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义工参与灾后学校辅导工作可行性之评估
来自:凤园
作者:谢丽红 翁毓秀 来源:彰化师大辅谘系 921震灾发生后,全台受创严重,尤其是灾区的民众,面临空前的巨变,身心均受到创伤,急需展开复健的工作。教育部立即发挥动员的力量成立了学生辅导支持中心,组成了北、中、南三区的心理重建/心理辅导的网络,结合了学校和小区的专业辅导人员介入灾区学校,从事灾后心理复健的工作。在心理复健方面,虽有大批热心的心理辅导人员投入灾后心理辅导工作,但仍然显得人手不足。因此,为整合全国辅导资源,以辅导与谘商相关科系的大学生或教育部推展八年的携手计划之成员进入校园,以大哥哥、大姊姊或同侪身份进入校园接近需要辅导的学生,协助其灾后之身心适应,变成为一项重要的辅导措施。 本文将以携手义工参与921灾后心理复健的经验为基础,以行前的专业训练、执行方式与执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等方面为依据提出可行性评估和具体建议。资料来源为教育部学生辅导支持中心、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与静宜大学青少年儿童福利学系的携手计划义工参与灾后学校辅导工作之相关辅导经验。 壹、 携手义工的角色定位 携手义工是一群受过辅导知能训练且接受督导的大学生,对于自愿接受协助或需要协助的学生,提供倾听、支持及经验分享,透过个别、小团体辅导及班级辅导等方式,以协助学生因应灾变所带来的影响与困扰。亦即携手义工基于助人热诚及辅导能力所能及的范围,提供受辅学生有关生活、学习、人际等方面必要的协助与陪伴,并发现、筛选心理创伤学生协助转介安置。 贰、 携手义工的行前训练 携手义工在参与灾后学校辅导工作之前,均需接受行前训练。以携手成员原先接受的辅导知能训练为基础,辅以接触灾区个案的心理准备与建设,再加上「创伤后压力疾患(PTSD)」与悲伤辅导、班级辅导、支持性团体辅导的训练。 此次参与灾后学校辅导工作的携手义工,多为辅导与谘商相关科系的大二以上的大学生、研究生与教育部携手计划的义工,依其训练背景、意愿与能力所能胜任的辅导工作提供相关的协助。 参、 义工参与辅导工作的可行性 同侪、义工参与辅导是导因于学校辅导人员缺乏,因此接受短期训练和半专业人员逐渐被运用。许多学者认为同侪辅导是因应专业谘商员短缺的弹性措施,其优点是可以根据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同年龄层次及文化的相近似,及其生理、心理及行为的共通性等特点,建立同侪互助及建构专业谘商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使需要帮助的学生获得专业服务,同侪辅导者亦能因此获得个人成长(王淑敏,民81;牛格正,民85;李泰山,民88)。 因此,携手义工参与学校辅导工作,除了可以弥补专业辅导人力之不足,并具有与受辅者年龄、经验背景及价值观相近、较易为受辅者接受等有利条件。 肆、 携手义工辅导实施对象、方式与内容 携手义工参与学校辅导工作的对象为国小、国中之寄读学生、亲属受难的学生、受难学生之同学、受到惊吓的学生、出现适应困扰的学生及失依的学生。而辅导的实施方式则如下所述: 1.个别辅导与定期关怀 在个别辅导方面,个案除了学校老师转介外,多由班级辅导或小团体过程中发掘而来,义工辅导员与被辅导学生接触后,定期进行晤谈或以电话与其保持联系,提供情感支持,注意其身心适应、行为发展,增进其调适能力。携手义工不定期地与督导讨论个案的发展情形,指导携手义工如何进行个别辅导。一般个别谘商是由大四以上的学生担任,因为大三以下学生在个别谘商方面的训练较为不足,而大四学生个别谘商能力较能胜任。 2.班级辅导 携手义工可以配合班级导师,或两位义工搭配一组,针对震灾对学生所造成的立即冲击与影响进行班级辅导,如:惊吓、恐惧、害怕等情绪及对有受难同学的班级处理同学的悲伤、哀悼等情绪。长期发展而言,则可以利用班级辅导进行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等发展性的辅导。班级辅导方案均系在进行前设计内容与方式在实施,而且在每次班级辅导之后会召开检讨会,以检讨改进。班级辅导原则上由大三以上的学生担任,且采二人一组的方式进行辅导课程,较能彼此支持与互补。 3.支持性小团体辅导 透过小团体的方式,以分享、支持、关怀与回馈之情感支持为主,协助成员纾解情绪、压力与困扰,增进其重新面对生活与适应的能力。小团体辅导的对象则以灾后寄读学生、失依或成为单亲的学生为对象,针对不同的对象与问题设计合适的团体辅导方案,进行八到十次的团体聚会。有时则为较密集的方式进行团体,如为期一天的马拉松式的团体。