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意识流”的定义

Dulcixote

来自:Dulcixote 管理员
2008-05-20 21:44:1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momomonster

    momomonster (gravity sucks) 管理员 2008-05-20 21:48:20

    恩,这个定义比较靠谱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0 22:00:18

    哦对了 我还有点自己的想法,关于意识流小说里面的情节,举几个例子吧。伍尔芙,不用说了,完全没有情节,或者说情节不起任何作用没有任何进展;普鲁斯特和福克纳的情况比较像,情节很多,但是对人物自身的状态不起太大作用,换句话说,他永远是他,不管怎样绕到最后还是那个人没有改变;乔伊斯跟亨利米勒属于另外一种情况,从看第一句你就会知道有没有情节进展是无所谓的,也是没有改变。而我觉得在一个小说里情节的重要性体现在是否有情节推动情节这种情况的出现,从我看过的这些意识流小说里我认为是没有这种情况的,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情节对于整本小说而言都只是一种设定而已。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2:03:14

    我个人觉得西方文学的发展和古典音乐的发展同步,“意识流”跟同时期的先锋音乐家有共同点

    第三点,可以举某个人的作品稍加说明吗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2:09:12

    人物相当于主题,情节相当于旋律

    我猜测福克纳也是那种写作者与旁观者合而为一的作者

  • momomonster

    momomonster (gravity sucks) 管理员 2008-05-20 22:09:58

    追忆不就是很好的说明,普很少用下结论的语调说什么,只是通过描述来让读者对叙述的对象有客观的把握,当然他虽然不说,但隐藏在言语后的观点却是明白人一看就懂滴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2:18:29

    但我觉得普鲁斯特好像上帝一样,因为他好像什么都懂

    momo换张头像吧,你这头像让人容易走神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0 22:19:06

    就是说 描述不是双向和多向的 也没有类似于旁白之类的交待 而只有单向的内向的叙述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0 22:20:46

    2008-05-20 22:18:29 野猪 (北京)  但我觉得普鲁斯特好像上帝一样,因为他好像什么都懂

    但是他不会让你觉得他能决定小说的走向 他跟你一起看着事情是怎么发展的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2:22:57

    这适用于伍尔夫,她把作者这个身份藏起来了,但普鲁斯特时时刻刻跟他的小说待在一起,讨论写作才能小说理论什么的,他没能消失掉,他象米兰.昆德拉,区别在于他只写国一部小说。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0 22:25:20

    他也只是作为小说里的某一个人物 就是说他虽然是作者但也已经化身为一个跟其他人物同等的单向描述的地位了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0 22:26:47

    你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叙述者就不一样 他知道一切知道所有事所有人的想法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2:28:00

    但我觉得《追》带有太强烈的回忆录的形式,庞大的在细节处进行的无限切分让作者再构建任何所谓戏剧性的情节都不太可能

    而且小说的走向符合了普鲁斯特的理论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2:29:37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舞台剧导演

    普鲁斯特是电影导演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0 22:30:46

    这就是说他在一开始就堵死了任何情节有突破性进展的可能性,正好跟福克纳的手法一样,这只能说明追忆是天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形成的意识流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0 22:32:37

    2008-05-20 22:29:37 野猪 (北京)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舞台剧导演      普鲁斯特是电影导演

    但是他们写的都是小说 我举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例子是想以他代表比较传统的小说手法 也就是作者知道一切的情况 这两者间叙述者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 momomonster

    momomonster (gravity sucks) 管理员 2008-05-20 22:32:59

    猪兄你又high大了,普鲁斯特怎么会像昆得拉?

