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亭的一霎时》 作者:杜玲玲
1束蓝(离梦想很远。)
一 春秋亭是个子虚乌有的亭子,然而编剧圣手翁偶虹偶令富而娇的薛家小姐和贫且寒的赵家姑娘在这个亭子里避雨,从此贫富相遇,因果造化,这亭外的风雨、亭内的遭逢就流传开去,余韵悠长。 一切都和一只宝蕴光含且寓意深远的锁麟囊有关,见于程派京剧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锁麟囊》。 《锁麟囊》说的是登州富家之女薛湘灵,出嫁遇雨避至春秋亭,贫家之女赵守贞也同在亭内避雨。花轿相毗,贫富悬殊,寒薄人家女儿的隐隐哭声打动了富裕娇气小姐的心肠,她把贮满珠宝的锁麟囊——那不仅是母亲赠与的丰厚体己,且有宜男得子的祥瑞之意——赠给了她,不言姓名就匆匆而别。 后来,六年后,洪水忽至,洗劫一空,薛湘灵流落到莱州卢员外家照看小公子。小公子娇蛮任性,为给他找回抛到楼上的皮球,薛湘灵上了不准擅入的花园朱楼,在那里,她看到了那只锁麟囊。因为她的悲泣,卢夫人再三盘问,是的,就是出嫁日的骤雨,曾经的旧物,往日的繁华——原来,卢夫人就是当年春秋亭上的赵守贞,因为得囊才有今日。 这故事不用说有一个光明喜乐的结局,好人善报,合家团聚,两家欢好,共享荣华。 这个俗套故事却堪称京剧的一个奇迹。它的来源,仅是当年程砚秋在焦循的《剧说》里转载的《只麈谭》中发现的关于“赠囊”的三言两语,和翁偶虹从山东朋友那里听来的当地女儿出嫁母亲赠“贵子袋”的风俗。它是程派为数众多的悲剧佳作之外难得的喜剧,也是程砚秋和翁偶虹两位极具才华和风格的大师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结缘”合作,从此成为程派不可逾越的经典。 二 《锁麟囊》是一出动人而典雅的戏。 在出嫁途中临时驻足的春秋亭上,在自家富丽堂皇的花轿之中,冰雪聪明的薛湘灵隔帘听到了断续的风声,喧哗的雨声,凌乱的雷声,阑珊的乐声,呐喊的人声——“春秋亭外风雨暴”;她也听到了哭声——“何处悲声破寂寥”? 在此之前,我们在第一场“选奁受囊”已经未见人先闻声,领教了这位娇气任性的小姐,她隐在幕后,三番五次地吩咐丫鬟,嫌给她的鞋子花样不好,传言家人上街调换:她要那鸳鸯戏水花样的,要那鸳鸯不大不不小的,还得一只在飞一只在游的,要五色斑斓的,彩羽还得透出清波来的,还不可绣在鞋尖处;配景如画,须衬托个红莲花,莲心得用金线,莲瓣必须用朱砂⋯ .等到千呼万唤中她姗姗出场,唱的第一句是“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一样心情别样娇。”她说不是她无故寻烦恼,只是“如意珠儿手未操”,她只是觉得一切还不够如意,不够满足。 现代人很容易理解出嫁前心思万般敏感细腻的薛家小姐:她的寻愁觅恨是古典少女所有“伤春”闲情,而她得到的娇宠却是现代独生子女共有的经历;她的唯美挑剔是古代少女常有的矛盾忐忑;而她的善解人意却是今天少年男女都具备的善良。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翁偶虹以七律起句式的凝炼开篇,文辞多彩,音韵铿锵。“风雨”是平常景物,“暴”则是风狂雨骤,又有些不平常,暗示要有事发生;“悲声”本来就是意外听闻,“破”字则传神地写出了心惊之感。 唱词要交代情节,所以写“隔帘只见一花轿”;唱词也要传达心思,透出的是心为所动的关切:“为什么鲛珠化泪抛?” “此时却又明白了”。薛湘灵的心事在这里徘徊不去,反复思量,新婚出嫁的特殊时刻使她对周遭的一切格外敏感执着。“世上何尝尽富豪”,这是一言点破了万般哀乐的根源,贫富境况造成了人生的种种情态。“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如此同情善解的话出自富家千金之口别觉温暖,这态度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感同身受的慨叹。此时此刻同路出嫁的共同感压到了贫富悬殊的差别心,薛湘灵对“同遇人”的“别调”、“隐情”不能释怀。“莫不是夫郎丑难谐女貌?莫不是强婚配鸦占鸾巢?”人间常有的不平事尽现心头,善良女儿的不平之心也跃然而出。 接下来路遇以目的萍水相逢发生了根本转折,出现了“动问”:“叫梅香你把那好言相告,问那厢因何故痛苦无聊?”本来在眼见心恻片刻之后各自离去也是世态常情,但薛湘灵的善良之外还多了点侠义,不假思索地主动与人发生了联系。“联系不联系”是故事的关键,也是生活的关键、社会的关键,在一个有诸多差别甚至悬殊的世界上“联系”之义大矣哉。“联系”意味着沟通、救助与亲和,“不联系”则指向冷漠、怨恨与绝望。