奉献的要求,表达出,纯粹的意识无能为力来掌控任何的情况。这样的无能为力将性的关系,以窥视狂与虐待狂的方式来理想化,这样一种人格仅有以自杀方式才能实践自己。这样一种他者的意识,仅有凭借黑格尔式的谋杀,才能够满足。

    雄伯 哲学家萨特的名言:地狱间是别人 Hell is other people。

    这里所说的他者的意识,大概就是地狱的意识,因此仅有凭借黑格尔式的谋杀才能满足。

    所谓「黑格尔式的谋杀」,就是杀死你生命的外在部分,为了更加充实地经验你自己,及你的生命本质,而不是你生命的虚假部分。(killing that which is outside of you in order to more fully experience yourself and what you are, rather than what you are not)。

  • 云淡风轻

    云淡风轻 2012-08-08 04:44:35

    组长新雨 我们只需回想起罗杰•凯卢瓦(Roger Caillois)的思想(他当时还年轻并且刚刚与曾 组长新雨 我们只需回想起罗杰•凯卢瓦(Roger Caillois)的思想(他当时还年轻并且刚刚与曾培养过他的社会学派决裂)在此问题上曾发出的那些昙花一现的闪光,以“传奇性神经衰弱”这个术语,他将形态的模拟,归入在其去现实化的效果中的一种空间的强迫[12]。 雄伯 「传奇性神经衰弱”这个术语」legendary psychasthenia,凯卢瓦的定义是「人格与生命的感觉的衰微」a decline in the feeling of personality and life. 形态的模拟 morphological mimicry 归类为 classify 、、、as 一种空间的强迫 an obsession with space (对于空间的迷恋执著,不仅生活的环境是一种空间,自己身体本身也是一种空间) 在其去效果化的效果 in its de-realizing effect ( 人对于生活环境的空间的形态模拟,往往会让自己被生活环境的空间,诸如工作条件等征服,让自己的人格及生命的感觉逐渐衰微,而丧失应该实践realizing自己作为主体的生命实存的感觉。) 罗杰、凯卢瓦Roger Caillois 的论文:「模拟与传奇性的精神力衰微」Mimicry and Legendary Psychasthenia Illuminated the subject 启明这个主题 ... springhero

    [内容不可见]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8 10:43:59

    组长新雨

      我们的整个经验都是与这些观念相对立的,因为它使我们离开了将“自我”设想成是以“知觉—意识系统”为中心的,设想成是由“现实原则”组织起来的,与认识的辩证法截然相反的科学主义的偏见便表达在该原则中——以向我们指出要从将其刻画在安娜•弗洛伊德小姐极力肯定的所有结构中的误认功能出发:因为如果“否定”(Verneinung)表现了其显在的形式,那么其效果就仍然大部分是潜在的,只要它们没有在它我表现于其中的命定水平上为某种反光照亮。

    These notions are opposed by the whole of analytic experience, insofar as it teaches us not to regard the ego as centered on the perception-consciousness system or as organized by the "reality principle"—the expression of a scientific bias most hostile to the dialectic of knowledge—but, rather, to take as our point of departure the function ofmisrecognition that characterizes the ego in all the defensive structures so forcefully articulated by Anna Freud. For, while Verneinung [negation] represents the blatant form of that function, its effects remain largely latent as long as they are not illuminated by some reflected light at the level of fate where the id manifests itself.

    雄伯译

    我们精神分析经验,对于这些论点完全不与苟同。因为精神分析经验教导我们,不要将自我视为是集中于这种「感官与意识的系统」,或是由「现实原则」所组成。

    「现实原则」是科学的偏见的表达,对于知识的这个辩证法最为敌对。

    我们精神分析经验跟我们显示:相反地,我们应该从自我及其一切结构的特征的「错误体认」的功能开始。

    安娜、弗洛伊德曾经如此清楚明白地表述自我及其一切的结构。

    因为,假如这个「否定」Verneinung 代表那种功能的专有的形式,它的后馀症绝大部分将会始终被潜藏。只要这些后馀症没有被揭发出来,被某些洞见的光辉,照见到无所遁迹的程度。

    那就是这个本我(id)展示它自己的地方。

    雄伯说

    拉康的精神分析,不仅反对哲学家萨特将自我专注视为是「感官与意识的系统」,而且也反对将自我专注视为是由「现实原则」所组织。因为现实原则上科学偏见的表达,对于知识的辩证法最具敌意。

    所谓的「知识」的辩证法,拉康指的是实在界的无意识的知识(knowledge of the unconscious)。也就是作为实在界应该知道的主体,在符号界的现实原则下饱受压抑及阉割,逐渐丧失作为自由与欢爽的生命力。

    拉康不仅说「无意识是像一种语言的结构」,而且也说,「无意识的知识有其逻辑结构」,也就是无意识的知识有其辩证法则。

    佛洛伊德提出「超越快乐原则」,拉康则是提出「超越现实原则」,不是分庭抗礼,而是异曲同工。问题是如何超越?