    他没有完全隐身在作品中只是因为他一直是在用第一人称叙述,否则作为作者的自身一定是显现不了的,他在书里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经验体,感受体,而不是思考体和总结体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2:33:57

    我前几天在看古典音乐评论,在看到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的音乐特点简介时,觉得《追》和这部歌剧的特点很类似

  • momomonster

    momomonster (gravity sucks) 管理员 2008-05-20 22:36:03

    我觉着乔说的作者知道一切情况,其实是叙述游戏和玩儿游戏的区别所在,不同作家在介入和抽离两种姿态间取舍的多少问题

  • momomonster

    momomonster (gravity sucks) 管理员 2008-05-20 22:37:14

    啥特点?我们又没看过那部歌剧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0 22:37:29

    恩 就像momo说的 区别就在于作家不是那个总结体了

    德彪西不是号称做的什么意识流音乐吗 我一直没弄明白那是个什么东西 而且我觉得他跟拉赫玛尼诺夫很像 我觉得像的原因是他们俩都让我想睡觉。。开个玩笑。。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2:38:26

    可能我会这么认为是因为他俩都喜欢谈论小说的定义吧,昆德拉在作品里还引过一段普鲁斯特对小说的看法

    乔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转场方式让人想到话剧,不太自然

  • momomonster

    momomonster (gravity sucks) 管理员 2008-05-20 22:39:52

    不咋喜欢德彪西,他跟拉赫怎么会像捏!?!拉赫动人心弦多了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2:42:24

    德彪西通常被称作音乐的印象主义 他层层叠叠的配器造成一种画面色彩感

    我觉得他的名气还是挺大的特别是看过莉莉周的人不少

    拉是动感情,但德偏重于色彩感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0 22:42:29

    2008-05-20 22:36:03 momomonster (Paris)  我觉着乔说的作者知道一切情况,其实是叙述游戏和玩儿游戏的区别所在,不同作家在介入和抽离两种姿态间取舍的多少问题

    差不多吧 但这里还有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问题 谁是因谁是果
    就是说作家一旦认定了以抽离作为自己的美学准则的话,那是否意识流手法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反之,意识流小说是否必然会表现出作者抽离出作品的情况? 这一点我跟猪兄的看法是矛盾的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2:48:24

    2008-05-20 22:37:14 momomonster (Paris)

      啥特点?我们又没看过那部歌剧

    如果你当天的状态正好不能跟作者同步,那是一部很莫名其妙的歌剧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2:55:11

    乔 我快崩溃了,我承认我不太适合意识流的谈论~~~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0 22:56:32

    好吧。。。是我太学院派了。。。

  • momomonster

    momomonster (gravity sucks) 管理员 2008-05-20 22:57:41

    我觉得首先要加以注意的是,作家作为书中的经验体跟现实生活中作为作家本身的经验体的划分,后一个经验体包含了思考体,然后这个思考体创造出了前一个书中的经验体,又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到此经验体中对之在书中经验了的事物给予主观认识和评价,当我们说抽离,其实只是思考体对经验体的介入少了而已.或者说其介入体现在了描述而不是说教上. 因为现代性的小说追求的已不再是事物的意义,而是很多更为微妙,复杂和内在的东西,这些东西不可用言语直接触碰,只能以切割的方式通过词句去勾勒.      因此现代作家写作方法呈现出的不同其实是他们写作对象变化的结果,还是要强调nulland以前说的,意识流是写作的对象而不是手法,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3:01:04

    我觉得现代小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跟意识流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叫心理独白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3:02:57

    2008-05-20 22:56:32 乔一奥 (北京)

      好吧。。。是我太学院派了。。。

    哦,不是,是因为我现在一讨论斯特劳斯和巴特就要杀出来,半年时间不到我改宗了

  • momomonster

    momomonster (gravity sucks) 管理员 2008-05-20 23:06:55

    或者说,意识流是现代小说家由于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的改变而呈现出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小说手法的手法.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0 23:09:13

    但是写作的对象与手法间并不存在很对立的关系 我认为必然有某一个是先起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是必然形成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作为小说而言就是不彻底的,我也很不喜欢从一个小说里看出作者是在很刻意的选择某一种手法。俗点说就是因为意识流所以才意识流。

