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學即將出版冰島推理大師阿诺德·英德里达松的作品
来自:天蝎小猪(ミステリーの達人)
07【小说】《污血之玷》[冰岛]阿诺德·英德里达松/人民文学 今年未定【小说】《墓地的沉默》[冰岛]阿诺德·英德里达松/人民文学 ———————————————————————————— 冰岛推理大师阿诺德·英德里达松/阿诺德·英卓达森(Arnaldur Indriðason)的代表作《污血之玷》(原名Mýrin,英文版名Jar City/Tainted Blood,宋嘉喆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此书获得过以下奖项: 2002年北欧推理小说最高奖“玻璃钥匙奖” 冰岛DV文化奖提名 2003年瑞典马丁•贝克奖提名 2003年瑞典CALIBER奖年度最佳推理小说奖 2003年荷兰年度推理小说奖提名 2004年新西兰年度推理小说提名 2005年法国《ELLE》杂志读者奖 2005年美国《堪萨斯城星报》年度十大推理小说推荐 2006年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提名 2006年法国推理小说评论奖“年度最佳外国推理小说奖” 2006年法国圣康德太阳节黑心奖 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译名《犯罪现场》,将在6月14日至22日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取得了以下成绩: 2006年冰岛电影票房冠军 2006年冰岛电影最高奖“艾达奖”五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效 2007年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代表冰岛角逐200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另一部作品《墓地的沉默》(Grafarþögn,英文版名Silence of the Grave)曾夺得英国金匕首奖最佳小说奖,被一些读者称作“史上最悲情推理小说”。这本书的故事是发生在冰岛的家暴事件,读者的评价是“很少看到以‘家暴’为背景或为主题,而且写得这么出色的犯罪小说。想到我看的是英文译本,原文是冰岛语,翻译文都可以翻得这么感动人心,原文可能又更令人动容。” ———————————————————————————— 关于作者介绍如下: 2005年,冰岛作家阿诺德·英卓达森(一译阿诺德·英德里达松,Arnaldur Indridason)以《墓地的沉默》(Silence of the Grave)一书勇夺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金匕首奖,这不仅是全球奖金最高的推理文学奖,更让冰岛犯罪文学一夕之间成为世界的瞩目焦点。 对向来自诩推理小说原乡的英国人来说,自家大奖被外国人抱走,当然有点挂不住面子。偶一为之还不打紧,偏偏这是五年来第三次:西班牙的荷西·卡洛斯·索摩萨(Jose Carlos Somoza,得奖作品《雅典谋杀案》将由脸谱出版)和瑞典的贺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得奖作品《死亡错步》将由皇冠出版)均曾是金匕首奖得主。甚至有人认为英卓达森早该获奖,这只是“迟来的正义”。 颁奖典礼后没几天,犯罪作家协会发表声明:未来「金匕首奖」(现改名为「邓肯罗利匕首奖」)仅限英语书写者参加;接着又仿效布克奖,另辟「国际匕首奖」表扬外籍作家。此举一出,立刻引来了各方伐挞:这岂不是间接承认英国作者技不如人,得靠「自肥方案」才能留下奖牌? 「匕首事件」在推理文坛闹得沸沸扬扬,也替英卓达森做了最好的免费宣传。截至目前为止,他的作品卖出全球近五十国版权,与瑞典的曼凯尔、丹麦的彼得·霍格(Peter Hoeg)和挪威的凯琳·佛森(Karin Fossum)等人,并列北欧四大犯罪小说家。他凭着一己之力,让冰岛这个位居化外的弹丸之地,从此成为国际犯罪文坛的大宗。 讲到冰岛,我们会想到鬼斧神工的冰河景观,物价高昂的度假胜地,还有人高马大的维京子民,似乎很难与犯罪小说产生联想。这个人口区区三十万,素以低犯罪率著称的小国,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子?不过,也有人形容冰岛像个密室,而封闭环境本来就是谋杀案的好地点,更何况「犯罪小说写的远远不止犯罪本身」,英卓达森如是说。 1944年,冰岛脱离丹麦统治独立,在其后六十年间,从原本的农渔立国蜕变为高度已开发国家,冶金、生物科技、医药和资讯产业均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天然的冰河地形更吸引了无数观光客。