每次小团体辅导聚会之后,团体领导人和协同领导人接受专业督导,就团体技巧、团体设计内容、团体进行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督导,使团体领导人和协同领导人不但有机会改善团体技巧,观察自我,能自我成长外,更能引导之后的团体聚会应如何进行,团体领导人及协同领导人也能就他们认为团体中需要进一步协助的成员状况提出来和督导讨论。团体辅导通常限定以大四学生或研究生才能担任团体领导者,与班级辅导一样采二人一组搭配带领团体,兼具相互支持与回馈的功能。 4.协助发现及筛选心理创伤学生或成员 携手义工与学生接触过程中,依据受辅学生的身心反应及行为特征,筛选需要进一步协助的学生,或其能力所不能及的学生,转介给专业辅导人员。携手义工可以透过督导过程与督导讨论进一步确认后,安排转介事宜。 伍、 携手义工的督导与支持 携手义工应定期接受专业督导以解决进行辅导时的困难,或定期进行志工支持团体,以提供专业与情绪支持。携手义工在参与辅导过程中,每周都有督导针对义工在进行辅导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与专业成长部分进行督导,这部分有助于义工对辅导过程的掌握,对当事人的问题形成正确的假设与处理,并增进义工自我觉察的能力。由于辅导过程与受辅学生关系密切,影响深远(尤其对失依或成为单亲家庭的学生),督导特别提醒义工们留意避免造成感情转移与反转移的情形发生。 另一方面,由于携手义工深入灾区进行辅导及辅导的问题属于灾后心理重建,对义工本身的冲击相当大,需要视情况给予义工精神及情绪上的支持,因此为义工成立支持团体,让义工有机会彼此提供情感支持,相互打气,经验交流,可以避免对义工造成负向的影响,因而提高其投入助人工作的意愿与能量。 陆、 携手义工参与灾后学校辅导工作之执行结果 这次学校需要大量的辅导人力投入学生灾后心理复健工作,携手义工加入参与学校辅导工作确实发挥了相当大的功能。这可以从学校老师、学生的回馈得知: 一、就老师而言:他们认为灾后学校百废待兴,自己的家园亦受到重创,再加上本身辅导知能的不足,很难有余力投注到学生的心理辅导层面,而携手义工在这时适时地投入灾后学校辅导的工作,无疑减轻学校老师许多负担,可以实时协助受创学生生活、情绪、学习上的适应。 二、就受辅学生而言:他们认为携手义工确实在这段时间扮演了很重要的陪伴角色,班级辅导活动活泼有趣又具教育性,个别辅导与小团体辅导则让成员觉得自己并不孤单,有大哥哥大姊姊关心与协助他们因应灾后的适应问题,有机会与同学讨论自己的担心与害怕,学习因应的方法。对寄读学生而言,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感到相当陌生与不习惯,参加携手义工所带领的寄读生团体,让他们分享寄读的心情、讨论寄读所遭遇的问题与学习如何教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在团体中认识很多寄读的同学,后来变成好朋友,因此比较不会觉得在寄读学校很孤单、没有朋友。 三、就携手义工而言:携手义工方面则觉得在灾后学校心理复健工作上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工作,觉得透过助人的过程与分享受辅学生的生命故事,自己也得到相当多的成长。 柒、 携手义工参与灾后学校辅导工作之执行困难 携手义工参与灾后学校辅导工作时的确曾遭遇过一些困难,兹分别叙述如下: 一、携手义工与受灾学校行政配合上与期待不同的困难: 由于携手义工们系在学学生,受灾学校亦有其固定的作息时间,因此辅导的实施常产生双方的困扰。再加上有些灾区学校老师对携手义工有过高的期待,将携手义工定位在「专业的助人者」的角色,希望义工能分担更多学校的学生辅导工作,这些期待均造成携手义工蛮大的压力并感受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扰。 二、携手义工与受灾学校间距离遥远: 原来教育部携手计划的进行方式是以选择携手义工的邻近学校为合作对象,但灾后是以灾区为主要服务学校,因此,离大部份的携手义工的距离均十分遥远,出队时常须考虑交通工具的安排、安全顾虑等事项。 三、受辅学生的抗拒与防卫 有些学生对辅导有负面的印象,认为接受辅导是心理有问题,或不想碰触自己的问题(如不想谈有关地震的事),而对携手义工所进行的辅导活动抗拒或不配合,需要携手义工多营造温暖、接纳、安全的辅导气氛,才能让学生渐渐去除防卫,愿意开放自己。 四、携手义工专业训练不足: 携手义工虽大多为辅导与谘商相关科系的大学生,但因灾后心理辅导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携手义工本身平日对悲伤或创伤后的心理状态的辅导技巧较少机会接触,因此,在临危受命之时会对自己缺乏信心,在能力上有时稍显不足。 五、携手义工本身的心理问题: 不是每一位携手义工均适合从事灾后的心理辅导工作,再加上匆促参与灾后学校辅导工作,曾出现携手义工在进入灾区进行辅导后,见灾区的惨状,携手义工本身无法调适环境的情况,督导则需要对该名携手义工进行个别辅导,评估其是否适合继续或停止参与学校辅导工作。 