    关于介入和抽离,我的意思并不是作家本人完全的退场(那还像话吗),而是说在文本里面这样的痕迹被抹去了,而代之以虚构场景下另一个人更宽泛更不具确定性的经验。 有异议的地方在于我不觉得思考体对经验体的介入少了,只能说作家对人物的价值评判更模糊了,这个模糊性本身也是一种思考的结果,而且传统小说也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在介入,它们只是留白更少对可能性的探索更弱,完全认识到读者才是小说完成的终点并不是一件可以很迅速意识到的问题,但是小说意义的广阔性却是很多传统小说作者都已经做到的事情。

  • momomonster

    momomonster (gravity sucks) 管理员 2008-05-20 23:17:27

    我认为对象是决定手法的,表达的内容必然是决定表达的方式的,现代小说跟传统小说的分别必然是起源于想表达的东西的差异,这种差异才又体现出手法的不同

    有异议的地方在于我不觉得思考体对经验体的介入少了,只能说作家对人物的价值评判更模糊了,这个模糊性本身也是一种思考的结果,而且传统小说也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在介入,它们只是留白更少对可能性的探索更弱,完全认识到读者才是小说完成的终点并不是一件可以很迅速意识到的问题

    你说的没错,其实我不觉得我们有异议,我只是用另一种方式说而已:

    现代性的小说追求的已不再是事物的意义,而是很多更为微妙,复杂和内在的东西,这些东西不可用言语直接触碰,只能以切割的方式通过词句去勾勒.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0 23:21:42

    got it......文学是另一种搭积木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3:28:54

    从a到b从b到c?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0 23:30:08

    换了个什么乱七八糟头像。。。。ls是在讲意识流还是别的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0 23:37:58

    我昨晚做了个很奇怪的梦,我在找关于那个梦的图标

    我想起有一天有人这么给我解释看过的书和电影

  • NULLAND

    NULLAND 管理员 2008-05-21 10:40:27

    错过了一次讨论啊.下面是《追》里的一段引言,看一下普是怎样说的。

    习以为常能使一切都变得淡漠,所以,最能唤起我们对一个人的记忆的,正是我们早已遗忘的事情(因为那是无足轻重的事,我们反而使它保留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所以我们记忆最美好的部分乃在我们身外,存在于带雨点的一丝微风吹拂之中,存在于一间卧房发霉的味道之中,或存在于第一个火苗的气味之中,在凡是我们的头脑没有加以思考,不屑于加以记忆,可是我们自己追寻到了的地方。这是最后库存的往日,也是最美妙的部分,到了我们的泪水似乎已完全枯竭的时候,它仍能叫我们流下热泪。是在我们身外吗?更确切地说,是在我们心中,但是避开了我们自己的目光,存在于或长或短的遗忘之中。唯有借助于这种遗忘,我们才能不时寻找到我们的故我,置身于某些事情面前,就象那个人过去面对这些事情一样,再度感到痛苦,因为这时我们再也不是我们自己,而是那个人,那个人还爱着我们今天已经无所谓的一切。在惯常记忆的强光照射下,往日的形象渐渐黯然失色,模糊起来,什么也没有剩下,我们再也不会寻找到它了。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几个词(如“邮政部司长”之类)没有被小心翼翼地锁在遗忘中,我们就再也不会寻找到它,正如将某一书籍存在国立图书馆一册,不这样,这本书就可能再也找不到了。

  • NULLAND

    NULLAND 管理员 2008-05-21 10:49:47

    上面所说的是一种存在于意识深处的意识。

    下面的引用则是普鲁斯特对陀斯妥的写作方法的分析,这是对现时的意识流的写作,不是上面的过去的意识了,普鲁斯特小说中的意识流并非一种。否则就是简单的了。

    我即将在巴尔贝克遇到一位画家,他叫埃尔斯蒂尔,对于我的审美观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塞维尼夫人与这位画家是属于同一家族的伟大艺术家,因此她作品中的美此后不久便给我留下更深的印象。我在巴尔贝克意识到,她向我们展示事物的方式与埃尔斯蒂尔是相同的,是按照我们感知的顺序,而不是首先就以其起因来解释事物。那天下午,在那节车厢里,我反复读着出现了月光的那封信时,已经心花怒放了:   --------         我无法抗拒这种诱惑,我戴上帽子,穿上颜色鲜艳的上衣,其实并非必需如此。我来到网球场上,那里的空气非常温馨,与我卧房一样。我看到千百种莫名其妙的东西,着白衣黑衣的修道士,数位着灰衣和白衣的修女,散乱各处的内衣,挺直身体紧靠大树躲起来的男子……   --------