为什么一句“叫梅香”如此地打动人心,戏曲于此无意有意中触动了观众紧张的心结。 再接下来“联系”出现困难也在情理之中。富家丫鬟偏要在穷家女儿前显摆,戏曲的丰富性就在于没有简化这种自然生出的误会与波折。好就好在于此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薛湘灵的坚定与不依不饶:“休要噪,且站了,薛良与我去问一遭。”此情此景中这句话掷地有声,简直就是斩钉截铁。作者很知道在女性娇柔形象中微透刚烈最见光彩,此刻舞台上丝弦紧密,声声催急,程派含蓄内敛的声腔也如钢刀利水。 “小小囊儿何足道,救她饥渴胜琼瑶。”最后赠囊的情节在这两句唱词中戛然而止,不枝不蔓,见出翁偶虹写戏胸有成竹的章法。“人情冷暖凭天造,何曾移动它半分毫”,赠囊也算是移动造化的决心,有了点哲学意味。“忙把梅香我低声叫,莫把姓名你信口哓。”这里的“低声”,确实是与刚才的呼唤与训斥不同,这次是让梅香送囊,不愿声张,不想留名,也怕嫌炫耀、怕生刺激,二字写尽了薛湘灵的善意细心。好戏词之好就在这样的细微之处不经意地显现出来。 那个寒薄人家的女儿赵守贞也有不俗的清贵,她并没有贫困窘迫打倒,相反却穷居陋巷而颇有志气,知道“催妆之物,俱是敷衍俗人眼目的东西”,有“难道一无所有,女儿就不登花轿了么”的气量。凭空得到的装满珠宝的锁麟囊,她不失身份地推辞,得体大方地接受——当然还有后来知恩图报地常年记挂,同样细心周到地慷慨周全。 一只锁麟囊的施与受,是这个在“春秋亭”上开始的故事的关键。虽然世态炎凉冷暖自知,然这只囊却带着体味不尽的人间的温暖与惆怅。 三 在《锁麟囊》这部戏诞生之前,程砚秋的“程派”就早已经形成并享誉海内了。当时盛极一时的“四大名旦”,据“通天教主”王瑶卿总结,是所谓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程派以唱功见长,却也是一番艰辛磨砺而形成的意外惊喜。程砚秋出身于正黄旗,家道中落而下海学戏,自然不乏潦倒与惨痛的经历。 少年时“倒仓”失利,却在罗瘿公指导下别出蹊径,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那是一种虚无缥缈,忽高忽低的奇异音调,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莫测变幻,令人过耳不忘。 独有的嗓音和独有的唱腔特点配合着动人的角色,在《锁麟囊》之前的程派多着力于悲剧人物。那是一种有内在坚韧的悲剧,或是徘徊婉转的文姬,或是悲情无奈的梅妃,或是荒山中悲怆的妻子,或是春闺里寂寞的少妇,都有一种天然的典雅娴静,幽怨清愁,可以说是如同经霜而傲骨的菊花,有清峻而凛然之美。 然而勇于创新也成于创新的程砚秋不止于悲剧,他希望有喜剧的尝试,也希望有新腔的创造,《锁麟囊》就是这样一个新的超越。因此在这个戏里就有了势利眼傧相父子,有了憨顽逗趣插科打诨的丫鬟梅香与碧玉,却不同于一般喜剧的刻薄摹拟而有一种温情而厚道的喜剧氛围。 他讲究音韵,注重四声,《锁麟囊》的行腔更有一番别致的跌宕起伏。他让翁偶虹多写些长短句,他自会因字行腔,因为“越是长短句,越能憋出新腔来。”因此我们听到了“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生、早悟兰因”这样似不规则而实有规则的长短句,听到了“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这样有纵有收,有聚有散的长短句,看似参差不齐,其实不离旦角唱词句法规律,“不悖于曲牌的规格而活跃了曲牌的姿态”,就此形成了抑扬错落、疾徐有致、婉转动人的新腔。 新的声腔也与程砚秋独创的身段联系起来。程砚秋身材高大而深谙太极,因此出场时他都微屈双腿也就是所谓“存着腿”,可见功力之深。精湛的太极拳日后曾使他有挥拳痛殴日本鬼子之快,在这部戏里也让他在“朱楼寻球”时的水袖发挥得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并且因为表演整体上的严丝合缝和内在情感的浑然一体,人们甚至全然忽略了他因为不忌烟酒美食而已经发福的伟岸身材,只看到了一个细腻矜贵而慷慨仗义的美丽少女。 四 《锁麟囊》的编剧翁偶虹,堪称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一辈子写了130多部戏,排演110部,迄今都是无出其右者。《将相和》中的君臣将相,《响马传》中的绿林好汉,《大闹天宫》中的热闹,《李逵探母》中的率真,甚至《赤壁之战》中周瑜黄盖在风云叱诧时“壮别”的婉转缠绵,《红灯记》中铁梅关于“我家的表叔”的巧妙表达,如此复杂多样的内容和各色各等的人物都由他一手写出,因此人称“圣手”。 