然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冰岛也必须面对日益严重的近亲通婚现象,还有家暴、战争和殖民的阴影,乡村和城市的迁徙经验等社会问题,这些正是英卓达森关切的在地主题。 在他成名之前,犯罪小说在冰岛是个饱受歧视的文类。英卓达森在小说家父亲的打字机声中长大,大学读的是历史,毕业后替报社写影评,还编过两本相关参考书。他一直到三十四岁才开始创作小说,本来也没打算写犯罪小说,更不敢让父亲知道。 他的第一部作品《大地之子》(Sons of the Earth)在1997年推出,果然市场反应冷淡,很多人批评书中人物的名字「太冰岛」,仿佛警探不该有冰岛名字(冰岛人多以名相称,姓则在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子或女,英卓达森即是「英卓达之子」)。可是等到第三本小说《污血之玷》(台版暂译《如瓮之城》,Jar City,本书已拍成电影《犯罪现场》,今年金马影展有放映,根据看过电影的冬阳和道民说,这个 Jar 指的是类似「双瞳」里装器官的罐子,但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译名,故暂用之。本书英国版则改名为《污血之玷》)走红之后,书中所有「太冰岛」的特质,突然都成了表彰在地文化的赞扬对象。 到了2003年,英卓达森的作品已经占据了冰岛畅销排行榜前十名中的五席,也是图书馆中借阅率最高的书。如今英卓达森的小说已经风行世界,但他从不试图讨好外国读者,依旧从冰岛人的角度为冰岛人而写。 今年法兰克福书展,正好是英卓达森出道十年纪念,他的出版社「艾达」(Edda)选了美因河南岸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酒馆,宴请各国出版人。现场布置成小说主角最喜欢的模样,还有烈酒「黑死病」和羊肉冻等冰岛特产招待。 英卓达森摘下金匕首奖那年,一家新成立的冰岛出版社维洛德(Verold)推出女作家伊莎·西格朵蒂(Yrsa Sigurdardottir)的犯罪小说处女作《死亡祭仪》(Last Rituals),迅速成为畅销新秀。这本书在海外市场引起热烈兴趣,售出三十一种语言版权,打破了冰岛历史上最多种外文翻译的「国家级」纪录。 《死亡祭仪》号称是丹·布朗的历史悬疑加上米涅·渥特丝的残酷犯罪。故事描述在冰岛攻读历史的德国学生惨遭分尸,警方发现他是一个秘密地下社团的成员,专门研究各种酷刑,尤其和冰岛中世纪的猎男巫行动有关。单亲女律师索拉受学生家属之托,与德国退役警察马修联手探案。 西格朵蒂能够扬名国际,固然沾了英卓达森的光,但是《死亡祭仪》出版背后的天时地利人和,更耐人寻味。话说她本是童书作家,在艾达出过五本书。2005年初,艾达的前出版总监彼得·欧拉夫森(Petur Mar Olafsson)打电话给她,表示曾听说她想写犯罪小说,只是不想和英卓达森同出版社。欧拉夫森刚创办了维洛德,愿意将西格朵蒂当成明星作家经营,两人一拍即合。 欧拉夫森住在比利时,西格朵蒂则任职于冰岛东部高地的卡拉哈水电站(Karahnjukar),他们每年见面两次,平时靠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系。凭着之前在艾达所累积的出版人脉,再加上英卓达森获奖的推波助澜,欧拉夫森果真说到做到,让西格朵蒂跃登国际舞台,成为新一代的犯罪天后。 今年十月底,《死亡祭仪》英文版在美国上市,出版社与冰岛航空合作,策划了一项别开生面的宣传活动。不仅当天搭乘冰岛航空的旅客可以免费获赠《死亡祭仪》,西格朵蒂还特别到机场签书。另有六位记者受邀参加四天三夜的「冰岛文学纪行」,在她的陪同下参访小说中出现过的冰岛名胜,甚至连冰岛总统都亲自接见,国民外交做得诚意十足。 冰岛的全国人口还不及台北市八分之一,仍然创造了畅销全球的出版奇迹,我们实在不必妄自菲薄,哀叹台湾市场太小,或者划地自限走不出去。东西文化隔阂诚然是有待克服的难关,但英卓达森不正是化阻力为助力,把冰岛的地方文化变成别具异国风味的特色所在? 注:英卓达森与西格朵蒂的作品将于2008年分别由皇冠和时报推出中文繁体版,同年将由人民文学推出中文简体版,敬请期待。 以上文字主要摘自谭光磊的灰鹰巢城: http://blog.roodo.com/grayhawk/archives/4691015.html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三姊妹侦探团爱情花开-系列中的大失败 (清悠居士)
- 三姊妹侦探团巨额支票-典型赤川次郎小说味如鸡肋 (清悠居士)
- 巫女的后裔-名不副实的1984年江户川乱步奖小说 (清悠居士)
- 看完了《歪曲的枢纽》,个人感觉翻译不好 (娱乐为主)
- 女人要比男人多个心眼-旧瓶装新酒的少女大冒险 (清悠居士)