      这便是此后不久我称之为《塞维尼夫人书信》中的陀思妥也夫斯基一面(难道她描写景物和性格的方式不和他一模一样吗?)的东西。

    以感知的序列来展示事物。这里意识流已上升为一种手法了。但是还是先有的对意识流的认识,才会产生对这种手法的认识。

    感知的序列可以认为就是意识流。也许这可以作为意识流的定义之一。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1 12:54:42

    徐和谨版本的《追》译后记里概述了巴特对普鲁斯特的评价,既是忒修斯(迷宫),又是俄狄甫斯(谜语)和奥德修斯(历险),普鲁斯特同时是经历者、探索者和解谜者。

    另外还提到法国的普鲁斯特研究者认为普鲁斯特融合了三种文学传统: 源于古典作家的演说体传统(对沙龙的叙述) 内省式的文学传统(类似于夏多布里昂《幕后回忆录》中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北美旅行和流亡英国,以及在英国任大使期间的回忆) 象征主义的文学传统(对自然的感知,重视通感)

    普鲁斯特常常对社会现象、艺术、哲学做一些概括性的说明,不断地在解释,经历了,然后寻找并解释这种经历是为什么?这让他跟意识流相差很远。

    意识流的定义用于伍尔夫或亨利詹姆斯比较合适。

    比如伍尔夫的小说《海浪》,像是一部多媒体话剧,除了在每一幕开场时改变演员身后大屏幕上的背景,也就是根据逝去的时间变换景色,但演员的表演不是通过肢体动作,而是梦呓一般的朗诵,没有戏剧冲突,只有叙述的脉动,如同只闻其声的唱片上的一场歌剧。 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中,读者跟随眼睛或摄影机的移动而发觉这个世界,在这个视界之外的东西,读者是无从知晓的。在这部叙述电影的播放中,永远没有画外音或叙事暂停之后,出现一个影评人或导演,来告诉读者,需要注意什么,什么是需要解释的,和如何解释。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1 21:04:50

    To Nulland 我反而觉得 意识流是一种感知的非序列性

    猪兄 上面那个定义里不是都说了吗 意识流里肯定是会有逻辑意识的成分的 而我前面跟momo的讨论里也提到了 你所谓的普鲁斯特不断地在解释是没错 但关键是 他所处于的诠释者地位是怎样的 试比较一下普鲁斯特的诠释和雨果的诠释就知道了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1 21:23:44

    但要说是逻辑意识可以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而且普鲁斯特跟那几位作家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1 21:26:48

    而且意识流最先是由美国哲学家给几位英美作家下的定义,我认为不适合用在写作传统截然不同的普鲁斯特身上,这个评论并不兼容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1 21:27:49

    主要的区别实际上是结构上的,看戏肉的话都是意识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1 21:34:33

    我认为意识的说法太模糊了,照这种标准,20世纪能被并入意识流的作家太多了

    不知道怎样的写作能够不意识

  • NULLAND

    NULLAND 管理员 2008-05-21 21:36:23

    2008-05-21 21:04:50 乔一奥 (北京)

      To Nulland 我反而觉得 意识流是一种感知的非序列性

     也许我可以这样理解你的话,即,感知到的事物有一种非序列性的特点,是吗? 但是我认为,感知到的那一段意识按时间先后顺序还是有感知本身的序列性的.并且按这种序列写下来的东西,可能正是呈现出被感知的事物的非序列性.可以这样理解吗?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1 21:38:42

