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名琐谈【四】市场作坊类
来自:东区
成都街名琐谈【四】市场作坊类 市场作坊类 凡以衙内集市。作坊命名,或集市、作坊不集中但有典型意义而命名的街道,我们归之于市场作坊类。 以集市、作坊为特征命名的街道,大概从城市一建立就有了。成都古代养蚕缫丝,进行交换,就有了蚕市和随商品生产发展而兴起的药市、珠宝市、香料市(唐朝时这些市场在东风路三段)织锦市(在现南门大桥)等。城市的发展,人口稠密,交换频繁,集市随街或在空旷场地进行。这些地方叫顺了口,街名约定成俗。二千多年来,成都城屡遭战乱破坏,清康熙年间陆续修竣完善,人民休养生息,集市、作坊得以兴起,至今仍留有七、八十条以集市、作坊命名阶街道。其中,有的定名的清代以前。现择其要简介于后。 一、青羊肆街:现名青羊正街。这是成都较古老的一条街道。肆,就是铺子、商店集中的市场。两千多年前,成都是以青羊肆为中心的城市。公元前316年,在青羊肆东北方向建筑成都城市,青羊肆成为郊区。唐代,浣花溪一带遍植梅树,是有名名的景区。唐末僖宗为避黄巢起义逃到成都时,青羊宫被神化为道教老祖太上老君李耳(名聃)升天发祥地而得到渲染、神化,街名一直流传下来。 二、骡马市街:四川古代用马,来自建昌(越西、西昌一带),古称"笮马"。马体瘦小,能行山路,适合四川多山地区使用。成都马市在城四郊,不在城内。蒙古人占成都后,甘肃、内蒙马骠肥体壮,用场不大,在市区内辟了不少地点养马。清代初,成都驻有满蒙八旗兵丁、陕、甘、宁、蒙马群骤增。为适应满族贵族买马需要,在少城外,皇城后门处设骡马市场。康熙、雍正年代之后,四川无大战乱,马队作用减小,马市迁到城外,但街名犹存。相邻的羊市街,则因皇城后门为回族集居地而开设羊市,地名留存下来。 三、笔贴式街:原名玉石街,系出售玉石珠宝商聚居地区。笔贴式系清代官职名称,在中央一级的品位相当于汉制的翰林(即与状元同科殿试中选的举人后,被授于的职务)。在各省省城,这一职务品位照例要低于翰林.任务是将满文译为汉文,或汉文译为满文。满清入关之前在东北立国,设立此职,翻译官方文书。清统一中国后,各地皆设此官职。成都的笔贴式衙门设在此街,故而留名。当时,各地官衙文书,凡有重要军机要事,皆送这里,翻译之后再送京城。以后,满人逐渐汉化,满文不甚流行,到清代中叶,译文只限于送皇帝直接批阅的呈文,才经过这里译为满文,其余送中央各部文书均用汉文书写,拿到这里盖一个三角形小章,即可发出。此后复名为玉石街。 四、炮厂坝街:火药是中国古代重要发明之一。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发明用火药、石头、铁片拌合踏响的地雷。明末荷兰人侵人中国,使用了引燃火药铁制炮身的大炮。明史称为"红夷大炮",源于当时称荷兰为红毛国。清代,在成都造牛耳大炮,留下街名。清朝末年,旧成都号称"两根半烟囱",指全城没有工业,烟囱少见。其中一根就是炮厂的烟囱。这根烟囱日夜喷吐黑烟几十年,因为不管是清廷,还是随后踞厂称霸的各路军阀,都需要枪炮来维持其反动统治啊! 五、暑袜街:在十九世纪末,织布机和洋商倾销织布入中国前,中国人的穿着,有钱的穿绫罗绸缎,无线的穿手工织布。