    拉康认为应该从作为自我与其所有结构的特征地错误体认meconnaissance的功能开始,并且借助安娜、弗洛伊德的清楚表述作为理论凭借。

    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及其防卫机制」Ego and Mechanisms of Defence,认为自我的意象的本身,始终受到自恋的不好的信念的各种联想的污染,指明是缺席或欠缺的肉体化scotomization of absence or lack。自我本质上是一种防卫的形成,分享病征的矛盾的特性。因此自我既是遮蔽,也是背叛的结构。自我凭借遮蔽它被认为是真实的欠缺the lack的背叛。这个真实的欠缺就是弗洛德所说的本我id,拉康则称之为主体the subject。那才是生命的真正主子。

    因此,作为自我的典范,意象imago也是一种虚假的存在,因为它逃避它仅是作为幻想代理的地位,换句话说,它仅是错误体认meconnaissance的功能。

    在病征所具体显现的这种「否定」Verneinung,可以总结镜子阶段的这种错误体认。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8 11:55:24

    组长新雨

      由此“我”的诸多形成特有的这一惰性便得到了理解,我们可从中看到神经症的最为宽泛的定义:主体经由情境的捕获给出了疯狂的最普遍的表述,即那种存在于疯人院围墙中的疯狂,以及那种以其噪音及其狂怒震慑大地的疯狂。

    The inertia characteristic of the / formations can thus be understood as providing the broadest definition of neurosis, just as the subject's capture by his situation gives us the most general formulation of madness—the kind found within the asylum walls as well as the kind that deafens the world with its sound and fury.

    雄伯译

    我们因此能够理解,这个「我」的诸多形成,具有惰性的特征。我们在那里找到神经症最为广泛的定义—正如从主体被环境的空间的征服捕获,我们获得最普遍的疯狂公式。这个公式不但适用于精神病院的墙壁背后的那种疯狂,而且适用于让世界震耳欲聋的喧嚣与愤怒的疯狂。

    雄伯说

    「Sound and fury 喧嚣与愤怒」典出莎士比亚的悲剧「马克白」:

    Life i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fury and sound, Signifying nothing 人僅是一個會走路的影子,一個拙劣的演員 在舞台上高視闊步,自命不凡 然後就消失無蹤。人生的故事 述說者是一位白癡,充滿愤怒和喧囂, 卻毫無意義。

    作为我的诸多形成具有惰性的这种特征,是指前面的自我的防卫机制,以错误体认的代理地位,习惯性地以否认verneinung来遮蔽及背叛真实的主子:本我id或主体the subject。

    神经症跟疯狂的最广泛的定义,不仅适用于精神病院的墙壁背后,也适用于让世界震耳欲聋的愤怒与喧嚣。也就是,在枱面上高视阔步,看起来正常,人模人样的你和我,其实也是岌岌可危。说不一定,哪一天无意识的主体展现自己,在别人眼中可能就是张牙舞爪,丧心病狂,而自己犹浑然不自觉。

    问题是: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拘束的生命主体,要让自我的防卫机制不断地冒充代理?还是主体自己展现,勇敢地活出真正的自己?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8 15:58:06

    组长新雨

      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痛苦对我们而言是灵魂的激情[24]的操练,就好像精神分析天平的秤杆——当我们计算其威胁在整个共同体上的倾斜时——为我们给出了城市的激情的减缓指数。

    The sufferings of neurosis and psychosis provide us schooling in the passions of the soul, just as the balance arm of the psychoanalytic scales—when we calculate the angle of its threat to entire communities—provides us with an amortization rate for the passions of the city.

    雄伯 神经症与精神病的痛苦,对于我们而言,是灵魂激情的一种教导,作为精神分析的天平的横梁,当我们计算横梁的威胁倾斜朝向整个的社会这边,它供应给予我们一种指示:社会的各种激情正在遞减之中。

    雄伯

    灵魂的各种激情指的是什么?爱情,友情,家国之爱,真理之爱、宗教狂热、、、?我记得「耶稣殉难记」的英文片名,就是Passion「激情」。神经症及精神病的各种痛苦,是激情的过分奔放的结果,还是过分的受到压抑的病征?

