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我也认为黛玉最终嫁给北静王不可能,但她为了这桩婚事明志最后香消玉损也还是有可能的,毕竟在北静王身上铺墨甚多。 以下是看到的那篇强文:
首先转载一篇强文分析:【论黛玉嫁北静王的可能性】 《红楼梦》中有一个非常出色的男子,虽然不是主角,也不是“四大家族”的成员,但出场次数相对还是比较多的,让读者想忽略都难,就是――北静王,他这个人物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很多读者推测他可能是黛玉最后所嫁的人,有这个可能吗?我认为是非常有可能的。 首先,文中明白写出的证据。曹雪芹不写没用的笔墨,北静王第一次正面出场是在秦可卿的葬礼上,除对他本人的相貌风度谈吐夸赞之外,特别写了一样东西――��珠。就是这串��珠,把没有任何交集的北静王和黛玉联系在了一起。想想那蒋玉函给宝玉又转给袭人的大红汗巾子,小红的帕子,还有元春赐给宝玉、宝钗的红麝串,不管当事人是否喜欢接受,最终都都是姻缘的见证,而那串��珠是北静王郑重送给宝玉的,而宝玉又特意送给了黛玉,所以��珠绝对不是闲笔,而是姻缘的暗示。 其次,只有黛玉嫁给别人才能成就金玉良缘。 在宝玉的婚姻上,老太太和王夫人意见不一,但又各有顾忌,只能暗战。老太太喜欢黛玉的意思非常明显,林如海还在就几次打发人把黛玉接来(可见其非接黛玉到贾府的决心),让宝玉和黛玉吃住在一起,给两人的亲密以充分的支持,以老太太的阅历和精明,如果没有促成“二玉”的意思会看着二人感情加深不阻止吗,黛玉可是她外孙女,宝玉更是她最爱的孙子,不会故意让他们相爱再拆散他们的;可婚姻大事原该父母做主,老太太虽是家里的老祖宗,还是不好直接决定宝玉的婚姻,尤其是黛玉又是她的外孙女,私心太明显了。王夫人喜欢的则是宝钗,从血缘上宝钗是她的外甥女,要知道贾政一房有嫡庶之争(和赵姨娘),还有宝玉和贾兰的叔侄之争(按封建宗法制度,贾兰是嫡孙,继承权排在宝玉前面),宝钗自然是她的最能信任的人;从为人处事上,王夫人也更喜欢宝钗的类型,可宝玉自幼养在老太太身边,碍于“孝”她不能公开违背老太太的意愿。而黛玉和宝钗本身也各有缺陷,黛玉出身清贵,但是个孤女,宝钗家虽富,但是商贾出身,身份低贱,所以老太太和王夫人只能暗中较劲。 随着宝钗、宝玉、黛玉的长大,这一僵局必须打破,尤其是宝钗早就过了及笄之年,等不下去了。王夫人开始从元春那里下手。元春只在省亲时正面出场一次,她也只见了宝钗和黛玉这一次,这一次见面两人没有优劣之分,相貌才华都不相伯仲,而元春对这两个表妹也都很称赞,当晚两人得到的礼物也是一样的。可元春赐端午节礼时两人就不同了,二宝的相同,黛玉的则是和三春一样,可以说是一个暗示,短短几个月,元春为什么会对两人区别对待呢?谁有可能在其中起作用呢?只有一个人――王夫人,她每月都按例进宫请安。元春是王夫人的女儿,但是老太太亲自教养的,夹在母亲祖母之间,也只能暗示了。可老太太不买账,清虚观打醮时明白说了,宝玉不早宜早娶,还是一个字――拖。王夫人没有办法,元春虽是娘娘也不能有违孝道惹老太太不高兴,何况长辈皆在的情况下做姐姐的不好硬决定弟弟的婚事。而另一个能决定宝玉婚事的贾政,对老太太还是很孝敬的,不会违背老太太,而且他很欣赏林如海这个妹婿,绝不会反对黛玉这个外甥女,王夫人更是不能指望,只能赶在贾政和老太太之前把黛玉解决了(没有害死黛玉的意思)。 宝钗的年龄实在拖不下去了,湘云早订婚了,薛蝌和岫烟定婚了,宝琴到京城就是发嫁的(梅家放外任才耽搁了),迎春也有官媒来看了,宝钗还等得了吗?