脚上,有钱的穿毛袜、布袜,无钱的在喜庆日子用裹脚布,穿布鞋,平时只穿麻鞋、草鞋,不穿袜子。明代,中上层人土习惯穿羊毛袜,柔韧合脚,温暖舒适。这条街集中了卖毛袜的商店。夏天则卖油灯布抹。油灯布又名云绸,质轻细腻,轻巧凉快,加工方便,价格不贵。四川天暖,袜穿用时间较短,夏袜穿着时间较长,因此,街名得名暑袜街。清末,洋袜(机织线袜)入境,传统衣物大受冲击,这条街的袜铺(大多厂店不分,店员即制抹工人)逐渐倒闭。辛亥革命前,暑袜店已然无存,街也被叫成"水花街"了。"水花"含意,据说在靠三义庙处有一眼井,能通大海,井内常冒水花,故而得名。 六、线香街:线香,指无骨燃香,药料拌合搓成如火柴粗细的香,为区别敬神祭鬼用的竹芯的燃香,故名线香。现在夏季常用的有鼎牌、鹤牌线香等,这条街手工作坊所产线香,系指类似现在盘旋成盘状的线香,用以敬神袛,驱臭气,避蚊蝇,点燃一盘,满室生香。明朝此街就有线香作坊,明末战乱,街成废墟。清代有福建籍士兵钟姓者流落此街,开设线香作坊,因而得名。后一度改为"代书"街,因拐弯的正府街,解放前为省法院所在地。打官司需写状纸,而诉状又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人写不了。就有一些人,专门或业余在此街开设代写状纸小店或字摊,帮人写状得些钱财,这类人中,亦有专门代写代打官司的讼棍,故取名"代书街",不久又复原名。 七、椒子街:系东门外靠北一条小街。街名来历,传说有二。一为街内有棵油兰树,果实名山胡椒,可以入药,故名椒子街。一为宋代以前,全国通用货币,最早为实物交换,后为贝壳、骨牙、石料等作为交换媒介。春秋(公元前776-476年)时诸侯各国以铜铸币,与金银同为流行货币,以后又有了铁币。但钱币重量重,不易携带。宋代(960-1279)张乖岩帅蜀时,用兑票形式,以布印字代钱流通,称为"飞钱",又名"交子",即作交易用的筹码。后以纸印的飞钱也叫交子。这在货币史上是一重大革命,是世界用钞票的鼻祖,在世界上是流通纸币的第一。这条街位置在进出成都的咽喉,货币钱庄较多,招商旅店不少,使用"交子"普及,故名"交子街",讹音"椒子街"。 八、紫泉街:这条街街名演变甚大。因靠近椒子街,临近锦江,取水方便,开有制绳手工业作坊。纸制出后,用以印纸"交子"。汉代王莽曾发行铜币,称为"泉货"。"交子"又叫"纸泉",不叫"纸钱"。因以草纸打孔的纸钱用来追荐亡人焚烧在阴曹使用,为避不祥,故纸币不叫"纸钱"而叫"纸泉"。是否如此解释,因明末战乱城毁,无以为考。到清代,这条街系郊外墓葬区及猪牛市场,又脏又臭,住户不多。后住户增多,扩成市街,常遭火灾。为取吉利,四川人翰林顾汝修将这条街取为苣泉街。苣读纸,即香草。定名时,取苣压臭、取泉压火。苣字不好认,谐音为芷;故一度命名为"芷泉街"。芷字也不好认,又谐紫,留名紫泉街。顾汝修曾任过驻越南使节,出入府廷时,身后有人撑打黄伞,以示中华象征。他在成都居住的街,取名为黄伞巷。 九、珠市街、珠宝街:稍微留心成都地图,可见珠宝街、珠市街、金丝街、银丝街、白丝街等出售贵重首饰、生丝的街道,都集中在成都北门大街附近。寺庙道观也多集中于此。进入北门,就有真武庙(北大街)、火神庙(酱园公所街口)、五岳宫、白云寺、喇嘛寺、狐仙祠(通顺桥)、文殊院、灶君庙、如是庵、文庙(白家塘街)、楞伽庵等,都在北门几条街内,几乎一街一所寺庙道观,甚至一街两座庙宇。