六、遭遇受灾学校的婉拒: 也许因为灾后投入学校辅导工作的各路人马太多或重复进行相似的辅导措施,使得受灾学校行政人员在忙于进行学校重建工作之余,还须安排各方的学生辅导,使他们十分困扰而产生抗拒的心态。 七、辅导实施时间不足 由于学校课程因素、受辅学生与携手义工人数、时间有时很难配合,因此限制了辅导的实施时间,使得团体辅导、班级辅导大多无法长期进行,班级辅导有时以进行三次为原则,有时只能单次进行,小团体辅导有时无法每周进行一次,因此只能以非周休的星期六进行为时较长(一次四小时)的团体,这虽是一种因时制宜的方式,但难免会因时间短促而影响辅导的效果。 八、辅导效果不易评估 辅导效果的评估对辅导的实施结果与方法的改进相当重要,但由于携手义工参与灾后学校辅导相当急迫,且辅导的目标因不同的人、不同的团体性质而异,所以在辅导效果的评鉴上因评估不易而无法进行。只能就受辅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携手义工与督导者的回馈了解携手义工参与学校辅导工作的推行状况。 捌、 可行性评估与建议 灾后以来,各校携手义工在教育部的辅导网络里尽全力配合学校辅导工作,充分展现了大专院校学生个人关心社会事务的具体行动,值得称许。携手义工之投入紧急状况下的辅导需求固然可行,但从携手义工的投入灾学校辅导过程中,更发现值得学校辅导体系和携手义工们共同努力的方向,提出供各界参考: 一、同侪督导或携手义工制度值得推行,学校应定期培训义工以便参与学校辅导工作,因为同侪辅导与义工制度确实能发挥相当大的功能。惟携手义工平日即应有完整的辅导知能、悲伤和创伤辅导的职前训练,以增进义工对危机事件的辅导能力。没有受过辅导义工训练的非辅导与谘商相关科系的大学生,虽有满怀助人热诚,千万不要冒然进入灾区学校进行助人工作。以免可能使自己与他人受到无心的伤害。 二、震灾后发现各级学校的辅导人员或老师因应危机事件或灾后心理复健的能力不足,因此无法实时投入校内的辅导,需要外援的辅导资源协助进行心理复健工作,无法发挥实时介入辅导的功能。各级学校的辅导人员或老师平日即需接受灾难、危机、悲伤或创伤的相关辅导知能训练,以便在需要时能尽快协助校内的师生,发挥自助助人的功能,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 三、学校辅导人员和携手义工均需要学习自我调适,惟有健康的辅导人员,才能发挥辅导效果。定期招募、培训与筛选适合从事辅导工作者为义工,并为义工提供督导制度与进行支持性团体,才能对义工心理调适、个人与专业成长有所帮助。 四、携手义工无法独力参与灾后学校辅导工作,应设置督导制度,协助义工有效的执行辅导工作,保障义工及受辅学生的权益,避免因义工专业能力之不足而造成受辅对象的伤害。 五、各界辅导资源需作统整与联系,以免发生有些学校有很多辅导团体协助,造成重复辅导的资源浪费与学校及学生的困扰现象,而有些学校则可能被遗漏了而乏人关照。受灾学生、班级档案的建立,纪录有那些机构、辅导人员提供过何种协助,可以避免重复的辅导措施,让每份资源与人力不重复、不浪费,而发挥其最大的力量。 六、灾后心理复健工作非短时间能完成,需要较长时间来进行,携手义工若能固定进驻在某一灾区学校,评估该校学生的辅导需求,定期进行相关的辅导措施,相信较能针对该学校学生提供适切的协助。 七、对于携手义工参与学校辅导工作,应进行需求性与辅导效果的评估,才能使安排的相关辅导措施符合学生的需要,并能充分掌握辅导执行的结果,作为修正、调整辅导措施的依据。 由于震灾在毫无预警下突然发生,马上需要大量的携手义工投入灾后学校辅导工作,因此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对携手义工进行行前辅导知能训练,而显得仓促成军,幸好这次携手义工均优先考虑辅导与谘商相关科系的大学生或教育部在各校训练的携手计划成员,因此只需要短期的训练就能应急投入辅导工作,否则义工可能无法马上进入状况,而是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培训课程才能胜任。可见义工平时的储训相当重要,在校园中的同侪辅导或对国中、小学生辅导工作的协助,均能发挥相当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王淑敏(民81):同侪辅导在大学校园中的运用。辅导月刊,28(11,12),39-42。 牛格正(民85):谘商原理与技术。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李泰山(民88):大专学生同侪辅导者训练模式之建立与分析研究—以勤益工商专校为例。国立 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系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