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夜莺之歌》,有人知道它的作者与背景吗?

宝黛

来自:宝黛(梨花谢了甘做寂寞人)
2012-08-11 10:38:34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2-08-11 19:49:40

    [内容不可见]

  • 宝黛

    宝黛 (梨花谢了甘做寂寞人) 楼主 2012-08-11 20:35:01

    一个小孩把德国鬼子引导到森林里消灭的故事。

  • #瞬间收藏家#

    #瞬间收藏家# 2012-08-20 12:44:14

    还有篇背景有点类似的是战争的时候埋下了一个小匣子。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2-08-20 17:26:59

    [内容不可见]

  • #瞬间收藏家#

    #瞬间收藏家# 2012-08-20 19:26:06

    夜莺之歌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lì),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就又响起来,越来越有劲、   土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看看周围的灌木丛,又望望道旁的白桦树。他们突然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dā)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拿着一块木头,不知道在削什么。 夜莺之歌中的情报员“喂。你来!”中尉用生硬的俄国话叫那个孩子。   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抖了抖沾(zhān)在上衣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来。   “喂,让我看看!”军官说。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那是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   “这玩意儿你做得还不错。”军官点了点头。他那阴沉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笑,“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他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并且把望眼镜拿到眼睛前。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zhè)鸪(gū),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心事,轻蔑地冷笑了一下。   “喂,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坊,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得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送给你。”军官说着,指了指他的打火机,“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并排走着。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敌人完全忘了。 正在把敌人引入圈套的情报员  森林越来越密。那弯弯曲曲的小道穿过茂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到长满云杉的小山上去了。   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树旁架着冲锋枪。他们从树枝缝里向外望,能够看见那曲折的小路。他们不时说几句简单的话,小心地拨开树枝,聚精会神地望着远方。   “你们听见了吗?”一个游击队员突然说。远处好像有一种什么鸟在叫,随着风吹云山的细碎声模模糊糊地传来。他伸直了腰,侧着头,往叫声那边听,“夜莺!”   “你没听错吗?”另一个游击队员问。先说话的那个人紧张起来,再仔细听,可又什么也听不见了。不过,他还是从大树桩子下边掏出四个手榴弹来,放在面前,准备战斗。   “现在你们听见了没有?”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先听到夜莺叫的那个人呆呆地站着,好像钉在那里似的。他慢慢的数:“一,二,三,四……”一边数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三十二个鬼子……”那个人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最后说。只有游击队员才知道这鸟叫的意思。夜莺的叫声停止了,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他又补充说。   “对付得了!”一个满脸胡子的汉子端着冲锋枪说。说完,理了理挂在腰间的子弹袋。   “对付得了!”先听到鸟叫的那个人回答说,“我和斯切潘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边阻击。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过了几分钟,德国兵在云杉林后边出现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那歌声的意思游击队员早已知道了。   德国兵走进云杉林的时候,树林深处突然发出一声口哨响,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孩子突然转了个身,钻到树林深处,不见了。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军官还没来得及抓起手枪,就滚到路边去了。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了。德国兵的呻吟声、叫喊声,游击队员的喊杀声,一时充满了树林。   第二天,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几条到村子去的道路,好像在等候谁似的。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他这歌声,即使是听惯夜莺叫的人,也分不出跟真的叫声有什么两样。

    作者   茨维尔卡   苏联立陶宛作家。生于农民家庭。曾在考纳斯艺术学校学习,后赴巴黎研究文学与艺术。1930至1931年参加立陶宛作家反法西斯组织“第三战线”。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诗集《第一次弥撒》(1928),短篇小说集《尼科乡的落日》(1930),长篇讽刺小说《弗兰科·克鲁克》(第1、2部,1934),小说《哺育我们的大地》(1935),长篇小说《工匠和儿子们》(1936),短篇小说集《日常的故事》(1938)、《橡树的根子》(1945)、《友谊的种子》(1947)。他所写的《夜莺之歌》还录入了小学课本。此外还写了一些儿童文学读物。他在作品中揭露社会黑暗和压迫,表现立陶宛农民的不幸遭遇和阶级觉悟提高的过程,暴露法西斯侵略者的罪恶。他的作品富于民间文学情调和健康明朗的幽默,人物描绘生动,对立陶宛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1940年立陶宛解放以后,他被选为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代表。同年参加共产党。曾担任立陶宛作家协会的领导工作。

    百度百科搜来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2010369.htm

  • 宝黛

    宝黛 (梨花谢了甘做寂寞人) 楼主 2012-08-23 16:28:39

    多谢了

  • #瞬间收藏家#

    #瞬间收藏家# 2012-08-25 22:32:04

    不客气~ 不是看到这个帖子都想不起来还学过这么篇课文了。 顺手再贴一个维基百科上作者的介绍链接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D%BC%E7%89%B9%E6%8B%89%E6%96%AF%C2%B7%E8%8C%A8%E7%BB%B4%E5%B0%94%E5%8D%A1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029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