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儒学其实乃是“为己之学”
来自:庄小小
春木之芒 发表于:(2007-8-27 14:56:23) 其实一部儒学乃是“为己之学”:它首先是为己,正如孔子之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或者有如孟子之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一”。别忘了,孔子本人可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及“好古敏以求之”而其所“好”之“古”以及所“祖述”和“宪章”的,究其实,盖不过只在于“为己”而已,然后才是其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其中的这个“知人”或“智”却是建立在“自知”或“明”的基础之上,而且也只有“既明且哲”(其中的哲者,智也)、既“自知”或“明”而且又“知人”或“智”抑或“智”,才能“以保其身”——到头来,也还是“为己”。 这个“为己”,若用西学的话说,大概就是“爱智慧”或者是说“认识你自己”而非他人或至少说并非首先是其他人。同时也就是《大学》之所谓“正心”与“修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这个所谓的“八条目”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亦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正心与修身正处中间位置,由此亦可见“为己”之意;也就是说,所谓“正心”与“修身”,其实亦仅在于一己之心正与身修耳。 就算是所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亦是以亲民为中心(尽管至善处于最高的位置,是其中最大的善或最高的善)而亲民,若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所谓的亲民首先亲其亲或者说亲亲,然后才是仁民或者说尊尊以及爱物。同时,亲亲就是仁而尊尊也就是义。正如孔子所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此亦可认证子夏所言“礼后乎”。换句话说,仁与义是源自于夏、商、周三代以及尧、舜、禹三王的亲亲尊尊的理念;至于礼则是继亲亲尊尊、仁仁义义而后起的理念也就是说亲亲尊尊、文质彬彬,然后才是礼。而且它更是一个变量——“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五帝不沿乐,三五不袭礼,礼时为大”。而其可变,正在于其中的义或者说尊尊而不在于仁或者说亲亲。所谓“温故而知新”正是与“敦厚以崇礼”一句相对应的。而且也只有做到“温故而知新”并且做到“敦厚以崇礼”,才有可能做到“可以为师矣”。 其实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总是己在先而人在后。至于孟子所谓“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说的也是己昭在先而昭人在后的问题。 此外,何以孟子竟对杨朱墨翟之徒如此强烈的反对,恐怕只是因为此二者在这个问题上走了极端,或亲或尊、或仁或义而非亲亲尊尊、文质彬彬。“人道政为大”。儒家总是由亲而尊、由仁而义以至于礼,由伦理而政治以及由父子而君臣(其实亚里士多德之所谓政治,也同样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之上的)。如此则杨墨之徒则必然是“无父无亲,是禽兽也”。至于孟子之所谓的“好辩”——在他本人看来,“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予岂好辩哉!”其实正是继承了孔子“正名”的事业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且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作所为,即“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陂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之与“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实是一回事或至少说是等效的,甚至在他看来,像他那样“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其实“正名”一词时至今日依然是有效甚至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认识事物的起点。要知道,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若行不得其道、谓不得其物或者说“名不正”,则势必如孔子所言,“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无功,礼乐无功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矣”因此正名一事实在是至为重要,当一丝不苟而马虎不得;否则,若一开始便南辕北辙,恐怕渐行渐远。到头来,则既不能为己,更不能做到为人。若如此,则岂不悲乎! -------------------------------------------------------------------------------- 第 2 楼 老麻花 发表于:(2007-8-27 16:22:21) 人正政必然正吗? 从修齐治平的逻辑看,人正,政必正! 果然如此吗? 是不是该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老麻花文集 -------------------------------------------------------------------------------- 第 3 楼 政者,正也 春木之芒 发表于:(2007-8-28 12:23:18) 以下是引用老麻花在2007-8-27 16:22:21的发言: 人正政必然正吗? 从修齐治平的逻辑看,人正,政必正! 果然如此吗? 是不是该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有关内容详见本站同名文字。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何谓“慎独之学”——以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为文本(米继军) (观希希)
- [思想]颜渊究竟活了多久及其他---春木之芒 (观希希)
- 流亡:“谋食”、“谋道”及其他——何以孔子要周游列国(米... (观希希)
- 亦有仁義而已矣!--春木之芒001 (观希希)
-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春木之芒001 (观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