能如此浑然天成地写出新旧悲喜、写尽天上人间,见出一个剧作家心中的无限丘壑。特别是写帝王将相的里手能写好《红灯记》这样的样板戏,更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异数。 在翁写戏之前,早期京剧的演出本多是取自民间,往往是临场攒凑。民国之后,或旧家子弟因为失意落魄,或旧派文人借此消磨遁世,或慕新青年意图改良风俗,他们的加入使得京剧有了锦上添花的鼎盛,譬如齐如山之于梅兰芳,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之于程砚秋,陈墨香之于荀慧生,清逸居士之于尚小云。翁偶虹是其中年纪最小的,而后来居上,加之自己本来就是可以下场一唱的票友,写的戏更合乎舞台节奏,因此他的成绩之著,戏作流传之广,也是难以企及的。 翁偶虹应程砚秋约请专为其量身而做的《锁麟囊》,表现出文人趣味和市井情味的奇异结合:每句唱词都工丽典雅,富含典故,然对白却纯然是大众口吻;每个情节都是寻常百姓的喜闻乐见,然每个情景都有值得细品的耐人寻味。翁偶虹自己曾说为了写好主要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他曾“试用‘烘云托月法’、‘背面敷粉法’、‘帷灯匣剑法’、‘草蛇灰线法’,期望取得舞台上的效果。”这种古典诗词甚至是传统八股文的写法一朝运用于京剧,确实是发生了奇妙的作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佳句叠出,结构巧妙,节奏得法,张驰有度。这与其说是文人趣味,不如说更是一种文人修养,这种和光同尘、融为一体的修养使得翁偶虹的写作历程能随时代流转而有变有化,也使得《锁麟囊》里表达出了既有古典禅意,又历久弥新的情感:惆怅的出嫁,人生的遭逢,瞬间的顿悟,同情的理解。 五 “春秋亭”上开始的故事一波三折,在随即的寄人篱下的卢府花园里,薛湘灵还将有“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的复杂感受,在夫人盘问之下追忆往事有“三把椅”频频高座的疑惑经历。 从1940年上演伊始,“春秋亭”就是句句引来喝彩赞叹的唱段,直到今天程门的几代旦角都必演此剧而获得皆大欢喜的团圆。它还是典庆与晚会的经典保留,是最负盛名的程派标志之一,许多人因一闻此曲而爱上京剧,可谓善莫大焉。当然也间或一些饶有趣味的变化——程砚秋先生当年出于种种原因曾在每次出演时对唱词有细微的变化令追随者捉摸不定,因此就有了不同的版本供爱好考据的人们探究。锁麟囊上令薛湘灵不满的麒麟到底绣得像什么?有好几种譬喻,都不是寻常的掌故。 程砚秋先生还曾让薛湘灵在卢府不是作仆人被称为“薛妈”,而是作为有身份有修养的家庭教师被呼为“薛老师”。到五十年代戏曲界狠批此剧赞美了地主阶级和因果报应的时候,为保住最爱的这部戏,程砚秋还曾让贫而有志的赵守贞力辞不受,有留下锁麟囊留念而退还囊中宝物的高洁姿态,让团聚之后的薛湘灵不是接受“将家产一分为二”的回报,而是立志“重建家园”,有期待“来年禾场上把酒共话锁麟囊”的高尚思想。当然程砚秋先生抱憾至终。 后来还有程派后人因不解“我正不足她正少”一句中的“不足”是“嫌不足”的意思,疑为不通而擅改为“富足”,“我正富足她正少”;或将此处的“不足”妄解为“垂髫不足”,“少”转为“年少”,凡此种种,不是韵味不足就是韵律不谐了。 “湘灵”是个美好的名字,传说是舜的妃子,湘水的女神,善鼓瑟的神灵。她曾是唐朝白居易少小离别中年悲逢永生念念不忘的初恋情人的名字,也是宋朝苏东坡在湖上一逢并比为“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绰约的弹筝女子。鲁迅先生曾有“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的诗句,不知翁偶虹当年有否读到?而今细听《锁麟囊》,“春秋亭”外的风声雨声仍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一霎时”的顿悟仍如天籁般打动人心。圣人作《春秋》是“微言大义”的,而“春秋亭”上锁麟囊的际会,却是唐人钱起《湘灵鼓瑟》诗中所言,“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韩三篇》 作者:韩寒 (1束蓝)
- 《春秋亭的一霎时》 作者:杜玲玲 (1束蓝)
- 《知识分子》 作者:吴念真 (1束蓝)
- 《秋天的怀念》 作者:史铁生 (非扬)
- 《私宴》 作者:苏童 (1束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