要成就金玉,王夫人只能先把黛玉嫁出去(至少是定下婚事),可王夫人又不能直接出面,就是元春也不会(元春有可能参与),在当时不孝的罪名王夫人和元春都背不起。(这不像现代朋友写的故事里王夫人和元春公然违背老太太,强要决定黛玉的婚事)所以那王夫人只能暗中想办法,既让黛玉嫁出去,又不能让老太太察觉是她们的主意,所以只能让一个地位高于贾府的人家主动要娶黛玉,老太太和贾府不能拒绝,当然也为贾家攀附到一家权贵,这一点老太太也不会反对,要知道养女儿的作用就是联姻的。很多朋友认为王夫人和薛家好害死黛玉,本人觉得不可能,王夫人虽然不喜欢黛玉,可也是从小在自家养大的,不至于要她死,何况黛玉的才貌如此出众,攀附权贵总比害死她好吧。 三,北静王有主动要娶黛玉的可能吗?有,而且很大。贾家是国公府,高于贾家的就是文中出现的“东南西北”四王和忠顺王等几家王爷了,再联系��珠和北静王的出场次数,娶黛玉的非北静王莫属。北静王不是一般的王侯,“才貌俱全,风流跌宕,不为官俗国体所缚”,所以他不会太在意黛玉的孤女身份,他是爱才的,宝玉对他的赞崇有加可从侧面证明他不是个庸俗的人,他对黛玉必定会欣赏。宝玉和北静王的交往还是很多的,以宝玉的性格,对家中姐妹的诗不夸耀出去简直不可能(书中写了),尤其是他推崇的北静王那里,北静王对黛玉心向往之是肯定的(宝钗那些诗不可能让北静王动心的)。北静王出场时是“年未弱冠”,到黛玉可以嫁人时北静王也就是二十多岁,肯定大婚了,可红楼中北静太妃出现的次数较多,北静王妃出现的次数极少(是一次还是没出现记不清了,但绝对少),原因可能是早死或有病(还不轻,不能正常社交),北静王娶黛玉为继妃或有权势的侧妃都是非常可能的,就算北静王妃好好的,娶黛玉为侧妃也是可能的,而北静王太妃见过黛玉,黛玉虽是孤女,但家世清贵,人品出色,如果再有人推一把(只要王夫人和元春和薛家有心,总能找到机会的),北静王娶黛玉就很正常了。 四,黛玉会未嫁而亡吗,也就是说如果北静王要娶黛玉,黛玉会不会去死?不会!黛玉是封建时代的少女,即使她很想嫁给宝玉,也不会有非宝玉不嫁的想法,更不会嫁不了宝玉就去死,何况黛玉很明白她和宝玉有结果很难,所以才有之前的一次次试探,才会有感叹。黛玉非常维护自己的尊严,宝玉说句轻佻的话她会哭闹生气,更不愿承认和宝玉之间是爱情(当时是见不得人的),怎么可能会为宝玉去死,那岂不是说明她是无德之人,连林家的脸面也丢光了。高续书后四十回虽可能曹雪芹的想法,但老太太在黛玉死时说的话还是能反应当时的道德观,就是女子不可能在婚前看上男人,“掰谎记”也说女子不该为个男人“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黛玉会成那样的人吗?北静王要娶,贾府就会答应,就会老太太虽有遗憾也会高兴答应,黛玉就会嫁。而宝玉,一来对黛玉的婚事没有反对的立场身份,二来对北静王非常推崇,也只能看着黛玉嫁人。黛玉的诗号是“潇湘妃子”,虽然主要是意在黛玉爱哭,但一个闺阁少女,用“妃子”为号合适吗?探春抽的签子上说“必得贵婿”,探春就红里脸,说是混话,其他人更是笑闹,黛玉和众人却是理所当然、非常赞同地接受了黛玉“潇湘妃子”的诗号,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黛玉的确做了妃。 五,黛玉嫁给了北静王,宝玉娶宝钗变得顺理成章。只可惜北静王虽好,黛玉心里已有了宝玉,加上黛玉身体不好,必将抑郁而终,泪尽而亡,“潇湘妃子”名副其实,而宝玉为践诺而出家。如果黛玉死了宝玉才娶的宝钗,还有什么事会刺激宝玉以致出家呢?
