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这个迷人的男子

思马牛

思马牛
2012-10-12 23:14:28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思马牛

    思马牛 楼主 2012-10-14 20:37:40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基里洛夫没有犯罪意识啊!

  • 思马牛

    思马牛 楼主 2012-10-14 22:15:12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我所说的犯罪是普世价值观的犯罪概念——即同类相残等等。至于信不信上帝,这个是信仰自由吧,谈不上犯罪,除非这个人本来信仰上帝,但后来不信了,他有可能会自觉有罪,基里洛夫应该是这一类人物。在精神性上我倒觉得他和阿廖沙、梅什金公爵更接近,他们为人处事正直、平和,但心中都有些狂热的东西,不过绝不会拿这些狂热的东西去伤害任何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这类人都有种“圣徒”的气质,但你要说拉斯科尔尼科夫或伊凡也有“圣徒”气质,恐怕就贻笑大方了吧。。。

  • 思马牛

    思马牛 楼主 2012-10-14 22:48:21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其实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所有人物几乎都“牺牲”在自己理论之下了,唯独斯塔夫罗金似乎没什么一以贯之的理论,因此他也就“牺牲”在“没什么理论”之下了,这个人物不知道为什么总给我一个空架子的感觉,唯一醒目的就是他那张脸;他的自杀不像基里洛夫有个理论依据在,他的自杀更像是斯唯德里加依洛夫式的,说白了就是“活腻了”,因为他到处显示了自己的力量,但却并没带来什么希望,什么改变,生活仍然那么无所事事,那么卑鄙无耻,既然如此,那还活着干什么呢,索性一死了之,他的死只是源于他的“空虚”。

  • 思马牛

    思马牛 楼主 2012-10-16 22:01:51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正常啊,一个人一个感受嘛,反正这又不是考试,还求个标准答案,你说是不?

  • 思马牛

    思马牛 楼主 2012-10-19 01:10:00

    如果说伊万是迷人的,就等同于在说圣洁的人从来就不曾迷人过,对一本小说来说,阿廖沙到此结束是 如果说伊万是迷人的,就等同于在说圣洁的人从来就不曾迷人过,对一本小说来说,阿廖沙到此结束是正确的。像陀终结了马卡尔多尔戈鲁基与佐西玛长老的生命一样,lz说的 “上帝亲手捂住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嘴”也符合了他们共同的价值,或者说是“秘密”... ... sharp

    嗯,圣洁的人从来不曾迷人过,他们是给人尊敬的,看丽莎对阿廖沙和伊凡的态度就知道了。

  • 思马牛

    思马牛 楼主 2012-10-19 01:30:08

    基里洛夫是一个特例,没有人和他是一类的。不清楚你说“基里洛夫就差不害别人了”的依据是什么? 基里洛夫是一个特例,没有人和他是一类的。不清楚你说“基里洛夫就差不害别人了”的依据是什么?因为他是不信上帝的人?相反,他是如此正直,但却灭亡了,这正是陀塑造他的意义。 ... sharp

    基里洛夫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世俗心,他几乎是为了认证尼采那句话降生的——“假使真有神,我怎能忍受不做一个神!”但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还是犹豫了,他还是想活下去,可是在这个时候韦尔霍文斯基却在隔壁等待他的死亡,所以几乎可以说,他是在一种逼迫下自杀的,全书中属这段描写最阴暗,可见,人对人是野兽啊!

  • 思马牛

    思马牛 楼主 2012-10-21 13:58:19

    基里洛夫最后的一系列奇异表现和犹豫是令人颤栗的,像是陀的一种暗示,无神论的最高代表居然从巅 基里洛夫最后的一系列奇异表现和犹豫是令人颤栗的,像是陀的一种暗示,无神论的最高代表居然从巅峰滑落了... 但最后一刻,他依然轰开了自己的脑袋,是因为隔壁的彼得斯捷潘诺维奇?基里洛夫完全不把它放在眼里,最多算一只“猴子”,这两人根本就是上帝缺失世界的头和尾,他的自杀,我更愿认为是因为他天生的崇高。真是十足的悲剧。 ... sharp

    韦尔霍文斯基无疑加速了基里洛夫的死亡,使他没有时间再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自己的决定了,而且在他将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点惋惜,有的只是一个“猴子”在幸灾乐祸,将死者心中会是多么悲凉啊。就算基里洛夫再蔑视韦尔霍文斯基,他也不会完全无视他的,因为后者使前者的生命最后定格在了一个无比悲凉的背景中,我觉得这个景象比自杀本身更悲剧些。

  • 思马牛

    思马牛 楼主 2012-10-24 23:25:55

    嗯,这是一种个体命运的悲剧,但这样的“心里的悲凉”会弱化基里洛夫的象征性。与其说是彼得斯捷 嗯,这是一种个体命运的悲剧,但这样的“心里的悲凉”会弱化基里洛夫的象征性。与其说是彼得斯捷潘诺维奇酿成的“背景”,不如说是他代表的整个猴群世界的必然产物,随便抓个猴来也一样。试想一下,要是沙托夫还活着呢?他的纯洁与希望会不会最终影响到基里洛夫?如果他是那个诉说对象呢?可惜在谈话之前,彼得已经把可怜的孩子杀了,此时此刻的基里洛夫,是否隐约预感到了“群魔”世界来临的宿命?!因此,在犹豫之后,自杀的原因从理论与实验蜕变,走向了自身的道德因素。 ... sharp

    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一个“群魔”的世界,优秀人物的死亡是种必然?或者说,他不死,就会蜕变和堕落?——无论死亡与否,都不过是毁灭!

  • 思马牛

    思马牛 楼主 2012-10-25 23:00:33

    如果你我把他们看成优秀的人,那这种必然似乎很接近真理了...可死亡并非毁灭,死亡是新的开始。 如果你我把他们看成优秀的人,那这种必然似乎很接近真理了...可死亡并非毁灭,死亡是新的开始。成为死亡的叛徒才是真正的毁灭,是基里洛夫绝不能容忍的。 那人从无神论结束的地方倒下了,那人就从上帝那儿站了起来。乌拉! ... sharp

    “可死亡并非毁灭,死亡是新的开始”——这是对有信仰的人来说吧。陀氏的书之所以每一部都是悲剧,正因为他笔下的人物除了自杀或杀人似乎就没有其他对抗社会的方式了,而今天的世界相对于他那个时代只能说变得更坏,自杀者的尸体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堆积得如此之多,不知道他们死后是见到了上帝,还是轮回往生了;可惜我又是个怀疑论者,如果你有信仰的话,你会活得幸福些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6508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