    因为这是事实 20世纪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的小说确实很多 但在时间观念上和内外状态的合一上 确实是典型的那几个意识流作家比较明显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1 21:39:30

    我觉得要深入谈论意识流一定要找到那位美国哲学家的原著,不然很快要进入医学范畴了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1 21:40:34

    To Nulland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恩我想你的解释是对的 感知具有非序列性但写作有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1 21:41:23

    2008-05-21 21:39:30 野猪 (北京)  我觉得要深入谈论意识流一定要找到那位美国哲学家的原著,不然很快要进入医学范畴了

    who啊 我记得意识流最早不是伯格森阐发的吗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1 21:45:24

    看过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和《记忆与材料》,但跟意识流一点关系都没有

    是一位美国哲学家评论伍尔夫和詹姆斯时说的,他的名字,译林版的译后记上有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1 21:46:44

    。。。。。难道这会儿让我去翻书吗 说吧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1 21:48:08

    难道我就不用翻书吗?而且我正在看《绯闻女孩》。。。还要开灯。。。书还不在这个房间。。。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楼主 2008-05-21 21:49:43

    。。。我以为你记得 好吧 你这个不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的人…………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1 21:51:51

    竟然是威廉.詹姆斯!! 以前没发现,竟然是亨利.詹姆斯的哥哥说的!!他的书应该很好找

    至于两人的关系请见《大师》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1 21:59:07

    真是开卷有益,竟有这种发现~~~

  • 先活

    先活 (赠卫八处士) 管理员 2008-05-22 13:49:36

     为什么现在的很多专栏都看不懂?珍珠串式的结构,跳跃的思维让人无法把握全貌,不知道下一步文字将走到哪里,甚至之前所说的内容已经被过滤遗忘了。文章嘎然而止,又突然出现新的叙事对象,读者在跟着作者满纸飞奔。这是什么啊,四不象。可能就是受其影响,大家都在意识流。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2 18:12:28

    组里哪位英语达人谷歌一下威廉.詹姆斯和意识流,找找看原文是怎么说的吧~

  • 先活

    先活 (赠卫八处士) 管理员 2008-05-23 21:48:05

     In a famous passage he says "Consciousness … does not appear to itself chopped up in bits. … it flows. A 'river' or a 'stream' are the metaphors by which it is most naturally described. In talking of it hereafter, let us call it the stream of thought, of consciousness, or of subjective life." (James, 1890, i, 239). He referred to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s "... the ultimate fact for psychology." (James 1890, i, p 360).          下面是谷歌上的翻译,比较有意思~          在一个著名的通过,他说: “意识…似乎并不本身斩在双边投资条约。 … …它的流动。 '河'或'流'是其中的隐喻,这是最自然描述。在谈到它称,让我们称之为流的思想,意识,或主观的生命“ 。 (James, 1890, i, 239). (詹姆斯, 1890年,我, 239 ) 。 He referred to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s "... the ultimate fact for psychology."他提到的意识流意识“ … …最终,其实心理学” 。 (James 1890, i, p 360). (詹姆斯1890年,我,磷360 ) 。                   http://www.susanblackmore.co.uk/Articles/jcs02.htm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4 11:32:32

    “他认为意识不是静止的,而是因人因时因地而连续不断地流动的,他称此种心理现象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如将流动的意识切断分析,势必将扭曲意识的本质。他的意识流理论,旨在反对当时流行的冯特式的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元素的作法,开批判心理学中元素主义之先声。”(百度到的)

    难怪意识流这种分析医学味道十足,因为它本来就是作为医学术语诞生的嘛。

  • 先活

    先活 (赠卫八处士) 管理员 2008-05-24 14:20:25

    猪兄 是的,心理学最后没有发展成为哲学下的二级科目,而是自己跳到自然科学的队伍里跟生物医学一起站队去了。

    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前面讨论的占星术与占卜也值得怀疑。 首先,与人们心中的某种意识有关,就是相契合。占卜师为什么那么准呢,其实也简单:水瓶座与巨蟹座的说辞是那么的接近。不同的仅是词语上的动作。不论对谁,即使有例外,在概率上也可以将其忽略。所以占卜总是对的。他给我们的某些甜头让我们失去发现其弱点的能力,就想魔术一样。 普遍相同的意识很容易被他们利用。