看了这篇强文,我忍不住点头,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用不少文字来渲染北静王的出场,到后面高额的四十回北静王却虎头蛇尾的不见了,难道曹公会写多余的角色?后面应该有后文的。 蒋玉函给了宝玉一条汗巾,宝玉转给了袭人,虽然袭人没要,但是袭人最后嫁给了蒋玉函【袭人嫁蒋玉菡也是后四十回的情节,但却是早八十回和脂砚斋都许多次暗示过的】;而北静王给宝玉一串珠子,宝玉转给黛玉,黛玉也不要,这会不会是暗示了黛玉最后是作了北静王妃呢。
除此之外,八戒又从原著之中找出几处交代给我: 第一,二十五回,凤姐拿宝黛的婚事取笑黛玉,片刻后,宝玉中邪,众人前来观望。无端的带过一笔:“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这一段在红楼梦中的确是有的,但后来被曹公自己删掉了,不过脂砚斋等其它文稿处都有】 薛蟠与黛玉真是两个世界的人物,薛蟠之好色荒唐书中已有充分展现,无须用黛玉这桩事充数。黛玉于作者心中是多么超群脱俗不容侵犯,为何在此令她遭受无妄之灾?这不适当的情节安排又是个明显的暗示,薛蟠的存在不过是个符号,当然薛蟠和黛玉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隐含的事实是:宝黛婚事将近时,半路会杀出个如薛蟠的混世魔王,就如薛蟠强行拆散了香菱和冯家少爷一样,有一个人也拆散了宝玉和黛玉。
第二,凤姐弄权铁槛寺,又是生生拆散一桩好姻缘,又是女子被豪门所夺,一对璧人不屈而死。以作者之才,何愁找不出事端以表凤姐之恶?为何他总在这桩事上转圈?此乃作者之恨啊!当一个人不自觉地重复一个言论时,只是因为那是最接近事实的部分,也是最令他无法释怀的遗憾。【这点我不是很同意,刚动了动嘴角,看见八戒的铁拳,又闭嘴了。】
第三,探春判词中有一幅画,画中两人放风筝,一只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船中的女子是探春无疑,她将远嫁,这是后话。那两个放风筝的人是谁?这是前因。二十二回,探春所制灯谜――风筝,那么二人中应有一人是探春,那另外一人是谁,书中已有暗示。 七十回【此回极重要,黛玉的结局露出端倪】,紫鹃拾了别人落的风筝,马上遭到探春、黛玉二人的反对,说那是晦气之物。紧接着,黛玉提议大家到房外放风筝,这个建议由黛玉提出岂不荒谬,黛玉最是孱弱不好动的,用家仆的话说:“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 这风筝放的大有深意。宝玉想放的风筝都未得,只剩了个“林”大娘送来的美人风筝。明明是放晦气的,黛玉的风筝线已放尽,最后撒手时却不舍,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哪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既生为情种,必为情所困,这病根如何去得掉,原来此去必死无疑。探春的凤凰风筝与“不知哪来的”又一个凤凰风筝绞在一起,接着又加进个喜字带响鞭的风筝,三下不能分开将线扯断了,飘飘都去了。这风筝占的是婚事,且将有两个皇妃。
第四,宝玉起先为潇湘馆提名“有凤来仪”(此名用于正殿岂不更合适),“凤”在古时指后妃。后起诗社,黛玉名号“潇湘妃子”。她总是和这类称呼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探春。
最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里面有一句: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这是点明了黛玉和宝钗的结局,宝钗的结局很容易猜,她嫁给了宝玉之后,贾家败落,最后穷困潦倒,估计死的比较困苦,所以叫‘雪里埋’;可是黛玉的就不好猜了,什么叫‘林中挂’,难道她是上吊死的? 八戒说,‘林中挂’的意思还可以理解为‘攀上了高枝儿’,但是虽然黛玉嫁给了上位者,但身体孱弱,依然抑郁而终了。
