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的幕后元凶?
来自:能源之旅
极端天气似乎让整个世界都“不好过”。 今年入汛以来,降雨天气似乎成了北京的“常客”。和中国相反,美国却盼望降雨,持续的超高温天气笼罩美国中东部,许多城市温度达到40摄氏度。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副主任周波涛介绍,在人烟罕至的极地,也难逃极端天气的影响。格陵兰和南极西部冰盖的一些重要沿海地区以及南极半岛的冰川正在变薄,造成海平面上升。北极的海冰,在各个季节都出现退缩,夏季退缩得更明显。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极端天气频现?未来一段时期全球气候会怎样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 科学家们认为,虽然恶劣天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全球气温变暖才是极端天气的真正幕后黑手。 周波涛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后,大气中能量分布会发生变化,比如蒸发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等,从而造成极端事件偏多。以干旱和洪涝为例,气候变暖后,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都会增加,更容易发生蒸发和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就会增加,可容纳的水分就会增多。这意味着要达到降水条件,就需要更多的水汽。如果大气达不到饱和状态,大气就会不断吸收水分,使得陆地更加干燥,形成干旱。而一旦大气达到饱和状态,由于大气含水量的增加,容易形成强降水,从而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此外,由于南北半球热量、水汽交换加强,气候就更容易变得异常。 德克萨斯州气象学家约翰-尼尔森-加蒙表示,这些灾难背后的元凶基本上是水气循环出现问题,比如2010年和2011的拉尼娜现象,该现象造成了美国北部地区的大面积干旱,而且高气压带也流连美国迟迟不肯离去。 极端天气是气候变化扮演者? 过去,气象学研究者通常认为,由于天气变化多样性,一些极端天气的个例不该归咎于气候变化。但这一立场最近几个月开始在学界松动,不少研究都发现,气候变化正在以极端天气的形式在人类面前上演。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主管詹姆斯·汉森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日前发表的一篇学术报告中说,近年来美国和其他地区极端炎热气候频现,人类活动所致气候变化是唯一的背后推手。 美国白宫科学顾问约翰·霍尔德伦在一份声明中则说,尽管在引用极端天气数据时需谨慎,但汉森的研究“发现今天的酷暑天气比过去多10倍,这强化了佐证气候变暖的其他证据,证明了气候变暖有害”。 科学家多年前开始借助计算机模型,结合多种因素,尝试了解在气候变暖和不变暖情况下,各种气象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在数十次研究后,已有25种气候现象被论证为与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气体进而引发气候变暖有关。 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诱发极端天气? 其实背后的故事还远远不止这些,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约翰-尼尔森-加蒙说,相比1970年,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5摄氏度,主要就是由于温室气体大量向大气中排放,就是这点上升的温度,导致了一些极端的热浪天气、干旱灾害和其他一些极端天气的发生。此外,现在降雨量也非常少,又为“热烈”的天气加了一把火。 而且这还不算完,随着地球上海洋温度的上升,海洋向大气输送了更多的水蒸气,这个数值从1970年以来大约上升了4%。大气中更多的水蒸气也就意味着更多出现暴雨的机会,就像北京在7月的遭遇一样。北京的这场暴雨据称是60年一遇。每个人都知道,如果将炉子的火调大,壶里面的水变成水蒸气的速率越高。大气中水蒸气越多,暴雨也就越多。 不过,在具体某一天的天气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成分,不过不断增加的大气湿度和不断上升的大气温度却让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杰拉德-米尔认为,“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向大气中排放多一点点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加一点点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人们在原来认为极为罕见的天气,可能再也不会罕见了。” 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将继续增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今年发布的一份特别报告显示,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将继续发生变化,与天气和气候灾害有关的经济损失已经并将可能增加,需要有效管理不断变化的极端气候和灾害风险。报告显示,1950年以来的观测证据表明,全球某些极端事件已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日极端温度事件和热浪、强降水事件数量增加的区域可能多于减少的区域。 报告表明,由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的经济损失总体将呈逐渐增加趋势,未来极端事件将对与气候有密切相关的行业,如水利、农业、林业、健康和旅游业等有更大影响。发达国家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大,而发展中国家与灾害有关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威胁是气候规律发生改变,台风、强降水、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持续时间、地点和范围等超出了以往的观测事实和基本常识。发展中国家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较弱,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降低灾害风险是优先而现实的问题。 ■专家观点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副主任周波涛 应培育气象灾害风险意识 边远山区是极端天气发生时最容易受灾的地区,这些地区防御强降水、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能力薄弱,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有限,遇到灾情也不知道如何自救逃生。做好这些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仅要完善防御气象灾害的基础设施,还要让人们学会如何应对。 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培育气象灾害风险意识。公众应该多了解气候变化方面的常识,平时多关注天气预报,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前做好预防。 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组织编制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中国的升温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比其他国家更严重,地表温度的变化、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等将给中国带来洪灾、干旱、农作物减产、海岸线破坏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灾害,政府需要加强监测和防范。 ■延伸阅读 极端天气将加剧粮价波动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发生几率持续增加,给农作物收成造成巨大损失,加剧了未来食物价格的波动。 国际发展及人道救援机构乐施会在最新的“极端天气与极端价格”报告(Extreme Weather, Extreme Prices)中强调,干旱、水灾和热浪等极端灾害就足以使未来的食物价格飙升。而以往研究一直注重对自然气候长期的观察,如持续上升的气温和不停变化的下雨规律对农作物所造成的影响,却低估了气候变化对食品价格的影响。 乐施会政策倡导总监孙学兵说:“持续上升的气温和不停变化的降雨规律妨碍农作物生长,令粮食价格慢慢上升;但极端的天气,如最近侵袭美国的旱灾,却会彻底破坏农作物的收成,致使粮食价格暴涨。” 孙学兵认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与在美国及其他地区出现的极端天气,让人们可以预见到未来在全球变暖环境下的粮食系统的脆弱性。 建立弹性的食品系统机制对解决这个全球性危机十分必要。孙学兵打比方说:在金融危机发生时,政府会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而在目前气候变化的前提下,人类更需要对全球粮食系统进行压力测试,以确认粮食系统在哪方面最经不起考验。“是时候一起正视这个将会导致全球数以百万人挨饿和营养不良的问题了。” 孙学兵说:“在今天气候变化的议题上,各国忽略了讨论有关极端天气对未来食物价格的潜在影响。在全球粮食系统面临气候变化的剧烈冲击下,各国必须要及早觉醒,正视问题。” 他指出:“各国政府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扭转数十年以来忽视贫穷国家小型农业投资的状况,并应向有需要的贫穷农民提供额外的资金资助,以帮助他们应对持续变化的气候问题。” (文·袁于飞 彬彬) http://www.myenergyjourney.com/ambassador/ambassador-251-2-1.html#content 欢迎来上海,参加能源之旅公益科普展 ,活动详情:http://www.douban.com/event/17224925/ http://club.news.sohu.com/r-huanjing-272257-0-0-900.html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朱少平谈日本排放核污水 (Da Yong)
- 为什么纸质环保袋是环保的呢? (AprilMayJune)
- 大家会因为环保等理念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吗 (安然)
- 有入住绿色酒店的人可以帮着做一次访谈吗? (秋娜)
- 感觉自己坚持这么久的环保和公益对于🇯🇵来说只是螳臂当车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