由此可以想见,清代成都北门,是何等繁华,买卖货物和赶庙会是多么吸引人。这与城市建设有关。明末清初,成都系一片废墟。清初的四川省省府,设在阆中。康熙初叶(1662)成都知府冀应熊着手建筑成都,因帝王居住北京,帝王派出使节到四川来,经川陕栈道从北门进入。所以在北门外天回镇建有"迎恩楼"。市内则先建北门入城大道。为给外人留下成都繁荣富庶景象,北门就建了出售金银饰物、珠宝王器商店和吸引游人的寺庙道观,舱后再陆续向城中发展。不过,珠市街最初确系猪市,其旁有米市(新开市街)、草市(街)、锣锅(巷)市场等。著名作家巴金祖父李浣云,住在通顺街,深宅大院的后门,是东猪市,认为不洁,出贷在此修了不少独院,联接成街,借西猪市旁的珠宝市街之名,改东、西猪市为东、西珠市街,留用到现在。 十、锣锅巷:古代军中使用炊具之一的铜锅,晚上可敲击作为报更报警的响器,情代康熙、雍正时代,为统一西藏,曾在成都着手准备,扩充军队,使这条衔的铜器业得到发展。直到清未,仍有做锣锅的作坊开设。 十一、打铜街:拐弯是锣锅巷。锣锅巷系马的大道,设有出售铜器的门市部,加工铜器的熔炉和敲捶作坊,则设在打铜街。清代后期,打铜作坊迁走不少到祠堂街开店,出售铜制壶、瓯、墨盒、镇纸等,但打铜街名流传下来。 作坊、集市街道:成都手工作坊,从汉代起,已十分发达。成都的"蜀刀",曾远销印度、缅甸及东西亚。成都的金银丝编织品,工艺独特,历代均列为贡品,蜚声世界。十九世纪时,欧美人视中国金银雕塑编织器件为奇珍异宝,至今仍享有盛誉。金丝街、银丝街、铜丝街均为清代手工作坊及出售产品的聚居地。其旁的白丝街,系出售白丝、黄丝(织锦和织布原料)的集中地。类似以生产作坊或集市取名的街道,还有金玉街,集中了买卖生金、璞玉的商店;玉沙街,是对玉石粗加工的作坊街道;玉石街,是对粗加工后玉石进行精加工作坊居住地;纱帽街,开设有好多家制做戏曲服装、纱帽的作坊店铺;皮房街,至今仍可见皮革制品商店;金鱼街,是出售金鱼、鱼铒的集市;烟袋巷,满街都是紫铜、白铜、竹、木制水烟袋、旱烟袋店铺;丝棉街、棉花街,皆系加工丝棉(蚕丝)、棉花的作坊、商店;灯笼街,清代举人以上人家皆悬标有官阶、学位的纱灯,商贾店家门口,白天靠招牌、晚上挂写有店名灯笼以示识别,所以裱糊丝绸质地或纸灯笼,是一大行业。辛亥革命后,灯笼逐渐被油灯、电灯代替,灯笼作坊改为生产纸伞、竹扇作坊,但街名犹存。草市街,系郊外农民挑草(城内人买来垫床)进城出售的集市;钟鼓楼市,即鼓楼街,解放后钟楼、鼓楼的建筑仍存,清代由都司衙门派兵丁住守,用以报时和报警,楼下是沿街市场;糠市街,出售米糠集市;石灰街,这条街上石灰铺大多数出售由崇庆县运来的生石灰;牛市口、鸡市街、羊子市巷、羊皮坝街、豆腐街、簸箕街、浆洗街、鱼市坝街、杀牛巷、杀猪巷、坛罐窑街、肥猪市街、斧头巷,镗扒街(农具)、磨房街、盐市口、磨子村等地街名,顾名思义,可以了解在清代或以前曾为集市或有某种工艺手工作坊之地。 十三、商业场:清代以前,成都布匹百货商店大多分散经营,没有集中经营之地。清末,在各省增设"劝业道"一职,主持发展本地工商业,周善培曾留学日本,有文才和经营才干,被任命为劝业道来四川后,选定城中建设"劝业场"。