看完后我也觉着这一可能性很大了,但本人私以为黛玉同北静王婚事上会有纠葛却没有成功,毕竟黛玉严辞拒绝了那串念珠,说到玉带林中挂的攀高枝,本人反倒以为这一高枝才是最终害得黛玉一病不起终此一生的导火索。
黛玉嫁给北静王,至少判词和各诗词曲赋中是看不出痕迹的,文中多番推测也是太牵强,一家之言。
m
不是那么让我心服口服
同不服,至少我觉得黛玉没有真嫁给北静王。黛玉不是这种委曲求全的性格。
黛玉自己的诗词中多番透露以死明志,晴雯之死又为黛玉结局埋下伏笔。 类似“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茜纱窗下,我本无缘。 ”“一抔净土掩风流”等等,黛玉病势又日益沉重,可想黛玉最终是病亡,宝玉才可能另娶。否则,宝钗情何以堪、宝玉黛玉又情何以堪? 潇湘妃子这一说法,重点不在妃子二字,而在于潇湘之典故,黛玉写的题帕三绝中“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说的就是娥皇女英为了舜帝血泪洒斑竹,泪尽而亡的典故。你看无论是作者,还是黛玉本人都用这个典,显然不是为了证明将来家里再出一位贵妃,而是暗喻黛玉泪尽而逝。 枉凝眉也是同样,否则黛玉还泪之说怎么成立? 绛珠投生人世之前的话怎么说的:“他是 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 还他, 也偿还得过他了”
没 可能
这才是论证
标题错了,是“北静王”。
这个结论我见过,只因事先也在心下默默想过,只当是旧相识。呵呵,我还给你找到一点,今鸳鸯三宣牙牌令时,黛玉说过一句双瞻玉座引朝仪,朝仪呀,不是皇妃又是啥呢?
呵呵,如果一定要说含义,钗黛二人双峰对峙,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双瞻,而原文的御座给改成了“玉”座,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玉理解成宝玉之玉呢。朝仪,是朝见时臣僚按仪礼所站的行列,不是帝王家的“昭仪”,跟皇妃一点不搭边啊。
我只想知道黛玉住的潇湘馆原名有凤来仪是不是有什么暗指
亲,真心没说含义,而且红楼的神奇之处在于她没有结局,所以向着自己认可的那个方向解释去,怎么解释怎么通的。何况,林姑娘嫁给北静王也好,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了也罢,端的不过是各自猜测,况无真凭实据,况况是小说无法真的在现实中寻觅到痕迹,所以不过是说着顽顽罢了,谁还真的为这个争起来恼了不成呢,对不~
有凤来仪原是宝玉题词时,特为元春探亲而作,当初建大观园,便是为筑巢引凤,因此取这个名字。
后来元春省亲时便将有凤来仪改名为潇湘馆,后来因黛玉爱那些竹子,便住了进来,又有了潇湘妃子的号,还是那些竹子,湘妃竹。
的确,人的命运总是难以掌控的,甚至是难以预料的,只要曾经留下过美丽模样,便也是算无憾了
这些我都知道,我是说,曹公为什么安排黛玉住的地方原来叫那么一个名字
为了元春省亲,如果是为了黛玉,作者何必安排元春更名。
情节为内容服务,也不是什么都必须有隐含意义,之前起名字完全为了突出元妃省亲,所有名字围绕的是元妃娘娘要回家,同时侧面反应宝玉才能。改名字无非为说明元妃的才华高且人品厚重不喜糜费奢华。
看似有理,实则无理,这里大部分例证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反证!再说,别人可以殉情,黛玉为何不可?黛玉葬花,也很能说出黛玉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