  • Fitz

    Fitz 管理员 2008-05-24 14:59:04

    心理学的重要人物都是医生嘛,哲学大师全是些大学教授。

    关于占卜,我很认同昆德拉在《不朽》里的看法,星座揭示了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轮回的趋势。而且通过拨动人内心某些微妙的念头,达到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很有意思。

  • 先活

    先活 (赠卫八处士) 管理员 2008-05-24 16:14:18

    大概有心理暗示的成分,但是在面对这些“宿命”时会很紧张。有些东西说不清,科学是什么,无法解释的极度的相信也是。      上次去798,UCCA“占卜者之屋:黄永石冰回顾展”中有一个艺术品:削成苹果皮似的世界地图,上面有关于世界各地灾难的预测。会发生的和以发生的点上都插有待纸条的长竹签。上面有在四川位置的预测了吗,我现在很好奇。那天去地震还没发生,没有在意。不过据解说,有些海啸地震是预测到的。

  • dinosaurs

    dinosaurs 2008-06-13 12:26:24

    我前几天在看古典音乐评论,在看到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的音乐特点简介时,觉得《追》和这部歌剧的特点很类似

    猪兄,这个剧本是梅特林克写的么?

    另...我觉得就算按LZ本贴的说法,普鲁斯特也只符合第二条.(第一条的反映极其有限) 第三条套在追忆里头是特别奇怪的,因为看似与读者平等的叙事者有时候会突然变成全知的.而对这一尴尬,作者总用“偷看”,或者“听一个从没出现过的人告知”来强做解释. 啊啊啊,我还是觉得说追忆意识流值得商榷!

    猪兄说的这个提法 另外还提到法国的普鲁斯特研究者认为普鲁斯特融合了三种文学传统:   源于古典作家的演说体传统(对沙龙的叙述)   内省式的文学传统(类似于夏多布里昂《幕后回忆录》中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北美旅行和流亡英国,以及在英国任大使期间的回忆)   象征主义的文学传统(对自然的感知,重视通感)

    这个靠谱!

    至于说意识流是写作对象而非写作手法...心理学上提出的意识流这个概念,它大概可以是个写作对象,在这里讨论的文学范畴里的意识流,不是写作手法那又是个啥啊?

  • dinosaurs

    dinosaurs 2008-06-13 12:36:50

    而我觉得在一个小说里情节的重要性体现在是否有情节推动情节这种情况的出现,从我看过的这些意识流小说里我认为是没有这种情况的,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情节对于整本小说而言都只是一种设定而已。 情节很多,但是对人物自身的状态不起太大作用,换句话说,他永远是他,不管怎样绕到最后还是那个人没有改变

    LZ这句话比较费解了,我恰恰觉得追忆似水年华里头情节推动情节的情况所在多有.说“人物始终是他本人”也不大对路,叙事者对周遭的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并不断发展的,这就是推动全书前进的动力所在啊.

  • 先活

    先活 (赠卫八处士) 管理员 2008-06-13 13:18:12

    看到《女逃亡者》。 普鲁斯特无休止的翻来覆去的意识假设让人狂燥。普鲁斯特能保持那种静态去叙述一切——不论是“生”的阿尔贝蒂娜还是“死”的阿尔贝蒂娜——从来不用担心歇斯底里的情绪会爬上他的心间。至于里面的情节,倒是认为普鲁斯特的意识很强大,它总能在一个方案不行时马上想出另一个,派不同的人去做不同的任务,而且每一个任务普鲁斯特自己在床上可以象很长很长的段落绵延很多页。同时他的闪回也不着痕迹。 PS:古典音乐评论是三联出的那种吗?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64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