街面不长,不到一百米,沿街建楼,楼上楼下,都是商店,昼夜营业,开始晚间点煤油灯、煤气灯,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商业",添置锅炉,安装电灯。街内全是绸缎百货商店,经营进口衣料、镜子、梳子,手帕等小百货,由于清廷腐败,国内经济凋蔽,有钱人又以拥有洋货为荣,因而这条街上,人来人往,甚为闹热。巴金在《家》、《春》、《秋》中,对商业场的繁荣景象,曾有过生动的描绘。1925年春熙路建成前,这里是成都商业集中地。当时因街道短,摆不下工商百家,在其旁又扩建了昌福馆街(现东风副食品市场),集中金银首饰行业,银楼银号,并修了戏院。这条街被取名"新集商场"。不过,团所卖商品,中下层人士不敢问津,也没有商业场百货店那样吸引人,所以没有商业场那样热闹。为了满足脑满肠肥、四体不勤之人穷奢极欲,在出商业场之南辟有"锦华馆",建有浴室、茶厅、赌场。锦华馆建成后,立即成为兵匪烟娼会聚之所,被哥老会控制。每天在这里洽谈枪枝、鸦片的人如蝇逐臭,不少乡下少女被骗到这里的茶铺写下卖身文书,从科甲巷送出拉到妓院,坠入火坑。春熙路建成后,商业场就逐渐冷落,商业场、昌福馆、锦华馆和春熙饭店(现春熙路百货商店。这里是名为饭店不卖饭,专卖吗啡、鸦片以供达官贵人出入场所),已由原来的地方势力逐渐转入蒋邦控制,继续干出诬人为盗、逼良为娼、骗赌贩烟、抓拿骗吃的罪恶活动,竞选参议员、贩卖壮丁,抓捕进步人士、操纵金融等黑暗勾当也在这里进行。直到解放,才得以将这些垃圾清除。 十四、名实不副的街:市场作坊街道,有的由于时代变迁,有的由于经营方式改变,集市转移,作坊搬迁.早已名实不副了。这类街道不少。染房街,在盐市口旁,傍靠流经城内的金河,明代前曾在此街开设土布染色作坊,汲取江水漂涤。后因金河堵塞,江水不畅,染房业大多迁到城外,城内仅留江南馆街有家大染房。染房街名犹存,但沿街小店,却是卖手工加工的木纺锤、象棋、骨牌、麻将、刀把等小木器的街道。解放前民谚:"染房街,无染房,将帅对阵打麻将",倒概括了这条街手工作坊的特点。烧房街,原系开设蒸酒的烧房作坊所在地。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为了弄钱,对烟酒实行专卖,酒坊停业,街名犹存。宾隆街,原来因街有招商旅店,取名宾隆,意为祝愿被招来的从东大路进成都的客商生意兴隆之意。辛亥革命后,交通发达。旅客到达成都,都住到东大街各处旅店,宾隆街客店变成运输物资的骡马大车旅店,每天接待的骡马比客人还多,故有"成都人讲礼,连骡马都称为来宾"的说法。粪草湖街,在盐市口附近。在闹市中心,有这么一条街,太不文雅了,所以早就没有湖,也无粪草了。这里原来是成都西南方向往城外运输粮草大车的歇脚地,骡马需吃草料,故而得名。鹅市巷,在皇城外,原为鹅鸭市场。清代以后,禽类普及,到处集市均可买到,乡下人谁也不愿多跑路到这条街来卖了,但街名留传下来。 总之,市场、作坊命名街道,比较合乎自然。因此,城市屡经变换扩建,街名仍保留下来,从中,可以考察城市经济、文化的变迁过程。 http://fplay.spaces.l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