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百年孤独》诞生记
我来看咆哮的
1965年,墨西哥城。38岁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端坐在打字机前,敲下了《百年孤独》书稿的第一句话:“多年以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蒂亚上校将会忆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讲述布恩蒂亚家族百年兴衰的故事,已在他胸中酝酿了17年,瓜熟蒂落,他认为现在是时候把它写出来了。 多年以后,马尔克斯回忆说,当时敲下这个后来被翻译成无数种语言版本的名句时,他根本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更不知道这句话将把他带往何方。他只知道自此开始,他每天连续不停写了18个月,直至最后一个标点符号。他并没有想到,这部小说会在17年后给他带来诺贝尔文学奖,也并未清楚地意识到,他正在参与制造拉美“文学爆炸”。 当时的马尔克斯已经出了4本书,但在拉美文坛还不大为人所知。他从大学时代起就开始干记者,跑新闻,写报道,游历欧美,60年代初携家人定居墨西哥城。 对于拉美文人来说,1960年代实在是一个激情四溢的年代。古巴革命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中,吸引了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解放神学蓬勃兴起,力图在美洲大陆复兴基督教原初的战斗精神和公义理想;拉美新电影运动进入黄金时期,其中不乏一批文坛健将的贡献,比如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以及马尔克斯。 这两位后来叱咤世界文坛的大师在墨西哥城相识,成为好友。当时的马尔克斯还是个穷文人,慷慨的公子哥富恩特斯邀他一起创作电影剧本,带他游历各大博物馆,品尝墨国美食。在老旧又先锋的墨西哥城,马尔克斯一方面感受美洲先民文明的无穷魅力,一方面也对现实作着卡夫卡式的体验———当时的墨西哥政府要求外国移民每隔6个月就更换一次居留证,而且非要在墨西哥驻外领事馆办理,这就意味着马尔克斯必须每年出境折腾两次…… 智利作家何塞•多诺索曾写书回忆说,缔造拉美文学爆炸的那帮小伙子,在那个年代都还不是专职作家,还是一群清贫的文学青年,他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怎样从本职工作中“偷”出时间来写作。抛下一切专心写作的欲望在马尔克斯的心中愈发强烈。有一天,坐在富恩特斯家门前的草坪上,他对好朋友说:“老富恩,我们该怎么办?拯救墨西哥电影业还是写我们的小说?” 老马毅然决然地辞去了电影编剧的工作,从朋友手中借了点钱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然后让妻子买回一大堆食物塞满冰箱,给房间门上了锁,开始独孤一剑地创作《百年孤独》。 后来马尔克斯在写给富恩特斯的信中谈到那段创作岁月:“我从没有在如此孤独的境地里工作过,我唯一的参照物,也许只有拉伯雷……有时候,我会惊愕于整整五百页什么都没说,有时候,我希望在我的余生中一直写下去,写一百卷,我的人生全在这里头了……” 书没写完,钱用完了。马尔克斯的妻子梅塞德斯不得不翻出祖传的珠宝。经过鉴定,专家摇摇头说:“夫人,这不过是一堆玻璃而已。”梅塞德斯只能向房东求情,向他保证6个月内一定把欠缴的房租一并补齐……房东给出的最后期限是1966年9月7日。1966年8月初,马尔克斯夫妇带着《百年孤独》的最终稿来到邮局。为了省钱,稿纸正反打印,一共590张,准备寄往阿根廷南美出版社。邮包过秤后,马尔克斯夫妇被告知,邮费是82比索,而他们总共只带了53比索。他们只好把邮包拆开,把书稿分成两半,先寄一半,另一半日后再说。事后他们才想起,寄出的是书稿的下半部……但出版社很快就通知马尔克斯说,非常期待看到书稿的上半部,先将稿费呈上以便您将它寄出。《百年孤独》经过如此一番折腾才得以面世。 《百年孤独》在中国的经历则是另一段传奇了。据前辈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外国语学院的三位西班牙语教师合译了此书,出版社未购版权即将译稿出版,马尔克斯闻知后大为光火。其中一位译者赴古巴进修时,巧遇马尔克斯,高高兴兴地迎上去打招呼,却被老马训了一顿。最近听说国内一家出版社已高价购得该书的版权,《百年孤独》的最新中文版正在加紧翻译中,相信不久就会和中国读者见面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有一个原著情节的疑问 (阴间读者)
- 丽贝卡那么爱何塞.阿尔卡蒂奥,为什么要杀他? (永不言败)
- 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啊 (zzZ)
- 丽贝卡什么时候救过奥雷里亚诺? (遂愿)
- 阿玛兰妲真的是个狠人啊啊啊 (托尔斯泰种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