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十三期读书活动简述
来自:zoe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十三期读书活动简述 2012年10月9日,“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十三次读书活动在社科院世宗所图书阅览室如例开展。本次是中秋国庆长假之后的首次读书活动,读书会成员济济一堂的景况显示了大家对于读书活动的热切盼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学研究专家邹昌林研究员特邀参加了本次的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开启了《论语》新的篇章——《泰伯篇》的阅读,唐晓峰博士主持了本次读书,赵法生博士引领大家导读。因讨论较为充分,所以本次读书活动实际阅读内容为《泰伯》1-4章。以下就讨论内容略加介绍。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赵法生博士在导读该章时,首先对各注解版本的理解加以了借鉴。他认为,该章孔子将“让德”提高到了非常高的地位,我们需要理解的是为何将“让”置于至德之位来树立。尽管我们知道周公创立了礼,但是在整个西周之时,礼的本质尚未提出来。直到孔子之时,才将之提出。《里仁》中有“能以礼让为国乎”的话,治理国家为何是让呢?我们现在的法治国家注重法律,就不会将让作为治国方式加以崇尚,这实际和宗法制度有关。在以前,国即是家,家的内部最大的核心是让,《春秋》《左传》中让的例子很多,钱穆先生也有相关的对于春秋时期让的例子的梳理。孔子总结了春秋时的人文风范,而礼的本质也就是恭敬,这也就是治国的原则。 邹昌林研究员针对该章的讨论,提出了两点:其一是关于“继”,其二是关于“德”。他指出应该清楚地是,商代的继承制度是兄终弟继,而后到周代就过渡到长子继承制,泰伯有可能是因为王位到文王一代之时,已经传不到文王的手中,所以才有他的出走,这样就能传给文王了。因为春秋时候的楚国之乱,也是由于此。周公摄政六年,其后还政于成王,就可能是两种继承法在斗争。这一东西在周代一直在发生。在商代后期,两种继承制度已经有了交集,直到周公之后,嫡长子继承制度才正式严格确立起来。关于“德”,他认为德即是仁,让就是仁的代表,所谓的入境问俗,入乡随俗,也就是说到一个地方要改变自己,尊重风俗,体现在你我之间,也就是要卑己尊人,所以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之所以评价高,是因为和文、德关系很深。《论语》的重要性也就在于,它和《孟子》一起是先秦为数不多的文本,是能够称得上古文、雅文的经典,到后来,经典就变俗了,口语化了。 钱逊先生对于该章的心得是:在此强调了一种不露痕迹的让,实际让了,但是没有表现出来,德是有的,正由于此,所谓德,不光是让的问题,还要把痕迹去掉,不让人知道。让不只是治国的问题,让也是人际交往很一般的东西。 大家还谈到了中西之间有关让的差别。在场者有人认为中西之间文化的差别就在于让与不让。但是石衡潭博士指出,西方文化中也是有让的美德,他提及了大卫与所罗门王的一个故事,认为中西文化有很大的共同的东西,有些东西是普世的。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赵法生博士在导读该章时,认为该章强调的是礼,而礼又特别怪,礼不只是一种仪式,还是一个忠道原则,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乱。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是将君子从传统的有位者变为有德者的第一人,但是在此章中,君子还是指的是有位者。同时该章中的“民不偷”是不厚道的意思。在各个版本的解读中,李零版将“劳”解释为疲劳,赵法生博士认为其虽然古文字功底不错,还是对于义理的研究则是有问题的。“劳”不应该是疲劳,而应该是劳而无功的意思。社科院语言所的王伟博士提到“民主是平庸,而礼是中庸”一话,认为礼实际在行为上还是有要求的,落实到具体之上便是中道。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该章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故事。赵法生博士认为曾子对于理解儒学很重要。要理解该段,就要联想到《礼记》中有一段话,曾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该章与曾子的这句话是一致的。杨儒贇有一个本叫做《儒家的身体观》的书,这本书很好,他告诉我们身体折射了一个宇宙观。我们应该认识到孝道的一种宗教意义,孝是一种感情,而中国人的孝是超乎感情的,是有宗教意义的。曾子最有圣徒精神,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圣徒的内涵。思孟学派确实是曾子开创的,曾子这个人特别诚、忠,宋明理学最独特之处是将曾子挖掘出来,说曾子后来光大师门是有道理的,有人说曾子不大气,曾子诚、忠,力行,貌似拘谨,实则广大。子思为曾子的学生,孟子是子思下来的,所以说开创了思孟学派。 邹昌林研究员提出有人认为该章体现了儒家的美学观。在场者有人提出,在基督教里,是不允许自杀的,而依此章看来,儒家也是不允许自杀的,而在佛教里面,也是规定不允许自杀的。石衡潭博士提到,从此章引申到身体的宗教意义,是对永生的追求,而这在中西方存在差异。基督教是追求死后的另一个世界,而儒家则注重血脉的延续,香火的继承。 对于该章词句的理解,各版本也有各自不同的见解。钱逊先生提出,“免”有另一重意思,可以解释为刑辱。有的版本认为,该章应该理解为,曾子生病了,于是要弟子揭开他的衣物看看他的手脚。而李零本认为应该理解为曾子生病了,于是要弟子动动他的手脚,待病好之后依然战战兢兢。在场者有人批评了这种理解。针对“启”的解释,刘宝楠版本详细分析了“启”的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掀开”的意思,另一种是“看”的意思。各外文译本也有有一定程度上的翻译的差异。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该章理解的困难,不在前,而在后。“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该句已经成为了我们现今经常能够看到的一句成语,因此对其的理解已经不存在问题。赵法生博士在导读中解释: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是讲将自己的容貌谨慎庄重,就可以远离怠慢;正颜色,斯近信矣,是讲脸色要端正,这样就可以使人相信;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是讲多考虑言辞声调,可以避免鄙陋粗野。总而言之,就是说,容貌、颜色、语气都要恭谨。曾子认为修身与礼仪之间,修身更为重要,这恰恰就是孔子的思想。孔子已经将外在仪容转向了内在的内涵。 阅读过程中,该章的讨论焦点在于:“斯远暴慢矣、斯近信矣、斯远鄙倍矣”,是针对主观来谈还是针对客观而言?是可以让别人对自己“远暴慢、近信、远鄙倍”还是自己能够“远暴慢、近信、远鄙倍”?钱逊先生与邹昌林研究员都认为应该是针对自身而言,是主观的。同时,在场者认为怎样去理解该章,仍然需要与礼联系起来。这是曾子对于孟敬子所说的话,孟敬子是鲁国的大夫,因此曾子实际是要告之其为政的道理。 三个小时的读书会结束之后,大家感慨于今天阅读内容之少,但同时也欣慰于阅读之深入。同时,读书会组织者还讨论了接下来的第四次沙龙活动召开的情况。 (李金花整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最新讨论 ( 更多 )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百二十九期活动通知 (Hutean.Z)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56届学术沙龙暨第5次线上沙龙 (Hutean.Z)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百二十八期活动通知 (Hutean.Z)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百二十七期活动通知 (Hutean.Z)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百二十七期活动通知 (Hutea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