    应该是两者都有可能。问题是:精神分析介入于个人的激情与社会契约的理性压抑之间,那个平衡点要如何掌握?会不会有分析家本身都有失衡的时刻?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8 16:23:54

    组长新雨

      在当代人类学固执地勘探的这一自然与文化的结点上,精神分析独自认出了那个爱必须永远将其拆解或斩断的想象的束缚之结。

    At this intersection of nature and culture, so obstinately scrutinized by the anthropology of our times, psychoanalysis alone recognizes the knot of imaginary servitude that love must always untie anew or sever.

    雄伯译

    在自然与文化的这个交会点,我们当代的人类学正在契而不舍地审察,光是精神分析就体认出:必须凭借爱,重新解开想象的服务的环结,要不然就快刀予以劈开。

    雄伯说

    激情属于人类的自然天性nature,社会契约social bond的压抑,属于文化culture的理性。精神分析学也是人类学,因他关怀的是人。

    拉康的环结最初有三个,实在the real ,想象the imaginary ,符号the symbolic。癔症与妄想症的患者,往往罔顾符号象征,将想象与实在联结成固执的结fixation,必须凭借爱的力量予以慢慢解开,或者爱如慧剑当下劈开。

    问题是爱从何来?拉康认为,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具有的能力,只是进入符号界后,被经验世界的习性污染而减弱。有时甚至连实践中的分析家都习焉不察,嘲讽精神分析何时变成宗教的大爱?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8 17:02:27

    组长新雨

      对于这样一项工作,利他主义的情操在看穿了慈善家、空想家、教育家甚至改革家行为背后的侵凌性的我们看来是没有前途的,

    For such a task we can find no promise in altruistic feeling, we who lay bare the aggressiveness that underlies the activities of the philanthropist, the idealist, the pedagogue, and even the reformer.

    雄伯译

    对于这样一项工作,我们并不寄希望于人类的利他主义的精神。因为我们揭露出,慈善家,理想家,教育家,甚至改革者,他的各种活动潜藏着个人的侵凌性。

    雄伯说

    这确实是令人懊恼的真相:慈善家,理想家,教育家,甚至改革者,他们的各种活动潜藏着个人的侵凌性。那纯粹的爱要从何而来?人要如何恢复他与生俱有而被经验世界的习性污染的爱的能力?

    拉康探究精神分析,原先是从科学的研究精神出发,但是探究到爱时,却不得不借助基督教的骑士之爱,爱你的邻居如你自己,或是类似佛教的悲悯pathos。他自己对于精神分析的实践,我认为应该是一种追求真理之爱,启蒙无意识的知识主体之爱。

  • springhero

    springhero 大他者 楼主 2012-08-08 18:13:58

    组长新雨

      在我们保持的主体对主体的救助中,精神分析能够陪伴病人直抵“你即如此”(tu es cela)的狂喜的限度,在那里给他揭示出其必死的命数,但是将他带到真正的旅途开始的那个时刻却不在我们作为实践者仅有的能力之中。

    In the subject to subject recourse we preserve, psychoanalysis can accompany the patient to the ecstatic limit of the "Thou art that*9 where the cipher of his mortal destiny is revealed to him, but it is not in our sole power as practitioners to bring him to the point where the true journey begins. Notes

    雄伯译

    在我们维持的主体对主体的求助中,精神分析可能伴随病人,到达「你即如此」的狂喜的极限。在那个狂喜的极限,他作为人仅具有限生命期限的命运的这个奥秘,为他启示。但是我们作为精神分析实践者的能力,还不足以引导他到达真正的旅途的开始。

    雄伯说

    他作为人,仅具有限生命期限的命运的这个奥秘,启示了又如何呢?真正的旅途才要开始的那个点在哪里呢?拉康欲语还休,我猜他自己也是甚为迷惘,他后来解散分析家训练的通过制度passe,甚至到晚年,将他创立的拉康派精神分析协会也解散。这才开始他的真正的旅途吗?

    拉康认为,从「你即如此」的狂喜的极限,距离真正的旅途的开始,好像还有一段长距离,而且这段引导好像还不是精神分析实践者的能力所及。必须分析者自己身体力行地启蒙与创造。那延伸出一个问题:精神分析的过程何时结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972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